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电图.doc_第1页
肥厚型心肌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电图.doc_第2页
肥厚型心肌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电图.doc_第3页
肥厚型心肌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电图.doc_第4页
肥厚型心肌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电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分析特检科心电图室 江茜 翁润英 虞彩霞 任艳云【摘要】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HCM Hypertropic Cardiomyopathy)的心电图特征性方法 25例超声心动图已经证实为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统计其心电图的典型与非典型表现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5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100%,主要表现P波时限增宽、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超声心动图为心肌肥厚,厚度17mm-36mm(平均20.18mm),多为室间隔肥厚伴心尖部、左前侧壁、左后壁不同部位混合肥厚,多数伴左房扩大。结论 :心电图特征对诊断HCM具有重要价值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尤其对心电图缺血型ST-T改变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很有必要。关键词 肥厚性心肌病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肥厚型心肌病(HCM)目前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并不少见,但该病起病缓慢、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改变,往往不能早期发现,易造成误诊,该病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且早于超声心动图的改变,能为早期诊断HCM提供重要的线索,心超等影像学检查则是临床诊断HCM的主要手段。现将我院自2008年7月2012年7月诊断为HCM的资料比较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25例,肥厚性梗阻型4例,肥厚性非梗阻型21例。男21例、女4例,年龄 783 岁,平均46.8818.72岁,病史首次发现至30余年不等。4 例为本院健康体检是发现的,其他为心悸、胸闷胸痛、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就诊,除外高血压、糖尿病、风心病、先心病和瓣膜病等引起的心肌肥厚,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显影良好,血流正常,无狭窄现象。1.2 方法心电图诊断标准:心电图检查采用美国伯迪克公司的Burdick1500心电图检查仪描记。常规作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作79和3R5R导联,并对各导联波形进行分析。心电图异常诊断标准1.2如左房扩大:P波增宽有切迹或双峰,时限0.11秒、峰距0.04秒。R波电压、ST-T改变等诊断均参照文献1、2中的诊断标准。心律失常不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不作特别记录。超声心动图采用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TTE)检查,使用GE公司产Vivi-7型超声心动描记仪,探头频率分别为35MHz,检查内容包括M型及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检查。常规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大动脉短轴、胸骨上窝等切面扫查,肥厚性心肌病标准采用3:心室舒张末期肥厚部分心肌壁绝对厚度15mm和/或左心室同期厚度比值1,根据肥厚的结果将HCM分为型:室间隔中上部肥厚型,最常见;型:心尖肥厚型;型:左心室前、侧璧肥厚型;型:左心室后壁肥厚型;型:均匀肥厚型;右室肥厚型。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25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100%。窦性心律23例、 心房颤动2例、伴预激综合征1例。(1)P波切迹、双峰时限增宽(0.110.14秒)17例(68%);(2)R波电压增高23例(92%),23例胸导联电压均增高(2.56.3mV),伴肢体导联电压增高的5例;(3)段异常改变的21例(84%),呈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05-0;40mV)者19例(90%), V2V6导联段弓背抬高伴T波(+ -)者2例(9%);波异常25例(100%),T波呈倒置、(- +)双向、(+ -)双向或低平,17例T波深倒置,其中巨大倒置波9例,8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最大倒置T波1.8mV见于V4导联;(4)异常波2例(%),表现为多导联的窄而深的Q波。 