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内观取向的心理治疗神奇的“心医”:内观哲学和内观取向心理治疗的诞生Magic heart medical: Vipassana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vipassana orientation of psychotherapy birth海 明HaiMing文章摘要:内观取向的心理治疗建立在精微的唯识哲学基础之上,用“宇宙社会生命”的分析法去进行探讨,既解除哲学的危机,又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生。内观哲学是源于佛家的唯识世界观和方法论,内观心理学是内观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其遵旨是用于自我认知及人格改变的系统心理知识与心理方法认知“无明”的心智机制,内观心理学的建构与发展、将会创造巨大的精神力量。内观疗法(Vipassana Psychological Therapy:VPT) 是海明先生在修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理治疗技术,通过咨询师和患者在分析空间里共同建构立的治疗同盟,分析师要帮助患者在密契体验中形成自我观察的诠释性通道,联接个案自体内部的觉知空间认知真实。内观疗法分解成5个步骤:(1)、粉碎概念(2)、清理空间(3)、重新体认(4)、建立共识(5)、觉知空间。与作为内观哲学中的唯识中道律 :“五重唯识观”相互对应,五重唯识观是唯识宗特有观法的完整系统陈述,且与玄奘四份说互为表里来认知真实。即(1)遣虚存实(2)舍滥留纯(3)摄末归本(4)隐劣显胜(5)遣相证性。内观疗法5步骤在理论的建立上与“五重唯识观”有精密的逻辑关系。内观疗法在群众广泛实践基础上应用于心理咨询事业便形成神奇的以内观为取向的心理治疗学“心医”。Abstract: Vipassana ori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based on subtle only based on general philosophy, with the universe - society - life the analysis to discuss, already lifte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 and gave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bring new life. Vipassana philosophy is originated from buddhist only general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vipassana psychology is vipassana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extension, amplification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s,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will create great spiritual power. Vipassana therapy (Mindfulness therapy) is through consultants and patient relationship in analysis on space jointly established treatment alliance, analysts to help patients in secret fellowship experience of forming self observation interpretation of sexual channels, connecting case autologous internal awareness spatial cognition real. Vipassana therapy in mass widely based on practice used in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business formed magic within polysystem orientation of psychotherapy learn - heart medical.关键词:内观 心理治疗 心医Keywords: Vipassana psychotherapy heart medica 内观疗法的历史渊源:内观疗法(NauKan Therapy)1953年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提出。经42年的发展,在日本有专设的内观疗法研修所10多所。在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医院心理治疗中心,内观疗法得到广泛应用。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已经设立了对内观疗法的专门研究机构。