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火员培训教案.doc_第1页
监火员培训教案.doc_第2页
监火员培训教案.doc_第3页
监火员培训教案.doc_第4页
监火员培训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监火员培训教案第一节 燃烧及爆炸的原理1、燃烧:强烈的氧化反应,并伴有热和光同时发出,则称为燃烧。2、燃烧的必要条件:发生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着火源。凡能与氧和其它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质。凡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起助燃作用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都叫着火源。3、着火源主要有下列几种:(1)明火。如火柴和打火机的火焰、油灯火、炉火、喷灯火、烟头火以及焊拉、气割时的动火等(包括灼热铁屑和高温金属)。(2)电气火灾,电火花(电路开启、切断、保险丝熔断等),电器线路超负荷、短路,接触不良;电炉丝、电热器、电灯泡、红外线灯、电熨斗等。(3)摩擦、冲击产生的火花。(4)静电荷产生的火花。电介质相互摩擦、剥离或金属摩擦生成的。如液体、气体,沿导管流动,气体高速喷出产生静电。(5)雷电产生的火花,分直接雷击和感应雷电。(6)化学反应热,包括本身自燃、遇火燃烧与其他抵触性物质接触起火。4、燃烧的类型:(1)闪燃。(2)着火。(3)受热自燃。(4)本身自燃。5、闪燃: 可燃液体表面或容器内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混合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瞬间火苗或闪光,这种现象叫闪燃。6、着火: 所谓着火,则是可燃物质与火源接触能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可燃性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或燃点。7、各种物质的燃烧过程示意图: 放 热燃 烧 自 行 着 火氧 化 分 解可 燃 物气 体固 体熔 化蒸 发液 体蒸 发8、闪点: 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闪点的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当可燃性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不同的可燃液体有不同的闪点,闪点越低,火险越大。它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9、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条件作用下, 当达到其自燃点时,即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自燃点是指物质(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在没有外部火花和火焰的条件下,能自动引燃和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越大。物质受热自燃是发生火灾的一种主要原因,掌握物质的自燃点,对防火工作有重要实际意义。10、几种物质的燃点物质名称燃点()物质名称燃点()蜡烛190松节油53硫207樟脑70豆油220煤油86赛璐珞10011、几种物质的自燃点物质名称自燃点()物质名称自燃点()木材300350煤油240290煤碳450乙醚180豆油460二硫化碳112桐油410松香240赛璐珞150亚麻仁油343黄磷3445重油380420赤磷200250柴油35038012、爆炸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通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大类。 物理性爆炸,是由于物理变化引起的。发生物理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份均不改变。 化学性爆炸,是由于物质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化学变化,形成其它物质,同时放出大量热量和气体的现象。化学反应的高速度,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这是化学性爆炸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二节 防火防爆的基本概念及原理1、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在混合物中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反之,则为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2、可燃气体与空气和氧气混合气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名称可燃气体在混合气中含量(容积)空气中氧气中乙炔2.281.02.893.0氢3.381.54.693.9一氧化碳11.477.515.593.9甲烷4.816.75.059.2天然气4.814.0石油气3.516.33、焊补发生火灾的原因 (1)焊接动火前对容器或管道内外气体的取样分析不准确,或取样部位不适当,结果在容器、管道内或动火点周围存在着爆炸性混合物。 (2)在焊补过程中,周围条件发生了变化。 (3)正在检修的容器与正在生产的系统未隔离,发生易爆气体互相串通,进入焊补区域,或是生产系统放料排气遇到火花。 (4)在具有燃烧和爆炸危险的车间、仓库等室内进行焊补作业。 (5)焊补未经安全处理或开孔洞的密封容器。