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doc_第1页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doc_第2页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doc_第3页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区域一、古史传说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区域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活跃着许多部族,并各有自己的领袖。这些部族领袖往往被神化成半人半神的英雄。我国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白虎通德论号云:“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潜夫论五德志云三皇,“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我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博士也提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以上记载可知:“三皇”,即指伏羲、神农、燧人。祝融者,祝,大也;融,光明也。祝融是指带来光明、发明火的的部族首领,当与“燧人”属同一含义。至于天皇、地皇、人皇 ( 或泰皇 ) ,当是后起的说法。 五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是: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重华氏;或有认为五帝是黄帝、炎帝、太皞、少皞、颛顼等。 关于“三皇”、“五帝”的名称各说不一,下面我们对“三皇”、“五帝”的具体传说人物分别进行探讨。首先先探讨“三皇”: 伏牺氏,亦称庖牺氏。其原意是能够驯服鸟兽的人。易系辞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当时似为田猎捕鱼生活。传说中的伏牺氏曾被描述为人首蛇身。汉代人又把伏牺氏与太皞连起来,说成是一人,称“太皞伏牺氏。”亦有说伏牺、女娲为夫妇,或说本为兄妹。女娲亦为人首蛇身,故出现了伏牺女娲交尾的图像。有巢氏、燧人氏,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苽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有巢氏是教人们建筑木构居室的人,燧人氏是教会人们取火熟食的人。 神农氏,这是一个教民农耕的人。易系辞下说:“伏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相看土地的肥硗高下,尝百草之味,让人民以避毒物,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 五帝,按照史记五帝本纪说法,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司马迁在这里所记的“五帝”,全是在部族斗争中胜利的部族领袖。而在斗争中失败的部族领袖,我国古文献记载还有炎帝、蚩尤,太皞、少皞等。 黄帝,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把人主称为“王”或“后。”如夏代国王称为“夏后氏”,商王或称“后”,或称“王。”“帝”,是专指上天、上帝而言;黄者,皇也,其意为光明。“黄帝”、“炎帝”,当为后代用“帝”字的含义去解释称呼中国早期部族领袖。在齐国故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陈侯因蟜敦铭文云“高祖黄帝”把黄帝作为陈氏 ( 即田氏 ) 之高祖,这是最早见到的黄帝之名的史料。 35 关于黄帝和炎帝有很多传说。国语晋语四记载:“昔少典娶于有 虫乔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炎二帝原是亲兄弟,最早活动在陕西的姬水、姜水一带,故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罷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集解引服虔曰:“阪泉,地名。”又引皇甫谧曰:“在上谷。”即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黄帝在阪泉之战中被打败炎帝,从而成为华夏族祖先的正统。 黄帝族和炎帝族当是发祥于陕西黄土高原,又逐渐东迁至今河南、河北一带,活动在黄河流域的部族。 太皞、少皞、蚩尤,是关系相当密切的东夷部族的领袖。 太皞,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太皞之虚也。”又云:“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又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任、宿、颛臾等国是太皞的后裔,为风姓。“有济”,就是济水,即河南东部至山东境内的大川。太皞氏是活动在东部地区以龙蛇为图腾的部族。 少皞,左传定公四年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虚。”也就是说,伯禽被封的曲阜,原为“少皞之虚,”即少皞活动之地。说文云:“赢,帝少皞之姓也。”少皞氏是活动在东夷地区的赢姓部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即有少皞氏“以鸟名官”的故事,说明少皞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族。 蚩尤,与太皞、少皞同在东夷地区,关系密切。逸周书尝麦解云:“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史记五帝本纪亦云:“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以上记载说明,蚩尤也是在与黄帝族的斗争中被杀。涿鹿,汉书地理志“上谷郡”条下有“涿鹿”县。应劭注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鹿亦在今河北保定易县一带。 逸周书尝麦解中的“命蚩尤宇于少昊。”昊,皞同音同义,也说明蚩尤与少皞氏的密切关系。盐铁论结和篇云:“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两皞,即太皞、少皞。涿鹿之战中,蚩尤、太皞、少皞皆被打败,故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不能成为正统之君。 颛顼高阳氏,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即今河南省濮阳市境。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是黄帝之孙,颛顼当是继黄帝之后的华夏族领袖。颛顼氏与少皞部族可能亦有过战争。国语楚语下云:“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颛顼氏打败了少皞氏,占据了东夷地区。 帝喾高辛氏,史记五帝本纪认为是黄帝之曾孙,当为继颛顼之后的华夏族领袖。集解引张晏曰:“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集解又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索隐引皇甫谧云:“帝喾名夋也。帝喾,大约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帝俊。”帝喾,被认为是活动在豫西的一个部族,偃师称为西亳;今河南商丘附近的高辛集亦认为是高辛氏活动的地方,称为东亳。 尧,名放勋。史称帝喾之子,黄帝之后裔。正义引徐广曰:“号陶唐。”引帝王纪云:“尧都平阳,於诗为唐国。”