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西方对世界的霸权与支配.doc_第1页
19世纪西方对世界的霸权与支配.doc_第2页
19世纪西方对世界的霸权与支配.doc_第3页
19世纪西方对世界的霸权与支配.doc_第4页
19世纪西方对世界的霸权与支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世纪西方对世界的霸权与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政治革命在欧洲和北美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实质:君权神授理论的被颠覆,人类分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神注定的观念成为历史,政府本身的存在也系于人民的“同意”基础之上。从欧洲到北美,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民众觉醒并且展开行动,他们不仅参与政治,而且把这样做看成是自己固有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考察欧美政治革命的一般格局,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起因以及19世纪政治革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世界性的影响。第一讲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一、课时4二、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行轨迹,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阶级关系和发展规律。研究英国革命发生的条件、革命的过程、国王和议会的斗争,追寻英国最早建立政治民主化的原因。三、重点难点一、革命前的英国。从资本主义渗入到农村、清教运动、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三个方面介绍英国革命的背景。 二、英国革命的进程。革命是沿着上升期,下降期,半上升期的路线发展的。要讲清革命开始沿着上升路线发展以及革命下降和倒退的原因。 三、革命后的英国。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制的形成、议会权力增大、辉格派和托利派长期活跃于政坛四个方面介绍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情况。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严重弊病。四、基本概念汉萨同盟 玫瑰战争 英国国教 清教 斯图亚特王朝 查理一世 斯特拉福“根枝请愿书” 大抗议书 克伦威尔 马斯顿战役 独立派 纳斯比战役平等派 李尔本 立宪君主制 蒙克 “人身保护法” 辉格派 托利派 奥伦治威廉沃尔波五、主体内容(一)革命前的英国(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四)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五)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六)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七)16891742年的英国 (一)革命前的英国 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等级 专制君主制的衰落清教思想的兴起 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君主统治权利请愿书矛盾的尖锐化 苏格兰人起义革命形势成熟 (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 长期议会开始阶段的活动及其议员的分化 斯特拉福 “根枝请愿书” “大抗议书” 内战的爆发第一次内战的两个阶段 克伦威尔 马斯顿战役 纳斯比战役 克伦威尔(15991658)奥利维克伦威尔,1599年出生在汉丁顿的一个乡村地主家庭。1628年被选为国会议员,革命爆发后,克伦威尔组成自己的武装,在两次内战中先后率“铁军”和“新模范军”击败王党军队,取得内战的胜利。1648年,他清洗了国会中的长老派势力。1649年,在城乡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执政期间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民主运动,还率军镇压了爱尔兰民族起义和苏格兰王党的叛乱。1652年,与荷兰进行战争,迫使荷兰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1653年,自任护国公,建立独裁统治。1658年,因疾病而去世。 (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 第一次内战后英国国内形势 长老派同独立派之间的斗争 平等派 李尔本 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 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四)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第二次内战和王党的失败 普莱德清洗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查理一世被斩首 共和国成立后的国内局势 平等派起义 掘土派运动 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 英荷战争 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建立 (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 1660年君主制复辟 复辟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辉格派和托利派的出现 辉格派托利派 1688年“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六)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约翰米尔顿詹姆斯哈林顿 英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七)16891742年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内阁制的形成 王权的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议会的选举状况 辉格派的政治优势 六、教学祥案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发生的原因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其中最为发达的是呢绒工业。这种发展大部分是利用没有行会制度的农村环境以分散手工工场形式进行的,也有少数规模较大的集中手工工场。随着呢绒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量的增加,牧羊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圈地运动由此兴起,造成农村土地关系变革、资本主义的大牧场、大农场出现。这种资本主义深入农村的情况,对封建制度的瓦解有很大作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便渗入到农业经济中。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是贵族用暴力手段大规模剥夺农民的一种方式。