4、燃烧和爆炸的区别: 前两条件相同:即可燃物、助燃物。 后一个条件不同:即燃烧需要着火源,爆炸需要激发能量。5、乙炔的毒性乙炔中毒现象比较少见,它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症状轻度的表现为:精神兴奋、多言、嗜睡,走路不稳等;重度的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发呆、瞳孔反应消失、昏迷等。也有表现为狂躁、无故哭笑等精神症状。6、爆炸极限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上上下下保安全,中间范围最危险,温度压力有影响,氧气火源能拓宽。7、可燃液体和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浓度极限()液体、气体名称爆炸温度极限()下限上限下限上限3.518酒 精11401.27甲 苯1310.862松 节 油32530.795.16车 用 汽 油-39-81.47.5灯 用 煤 油40861.8536.5乙 醚-45131.59.5苯-1412475氢2.281乙 炔8、可燃物质粉尘的爆炸极限粉尘名称自燃点()爆炸下限(gm3)爆炸压力(kpa)铝 粉47064540607.6镁 粉60065010548.8煤 粉6103545303.8硫磺粉5752.3273.4木 粉43012.625754.6面 粉3809.7656.69、发生化学性爆炸的物质,按其特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炸(火)药;另一类是可燃物质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10、化学性爆炸的必要条件凡是化学性爆炸,总是在下列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发生:a、可燃易爆物;b、可燃易爆物与空气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c、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的作用下。防止化学性爆炸的全部措施的实质,即是制上述条件的同时存在。11、焊接切割作业中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1)焊接切割作业时,尤其是气体切割时,由于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较大的熔珠和铁渣能飞溅到距操作点5M以外的地方),当作业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时,就可能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业时,对火星所及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品未清理干净,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乱扔焊条头,作业结束后未按要求认真检查是否留有火种。(3)气焊、气割的工作中未按规定的要求放置乙炔发生器,工作前未按要求检查焊工(割)炬、橡胶管路和乙炔发生器的安全装置。(4)气瓶存在制造方面的不足,气瓶的保管、运输、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足,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5)乙炔、氧气等管道的制造、安装有缺陷,使用中未及时发现和整改其不足。(6)在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未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在实施置换焊补时,置换不彻底,在实施带压不置换时压力不够使外部明火导入等。12、防范焊接切割作业中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措施:(1)焊接切割作业时,将作业环境10M范围内所有易燃易爆物品清理干净,应注意作业环境的地沟、下水道内有无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以及是否有可能泄漏到地沟和下水道内可燃易爆物质,以免由于焊渣、金属火星引起灾害事故。(2)高空焊接切割时,禁止乱扔焊条头,对焊接切割作业下方应进行隔离,作业完毕应做到认真细致的检查,确无明火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3)应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要求的气瓶,在气瓶的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4)对输送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的管道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和管理,对操作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5)在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焊补方法。实施置换法时,置换应彻底,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可燃物的含量。实施带压不置换法时,应按要求保持一定的电压。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其含量。要加强检测,注意监护,要有安全组织措施。13、焊接切割作业时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1)应判明火灾、爆炸的部位和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物质特性,迅速拔打火警电话5089119报警。