引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尧,又称为陶唐氏,都于平阳,约当于汾、晋二水流域的翼城一带。 舜,史记五帝本纪云:“帝舜为有虞。”集解引皇甫谧曰:“舜嫔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也。”大阳,即大河之阳,今山西平陸县境。五帝本纪又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于负夏。”历山,正义引括地志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历山南有舜井。”又云:“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濮阳雷泽县有历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及妫州历山舜井,皆云舜所耕处,未详也。”雷泽,集解引郑玄曰:“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河滨,集解引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正义云:“於曹州滨河作瓦器也。”寿丘,集解引皇甫谧云:“在鲁东门之北。”负夏,集解引郑玄曰:“负夏,卫地。” 根据以上记载,舜当活动在山西、山东、河北一带地方。而越州余姚,当为舜后裔迁徙之处,不是舜兴起之地。 黄帝、炎帝、颛顼、帝喾、蚩尤、太皞、少皞、尧、舜皆是活动在黄河流域的部族领袖。在不断的部族冲突与斗争中,炎帝、蚩尤、太皞、少皞皆曾遭到失败。失败部族的后裔多迁徙他处。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则成为华夏族正统的部族领袖。 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的政治特征 1 号令征伐的权力 号令征伐是公共权力形成的典型表现形式。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里很明显,黄帝轩辕氏对不顺从者,“征之”,“去之”,使“诸侯咸来宾从”,这种号令征伐,使诸侯“宾从”,实际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拥有这种公共权力,黄帝才能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然后消灭了敌对势力,使自己的权力得以巩固。 颛顼时期曾有征少皞之战。国语楚语下曰:“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韦昭注曰:“其后,高辛氏之季年。三苗,九黎之后。高辛氏衰,三苗为乱,行其凶德,如九黎之为也。尧兴而诛之。”帝尧时期,曾进行过征伐三苗的战争。 史记夏本纪记载:“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舜可以殛鲧以死,并有权令鲧的儿子禹接替鲧治水。舜还能任用“八元”、“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 36 2 榨取贡赋 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又云:“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由此可知,虞舜时期已经开始向百姓征收贡赋,并有了完备的贡赋制度。 黄帝、颛顼、高辛、尧、舜等过去曾认为是部族领袖,但他们皆有号令征伐的权力。依靠这种权力,他们才能在战争中打败敌方,从而攫取更高的权力。至少在虞舜时期,已经有了完备的贡赋制度。号令征伐与收取贡赋是公共权力形成的典型特征。黄帝、颛顼、尧、舜已经是国君 ( 或国王 ) 了。 黄帝时期,曾东征西伐,打败了炎帝、蚩尤、太皞、少皞等。被打败的部族则皆迁徙他处。如蚩尤族被歼灭,“太皞氏迁徙至陈;少皞氏最初仍留居东夷地区,又与颛顼氏发生斗争,失败后其部族支裔四散,迁至偏远地区,而少皞氏的主要力量迁徙汾水流域,仍有一部分还在东夷、淮夷地区。” 37 失败的部族被迫迁徙,但仍有部分留在原地。这些留下的居民则只能服从于胜利者的管辖。毫无疑问,黄帝、颛顼、尧、舜时期,其国民已按地区划分,地域关系已经形成。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里所说的“万国”,当是黄帝治下的各个地区的小邦国。 3 禅让选举制 中国古代部族实行禅让制度,其领袖是通过禅让选举而产生的。被推举的人一般是能力强,又有勇力,德才兼备的人。 论语尧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即尧传位给舜的时候告诉舜说:“天降大命于你,你要执中道以办事,如四海困穷,你的天禄也终止了。”舜在传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 论语颜渊云:“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尚书尧典序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禅让制度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部落酋长的任职是终身制。如尧年老时,让四岳推荐继承人。五帝本纪记载:“尧曰:嗟 ! 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正义引孔安国云:“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载,时八十六,老将求代也。”尧在年老时才物色继任者,四岳推荐了舜,尧先让舜摄政部落的事务,一直至“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丹朱于河南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在这里,尧年老不能理事,舜才出来代管事务;直至尧死,舜才接任国君 ( 或国王 ) 之职。 舜执政以后,由于禹治水之功,乃“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38 尧、舜、禹的禅位很明显地表现了国君 ( 或国王 ) 的任职是终身制。尧死,舜才接任;舜死,禹才任职。前一任的首领不到年老,不会寻求接任者;年迈寻到接任者,而至死接任者才能得到权力。中国国君 ( 或国王 ) 的职位是终身制。 我国古代的部落首领不受习惯法的约束,没有监察酋长的组织,部落酋长在处理部落的事务时,具有否决的权力。 尧、舜时期,部落除酋长以外有四岳、十二牧之职,从文献记载来看,四岳是部落酋长的谋臣,类似于希腊军事民主制时期的长老议事会的性质。部落酋长在谋求继承人或官职的设置时都要征求四岳的意见。五帝本纪记载:当尧年老时,询问部下谁可为继承人时,部下放齐推荐丹朱。尧认为,丹朱“顽凶,不用。”欢兜又推荐了共工。尧认为,“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一直到最后,四岳推荐了舜。尧让舜试行政务,“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徧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这样尧才同意了舜做其继承人。当舜年老,四岳推荐禹,亦是在舜同意的情况下,禹才成为接任者。由此可见,四岳只是部落酋长身边的谋臣。他们可以向酋长举荐某人任某职,亦可推荐部落酋长的继承侯选人,但决定权在酋长。部落酋长在处理部落的战争或者推选继承人等大事方面,具有否决权。 从我国的文献记载来看,部落酋长不受习惯法的约束,部落内也无什么习惯法。部落酋长是终身的,并且具有否决权。部落酋长的权力具有独断的性质。 我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个民主的推举制度,但这种制度不能为后代学者所理解。如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因此战国人不相信古代的禅让制度。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丹朱,为尧之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