两汉春秋谷梁学的命运演替.doc_第1页
两汉春秋谷梁学的命运演替.doc_第2页
两汉春秋谷梁学的命运演替.doc_第3页
两汉春秋谷梁学的命运演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春秋谷梁学的命运演替两汉春秋谷梁学经历了从私学官学私学这一演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西汉前期为私学,汉宣帝时为官学达到兴盛,其后至东汉一直处于私学地位。两汉春秋谷梁学私学与官学地位的制度性演替,源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联而形成的内在互动,春秋谷梁学地位的演变以统治者的好恶为转移。关键词:学术;政治;内在互动;两汉;春秋谷梁学;命运演替 谷梁传是解春秋经五传之一,在汉代才有文献定本。汉代前期,谷梁传因汉武帝偏爱公羊传而处于在野私学的地位,仅在学者内部传授,且习者可数,处境堪忧。至汉宣帝时,在统治者的扶持下春秋谷梁学登上官学的殿堂,出现短暂的繁荣,其后至东汉一直又处在私学地位。学术界以往的研究,仅对关乎谷梁传命运的石渠阁会议以及春秋谷梁学在西汉的传授有所关注,但对其在西汉的升降沉浮与在东汉的衰落及其原因则论之较少。笔者将从长时段来考察春秋谷梁学与政治的内在关联,以及春秋谷梁学私学与官学地位之间的交替变动,以加深对两汉春秋谷梁学的命运演替的研究。一谷梁传在汉代地位的升降,与政治关系密切。谷梁传与公羊传同属今文经学,均讲春秋的微言大义,在争夺官学地位的过程,先后得到政治权势的强力干预。据史记儒林列传:“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对谷梁传与公羊传之间的第一次争夺记载较为简略。汉书儒林传记之颇详:瑕邱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义,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谷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从该史料来看,谷梁传败于公羊传,原因有二:一是谷梁传经师自身学养之亏缺,与公羊大师董仲舒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公羊家有占据高位的丞相公孙弘施以援手,必能歆动汉武帝,给予公羊传春秋学正宗地位,从此,习公羊学者俯拾青紫,坐至公卿,更能推动学派的发展;而谷梁学在政治“失语”的情况下,习者寥寥,成为在野学派。当然,从史料中也可看到,谷梁传隐伏着兴盛的机缘,那就是汉武帝卫(戾)太子的“私善”谷梁,如果没有“巫蛊之祸”,谷梁传的政治命运可能早就发生转捩。瑕邱江公将谷梁传传与荣广、皓星公。荣广得到真传,理论水平大增,史称“广尽能传其(瑕邱江公)诗、春秋(谷梁传),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谷梁。”好学者有蔡千秋、周庆、丁姓子孙,其中,蔡千秋还得到皓星公的指授,故谷梁学的水平最高,所谓“为学最笃”。可见,随着谷梁传经师学养水平的精进,一方面能吸引后学,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在与公羊学派私下的理论对决中已占上风。谷梁传与公羊传的第二次政治博弈在汉宣帝时。汉宣帝是汉武帝卫(戾)太子的孙子,对乃祖父喜好谷梁春秋有所闻,询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三人均是鲁地人,由于地域情感,必然对谷梁传有偏爱,“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韦贤等人进言,与汉武帝时习公羊出身的丞相公孙弘一样,无疑对谷梁传得到统治者青睐起积极的政治推动作用。汉宣帝召见蔡千秋“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这作为谷梁传与公羊传第二次决战的预演。为取得决定性胜利,汉宣帝“愍其学且绝”,以蔡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官十人教授谷梁传,蔡千秋死,征瑕邱江公孙为博士继续教授(此时谷梁传还未立博士,瑕邱江公孙被征为博士,从瑕邱江公传申公诗、春秋,为“鲁诗宗” 来推测,应是鲁诗博士。),刘向加入学习,江公孙死,周庆、丁姓再接教鞭,最终完成学业。从时间来说,“自元康中(前65年)始讲,至甘露元年(前53年),积十余岁”,准备是十分充分的;从效果来看,“皆大明习”。甘露三年(前51年)三月,“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具体地点,据史载“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论同异于石渠阁。”其主要议题是“平公羊、谷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公羊传参与讲论的有博士严彭祖,侍郎申輓、尹推、宋显,内侍郎许广,谷梁传有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中郎将王亥各五人,围绕三十多个议题,萧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其具体表现:一是立为官学。