始于15世纪后期,直到19世纪上半期。其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英工商业的发展,特别上毛纺织业的发展,羊毛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不断上涨,牧羊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圈地运动由此兴起。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暴涨。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有利可图,使圈地运动发展更快。后果:它实现了农业的直接生产者与生产手段的分离过程,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形态,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破坏了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英国的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使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过渡到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资本主义剥削。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促进了英国阶级分化。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变成无产者,成为封建的主力军,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新贵族,其经营方式、经济利益、政治要求都与资产阶级一致,因而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反对君主制度。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发动和领导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英国特有的议会传统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国教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而受到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广大下层群众的反对,在他们当中兴起清教。清教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即将到来的反封建革命的舆论准备。清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是促使革命较早发生的思想酵母,清教的兴起打破了国教教会的思想垄断地位,动摇了封建王权的精神支柱,使世俗政权很难维持稳固的统治了,从而有利于革命的较早发生;清教传教士主动把布道和政治鼓动结合起来,自觉地充当了革命的宣传员,在动员群众反封建的斗争中起了组织领导作用;清教的民主管理方式也为英国人民创建政治共和国提供了参照模式。清教在组织上分为长老派和独立派,两派均实行民主的管理形式,与世俗政权中的君主专制制度迥然不同。总之,清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清教和国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它不是一场纯意义上的宗教运动,它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以信仰和传播清教对抗国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动员其他阶层和人民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思想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披着宗教外衣是英国革命又一特点。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披着宗教外衣进行反封建斗争呢?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阶段,资产阶级处于形成时期,不可能产生一套完整的反封建王权的思想体系;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局限,他们力量不够强大,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便于发动群众。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影响。宗教语言是群众唯一能听懂的语言。当时的社会各阶级或阶层,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要求,往往都只有从现存的意识形态宗教中去寻找思想武器,以便使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易于被接受。恩格斯说:“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二是加尔文教也符合群众心理。这就加强了二者在宗教情感上的融合。英国封建专制王权的相对虚弱也利于革命较早发生的重要条件。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君主实行专制主义统治,将自己置于法律和国会之上,因此与国会发生冲突。矛盾焦点是征税问题。此外国王还卖官鬻爵、敲诈勒索、出卖专卖权、迫害清教徒、执行损害资产阶级的外交政策等等。甚至解散国会,实行无国会统治、使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与封建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由于国王向苏格兰推行暴政,激起苏格兰人起义。为镇压起义、筹措军费,1640年国王重开国会,“长期国会”的召开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开始的标志。二、过程(16401688)掌握为什么革命一开始沿上升线发展?这是革命阵营内部斗争的结果。平等派功不可没。正是平等派支持独立派战胜了保守妥协的长老派,同时平等派也克服了革命性不强的独立派的弱点,才使革命一步步按平等派的意图发展的共和国建立。1649年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英国革命上升到其发展的顶点。之后,革命为什么开始走向低潮。共和国存在的主要社会基础是广大的城乡人民群众,而平等派士兵则是共和国的主要支柱。但是,共和国成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却残酷地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地派的革命运动,因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共和国存在的基础,也为克伦威尔建立个人的军事独裁扫清了道路。在革命期间,尤其是在征服爱尔兰期间,独立派的军官和议员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逐渐变成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利益的代表,在经济利益上与长老派已没什么区别,因而在政治上满足现状,趋于保守。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解除人民运动发展的威胁。他们成为支持克伦威尔解散共和国、建立军事独裁的护国政治的主要力量。