(2)在消防队员未到达前,现场人员应根据起火或爆炸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事故的蔓延,如切断电源、撤离事故现场氧气瓶、乙炔瓶等受热易爆设备,正确使用灭火器材。(3)在事故紧急处理时必须由专人负责,统一指挥,防止造成混乱。(4)灭火时,应采取防中毒、倒塌、坠落伤人等措施。(5)为了便于查明起火原因,灭火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注意观察起火部位、蔓延方向等,灭火后应保护好现场。(6)当气体导管漏气着火时,首先应将焊割炬火焰熄灭,并立即关闭阀门,切断可燃气体源,用灭火器、湿布、石棉布等扑灭燃烧气体。(7)乙炔气瓶口着火时,设法立即关闭瓶阀,停止气体流出,火即熄灭。(8)当电石或乙炔发生器内电石发生燃烧时,应停止供水或与水脱离,再用干粉灭火器等灭火,禁止用水灭火。(9)乙炔气着火可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扑灭;乙炔瓶内丙酮流出燃烧,可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如气瓶库发生火灾或邻近发生火灾威胁气瓶库时,应采取安全措施,将气瓶移到安全场所。(10)一般可燃物着火,可用酸碱灭火器或清水灭火。油类着火用泡沫、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扑灭。(11)电焊机着火首先应拉阐断电,然后再灭火。在未断电前不能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只能用1211、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因为水和泡沫、灭火液体能够导电,容易伤人。 (12)氧气瓶阀门着火,只要操作者将阀门关闭,断绝氧气,火会自行熄灭。(13)发生火警或爆炸事故,必须立即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警,根据“四不放过”的要求,认真查清事故原因,严肃处理事故责任者。14、焊割产生火灾采用的灭火器材火 灾 种 类采 用 的 灭 火 器 材电 气“1211”、二氧化碳、干粉、干沙电 石干 粉、干 沙乙 炔 气干粉、干沙、二氧化碳第三节 动火作业的基本知识1、凡利用电弧或火焰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的,均为动火,或称动火作业。化工及燃料容器和管道的焊补,目前主要有置换动火和带压不置换动火两种方法2、置换动火就是在焊补作业前用水或不燃气体置换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或用空气置换容器或管道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使容器或管道内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符合规定的要求,从而保证焊补作业安全。置换动火是一种比较安全妥善的办法,在容器、管道的生产检修工作中被广泛采用。但是采用置换法时,容器、管道需要暂停使用,而且要用其他介质置换。在置换过程中要不断取样分析,直至合格后才能动火,动火后还需再置换,显得费时麻烦。另外,如果管道中弯头死角多,则往往不易置换干净而留下隐患。3、带压不置换动火带压不置换动火,就是严格控制含氧量,使可燃气体的浓度大超过爆炸上限,然后让它以稳定的速度,从管道中向外喷出,并点燃燃烧,使其与周围空气形成一个燃烧系统,并保持稳定地连续燃烧。然后,即可进行焊补作业。带压不置换法不需要置换原有的气体,有时可以在设备运转的情况下进行,手续少,作业时间短,有利于生产。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可燃气体的容器与管道的外部焊补,由于这种方法只能在连续保持一定正压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控制难度较大,而且没有一定的压力就不能使用,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目前应用不广泛。4、置换焊补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含的内容: (一)固定动火区(二)实行可靠隔离(三)实行彻底置换(四)正确清洗容器(五)空气分析和监视(六)严禁焊补未开孔洞的密封容器(七)安全组织措施5、火灾的分类方法:火灾分类分为4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固体物质的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将火灾分为5类:除上述A、B、C、D4类外,增加了E类火灾。E类火灾:指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6、灭火的基本原理:归纳为4种: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前三种灭火作用是物理过程,化学抑制是一个化学过程。7、火灾防治的一般途径: 一般分为:评价、阻燃、火灾探测、灭火等。8、典型火灾的发展规律: 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减弱期和熄灭期。9、不能用水熄灭的火灾: 密度小于水和不容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遇水产生燃烧的火灾;硫酸、盐酸和硝酸引发的火灾;未切断电源的电气火灾;高温状态下化工设备的火灾。10、防灭火的基本方法: 消除着火源;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灾范围扩大。11、粉尘爆炸的机理: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产生原始小火球,随着热和活性中心的发展和传播,火球不断扩大而形成爆炸。 