参与论辨的周庆、丁姓“皆为博士”,谷梁传从此有了专经博士,可以公开设学,有弟子员。如丁姓官至中山太傅,授申章昌,申章昌也征为博士,官至长沙太傅,“徒众尤盛”。谷梁传成为官学,虽有汉宣帝的助力,但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也有时代主题的变化所提供的机缘,如谷梁传的宽厚仁慈的“王道”政治思想,有利于纠正吏治苛酷之弊,与汉宣帝时代所提倡的“礼治”精神相契合。二是学以干禄。谷梁传学者尹更始由议郎升为谏大夫、长乐户将,传学于其子尹咸、翟方进、房凤。尹咸官至大司农,翟方进以“射策甲科为郎”,官至丞相,房凤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官至五官中郎将,均是习谷梁传而至公卿。三是充当政治话语。西汉时期,官员们在上书或对策中多引用谷梁传文以为典据,加强权威性和说服力。汉昭帝时,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文学讨论“盐铁”问题,他们在议论中均援据谷梁传的材料。他们论辨的内容汇集为盐铁论。清代学者张敦仁盐铁论考证以为“凡此书之春秋皆公羊”,其说颇涉武断。今人陈苏镇统计指出有两例见于谷梁传,笔者以为,引自谷梁传的材料应为三例。如盐铁论论儒第十一文学曰:“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出自谷梁传宣公十七年;备胡第三十八贤良曰:“春秋动众则书,重民也。宋人围长葛,讥久役也。”出自谷梁传隐公五、六年;刑德第五十五大夫曰:“犹鲁以楚师伐齐,而春秋恶之。”出自谷梁传僖公二十六年。汉成帝久无继嗣,梅福以为宜建三统,封孔子之世以为殷后,在上书中说:“今成汤不祀,殷人亡后,陛下继嗣久微,殆为此也。春秋经曰:宋杀其大夫。谷梁传曰: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后也,虽不正统,封其子孙以为殷后,礼亦宜之。何者?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与天亡极。”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被授官宰衡,上书请求“印信”,在上书中引用谷梁传“天子之宰,通于四海”,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被允准给予“宰衡太傅大司马印”。谷梁传之说成为王莽揽权的经典依据。四是学脉旁分。谷梁传在汉初由申公下传徐公、许生、瑕邱江公,江公之下分为三支:第一支是江公子传江(公孙)博士,江博士传王亥、刘向、胡常,胡常传萧秉;第二支是江公传皓星公,皓星公又指授蔡千秋;第三支是江公传荣广,荣广传周庆、蔡千秋、丁姓。其下,蔡千秋传尹更始,尹更始传尹咸、房凤,房凤传侯霸、翟方进;丁姓传申章昌,申章昌传梅福;另外,汉武帝卫(戾)太子从江公私受谷梁传。因此,谷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学”。可见,此期春秋谷梁学的家法和师法已经形成。由于政府的支持和学者的众多,西汉中期成为春秋谷梁学史的第一个高峰。随着西汉衰亡,谷梁传自身也势微,博士出缺,传人几至衰歇。二东汉建立以后,见于史载的谷梁传学者稀少,仅尹敏“兼善谷梁”,贾逵“兼通五家谷梁之说”,均非专门名家。东汉诸帝虽踵袭西汉宣帝扶持谷梁学的政策,但光武帝首开不成功的尝试,因为据贾逵上汉章帝条奏有:“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所设十四博士却让谷梁传缺席。接着,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十二月,诏曰:“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恐先师微言将遂废绝,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汉章帝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的保护政策,虽受学生员“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但“不立学官”,对谷梁学的恢弘壮大没有实质意义。因此,到东汉中后期,谷梁传罕见“通人”,以致汉安帝二年(123年)正月,“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谷梁春秋,各一人。”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六月,“诏公卿举能通古文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几无应征者。推谷梁传在东汉衰微之因有三:其一失去制度性保障。东汉建立,重设十四博士,春秋博士仅公羊传严、颜二家,谷梁传被夺席,无常设授学的学官制度,必沦为在野私学而为人所轻视而不愿传习,在东汉功利性极强的社会里,春秋谷梁学以致变成“微学”,而屡屡被统治者视为保护的对象。