而50年代初期人民运动的高涨,也为野心勃勃的克伦威尔提供了建立独裁统治的客观条件。1653年,克伦威尔建立了个人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但是,这个护国政体仅仅存在8年就垮台了,被推翻的斯图亚特王朝又重新在英国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革命一开始便采取了妥协、保守的路线,便已孕育着复辟的隐患;共和国成立后,革命走向低潮,从护国政体到君主复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保守政策的必然结局。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教参P105106)在评价克伦威尔时应注意:第一,时代和革命任务的关系。17世纪是世界从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时代赋予克伦威尔的任务就是在英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这个任务他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就应该肯定。第二,阶级与个人实践关系。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受到他所属的阶级利益的约束的。评价克伦威尔也不能忘记他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无疑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苛求他,要恰如其分地给他应有的地位。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选2P150)。第三,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任何人对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认识,在主观上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动机和效果不统一的事是常有的,不能简单地用为自己谋私利、权欲、想当皇帝否定他。把握以上三点,我们认为克伦威尔是功大于过。在克伦威尔身上我们看到这样现象:某些领导人在革命初期能集中群众的意志,领导革命前进,但是一旦敌人被打倒以后,他们往往会利用在过去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高度集中起来的权力,实行个人专制独裁,并用对敌斗争手段去迫害反对他的敌人。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说:“克伦威尔兼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伦于一身。”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2)、英国革命对欧洲,进而对世界意义深远(鼓舞力量;革命期间产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及其思想传播,如托马斯霍布斯、约翰密尔顿 契约学说、唯物观)。四、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君主立宪制与专制君主制相对,专制君主制是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成,其特点是国王或皇帝是集军事行政和司法权力于一身的专制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专制君主一词特指16、18世纪西方各国的君主制,尤其是西班牙和法国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又称有限君主制,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君主或国王、皇帝、天皇,虽为世袭国家元首,但其权力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保留君主制的国家,一般都实行君主立宪制。它是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它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又随着内阁制和两党制的形成而最终确立和完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由国王、议会、内阁和政党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以体现,而议会是核心,故称议会制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英国革命,政变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律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指出,“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遏制了168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光荣革命”并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妥协,国家权力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国会一边,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形成。它通过国王、议会、内阁和政党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以体现。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国家、民族的象征,主要由内阁安排参加一些礼仪活动。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议会中的多数党组成内阁,内阁行使行政权,形成上,内阁对议会负责,但从19世纪以后,内阁却操纵议会,所以内阁是权力的中心,而内阁的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更是权力的核心人物。对君主立宪制的评价:君主立宪制是英国革命后最好的选择,是符合英国国情的。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尝试了许多政体共和制、军事专制、王权复辟,无论哪种政体都难以在英国扎根,而君主立宪制符合英国各阶级要求。“光荣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不可能建立一个纯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土地贵族也不敢在英国重新建立封建专制政体,所以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土地贵族只能在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政体,既保留君主,又不让君主权力过大君主立宪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形式)。这种政体既没有割断历史,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感情,又超越了传统,有利于社会稳定,为以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创造有利条件。而各个党派利用议会形式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也为国内创造和平环境。