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比较:京华烟云主要反映的也是道学精神,小说中对木兰父亲姚思安给予了详尽地描写,他的生活形式以及人生感悟也构成了小说的整体基调,这就是那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 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姚思安正是在乱世中倡导老庄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潜心研读道家 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他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世间万 物淡然地化于胸怀。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那么外在的行为活动正 是人物思想的体现。然而“道可道,非常道”。作者将自己的体悟倾注在他所钟爱的人物姚 思安和姚木兰身上,让他们在四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在庸庸扰扰的俗尘俗事间自己去面对。 书中第三部题为“秋之歌”,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之周而复始,由平淡之 至趋向绚丽,再由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循环过程174,秋季的歌声象征着“树叶衰 落之时,春天已经开始”。生命由沧海中的一粟到最后的融合,是由闭塞走向开阔,由单薄走 向浑圆,由狭小走向博大,这一过程,就是老庄哲学中所谓的“道”,是一种过渡的力量,是一 种由旧到新的演化的力量,也是一切事物的宏观趋向。这是把古老的道家哲学与现实的社会 相联系,将中国悠久的道家文化与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联系而得出的伟大预言。正如林 语堂先生所说,“道”是中国人的科学,科学即是世界的“道”。道家遵从神秘化了的科学, 科学探索日趋浅显的“道”,本质上是共通的。 四、 历史文化 从京华烟云所折射的历史文化来看,京华烟云以艺术形象来向外国人全面地描述中 国的历史文化。林语堂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向外国人展示了中国当时社会 的风土人情。林语堂的初衷是把京华烟云当做全面介绍中国社会的一扇大门,不熟悉中 国国情的异域读者从这扇大门里了解进而熟悉中国社会。小说如同一位无声的导游,引导外 国读者跟随作者一起观赏各种景致,同中国人一起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一起感同书中 人物的喜怒哀乐。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价京华烟云时说:“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 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得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7这 里所说的“哲学意义”,不应仅笼统地概述为“道家哲学”,而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物心灵成长 和完善的历史。这也是京华烟云的精妙所在:它所讲的文化,是灌注着生命灵性的文化。 京华烟云叙述特点上明显借鉴了红楼梦。因为作者设定的阅读对象是“洋人”,所 以小说中许多对于中国人来讲,不必详细说明的内容,作者也予以详细地说明和讲解。比如, 姚木兰的婚礼,写出了木兰丰富的陪嫁,各种珠宝玉器的名称、数量均有详细的记载。与此 相对应的是,红楼梦中对秦可卿葬礼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王公贵族极为 奢侈的排场,从而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木兰的婚礼也让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富有家 庭婚嫁的场面,从而满足了他们对那个时期中国一个富贵人家婚礼排场的好奇心。 红楼梦中有非常详尽的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例如许多节日中的宴会,林语堂对此也非 常感兴趣。因此在京华烟云中,他所描写的大家族的饮食文化已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味觉 方面的要求,而且他还把饮食和药物联系起来,饮食可以用于健身治病,却又不像西药那样 有副作用。不仅如此,饮食文化同时还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情趣。京华 烟云一书中除所描写的中国饮食习惯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外,还有对居住、休憩等最 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的描写。这对生活在充满现代气息的“人为”环境中的西方读者来 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西方读者可以在此深深体会到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从两者所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观来看,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其中 表现得非常丰富。