吉本伊信所创立的内观疗法直接受用于日本佛教净土真宗的影响,而佛教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538年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内观的方法最早来源于250年前的日本禅僧白稳(1685-1768)。现在所说的内观法是指由吉本伊信(1916-1988)于1940年在他的导师驹谷谛信指导下创立的,吉本伊信努力发展内观法,并逐渐成为内观疗法。在佛教中的内观指的是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如实觉察自己身心的实相,而达到净化心灵的过程。从观察自己的呼吸开始,使心专注,而后用这种敏锐的觉知,去观察身上的感受,体验无常,苦、无我的真谛。内观的法流:内观是有两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牟尼佛发明。佛陀入灭以后,到了公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国家弘扬佛法,因而内观法门也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等地区,也利益了当地的群众。此中,传往锡兰、缅甸以及寮国、泰国等地区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传内观” 。约公元一五年起,佛教开始传到中国,初期的译师们也将内观法门传了进来,所修的以观呼吸为主要的入门方便,由于被误解为是小乘,因而在汉地难以盛行。到了公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师将瑜伽师地论从梵文翻译成汉文,此中的声闻地详细叙述禅修者(瑜伽师)如何准备修行的资粮、如何安住所缘、如何达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义、事、相、品、时、理)来修内观(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碍(五盖等),这些都有完整而详细的解说,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内观法门来指导的禅师毕竟不可得。因此,虽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长久以来都被束之高阁,到了民国初年,此论又被重视,但也只限于学术上的义理探讨而已,形成今日的“北传内观”。公元538年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内观的方法最早来源于250年前的日本禅僧白稳(1685-1768)。现在所说的内观法是指由吉本伊信于1940年在他的导师驹谷谛信指导下创立的,个人通过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基本人际关系的回忆,回答内观三个项目的提问,从而对自己的历史进行验证,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彻底地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主义意识的一种心理疗法。吉本伊信努力发展内观法,并逐渐成为今日“日传内观”疗法。吉本的内观疗法主要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当中,与作为禅观的内观法门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内观疗法须有指导人员从旁诱发进入自我“反省”的领域,而作为禅观的内观是每个人由他自见,不由他觉得自我“超越”过程。吉本内观疗法的意义:吉本所创立的内观疗法即传承了佛教内观的解脱道的优良精神,同时则放弃佛教内观的宗教色彩,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用以实现人格的转变为目的。但由于吉本是通过设置特定程序(化)进行“集中内省”的方式开展治疗,与正念减压疗程(MBSR),以及正念认知疗法(MBCT)相类似,对于进行“一般化”的心理咨询工作来讲有其一定之局限,难以满足“与咨客呆在一起”这个特定的条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核心条件”难以清晰的表达出来形成共情的关系同盟。心理治疗最初的一个原则就是心理治疗师必须和咨客待在一起,并且不能妨碍咨客的感悟过程。如果你正是这样做的,那么你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心理治疗了。心理治疗师需要接纳他们的咨客,以友好的方式去接纳咨客们所说的,同时也需要正向积极地回应咨客所叙述的,只有这样咨客们才会感到他们所说的至少是有意义的。内观在中国:在中国的千年文化中从来不缺乏内观的意识,无数的智者沉入生命的深处,在获取个体生命性的同时,确立了项度各异的文化取向,并将不同的文化取向在真诚的实践中予以实现。作为众经之首的易经学说,它同样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伏羲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内观中总结出来了发生和变化的规律,并赋予了这种衍生、变化规律以人文的解释,以指导人类实践走向理性和智性。