君主立宪制的适应性和弹性很大,它的优越性在后来越来越表现出来。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七、核心问题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 2、如何评价英国革命初期长期议会活动的意义?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特点。 4、论述英国人民群众与英吉利共和国的关系。 5、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7、为什么光荣革命后辉格派长期在政治上占优势? 八、辅助教学环节专题讨论:为什么光荣革命后辉格派长期在政治上占优势? 英国人民群众与英吉利共和国的关系。九、参考论著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阎照祥:“光荣革命”后英国贵族集团的若干特征,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王晋新:关于17世纪英国内战成因研究的学术回顾,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陈祖洲:斯图亚特王朝早期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第二讲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一、课时3二、学习目标本节通过讲述1718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国家的历史,揭示这一时期,欧洲大陆历史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重大影响,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欧洲各国的改革,阐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必要性。三、重点难点1、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法国最为典型,路易十四时期加以巩固和完善的法国专制制度具有“朕即国家”、“君权神授论”、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实行思想专制、推行重商主义等诸多特点。2、三十年战争。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分析这场战争的国内原因和国际原因。掌握战争进程中的捷克、丹麦、瑞典、法国瑞典四个阶段。认识战争的历史意义。3、农奴制第二版(又叫“农奴制再版”)。16世纪在中、东欧农奴制的卷土重来,要分析出现这一历史倒退现象主要原因,并指出其抑制经济发展的后果。 4、1718世纪的俄国。农奴制度通过1649年的法律大全得以巩固和完善。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尽管全面西化,但未想触动俄国农奴制的社会基础。5、开明专制。分析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及其子约索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和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进行的“开明专制”的改革的目的、措施和结果。6、西欧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其规模和影响大大超过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起源于英国,高潮在法国,扩大以北美为代表。分析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学说的思想基础和重要意义。 四、基本概念路易十四(16381715) “农奴制第二版” 彼得一世 北方战争(17001721)开明专制 叶卡特琳娜二世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洛克(16321704)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五、主体内容(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四)波兰、瑞典和丹麦(五)西欧的启蒙运动(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投石党运动“太阳王”路易十四科尔伯的重商主义理论波旁王朝统治的危机(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 三十年战争 经济落后“农奴制第二版” 奥地利君主国 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普鲁士的兴起与“普鲁士精神” 普鲁士的“开明专制” (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17世纪的俄国社会 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 叶卡特琳娜二世与俄国的“开明专制” (四)波兰、瑞典和丹麦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和瑞典丹麦(五)西欧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最早的启蒙思想家:霍布士和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六、教学祥案17世纪,正当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之际,欧洲几个大国的封建专制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尤以法国最典型。这是这几个国家的封建统治者为挽救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而作的最后努力。18世纪后,各国封建专制程度不同出现了危机。一、法国专制制度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以法国最为典型。17世纪初,亨利四世时专制制度基本定型,路易十三时已得到巩固,路易十四时加以完善。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朕即国家”;“君权神授”将王权神化,国王不对人民负责,只对上帝负责;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使之成为国王的驯服工具;国王亲任政府首脑,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发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全国所有权权力控制在国王一人手中;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作为专制统治的用力支柱,并用警察密探维持统治;实行思想专制,力求“思想统一”,对不同信仰者实行镇压;实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商业发展,并为封建专制提供财力支持。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大约从15世纪下半期至16世纪中叶为早期,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为后期。无论早后期,都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的程度的标准,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着不同的主张。