2.2 25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均有肥厚,厚度17mm-36mm(平均20.18mm),伴心尖部肥厚的8例(32%)、伴左心室前、侧壁肥厚的10例(40%)、伴左心室后壁肥厚的5例(20%)、伴心室壁弥漫性(均匀)肥厚的2例(8%),左房内径40mm的23例(92%)。不同部位心肌肥厚的心电图特点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心肌肥厚的心电图特点类型 N P波异常 R波异常 ST段压低 ST段抬高 T波深倒置 异Q波 25 17 23 19 2 17 2室间隔伴心尖部肥厚 8 3 8 8 0 8 0室间隔伴左前侧壁肥厚 10 5 8 8 2 6 2室间隔伴左后壁肥厚 5 2 5 4 0 3 0室间隔伴弥漫性肥厚 2 1 2 0 0 0 0 图1.患者男,36岁。活动后胸闷、气急11年,加重6个月入院。临床诊断: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窦性心律,率80次/min,P波宽大,时限0.16s,PtfV1-0.04mm.s,V1-4rS型、V5-6R型 RV6V5=6.3mV,II III avF V5-6 ST下斜型压低0.2-0.4mV,T波倒置,TV6深达1.8mV。超声心电图示:左心房明显扩大,前后径约6.5cm,室间隔及左后室壁厚2.6cm。图2.患者男,67岁。本院健康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窦性心律,率63次/min,P波时限约0.12s,胸导联V3-6R波电压明显增高,RV4振幅最高=4.2mV、RV4V5V3、V2Rs型,I II avLST段水平型压低0.05-0.1mV伴T波导致、V2-6水平或下斜型ST段压低伴T波深倒置,以V3-5最明显,ST压低达0.3mV、T波巨倒置达1.5mV。超声心动图示:左房稍大,前后径约40cm,室间隔中上段、心尖段肥厚明显,最厚2.4cm。2.3 相关性分析:将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获得的异常指标作相关性分析:P波宽度和左房内径呈正相关(P0.01),即左房内径越大、P波时限越宽(图1);波振幅增高和出现的导联与心肌肥厚的厚度、部位呈正相关(PRV5RV6V3的见于心尖部肥厚、RV5V4V6V3点见于左室前侧壁肥厚、RV6V5V4V3的见于左室后壁、室间隔基低段肥厚;段压低深度和波倒置深度与心肌肥厚的厚度、部位呈负相关(PV3V5(图2);R波电压最高的和ST压低、T波倒置最明显的并不是与心肌肥厚最明显的成绝对的关系。3.讨论文献报道8090%的HCM患者有心电图异常4,常见的异常包括:R波电压异常增高、异常Q波、ST段压低、胸导联T波深倒置、窄而深的Q波、心律失常等。本组25例心肌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100%,其中R波电压异常增高发生率92%、ST段压低76%、ST段抬高8%、胸导联T波深倒置68%、窄而深的Q波8.0%等。左胸导联R波电压明显增高伴ST段缺血型压低,T波深倒置,以室间隔伴前侧壁心肌肥厚最常见,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最典型,呈胸导联RV4RV5RV6V3, TV4V3V5V6,巨大深倒置,与文献报告雷同5。除了上述文献报道的异常心电图表现外,本组还发现P波时限增宽的发生率很高(68%),与超声心电图检查左房扩大发生率(92%)有很好的相关性,很多研究表明心房扩大、心电图P波异常与心房颤动有密切关系,心房颤动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约20%25%6。本组肥厚型心肌病ST段和T波异常的发生率约90%,大多数病例呈ST段下斜型压低,少数为水平型、下垂型压低,个别病人可出现酷似急性心梗的ST段抬高。在T波异常中约3/4的病例为T波倒置,常呈对称型“箭头状”倒置,貌似(冠状T波) 。相关性分析表明心电图ST-T改变与心肌肥厚的部位相关,T波形态主要取决于基底部与心尖部心肌的相对厚度,而不是绝对厚度。我们认为,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继发于心肌肥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纤维化变性,引起左心室室壁除极和复极方向及向量发生变化。因此,有缺血型ST段下降或(冠状T波)的患者,尤其年龄较轻的病例,应注意除外肥厚型心肌病,要与冠心病心肌缺血鉴别,因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与本病非常相似,临床上也较难区别,除了心电图动态观察,结合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很有必要,因此临床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参考文献 1.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l9l242.何方田.临床心电图详解与诊断,第5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1693.马文珠,张寄南,主编、心肌病学南京: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