老子在其道德经第一章就明确告知体道的方法:“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指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无欲”与“常有欲”就是内观哲学的方法论,是通达天地运演之理、事物生、长、休、囚之理以及生命因生与衍生之理的内观结果。这些智者不仅仅在内观中发明了某一实相真理,他们的内观成果也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所在。可是东方传统文化也没有最终带领人类走向智性的发展之路,真正支持文化理念、文明意识的儒学、道学等诸子百家并没有将内观智慧发展到极致,而仅仅成了个体与政治关系的调和者。当自身无法获得实相存在之理的时,是谈不上“文化”的,当发展理念、实践理念以及个体精神素养等仅仅处于自为状态,或受制于某一现象意识的引导时,社会的基本要素以及文化的基本要素之间无疑缺少因文明本体所迸发出的自觉的整合力量,缺少个体素养和群体实践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没有抵达生命实相,没有认识到现象因同源而具有的平等,以及因平等而绽放出的生命价值的全然。东方传统文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内观”修证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先哲为我们留下了中医学、易学以及儒学、道家思想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将佛学思想发扬光大。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懂得内观的真谛,也不清楚内观修证能为个体与群体带来什么。当先哲们在内观修证中积极构建人文思想的同时,当我们炫耀着先祖留下来的灿烂文化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对传统文化的消解的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息。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儒家学派,更是遭受了无数次的灭顶之灾。我们欣赏不到孔子思想的真面目,欣赏不到易学思想的真面貌。个别学者只是捧着被恶意删改、篡改后的文献做着所谓的学问。我们不忍仔细分析传统文化各个分支的具体命运。人们似乎已经无从欣赏到由内观修证所得来的伟大思想了。思想的凋零始于恶意的政治操作和因私欲引发的篡改。没有人去追问古籍文献的真实性和真理性,也很少追问这些思想产生原因。然而,这一切并不能代表中国失去了文化竞争的机会。事实上,文化典籍并不代表文化之根本,先哲即使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文字,但只要为我们留下了“内观”修证理念和修证方法,也就抓住了文化的根基,顺延这个根基,可以窥见文明本体和文化价值。现在,立足“内观”修证方法,去尝试分析传统文化典籍的真伪性,去尝试鉴别文化典籍的文明性顺着内观修证的探寻之路,我们可以窥见或重新走上探寻存在实相的道路。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直缺乏对“存在本体”的完整认识,人们不是围绕着存在本体而阐发了思考,就是在触及到存在本体的时候局限住了对存在本体价值的全方位认知。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为代表传统思想就属于前者,道家没有清晰地呈现出“天道”,儒家没有清晰地呈现出“人道”,儒家没有将人看成是生命本体中的,看成是生命性的。而仅仅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人的秩序属性、道德属性,看到了人的国、家属性或民族属性、社会经济属性等等。道家仅仅看到了“天道”的伟大和不可超越,但他还没有清晰地把握住天道,也没有立足人的生命性、人的存在本体的角度去思考个体以及群体实践的本体,没有真正地将“天道”与“人道”实现有机的整合。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还没有期待来将天道和人道在价值和意义上予以整合的思想,从而为人类实践指出存在本体和依存在本体而产生相应方法论的实践模式。不同的是,中国禅学看到了人的生命性,它所建立的重视主体意识的反观与整合的认识论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成果。中国禅学文化的价值在于释放生命性,承载不同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路径潜入生命智慧,开启生存智慧。但佛学思想还需要完善它的社会理念,彻底的整合人与社会的生命性,海明先生创立的内观文化就是使个体的生命修证和社会文明发展之间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内观文化的诞生内观文化(Vipassana Education )2010年由中国心理工作者海明先生创立。海明1先生认为:“内观是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存在实相的方式,是超越身心模式,获得自在的存在过程。这整条道路,对于全宇宙普遍性的问题而言,是解脱心灵开启智慧的钻石途径。”