从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 因子来说,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红楼梦 不仅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宝库。 京华烟云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反映出来,如林语堂赋予了主人公姚木 兰“中西方合璧”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的姚木兰,不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理想组合,而且也是 中西文化思想的辩证统一,在她身上体现了作家中西融合的女性观。作家让木兰在婚恋生活 中扮演了一个难演的“双重角色”176,一方面她顺从地接受了父母之命,并力图 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另一方面她又在心目中深藏着自己所爱的人孔立夫,甘愿任何时候为爱 情赴汤蹈火。书中既显出她的理性及与世俗的融洽一面,又流露了她的任性与坦荡,小说将姚 木兰性情中的矛盾调和成一个统一体,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无形中流露出作者特有的文化价值 观。 总的说来,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经典小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所传达的思想对后世文学 作品的产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京华烟云作为我国20 世纪初的一部优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作为一部近代版的红楼梦, 其成就虽不及红楼梦,但其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传达出的庄周哲 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参考研究价值。其艺术的独特性及丰富的内涵为中国现代化 的小说开辟了道路,为中国艺术创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施建伟. 林语堂研究论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立国.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M. 北京:蓝天出版 社, 2004:45. 3万平近. 林语堂评传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6. 4林语堂. 京华烟云(上)M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卷.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94:114. 5林语堂. 无所不谈合集M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 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94:56. 6施建伟. 林语堂在海外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60. 7林语堂. 瞬息京华M. 郁飞,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797 . 而作品中包容的悲剧故事,更是作品试图获得悲剧性的一种必要的营构。银屏的死,使人感到身为奴脾的可怜与可悲。她若不去改变她的身份,她不会具有悲剧的结局;她已试图改变她的身份,她就必然具有这样的悲剧结局。因为社会已经如此为她定位,她就只能循着这样的定位去生存。红玉之死已被写得缠绵徘恻,她的故事再次体现了红颜薄命的凄惨与悲戚,这是黛玉悲剧的借用。二者的区别只在黛玉死于病魔,红玉死于自尽,但都是以金玉之质,屏弱之体去追求人生的幸福,不论是幸福离她而去(如黛玉),还是幸福与她无法合一(如红玉),幸福都成为她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黛玉的死,是红楼悲剧的重要构成部分,红玉的死,也是京华生活那瞬息之感的一个重要缀饰。黛玉的死,彻底结束了大观园的浪漫与理想的气息,红玉的死,也结束了王府大花园那一段令人陶醉的回忆。而曼娘的惨遭蹂躏与杀害,其本身揭露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与人性之丑恶,其令人发指之程度超过作品中他人死亡引起的愤慨。因为,她是古典美的化身,悠静而纯洁,木兰可以与她相媲美,却不能取代她。她死于残暴,就在强烈的对比中,一方面,揭露了残暴的极度无耻,另一方面,抒发了深深的美之叹息。在 京华烟云 中,曼娘作为一个最主要的悲剧角色,贯串于整个作品,她的悲剧性的一生也就为整个作品提供了悲剧性的氛围。对于京华烟云 来说,女性的死亡,是它变得相当凝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以悲剧方式表现人生的一种自觉的追求,林语堂对中国女性的同情于此亦可窥见一斑。 京华烟云 显然与红楼梦 的悲剧成就相差很远。这样评价不是说 京华烟云 应当照抄 红楼梦 ,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它应当另有创作意图,另创形象系列,在 红楼梦 的文学世界之外,撑持起一个不同于红楼梦 的文学空间。 京华烟云 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它在凝聚悲剧性的艺术感染力方面,缺少曹雪芹创造悲剧的基本素质,所以, 京华烟云 看起来是现代中国文学界中最有红楼血缘的作品,而在本质上,它又不及巴金的家 系列更得红楼的神韵。 京华烟云 虽以家族盛衰作为描写的主要故事,而整个作品所体现的家族盛衰之感并非十分鲜明。在红楼梦 里,由家族盛衰而聚集起来的巨大的悲剧意识,在 京华烟云 中,只有某种气息。