粉尘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性是以其爆炸浓度下限(g/m2)来表示的。 粉尘混合物爆炸下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分散度、湿度、火源的性质、可燃气含量、氧含量、惰性粉尘和灰分、温度等。一般来说,分散度越高,可燃气和氧含量越大,火源强度、原始湿度越高,湿度越低,惰性粉尘及灰分越少,爆炸范围也就越大。12、评价气体燃爆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爆炸极限;传爆能力;爆炸压力和威力指数;爆炸危险度;自燃点;化学活泼性;相对密度;扩散性;可压缩性和受热膨胀性。13、消除和控制点火源的措施: 防止撞击、摩擦产生火花;防止可燃气体绝热压缩而着火;.防止高温表面成为火源;避免热射线(日光);防止电气火灾爆炸;消除静电火花;防止雷电火花;防止明火。第四节 动火管理的理论根据1、空气分析检查合格后,应尽快实施焊补,动火前半小时内分析是有效的,否则应重新取样分析。气体分析的合格要求是:(1)可燃气体或可燃蒸汽的含量:爆炸下限大于4的,浓度应小于0.5;爆炸下限小于4的,浓度则应小于0.2;(2)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3)对于操作者需进入内部进行焊补的设备及管道,氧气含量应为1821。2、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的三种形式: (1)电击 电击是由于电流通过人体内而造成的内部器官在生理上的反应和病变。(2)电伤 电伤是电流对人体造成的外伤,如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等。 电灼伤有接触灼伤和电弧灼伤两种。接触灼伤发生在高压触电事故时,在电流通过人体皮肤的进出口处造成的灼伤,一般进口处比出口处灼伤严重。接触灼伤面积虽较小,但深度可达三度。电弧灼伤发生在误操作或人体过分接近高压带电体而产生电弧放电时,这时高温电弧将如同火焰一样把皮肤烧伤,被烧伤的皮肤将发红、起泡、烧焦、坏死。电弧还会使眼睛受到严重损害。电烙印发生在人体与带电体有良好的接触的情况下,在皮肤表面留下和被接触带电体形状相似的肿块痕迹。皮肤金属化:由于电弧的温度极高(中心温度可达600010000),可使其周围的金属熔化、蒸发并飞溅到皮肤表层而使皮肤金属化。(3)电磁场生理伤害电磁场生理伤害是指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器官组织及其功能将受到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其次是出现较明显的心血管症状。如果伤害严重,还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知觉。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作用是功能性的,并具有滞后特点。电流对人体危害程度的有关因素(1)电流强度。可分为感知电流、摆脱电流、致命电流。(2)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3)电流频率。工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最为严重(男性平均摆脱电流为10MA);直流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则较轻(男性平均摆脱电流为76MA)。(4)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取任何途径通过人体都可以致人死亡。电流通过心脏、中枢神经(脑部和脊髓)、呼吸系统是最危险的。(5)人体的健康状况。3、人体触电人体触电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直接接触触电和间接接触触电两种主要触电方式。4、直接接触触电 人体直接触及或过分靠近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带电导体而发生的触电现象称为直接接触触电。单相触电、两相触电、电弧伤害都属于直接接触触电。单相触电:当人体直接碰触带电设备或线路的一相导体时,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触电现象称之为单相触电。两相触电:人体同时触及带电设备或线路的两相导体而发生的触电方式称为两相触电。电弧伤害:电弧是气体间隙被强电场击穿时电流通过气体的一种现象。之所以将电弧伤害视为直接接触触电,是因为弧隙是被游离的带电气态导体,被电弧“烧”着的人,将同时遭受电击和电伤。5、间接接触触电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其金属外壳或结构是不带电的。当电气设备绝缘损坏而发生接地短路故障(俗称“碰壳”或“漏电”)时,其金属外壳便带有电压,人体触及意外带电体便会发生触电,此谓间接接触触电。通常所称的接触电压触电即是间接接触触电。有三种情况:(1)接地故障电流入地点附近地面电位分布。(2)接触电压及接触电压触电。(3)跨步电压及跨步电压触电。6、焊接时发生电击事故的原因:(1)手或身体的某部位接触到电焊条或焊钳的带电部分,而脚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对地面又无绝缘,特别是在金属容器内、阴雨潮湿的地方或身上大量出汗时,容易发生这种电击事故。(2)在接线或调节电焊设备时,手或身体某部位碰到接线柱、极板等带电体而触电。(3)在登高焊接时,触及或靠近高压电网路引起触电事故。7、焊接时发生间接触电事故的原因:(1)电焊设备漏电,人体触及带电的壳体而触电。造成电焊机漏电的常见原因是由于潮湿而使绝缘损坏、长期超负荷运行或短路发热使绝缘损坏,电焊机安装的地点和方法不符合安全要求。(2)电焊变压器的一次绕组与二次绕组之间绝缘损坏,错接变压器接线,将第二次绕组接到电网上去,或采用220V的变压器接到380V电流上,手或身体某一部分触及二次回路或裸导体。(3)触及绝缘损坏的电缆、胶木阐合、破损的开关等。