海明先生通过重新整理南传北传日传内观的教法和义理,采取“法于唯识”的学术方法,融汇佛教哲学优秀成分,发挥量子哲学和心理学义理,为探索揭示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结构与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大道打开方便之门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往往采用多种方法,但其中必然有一种最重要的,它与该哲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和思想特质相一致,既为方法论,又是宇宙观和认识论那么为内观哲学所特有,并直接导致其本体论哲学的框架形式的学术方法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这种方法,海明先生在内观文化系统论中内观哲学五大规律中的“唯识根本律”中说得很清楚,即万法唯识。内观哲学首先解决了世界的本源问题。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物质和极微(物质基本单位)不具有实在性,因为它们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物质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唯识学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正统派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内观哲学的物质存在观是全维的观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所以,内观哲学的特质观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比较完满概括了世界的本质因为它是从心与境 的人性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这也是内观哲学物质内涵的根本实质。人类的发展模式无论如何也走不出心灵之外。心与境的关系就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纷繁世界中最普遍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物质做了最本质的规定,高度概括各种物质形态同一的本质基础就是八识的互生互存的关系。人类一旦把握了一切唯识的秘诀,人类就能获得高层次的身心解放。 这就是内观哲学的存在之理,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为人类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内观文化立足于心理学主体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即采用了如实观察的方法并且注重其哲学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范畴所包括的直接的宇宙内涵。海明先生法于唯识的学术方法,是现代哲学领域删繁就简的变革趋势。合乎逻辑、注入灵性的继续和发展其中和海明探索求识和善于捕捉契机是分不开的。海明先生在深入研究佛道哲学的基础上,虚心学习和鉴赏当代大家的学术思想,加上实地修行,同时自身具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能及时把握促进人类进化的正确方向和善于调节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方略,随时审度并修正自身知识的结构功力,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潜能素质,为人类造福。海明先生以高度心理学的智慧视野从经纬、多维层地总结完善内观哲学体系。内观不仅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更是一种生存方法。事实上,每个个体都处于宇宙之内,都处于环境之内。个体也都处于心灵之内,精神之内。同样,个体都处于群体之内,而群体也同样处于个体之内。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事实,人们太多的将目光投注于现象、认同现象,并塑造现象的过程中走的太远,所以,原本的存在实相反而陌生了。当因现象、表象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备受挫折的时候,当因遗忘、忽视生命实相而导致价值理念日渐颓废的时候,我们应该借助内观方法,在存在真相中重新拾起生命的自觉。在100多年以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历史的天枰已经顷向了心理学一端,谁能掌握以心理学的主体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观察方法,谁就具有了时代文明属性的意识和责任。我们相信内观哲学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能够让我们看清自我,超越身心的所有模式,解脱烦恼,获得正念的存在方式。内观文化是中华文明再次复兴的朝霞,在寥廓时空中,预示着心灵解脱生命方成的自觉正念之道。