牛家的衰落,是丑恶走向毁灭,不能引起审美的悲剧感。曾家的衰落包含一定的悲剧因素,但曾家的成员却很少具有使人刻骨铭心的魅力,他们的人生目的,性格品质,缺少特异的光彩,人物本身的庸庸碌碌,注定了这些人物在走向他们的死亡或离散时,依然在庸庸碌碌中悄悄地消逝。于是,由牛家与曾家担负的盛衰之表现,就在没有深刻的悲剧精神的创作中,消解了盛衰本身所可能涵容的巨大的意义含量。他们所经历的荣华富贵,本来是一场沉重的痛苦的梦,但这样的梦由于描写的不强调,不重视,也就只能造成模模糊糊的阅读效果。姚家的盛衰是否改变了这种悲剧意识不太充分的状况呢?同样没有。体仁之死与姚夫人之死,只是人生的痛苦,不是审美的悲剧。从痛苦感到悲剧感,其中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性格的意义大小。体仁死于偶然,姚夫人死于疾病,他们的死,不能触发人们对生活进行更深更高意义的观照。实际上,姚家经历的不是衰落,而是蜕变,作家扩充了红楼梦 后四十回的所谓“兰桂齐芳”的描写,并且赋予了它更多的合理性,让人们感到姚家由蜕变到新生自然而然。这样,家族的盛衰仍是 京华烟云 的叙事主线,作者用它贯串了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但这里的家族盛衰,作为叙事的结构功能大大超出了它的意义功能,特别是所应蕴含的悲剧意义功能,所以,京华烟云 的悲剧性不够充盈,从叙事的角度看,已是必然。作品的主要人物具有悲剧性,往往是杰出悲剧作品的共通现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伟大悲剧典范,与其深刻描写了一大批重要人物的悲剧生涯有着因果关联。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等等均是悲剧人物。在 京华烟云中,木兰本来也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可作者的不断“干预”消解了她的悲剧性。木兰遗失于战乱,这正是她由舒适而温馨的上层生活进入肮脏而混乱的社会底层的重要契机,由此她十分可能成为一个在底层经受巨大磨砺的悲剧性格,在良好的素养、美好的理想与丑陋的现实、黑暗的人生的巨大冲突中度过她的一生,为美好、善良而痛苦。作这样的选择,京华烟云 有可能完成一部社会悲剧的创造。令人失望的是,作者安排的一个巧合,使木兰脱离了险境。这时,木兰作为一个形象,首次成为作家的手段任由作家摆布。结果,木兰由失踪到被搭救,除了起到了视点转移的作用,让读者一睹战乱的“尊容”以外,并无他意。因此,在描写的真实性与作品的叙事需要之间,作家选择后者去继续他的故事,而不是选择前者去创造他的生活逻辑与人物性格逻辑。在此,作家达到了更大范围内展示生活的机会,却失去了最有悲剧可塑性的挖掘。木兰的婚姻同样带有悲剧色彩。她嫁给了荪亚,而她的所爱却是立夫。倾其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去营救立夫,是木兰婚后多年其爱无法被排解的一个明证。木兰由婚姻的不美满所可能造成的悲剧,亦被作家消解了。作家极大地限制了木兰内心这种爱的冲动的描写,这种不能爱其所爱的痛苦,几天不见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对木兰的描写就明显存在一个矛盾:可以为所爱而献身,却没有为所爱而引起的烦恼。爱的心理的展示微乎其微,使木兰又一次不能以悲剧力量动人。更深一层,作品所强调的性格冲突的调和,更给木兰悲剧的消失添加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妙想家”的木兰与“往前冲”的立夫,属于一种性格类型,他们的结合,只是同一力量的叠加,不能产生某种稳定感。而将木兰配上毫无幻想的荪亚,把立夫交给现实的莫愁,就使这两个性格获得了它们的制约力量,达到了各自的平衡。出于这种避免冲突的创作设想,悲剧无以产生,也就势在必然了。在红楼梦 中,人物的性格描写也是以相对立的方式存在的,有理想型与现实型的区分,有温驯型与泼辣型的差异,有幽默型与严肃型的对照,不一而足。但是, 红楼梦 绝没有在这之间加以调和,从而实现不同性格的互渗,达到两者之间关系稳态的确立。因此,正是冲突造成了红楼描写的多姿多彩。特别是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在他们自身的性格冲突,以及他们的性格与其他性格的冲突中达到高潮的。缺少冲突根本不可能创造出悲剧。京华烟云 在避免冲突时,也就避免了悲剧;在消解具有冲突性质的潜在要素时,也就消解了悲剧本身。木兰再次成为作家的手段。她在所谓的性格平衡中,消磨着性格的光芒。在这里,性格的调和成功了,性格因自身的独特性而可能展示的精神风貌却消失了。特别是赋予木兰以喜剧结局,给作品涂抹了绝异红楼的情致,使两部作品同有的梦幻色彩,各有不同意蕴。在红楼梦 中,它的梦幻是人生的慨叹,是对生存的不可把捉的提炼,是深深打动人心, 拨动读者内在琴弦而激起对人生聚散的哲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安全培训意义
- 服务链拓扑演化-洞察及研究
- 化肥厂物流供应商合作规章
- 贸易合同:返销或回购合同5篇
- 优 质生活圈营销方案策划
- 学生课程培训的安全预案课件
- 手卫生指征课件
- 基于机器学习的化工过程异常检测-洞察及研究
- 机械设备购买合同范本5篇
- 中国农商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机房建设施工表格
- 铁粉冷压球团工艺设计
- GB/T 6478-2015冷镦和冷挤压用钢
- 2022年《体育法》全文PPT
- 公司区域经营管理办法
- 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景观生态设计》课件
- 江苏省南通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中国古典乐器-古筝琵琶英文介绍(带翻译)课件
- 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说课
- QSY02553-2018井下作业井控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