(4)由于利用厂房的金属结构、管道、轨道、天车吊钩或其它金属物搭接作为焊接回路而发生触电。8、焊接与切割操作中常见触电事故的防范措施:(1)做好焊接切割作业人员的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人员进行焊接切割作业。(2)焊接切割设备要有良好的隔离防护装置。伸出箱体外的接线端应用防护罩盖好;有插销孔的设备,插销孔的导体应隐蔽在绝缘板平面内。(3)焊接切割设备应设有独立的电器控制箱,箱内应装有熔断器、过载保持开关、漏电保护装置和空载自动断电装置。(4)焊接切割设备外壳、电器控制箱外壳应设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装置。(5)改变焊接切割设备接头、更换焊件需改变接二次回路时、转移工作地点、更换保险丝以及焊接切割设备发生故障需检修时,必须在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推拉阐刀开关时,必须戴绝缘手套,同时头部需偏斜。(6)更换焊条或焊丝时,焊工必须使用焊工手套,要求焊工手套应保持干燥、绝缘可靠。对于空载电压和焊接电压较高的焊接操作和在潮湿环境操作时,焊工应使用绝缘橡胶衬垫确保焊工与焊件绝缘。特别是在夏天炎热天气由于出汗后衣服潮湿,不得靠在焊件、工作台上。(7)在金属器内或狭小工作场地焊接金属结构时,必须采用专门防护,如采用绝缘橡胶衬垫、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以保障焊工身体与带电体绝缘。(8)在光线不足的较暗环境工作,必须使用手提工作行灯,一般环境,使用的照明灯电压不超过36V。在潮湿、金属容器内等危险环境,照明行灯电压不得超过12V。(9)焊工在操作时不应穿有铁钉的鞋或布鞋。绝缘手套不得短于300MM,制作材料应为柔软的皮革或帆布。焊条电弧焊工作服为帆布工作服,氩弧焊工作服为毛料或皮工作服。(10)焊接切割设备的安装、检查和修理必须由持证电工来完成,焊工不得自行检查和修理焊接切割设备。9、触电急救方法第一步是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第二步是现场救护。10、脱离低压电源的方法:可用“拉”、“切”、“挑”、“拽”、“垫”五字来概括:“拉”。指就近拉开电源的开关、拔出插销或瓷插保险。“切”。指用带有绝缘柄的利器切断电源线。“挑”。如果导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压在身下,这时可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等挑开导线或用干燥的绝缘绳套拉导线或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拽”。救护人可戴上手套或在手上包缠干燥的衣服、围巾、帽子等绝缘物品拖拽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垫”。如果触电者由于痉挛手指紧握导线或导线缠绕在身上,救护人可先用干燥的木板塞进触电者身下使其与地面绝缘来隔断电源,然后再采取其它办法把电源切断。11、脱离高压电源的方法:(1)立即电话通知有关部门拉阐停电。(2)如电源开关离触电现场不甚远,则可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拉开高压断路器,或用绝缘棒拉开高压跌落保险以切断电源。(3)往架空线路抛挂裸金属软导线,人为造成线路短路,迫使继电保护装置动作,从而使电源开关跳阐。抛挂前,将短路用的一端先固定在铁塔或接地引线上,另一端系重物。抛掷短路线时,应注意防止电弧伤人或断线危及人员安全,也要防止重物砸伤人。(4)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且尚未确证线路无电之前,救护人不可进入断线地点810M的范围内,以防止跨步电压触电。进入该范围的救护人员应穿上绝缘靴或临时双脚并拢跳跃地触电者。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迅速将其带至810M以外立即开始触电急救。只有在确证线路无电,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就地急救。12、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时应注意的事项:(1)救护人不得采用金属和其他潮湿的物品作为救护工具。(2)未采取绝缘措施前,救护人不得直接触及触电者的皮肤和潮湿的衣服。(3)在拉拽触电者脱离电源的过程中,救护人宜用单手操作,这样对救护人比较安全。(4)当触者位于高位时,应采取措施预防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坠地摔伤或摔死。(5)夜间发生触电事故时,应考虑切断电源后的临时照明问题,以利救护。13、心肺复苏法:就是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即通畅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人工循环)。14、高处作业的级别级 别一二三特 级距基准面高度(M)255151530大于3015、高处焊接与切割作业除应严格遵守一般焊接与切割的安全要求外,还必须遵守以下安全措施:(1)登高焊割作业应避开高压线、裸导线及低压电源线。不可避开时,上述线路必须停电,并在电阐上挂上“有人工作,严禁合阐”的警告牌。(2)电焊机及其他焊割设备与高处焊割作业点的下部地面保持10M以上的距离,并应设监护人,以备在情况紧急时立即切断电源或采取其他抢救措施。(3)登高进行焊割作业者,衣着要灵便,戴好安全帽,穿胶底鞋,禁止穿硬底鞋和带钉易滑的鞋。要使用标准的防火安全带,不能用耐热性差的尼龙安全带,而且安全带应牢固可靠,长度适宜。(4)登高的梯子应符合安全要求,梯脚需防滑,上下端放置应牢靠,与地面夹角不应大于60度。使用人字梯时夹角约405度为宜,并用限跨铁钩挂住。不准两人在一个梯子上(或人字梯的同一侧)同时作业。禁止使用盛装过易燃易爆物质的容器(如油桶、电石桶等)作为登高的垫脚物。(5)脚手板宽度单人道不得小于0.6M,双行人道不得小于1.2M,上下坡度不得大于13,板面要钉防滑条并装扶手。