内观文化的价值在于释放生命性,承载不同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路径潜入生命智慧,使个体的生命修证和社会文明发展之间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内观疗法走进中国海明先生长期实践的内观为取向的体验性人本疗法脱胎于德威特(Han F. de Wit)内观心理学(contemplative psychology),其遵旨是用于自我认知及人格改变的系统心理知识与心理方法认知“无明”的心智机制。同时整合吉本伊信和尤金简德林(Genging)的工作模式,以三识五蕴辩证施治理论为指导, “以来访者为中心”与咨客在一起。(一)内观疗法基本理论:1.当烦恼现前的时候,从根本上来讲不是因为别人,一定是因为“我”2.你不能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推动自己。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因此一个人不能指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3.人的一生并非是在改变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现(明觉)的过程,你只需要了解的是没有事情被改变过,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事情被产生出来过,事情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一则根本的陈述。4.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我们对世界之经验模式及相关行为方式造成的,一个让你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有九成的内部经验加上一成的外部经验。我们大多情况下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体世界当中,即有五种(眼耳鼻舌身)感官驱动而形成“无明”的心智机制,而我们的意识一般来讲只作为这五种感官进行表象活动过程的“指标性”存在。5.领悟绝对不是通过理性意识思考的过程,而是通过“悬置”(自然放开的态度)内外感官表象系统,自发的直觉的逐层分隔不同意识功能,使意识透过逐渐降低动态幅度方式,明了构成内心缘起经验之层层心智环节,认知“无明”6.接受对方的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到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7.当我们评价对方时一定要注意:对方任何一次行为(不管是好是坏)不等如整个人就是好或坏,一段时期不等如一生。8.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更高的善意存在。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价值与动机“隐性利益”;如果我们单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没有兼顾到该行为背后的“隐性利益”的话,那么我们的做法难免流于轻率和不负责任,这种改变通常效果不会持久或者问题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二)内观疗法特点:1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分析空间里共同建构治疗同盟,分析师要帮助患者在密契体验中形成自我观察的诠释性通道,联接个案自体内部的觉知空间认知真实。来访者不只是一个倾诉者,而咨询师也不只是一个倾听者,而是由来访者的主体性的成分调动其自觉,体验,领悟的过程。2.通过一定程度的(催眠式)放松,注意使来访者从“觉受”的转变中解决存在的问题。3.在五种(眼耳鼻舌身)感官通道中,身体可以是内观(治疗)的入口。4.不努力(Non-striving)强求想要的目的,只是无为地(non-doing)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身心现象。接受(Acceptance)现状,愿意如实地观照当下自己的身、心现象;身心的实相即是“非男、非女、非灵(魂),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 每一个刹那都是如此.(三)内观疗法的哲学基础与实务操作:1.内观疗法五步骤与五重唯识观内观疗法(Vipassana Psychological Therapy:VPT)是是海明先生在修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理治疗技术,通过咨询师和患者在分析空间关系里共同建构的治疗同盟,分析师要帮助患者在密契体验中形成自我观察的诠释性通道,联接个案自体内部的觉知空间认知真实。内观疗法分解成5个步骤:(1)、粉碎概念(2)、清理空间(3)、重新体认(4)、建立共识(5)、觉知空间。与作为内观哲学中唯识中道律的“五重唯识观”相互对应,五重唯识观是唯识宗特有观法的完整系统陈述,且与玄奘四份说相配合认知真实。即(1)遣虚存实(2)舍滥留纯(3)摄末归本(4)隐劣显胜(5)遣相证性。