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docx_第1页
课程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docx_第2页
课程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docx_第3页
课程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docx_第4页
课程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读后感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我怀着对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专心研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这本书,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为改革教育,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活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一系列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时过境迁,重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感想之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在留美期间,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努力使生活教育学说中国化。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生活教育反映出陶行知作为中国本土教育家对于教育本质、目的、内涵、功能,以及学校作用、“教”与“学”之间关系等教育原理的哲学层面思考。陶行知对“教育”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描述为在生活中的教育、为了生活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相依相伴和从教育到生活。对照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显然是做得不够,师生之间的关系仍未改变,学生依旧是依赖老师被动学习,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可是,目前的教育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课堂上老师的居高临下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这一切都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受到影响,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无独有偶,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又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 则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是指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要重视发展性教学,“知识-能力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感想之二:陶行知首次提出的教改思想教学做合一。 1919年2月,陶行知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把教师分为大致三种。第一种教师:只会教书。这种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字纸蒌,书上的东西一锅儿往学习脑袋里装;第二种教师:教学生。这种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已从书本移到学生上,果然比第一种好,是一种进步,然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三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对照今天的我、今天的你、今天的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的确值得大家深思一番。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不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倡导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吗?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感想之三: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走近陶行知先生,我最欣赏的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读;解放儿童的空间,到大自然、大社会取得真才实学;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能不能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概括性的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要解放人。解放儿童的头脑,许多人认为头脑长在学生身上,他想什么当然是他的自由。我看到过这样的例子。有一位美国的母亲用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o”(英文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但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与学对簿公堂,院判决学校败诉。同样的有学者那一张白纸分别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点燃纸取暖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原来我们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仅仅是在让那些刚进校门时的“大问号”经过十年寒窗变成走出校门时的“大句号”。而且我们的老师、家长远没有那位美国母亲那样觉醒。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先生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小时候学习比美国学生强,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比美国孩子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因此,作为中国的现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学生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呢?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帮助孩子确定了观察对象之后,要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第二要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等。第三,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观察方法。第四,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舌,提倡标新立异。凡是去过美国读书的人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美国的学生上课真是太自由了,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发言,而且还可以同老师辩论,老师和学生没有上下之分,而是平起平坐,充满着宽松和谐的气氛。” 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然而在中国,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上课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乱动。学生上课要想发言,必须是先举手,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就会遭到老师的训斥,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对此也早已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应该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承认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掌握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多几分学习人生的机会。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可见解放学生的时间是彻底解放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从苦不堪言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条件实践,在接触自然和社会中自主的活动,创造性的活动。这“六大解放”,凸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使每个学生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感悟、主动创造,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学生。“六大解放”所蕴含的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门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新型课程它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了“解放”。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感想之四:“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这给了我最大的感触和启发。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里所说的“真人”就是人格健全的人。他强调说: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一语道出了学校教育的真谛。然而回到现实,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成绩,却淡化了对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全面的教育;关注了优生的成绩,冷漠了差生的学习。在过分追求分数的背后,学生缺少了方方面面的教育,由此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产生的逆反、对抗甚至暴力倾向缺乏研究;对学生存在的不良的行为习惯缺少成型的经验。试想这样下去,我们怎样教学生做人呢?陶行知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止于大众之幸福”,“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德育目标追求真理做真人,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这就是对学生的大爱。首先,“爱”要平等。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平等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成人”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其次,“爱”要听得到、看得见。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并且,“爱”是宽容。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