板材需经过检查,强度足够,不能用有机械损伤和腐蚀。使用安全网时要张挺,要层层翻高,不得留有缺口。(6)所使用的焊条、工具、小零件等必须装在无孔洞的工具袋内,防止落下伤人。焊条头得乱扔,以免烫伤、砸伤地面人员,或引起火灾。(7)在高处进行焊割作业时,为防止火花或飞溅引起燃烧和爆炸事故,应把动火点下部的易燃易爆物移至安全地点。对确实无法移动的可燃物品要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例如用石棉板覆盖遮严;在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将可燃物喷水淋湿,增强耐火性能。高处焊割作业,火星飞得远,散落面大,应注意风向风力,对下风方向的安全距离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大,以确保安全。焊割作业结束后,应检查是否留有火种,确认合格后方可离开现场。(8)严禁将焊接电缆或气焊、气割的橡皮软管缠绕在身上操作,以防触电或燃爆。登高焊割作业不得使用带有高频振荡器的焊接设备。(9)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以及不适应登高作业的人员,不得登高焊割作业。登高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健康检查。(10)恶劣天气,如六级以上大风、下雨、下雪或雾天,不得登高焊割作业。16、焊补密封容器注意事项有哪些?焊补前应打开容器的人孔、手孔、清洁孔及料孔等,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严禁焊补未开孔洞的密封容器。在容器及管道内需采用气焊或气割时,焊、割距的点火应在容器外部进行,以防过多的乙炔气聚集在容器及管道内。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1、助燃物质 着火源2、着火 受热自燃 本身自燃3、越低4、物理性爆炸 化学性爆炸5、高速度 大量气体 热量6、爆炸下限 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7、中枢神经系统8、最危险 能拓宽9、炸(火)药 爆炸性混合物10、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的作用下11、508911912、泡沫 二氧化碳 干粉灭火器13、阀门14、电弧或火焰15、置换动火 带压不置换16、417、冷却 窒息 隔离 化学抑制18、评价 阻燃 火灾探测19、初起期 发展期 最盛期 减弱期 熄灭期20、爆炸浓度下限21、电击 电伤 电磁场生理伤害22、感知电流 摆脱电流 致命电流23、直接接触触电 间接接触触电24、12V25、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 现场救护26、拉 切 挑 拽 垫二、判断题: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三、简答题:1、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着火源。2、(1)明火。如火柴和打火机的火焰、油灯火、炉火、喷灯火、烟头火以及焊拉、气割时的动火等(包括灼热铁屑和高温金属)。(2)电气火灾,电火花(电路开启、切断、保险丝熔断等),电器线路超负荷、短路,接触不良;电炉丝、电热器、电灯泡、红外线灯、电熨斗等。(3)摩擦、冲击产生的火花。(4)静电荷产生的火花。电介质相互摩擦、剥离或金属摩擦生成的。如液体、气体,沿导管流动,气体高速喷出产生静电。(5)雷电产生的火花,分直接雷击和感应雷电。(6)化学反应热,包括本身自燃、遇火燃烧与其他抵触性物质接触起火。3、化学性爆炸,是由于物质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化学变化,形成其它物质,同时放出大量热量和气体的现象。化学反应的高速度,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这是化学性爆炸的三个基本要素。4、可燃物质在混合物中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反之,则为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5、乙炔中毒现象比较少见,它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症状轻度的表现为:精神兴奋、多言、嗜睡,走路不稳等;重度的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发呆、瞳孔反应消失、昏迷等。也有表现为狂躁、无故哭笑等精神症状。6、(1)闪燃。(2)着火。(3)受热自燃。(4)本身自燃。7、置换动火就是在焊补作业前用水或不燃气体置换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或用空气置换容器或管道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使容器或管道内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符合规定的要求,从而保证焊补作业安全。8、(1)焊接动火前对容器或管道内外气体的取样分析不准确,或取样部位不适当,结果在容器、管道内或动火点周围存在着爆炸性混合物。 (2)在焊补过程中,周围条件发生了变化。 (3)正在检修的容器与正在生产的系统未隔离,发生易爆气体互相串通,进入焊补区域,或是生产系统放料排气遇到火花。 (4)在具有燃烧和爆炸危险的车间、仓库等室内进行焊补作业。 (5)焊补未经安全处理或开孔洞的密封容器。9、固定动火区、实行可靠隔离、实行彻底置换、正确清洗容器、空气分析和监视、严禁焊补未开孔洞的密封容器、安全组织措施。10、密度小于水和不容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遇水产生燃烧的火灾;硫酸、盐酸和硝酸引发的火灾;未切断电源的电气火灾;高温状态下化工设备的火灾。