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在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货币产生流通领域,为了增加货币,就要增加出口,千方百计提高本国商品的产量和质量,对本国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后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路易十四财政总监科尔伯执行一套完整的重商主义政策,一是发展商业,在国内疏通运河,改造道路,建立统一的市场;在国外拓展外贸,成立贸易垄断公司,努力扩展殖民地;二是发展工业,奖励生产,以减少对外国消费品的依赖,从而达到限制金银外流的目的。科尔伯协助开办许多“皇家手工工场”,他们得到优惠待遇,不仅有国家贷款,而且取得专利权。重商主义缺点:引起严重的商业竞争和殖民地争夺,导致18世纪一系列商业战争;政府对商品规格的限定阻碍了技术创新并最终 不利于生产发展,而国家为某种目的对某些部门实行的优惠政策也破坏了各经济部门间的自然平衡。路易十四后期,由于好大喜功,生活腐化,国库空虚,专制制度出现危机。路易十五时,专制制度自身陷入全面危机。二、四分五裂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17世纪初,德国仍是四分五裂,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皇帝之间的斗争有增无减,最后导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1、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三十年战争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席卷大半个欧洲。这场战争经历时间长,背景复杂。原因:三十年战争是德国宗教改革后教派斗争加剧的结果,也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德国问题复杂化,使德国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的冲突,使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开疆拓土的冲突。所以,三十战争实质是一场德国皇帝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展的战争。过程: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战争分四阶段:捷克阶段(16181624)捷克联合新教的领袖巴拉丁选侯进攻皇帝和天主教联盟,结果捷克战败,丧失了独立;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在法国支持下出兵支援新教同盟,战争国际化,结果皇帝一方又胜;瑞典阶段(16301635)瑞典在法国支持下联合新教诸侯进攻皇帝一方,瑞典先胜,但西班牙出兵支援皇帝,打败瑞典军队;:法国瑞典阶段(16361648)法出兵,战争扩大到整个欧洲。皇帝及天主教联盟被迫求和,1648年双方签订和约。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的内容(P37)规定了法、瑞典获取的新土地。法实现了黎塞流把国界扩张到莱茵河的目的。瑞典有权出席帝国会议,取得对帝国内部事物的发言权;进一步扩大了德国的诸侯的权力,新教诸侯取得了新土地,拥有独立的外交权力,皇帝两手空空,不得干涉诸侯内政,把德国政治的分裂割据局面固定下来;宗教方面仍维持“教随国定“原则,规定德国的路德教、卡尔教与天主教享有同等地位;承认荷兰的独立地位,承认瑞士脱离帝国而独立。每次国际战争都改变原有的力量对比,又把新的力量对比固定下来。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在欧洲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威斯特发里亚体系。威斯特发里亚体系就是以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欧洲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为内涵,以欧洲主宰世界为外延的一种国际关系格局。威斯特发里亚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使德国在国际上丧失了重要的政治作用,进一步加速了德国的分裂,使统一德国的努力被扼杀。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削弱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和约大体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家的边界,奠定了近代欧洲的国际局面;和约承认天主教与新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以后解决国际争端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为近代外交体系形成奠定基础,揭开了世界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篇章。三十年战争的影响:破坏了德国的经济,使农奴制复活。三十年战争在德国领土上进行的,这场战争使德国的工商业普遍衰落,城市被毁坏,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恩格斯说:“当和平到来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下,被踩得稀烂,撕成碎片,流着鲜血。“当战争结束后,被迫流浪的农民刚定居下来,贵族就乘机把他们束缚在土地上,变成农奴,农奴制在德国复活,恩格斯称为”再版农奴制“。为什么在西欧资本主义方兴未艾之际,在德国却出现农奴制复活历史倒退现象呢?德国及东欧学者认为:第一,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城市人口随之增加,因之对粮食的需求猛增,世界市场上的粮价也随之猛涨。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地主有经营粮食生产的强烈要求,由于德国经济落后,地主不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何物,他们只能在古老的农奴制中找到出路;第二,德国地主贵族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势,他们任意摆布农民,同时德国市民阶级力量薄弱,无力支持农民反抗地主恢复农奴制的横行霸道行为。农奴制复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使德国的分裂局面彻底固定,严重妨碍了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严重削弱了西欧天主教和封建势力;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当英国革命爆发时,三十年战争正处于战事最激烈阶段,大陆封建大国虽说想镇压英国革命,但却无法组织发动力量干涉,保证英国革命的顺利进行。 从近代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为止,政治上的分裂和经济上的落后成为德意志的两大特点。原因有哪些呢?主要有三:第一,选帝侯制的形成早晨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无实权。皇帝是由封建诸侯选出来的,往往听命于诸侯,只拥有授予贵族头衔的权力。