其二学派自身的学术旨趣与统治者倡导的时代主流学术不同调。自西汉末期哀帝、平帝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刘汉天下为各种势力所觊觎,言灾异,谈阴阳,或造作图谶,以制造“天命在己”的假相,特别是以“多异义可怪之论”的公羊学正与此合拍,得到统治者更多的眷顾。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善谶”,于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及显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说明谶纬在东汉时代掌握了学术的“话语霸权”。光武帝虽有提拔谷梁传的意愿,但谷梁传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郑玄六艺论以为谷梁传“善于经”,即能发扬春秋经“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对权力者强烈的抗议和批判精神,因此,绝对不会迎合东汉统治者的需要。其三来自公羊学派的打压。公羊传因有严、颜二博士,处于官学地位,得到朝廷支持,故大师辈出,生徒众多。他们利用学术资源,常向在野的谷梁传学者发难。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公羊学者李育在白虎观会议“以公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最为通儒。” 贾逵必以五家谷梁学应对,在学理上处于下风。另公羊学大师何休“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左传、谷梁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 虽郑玄起而驳辩,“乃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郑氏本属公羊阵营,何休叹为“康成(郑玄字)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因其“谬托(谷梁传)主人”,不明家法,“甚或毁弃章服,改从敌人(公羊传)”,反“使(谷梁传)本义因以愈湮”。综上所述,从西汉至东汉,春秋谷梁学经历了从私学官学私学演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西汉官学兴盛,东汉官学则不振,这一切源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联而形成的内在互动,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论“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这种转移,多少干预了学术的正常发展,春秋公羊学在汉代的兴盛是以牺牲学术个性为代价的,如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神学化”的改造与东汉公羊学对光武帝“好谶纬”的紧密呼应,而春秋谷梁学则坚持“善于经”的特点,忠于春秋经的原始精神,故而其政治地位不能不受制于统治者的好恶而转换。所以,春秋穀梁传集解作者范宁以为“废兴由于好恶,盛衰继之辩讷”,春秋谷梁传注疏作者杨士勋认为“道有升降,在乎其人,不复论其得失”均能得其意蕴。因此,有的学者把春秋谷梁学在两汉间历史命运的跌宕起伏,简单归结为谷梁传史实不如左传、义理不如公羊传,这一以出身论学术兴衰的宿命论观点多少带有主观的成分。注释: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 汉书卷88,瑕丘江公传。 有学者根据“江公呐(颜师古注:呐,古“讷”字。)于口”,认为江公口吃,以致在与董仲舒辩论时应对败于下风,但对比该段史料前后所述,江公之“讷口”也有学养水平的局限。 汉书卷88,瑕丘江公传。 汉书卷88,王式传。 汉书卷8,宣帝纪。 汉书卷73,韦贤传。 汉书卷88,瑕丘江公传。 汉书卷84,翟方进传载:“方进虽受谷粱,然好左氏传、天文星历,其左氏则国师刘歆,星历则长安令田终术师也。”明所受为谷梁传。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318页。 汉书卷67,梅福传。 汉书卷99上,王莽传。 汉书卷88,房凤传。 后汉书卷79上,尹敏传。 后汉书卷36,贾逵传。 后汉书卷36,贾逵传。 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序。 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 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 后汉书卷59,张衡传载,张衡上书有“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之语。 何休: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