内观疗法5步骤在理论的建立上与五重唯识观有精密的逻辑关系,在实务操作中只作为指南,而非规定,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应用,内心世界从来没有既定的标准,只有大胆的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微妙之处。2.内观疗法5步骤:1.粉碎概念(概念生起,概念休息,概念疲惫)2.清理空间(收集概念,不收集概念)3.重新体认(感受,标识,参与体会,体认)4.建立共识( 同理心,连带感,共同意识)5.觉知空间(特殊圆心注意,次级圆周注意) 从内观疗法的视角进行实务操作的过程我们一步一步的来解析。1.“粉碎概念”的技术主要是来自内观止禅部分的前三种修行体验,这一阶段通过三步工作实现患者由执取外部世界的经验状态转换到内部心理经验世界,与“遣虚存实” 这一禅观主题相对应,成唯识论:“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此“唯识”言,既遮所执;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亦应除遣。“三性”中遣“遍计所执”而存“依他起”及“圆成实”二性,因“遍计执”是无明颠倒所执常、执实自性,全属虚妄不实,故入所遣一类;依他及圆成二性因属真实,故不破。”即依“三性”架构分辨实存(existential)与价值性的(axiological)妄识。在咨询会谈阶段,来访者一般会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实过程详细的称述,如下案例:一位来咨询家庭问题的女性简称A君,陈述个人发生的事情:2000年A君到(现在的老公简称B君)公司工作,B君很赏识她的才华也很喜欢她,就和A君发生了性关系,其实A君并不喜欢他的丑陋外貌。当时双方都有家庭,A君结婚已经2年,和丈夫简称C君是初恋,但因其出差频率较高,而且有别的女人,对于A君来讲,最大的情节是无法接受自己的男人不但不愿回家并且说谎。所以A君出于报复,同时也想体验出轨的滋味,从此一直到04年大约4年期间一直和B君与C君处于相持状态。到05年C君明确提出协议离婚,同时B君也催促让她先离婚,让后B君自己也离婚再和她结婚,于是A君在当年就离婚了,而且给B君生了第一个孩子,但B君并没有离婚,从此一直到07年大约2年期间,B君与其家人和A君处于相持状态。到09年A君又和B君生了一个孩子,A君开始和他抗争,让B君多和她与孩子多在一起,期望实现她一直以来“一夫一妻,从一而终”的生活信念。到年底B君总算离婚后与A君结了婚。但好景不长,今年B君又和当年的C君那样老在外,而且有别的女人,当下B君要求协议离婚,对于A君来讲,最大的情节是无法接受“一夫多妻,不能从一而终”的生活,所以患者咨询的目标是:不想离婚,保持“完整的” (一夫一妻,从一而终)家庭生活。患者在称述的过程中,咨询师同时会注意收集各项信息资料和观察患者的体验变化,作为被投射空屏的治疗师来讲,患者陈述事实的当下状态非常接近在止禅修行体验中“概念生起”的阶段,(患者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像瀑布般停不下来,就像山间的瀑布一样无法控制,咨询师只需要“认出”以下几种生起的概念:1.A君的核心概念:“男人是不愿回家的并且喜欢说谎和欺骗。”2. A君的条件假设概念:“如果保持一夫一妻得话,男人就会从一而终。”3. A君的消极自主概念:用相持或争取的态度维持住关系。咨询师澄清A君的家庭问题与内心两个情结的心能业力有关系,澄清其没有如实经验过只作为理想化愿望的“一夫一妻”的内容:1.每天按时回家。2.每天一起吃饭过程。3.只和家人在一起。4.只和A君一人有性关系。同时面质A君的“无明”心智机制。澄清和面质的过程非常接近在止禅修行体验中“概念休息”的阶段,这时候患者的移情或防御,阻抗心境就像急流穿越峡谷一般,在移情的时侯对方专注得很好,在防御和阻抗的时侯却像急流撞到岩石,形成漩涡,然后又回归宁静。咨询师合理化诠释A君这两段婚姻的内在共性,直接与情结的心能业力及理想化欲望相关,根源于内心经验世界的“无明”,而非现实世界中的对方,以及现在问题的出现促进“烦恼现前”的积极意义。诠释过程非常接近在止禅修行体验中“概念疲备”的阶段,患者这时类似河流中的水潭,(过度的)干扰会产生涟漪,其他(合理化认同)时候则平静无波。2. “清理空间”的技术主要是来自内观止禅部分的后两种修行体验,这一阶段通过两步工作为患者放松外境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呈现内境的能力。与“舍滥留纯” 这一禅观主题相对应,成唯识论:“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内境生故,但言唯识,不言唯境,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咨询师用夸张的动作(手势),相对洪厚低沉缓慢的词语勾引来访者的注意力,“我让你现在凝视着对方,而非现实世界,想要你做的就是静默,每呼吸一次你将会放松2倍,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放松下来好了,现在,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体内部,感受你内心的生活然后当咨询师问A君下面的话时,怎样的感觉会出现在你身体里面,“你现在的生活过得怎样?什么是我现在最关注的事情?你的内心怎么样?”并继续等待,不做任何评判,然后再感觉。“清理空间”非常接近在止禅修行体验中“收集概念” “不收集概念”的阶段,自由联想导入接近于“收集概念”,可以比喻做有波浪的海洋,很容易生起种种心灵构想,自由的浮起联想。