封建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帝国议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权干涉诸侯国的内部事务;第二,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和落后。在宗教改革过程中,封建诸侯夺取了大批天主教的土地,并且使新成立的路德教派服从自己的支配,这就增大了诸侯的独立力量。三十年战争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使得中央皇权更加衰落,封建邦国割据势力增强,进一步破坏了德国的经济发展;第三,农奴制再版严重阻碍了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农奴制在13世纪时已经开始瓦解,农奴逐渐摆脱封建依附地位变为自由农民。16、17世纪,经营粮食的德国地主为了适应西欧市场对粮食的需求,恢复了农奴制,农民回退到农奴的地位,这种现象被称为“农奴制再版“。农奴制再版不仅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妨碍了劳动力的流动,而且也限制了国内工业品市场的扩大,束缚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17、18世纪俄国的历史有两大内容:一是农奴制的巩固和完善。俄国主要通过法律1649年法律大全使农奴制从法律上确立,并在以后不断予以加强,不久农奴劳动就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俄国农奴也是手工工场的主要劳动力,俄国手工工场的性质是封建农奴制而非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此外,俄国的商业虽然颇具规模,但它是由沙荒及其近臣所控制的,也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此,封建农奴制是近代俄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主因。 二是彼得一世的改革。这次改革尽管全面西化,发展工商业,创建新式军队,发展文化教育等等,但是其性质却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并未想触动俄国社会基础农奴制。 改革的内容: 1、内政改革 A、军事方面:1698年,解散射击军,建立正规军和近卫军,实行征兵制,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到1725年,建立了一支拥有个兵团、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艘战舰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 B、行政机构:对国家行政机构进行全面改革,废杜马,设立参政院(指定9个亲信大臣负责9个部);全国划分为8个省,50个州;把地方政权完全集中到中央,绝对君主专制的国家。 C、官吏选用制度:“职官等级表”(1722年,文武官14等)。彼得改变官吏选用制度,按能力和才干任用各级官吏(过去按门第选用官吏)彼得的第一位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小时候放过猪,他的亲信大臣、陆军元帅缅西科夫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肉包子。 D、工商业:大力鼓励本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投资发展工业,先后开办了冶金、纺织、造船等工场多家。1712年,颁令规定工厂主可买进整村农民,农民永久依附工场。他又征召大批农奴开凿运河,建设通商口岸,发展商业。 E、宗教改革:1721年废除大主教,由宗教会议管理教会,直接置于皇帝权力之下。限制或没收教会财产,修道院的世袭领地由世俗官员管理。 F、文化教育:先后开办了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校等专门学校,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设立科学院,简化俄文字母。他还创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由他亲任主编。采用儒略历法。 G、改革了礼仪制度,甚至采取强制性手段,迫使俄国贵族接受西方习俗。彼得1698年从国外回来接见贵族时,当场剪掉他们的长胡子(图1、图2),禁止他们下跪,后来又下令禁止穿俄罗斯长袍。彼得鼓励贵族学习西方人的嗜好,要他们头戴撒了香粉的假发,脚穿喇叭口的长统靴,带着妻子儿女参加各种晚会、舞会、进行社交往来等等。 2、对外扩张 1695-1700年与土耳其战争,夺取亚速夫。 1700-1721年,北方战争。1700年,18岁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击败俄国和丹麦军队,彼得只身逃回了莫斯科。1703年,俄军再次进攻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领了尼恩尚茨纳尔瓦。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商口。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3、改革影响虽然沙皇实行的改革未改变社会性质,但推动了社会进步,增强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专制统治,为对外扩张准备条件。四、十八世纪东欧各国的“开明专制”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显示出来的活力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使东欧一些国家君主突破传统的思维,在政策上作了一些调整,这就是18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开明专制”。开明专制是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最早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其观点是,君主不用“君权神授”来加强自己权力,而是通过改革改善人民精神、物质生活来加强自己权力,君主仍坚持君权至上。所以既“开明”又“专制”。开明君主制是各国通过改革手段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萌芽,但17、18世纪还没有一个国家通过改革完成这种过渡。开明专制的具体实践者,普、奥、俄,这股潮流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陆续退下去。(一)开明专制产生的原因开明专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18世纪欧洲大陆君主专制制度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实行的一大转变。促使这一转变的既有客观的社会经济因素,也有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第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是开明专制的基本前提。进入18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荷兰、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国迅速成长的资本主义关系遇到了来自封建专制的严重阻碍。一次次改革的失败,历史已经把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彻底摧毁封建关系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提上了议事日程。显然,上述诸国是不会出现开明专制的。