11、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产生原始小火球,随着热和活性中心的发展和传播,火球不断扩大而形成爆炸。12、消除着火源;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灾范围扩大。四、论述问题:1、 (1)焊接切割作业时,尤其是气体切割时,由于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较大的熔珠和铁渣能飞溅到距操作点5M以外的地方),当作业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时,就可能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业时,对火星所及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品未清理干净,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乱扔焊条头,作业结束后未按要求认真检查是否留有火种。(3)气焊、气割的工作中未按规定的要求放置乙炔发生器,工作前未按要求检查焊工(割)炬、橡胶管路和乙炔发生器的安全装置。(4)气瓶存在制造方面的不足,气瓶的保管、运输、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足,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5)乙炔、氧气等管道的制造、安装有缺陷,使用中未及时发现和整改其不足。(6)在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未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在实施置换焊补时,置换不彻底,在实施带压不置换时压力不够使外部明火导入等。2、 (1)焊接切割作业时,将作业环境10M范围内所有易燃易爆物品清理干净,应注意作业环境的地沟、下水道内有无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以及是否有可能泄漏到地沟和下水道内可燃易爆物质,以免由于焊渣、金属火星引起灾害事故。(2)高空焊接切割时,禁止乱扔焊条头,对焊接切割作业下方应进行隔离,作业完毕应做到认真细致的检查,确无明火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3)应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要求的气瓶,在气瓶的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4)对输送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的管道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和管理,对操作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5)在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焊补方法。实施置换法时,置换应彻底,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可燃物的含量。实施带压不置换法时,应按要求保持一定的电压。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其含量。要加强检测,注意监护,要有安全组织措施。3、 (1)应判明火灾、爆炸的部位和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物质特性,迅速拔打火警电话5089119报警。(2)在消防队员未到达前,现场人员应根据起火或爆炸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事故的蔓延,如切断电源、撤离事故现场氧气瓶、乙炔瓶等受热易爆设备,正确使用灭火器材。(3)在事故紧急处理时必须由专人负责,统一指挥,防止造成混乱。(4)灭火时,应采取防中毒、倒塌、坠落伤人等措施。(5)为了便于查明起火原因,灭火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注意观察起火部位、蔓延方向等,灭火后应保护好现场。(6)当气体导管漏气着火时,首先应将焊割炬火焰熄灭,并立即关闭阀门,切断可燃气体源,用灭火器、湿布、石棉布等扑灭燃烧气体。(7)乙炔气瓶口着火时,设法立即关闭瓶阀,停止气体流出,火即熄灭。(8)当电石或乙炔发生器内电石发生燃烧时,应停止供水或与水脱离,再用干粉灭火器等灭火,禁止用水灭火。(9)乙炔气着火可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扑灭;乙炔瓶内丙酮流出燃烧,可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如气瓶库发生火灾或邻近发生火灾威胁气瓶库时,应采取安全措施,将气瓶移到安全场所。(10)一般可燃物着火,可用酸碱灭火器或清水灭火。油类着火用泡沫、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扑灭。(11)电焊机着火首先应拉阐断电,然后再灭火。在未断电前不能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只能用1211、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因为水和泡沫、灭火液体能够导电,容易伤人。 (12)氧气瓶阀门着火,只要操作者将阀门关闭,断绝氧气,火会自行熄灭。(13)发生火警或爆炸事故,必须立即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警,根据“四不放过”的要求,认真查清事故原因,严肃处理事故责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