不做任何评判感觉接近于“不收集概念”,它类似无波浪的海洋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海洋都维持不动。让问题的答案现在从你身体的感觉中慢慢的浮现出来,并注意不要让自己陷入答案中,是的,它就在那儿,你感觉到了吗?就在那儿。在这个阶段,身体就像羽毛一般轻,心完全能自然地开放,专注在当下,大部分的外在干扰都停息下来。3. “重新体认”的技术主要是来自“观禅” 部分的修行体验, 修“观”的技巧包含“观照”和“分析”,看清自己问题的真正根源。最后你会了解,根源就是无明,而你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一个起源:执取一个早期被遗忘的“实体性”观念,不单是过去行径决定现在心智状态,且过去行径所涉及对象也参予进现在活动所涉及对象的意义构成过程中,故构成眼下经验的能所关系是过去以相同的基本关系形成之经验在时间上的结构性伸延。这一阶段通过四步工作使患者获得“最胜抉择”的能力,从内心“核心自体”经验世界中得以转变。与“摄末归本” 这一禅观主题相对应,成唯识论:“相、见所依自体,见、相二份俱为自证份末,故皆依自证份有,可同归自证份摄。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心、心所一一生时,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分别是见分,所分别是相分,但见、相二分同属“所变”,皆由能变诸识及其附件(即“心所”)等“转变”出来。【感受】:A君痛苦流涕的说:“我感到好痛苦。”咨询师:“注意那个痛苦的部位。感受那个痛苦”【标识】咨询师:“注意那份模糊的感觉有怎样的特性?允许从那份感觉中浮现一个词,或一个图像来描绘那份感觉,仔细的去感受你选择的特性一会儿,直到你确信它就是合适的特性”A君:“抗争。”【参与体会】咨询师:“循环往复,体会那个词,或者画面,看看能否与当下的感觉有共鸣。仔细觉察身体,是否出现一些细微的信号(比如你一直追求的一夫一妻的美好愿望)让你了解它们确实是最合适的。要做到那样,你必须再去感受体内的那份感觉,然后再切换到对你所选特性的感觉。就这样做,直到你觉得那个特性确实准确的描绘了那份感觉。”A君等待了良久:“不是,是因为性,对!因为我太看重性了。”【体认】咨询师:“现在问自己,在这个整个于性有关的问题里,是什么令这个特性产生?或者问,“这感觉里是什么?”A君:“不安全感,对!是这种感觉。”咨询师:“你现在保持一点点距离的成为它,就像你现在就是那个时候的你,注意浮现出来的影像或话语。”A君大哭:“从小爸爸就打击我,爸爸讨厌我说慌话,我不愿回家,我想找一个跟我说话的人,保护我的人。”A君:“我在班里面总是不受人喜欢,我不敢和我喜欢的同学说话,但我又不喜欢和喜欢我的同学交往,因为他们长的很差,后来我实在不愿回家,想找一个人在一起,就只好选择了我不喜欢但喜欢我的同学交往。让我感觉到安全,是这样的。4. “建立共识”的存在主义基础是人的存在是透过共鸣的过去产生连带感,一旦失去连带感就会产生空虚与孤独的疏离感。同理心是共同意识的基础,共同意识即患者和咨询师的主体间连带性。包括了移情关系和真实关系。建立共识的技术主要是联接患者在经验时间向度上的“立体性”,即对四维时空一体关系建立连带感,只此一念,别无二心,与“隐劣显胜” 这一禅观主题相对应,成唯识论:“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心王体殊胜,心所劣依胜生,隐劣不彰,唯显胜法虽心自体能变似彼见、相二现,而贪信等体亦各能变似自见、相现,似心胜故说,心似二。心所劣故隐而不说,见、相二份所归之本或所唯的心是“心王”即“(第)八识。”【连带感】咨询师:“从小爸爸就打击我,爸爸讨厌我说慌话,我不愿回家,想找一个人是吗?一直找到现在的B君,找到了吗?”A君恍然大悟:“哦,我知道我为什么和B君在一起了。”咨询师:“说说?”A君:“因为我的无知,因为我一直以来的不安全感。”咨询师:“你说他长的并不好看是吗?”A君:“是啊。”咨询师:“你现在感觉到什么了么?”A君等待一会大哭:“我不敢和我喜欢的同学说话,我只能选择差同学,我不喜欢B君,我知道我为什么选择他了。咨询师:“你一直“相持”在这两种同学当中,直到现在吗?A君:“对,哦!我明白我现在怎么老是抗争了。”咨询师:“你很讨厌B君和C君老不回家,对你说慌对吗?A君:“对”咨询师:“你现在可以专注在这个讨厌的感觉里。”A君大哭:“爸爸讨厌我说慌话,我不愿回家。我害怕他们也这样对我。”咨询师:“你似乎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A君大哭:“是的是的。”【同理心】咨询师:爸爸这样做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情如何?A君:“略”咨询师:你这样做,爸爸会有怎样的感受?A君:“略”等等【共同意识】A君:“你是一夫一妻吗?咨询师:现在是。A君:你会从一而终吗?咨询师: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明天我是活着还是死了。何谈从一而终呢?咨询师:你说你很看中性,这与你的愿望有什么关系呢?A君:我明白了,我想通过100%的性的关系找到幸福。咨询师:找幸福还是想找安全感呢?找到幸福了吗?A君笑着说:没有咨询师:?A君深长的说:因为幸福不是通过控制(性)关系得来的,没有绝对的从一而终。一夫一妻也是相对的啊。5.“觉知空间” 既是圆周同时又是圆心,已无相待及抗争性戏论。譬喻种子或钻石,具有比一般线性因果臆测更复杂、更非线性因果的特性。