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当时手工工场有相当发展,德意志莱茵河地区的冶金工业和萨克森的采矿业都颇有规模,奥地利的毛纺织工业方兴未艾;俄国经过彼得改革,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快,丹麦、瑞典的航运业和造船业也比较发达。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不仅拥有可观的经济力量,而且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强烈要求改变旧的封建制度,以求自由发展并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但在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英国、荷兰法等国,封建农奴制尚未解体,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触动。国家各级政权完全由封建贵族把持。资产阶级既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未来社会中应处的地位。此外,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与封建制度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不可能发动一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革命并引导它走向胜利。他们只要求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关系进行和平的和渐进的改革,而且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总之,在这些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非同一般,对于他们提出的政治要求,任何统治者都不能漠然置之。可以说,他们已经强大到足以迫使封建统治者做出一定让步程度,同时,也仅仅强大到这种程度。第二、启蒙学者为开明专制设计了蓝图。开明专制的政治主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学者提出的。他们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特权深恶痛绝,力主对现实进行深刻变革,他们认为这种变革的实现,只有依靠理性和法律的原则,并且由开明君主来主持,即通过建立“君主和哲学家的结合”的途径才能完成。他们还一再指出,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必须赋予君主在法律范围内行事的专断权力。启蒙学者对开明君主倍加赞扬。伏尔泰说“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仁慈的国王是上天所能赐予大地的最好礼物。”另一方面,启蒙君主强调君主要依法办事,狄德罗说“没有法律就没有权力,而提供无限权力的法律也是没有的。”他们认为英国君主立宪是理想制度。认为实行开明专制可以避免发生革命。他们的主张十分符合当时在位的一批欧洲君主的心意,必须改变现状,同时必须避免革命。第三、开明君主认为开明专制的方案是解决国内矛盾和巩固加强他们的专制权力的良方。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激化了资产阶级、人民大众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迹象。一些年轻有为的君主看到了这种现象,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满足资产阶级的一些要求。才能借其经济实力迅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又能通过抚慰资产阶级实现社会的稳定。启蒙学者提出的开明专制的方案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所以开明君主们基本上接受了这种方案,同时用一种实用的态度对它加以改造。第四、不少开明君主确实受了启蒙学者进步思想的感染,世界观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不少君主悉心拜读启蒙大师的著作,这在宫廷蔚然成风。君主们还屈尊纡贵,与学者们鱼来雁往。腓特烈大帝与伏尔泰通信。他以“国家第一仆人”自居。叶卡特琳娜二世不仅跟伏尔泰、狄德罗通信,而且在经济上大力帮助编写百科全书的狄德罗。总之,18世纪欧洲大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世纪,是理性主义思潮大传播的世纪,也是君主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的世纪,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作用下,开明专制这一颇具特色的政治形式诞生了。 (二)、 开明专制的内容:(P9496)开明专制的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开明专制的行政改革削弱了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和国家统一;开明专制的政治改革,废除了某些等级特权,朝政治平等的目标前进了一步;开明专制的经济改革,实际的主要受惠者是资产阶级。首先帮助资产阶级解决资金和劳动力来源;其次帮助资产阶级拓展国外市场;采取措施取消国内垄断和关卡、改善交通,造成正常的竞争环境,完善统一的国内市场。(三)、开明专制的作用促使欧洲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开明君主改革的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富国强兵,可是,在18世纪,富国强兵与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教育事业不可分割。所以势必会促进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缩短这些国家同英法荷等先进国家的差距;推动了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主观上都不允许触动王权,然而改革对封建君主制的冲击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对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让步迟早会影响到政治领域,促使旧式专制王权发生变化。封建君主制就这样在量变和局部质变的过程中朝资产阶级君主制发展;使欧洲原先比较落后的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在开明专制的全部实践中,富国强兵的效果尤为突出。凡实行开明专制有成效的国家,经济发展都比较快,而且在此基础上明显地增强了军事实力。普鲁士从德以至一个小邦铁罐堆中的一只陶罐一跃成为强大的王国。他统治的40多年,工商业和农业都呈现蓬勃发展景象,拥有一支准备精良,训练有素的20万大军。开明专制消极影响:普、奥、俄三国改革有过反复,后来长时期内没有开展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所以封建残余比较浓厚,向资本主义过渡比较缓慢,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也比较深重。到19世纪,这三个国家一直是欧洲保守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最后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四),如何评价“开明专制”传统观点认为“开明专制”是东欧一些落后国家的君主玩弄的政治花样,表面上是按法国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进行改革,实质上这些改革只是触及封建专制主义的皮毛,丝毫没有破坏它的基础,而且认为都是“以失败而告终。”18世纪欧洲大陆的“开明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英国、荷兰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出现的,也是大陆各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一种副产品。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采取迎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同时坚持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开明专制”的主要措施是:在政治上,接受启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张,如在国家观的社会契约说,国家应该关心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等,并改进司法制度。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削弱农奴制。在思想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等。“开明专制”是没落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有限度适应改变了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以防止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维持自己统治的尝试。从主观看“开明专制”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种妥协,它虽然没有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一条通道,但是在客观上为后来德等国通过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七、核心问题1、分析波兰衰落的原因。2、介绍启蒙运动的代表和他们的主张。3、西欧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及其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4、普鲁士是怎样建立的?5、分析三十年战争产生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农奴制第二版”产生的原因。八、辅助教学环节读书(可自选):路易十四时代九、参考论著李明:彼得一世改革体制与俄国现代化方向,求实学刊1996年第6期。部彦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世界历史1993年第11期。徐晓明:论近代史上法国经济落后于英国的深层原因,海南师院学报。朱志忠: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蜕变,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第三讲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一、课时1二、学习目标 了解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历史,认清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东方诸国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由于东方诸国内部的闭关自守,从而认识到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重点、难点1、明末清初的中国。明清之交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出现剧烈动荡。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清初盛世、清初政治稳定的原因和明清文化的发展。2、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明确日本“幕藩体制”的特点,分析日本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社会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作用。3、莫卧儿帝国。抓住莫卧儿帝国由盛至衰这一主线,分析帝国强大的基础和衰落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清帝国国力的衰竭,为英国征服印度开辟了道路。4、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抓住帝国盛、衰这条主线,解释清楚帝国盛衰的原因。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在崛起的俄国扩张面前步步后退,产生了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四、基本概念努尔哈赤(15591626) 康熙皇帝 乾隆 清代的“文字狱” 利玛窦幕藩体制 巴布尔 马穆鲁克 阿拔斯王朝 五、主体内容(一)明末清初的中国(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三)莫卧儿帝国(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一)明末清初的中国 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学术文化 (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 幕藩体制下的日本社会 (三)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阿克巴与印度的统一 “黄金时代”中的危机 奥朗则布与莫卧儿帝国的盛衰 文化和社会生活 (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 向亚非的扩张 苏里曼一世的征战 社会经济制度 文化的发展 科普利里家族的实际统治 伊斯坦布尔的起义 对俄战争的失败 军事采邑制的破坏 文化的衰落六、教学祥案(学生课下自学,教师课上答疑) 七、核心问题1、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2、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造成西强东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论军事采邑制在奥斯曼帝国建立和衰落中的作用。4、幕藩体制的腐朽性和反动性表现在何处?八、辅助教学环节课后研究或讨论:试分析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败及其原因。九、参考论著高翔:18世纪清帝国的盛衰之变,光明日报2000年6月30日。彭达成:明清两朝灭亡原因的对比研究,湖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赵连泰:日本幕府政治浅论,北方论丛1986年第4期。娄贵书:幕藩体制商品经济的温床,贵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第四讲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一、课时2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