虽分别却不做分别想。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得无念时,自然解脱。我们的存在有两个层面:缺陷存在的世界和本性存在的世界即圆周和圆心。继续在週边,在圆周上工作,不要停止。但是在工作的同时也注意中心,会有什麼发生?这与“遣相证性” 这一禅观主题相对应,成唯识论:“识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见圆成遣依他。其相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此智见有相无。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特殊圆心注意,次级圆周注意】咨询师:“你现在的心思在外面的家人那里吗?”A君:“没有”咨询师:“那你现在是活在你的内心里面吗?”A君:“没有,我需要静静的呆一会”咨询师:“好,呆在那个空挡当中,这是觉知之所在!你联接了这个空间,你可以清楚的知道心内与心外发生了什么,但它们并不是你,也不会影响你。你的活动会变成一种表演,好像你正在扮演一个角色。如果这个方法被实践了,那麼你的整个生活会变成一部长的戏剧,你会是一个扮演角色的演员,但是要不断地停留在中心的空隙中。如果你忘了那个空隙,那时你也就不在扮演角色了,你已经成為角色了,那麼这就不是戏剧,你已经错把它当作了生活,就像你之前的生活一样,那就是我们曾经所做的。每个人都以為他是在生活着,这不是生活,这只是一个角色是社会给你的一个角色,你已是一个被给定的角色,你正在扮演它,你已经变得认同了,要打破那个认同,就要用这个技巧。这个技巧只是使你自己成為一出心理剧只是一种游戏。你的注意力集中那个空隙,而生活在週边继续着。不管他们做了些什么,如果你的注意力是在空隙的,那时你的注意力就不会真正在週边,那只是“次注意”,那只是发生在你的“特级注意力”附近的地方,你能感觉到它,你能知道它,但它没什麼重大意义,它就好像并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你的整个生活就会好像并没有发生在你身上好像它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四)内观疗法的垂直面实务日常内观实务操作:1要求来访者每日定时实施,针对特定人物做一定时间的内观。 2针对昨天和今天的人际关系进行内观。 3因靠自己难维持日常内观,每周写一封信给谘商员,报告内观的结果,也可以写内观日记,接受检查。4要反省自己对于别人采取的行为。要从母亲开始,包括三点具体的事实: ()母亲为我做过那些事情? ()我为母亲报答过那些事情? ()我带给母亲的困扰有那些? ()内为时间的分配比率。 5调查的次序是按年代顺序,从幼年时代到现在。依次进行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公司同事等,针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行调查。一个循环后又回到自己对于母亲的主题,时间切割得更细。 6内观的主题包括生活费的计算、撒谎、偷窃等。每一个主题都要严格质问站 在对方的立场去看,自己有没有过失。(五)内观疗法的水平面实务团体(36人)内观实务操作:1要求来访者参加团体加压课程进行“全方位观法”训练。2进行身体扫描,(坐,立,行,卧)开放性正念瑜伽。3对感受情绪进行识别,描述,及参与体验。4对思想观念进行识别,描述,及参与体验。5对外在世界的影响进行识别,描述,及参与体验。结语:过去唯识哲学及宗教性禅观一直被当做神秘主义或空论而被误解,“五重唯识观”对“真实”的直观认识过程固然是宗教经验最精纯及透彻的型态,但由于宗教经验的内容实难脱特定教义的角度,难作中性处理,当我们解除或剥落作为“宗教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爆破公司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题库及答案解析
- 外呼人员岗前考试及答案解析
- 护理仪器填空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试题库与答案
- 2025年包钢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5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律文书保管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
- 企业产品市场竞品分析报告范本
- USP标准文档翻译与应用
- 消防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舟山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 湿陷性黄土湿陷量计算表
- 丝杠安全操作保养规定
- 体育测量与评价PPT课件-第九章 运动员选材的测量与评价
- 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生长点课件
- 《情满今生》读书笔记模板
- 胸痛中心网络医院STEMI患者绕行急诊和CCU方案流程图
- 大众蔚揽保养手册
- 急危重病人营养与代谢支持
- GB/T 7216-2009灰铸铁金相检验
- GB/T 5796.3-1986梯形螺纹基本尺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