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2012—2013学年度高三入学测试试卷(语文)以及答案详解.doc_第1页
房山区2012—2013学年度高三入学测试试卷(语文)以及答案详解.doc_第2页
房山区2012—2013学年度高三入学测试试卷(语文)以及答案详解.doc_第3页
房山区2012—2013学年度高三入学测试试卷(语文)以及答案详解.doc_第4页
房山区2012—2013学年度高三入学测试试卷(语文)以及答案详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山区20122013学年度入学测试试卷高三语文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造诣 春意阑姗 体恤(x) 恣(z)意妄为B.逾越 豆寇年华 粗犷(kun) 因噎(y)废食C.聒躁 独辟蹊径 绮(y)丽 剑拔弩(n)张D.绰约 集腋成裘 角(ju)色 风尘仆(p)仆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该校致力于改变适合“苦闷的种子”发芽、生根的土壤,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依然保持对生活与梦想的热爱。B票房和演出场次多少是衡量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一部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基本指标。C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惟愿这样的努力能够切实改变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时缺乏组织依托的困境。D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的“瘦肉精”破案会战取得重大战果,抓获犯罪团伙19个、犯罪嫌疑人989人、犯罪窝点97个。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语文生生不息地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A.载体 传承 汇聚B.介质 传承 汇合C.载体 传递 汇聚D.介质 传递 汇合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诗歌教给中国人,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来看待人生。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 一种感情的升华 一种生活观念 一种艺术的眼光A. B. C. D.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称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C. 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指出秦灭亡的原因,但写作手法不尽相同:前者是政论;后者是文赋。D.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爱情三部曲”,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取材于王禹偁待漏院记)6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法:效法B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泰:使平安C奸人附势,我将陟之 陟:惩罚 D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 悬:关联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B君逸于上,臣劳于下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C卿大夫犹然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D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是贤相所思的一组是A旧恩未报,思所荣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九门既开,重瞳屡回B四夷未附,思所来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九门既启,四聪甚迩C旧恩未报,思所荣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D四夷未附,思所来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9下面对本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指出:国君应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应在下勤于王事,古代贤相不但有道德,而且是勤劳的。B为了表示勤政,当朝为宰相首创了待漏院,供宰相等候朝见。候朝之时,贤相与奸相所思不同,前者为公,后者为私。C文中略写了庸相,他们虽无恶名,但窃取高位而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性命,是不足取的。D作者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墙壁上,目的是用以告诫执政大臣为政当遵循贤相之道。第二部分(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须知不经败衄,亦不知军中所以致败之道;知其所以致败而更革之,仍可自立于不败。当时普奥二国大将皆累败于拿破仑者惟其累败亦习知拿破仑用兵之奥妙避其所长攻其所短而拿破仑败矣果能为国即败亦复何伤勾践之于吴汉高之于楚非累败而终收一胜之效耶?(取材于林纾序)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诗经氓)四十三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春如旧, ,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曾冶炼吴钩的冶城之渚潮涨水满,曾为征战将士饯行的征虏亭暮日笼罩,既点题之“怀古”,又为颈联议“兴废”做铺垫。B颔联紧承上联,描写了蔡洲、幕府“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情景交融。C颈联发表议论,推出全诗的精警之句,总结国家兴亡之理;“由”字与“空”字,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人事”与“天险”的取舍态度。D尾联用典,借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讽喻当朝如果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会步六朝灭亡的后尘;杜牧泊秦淮亦用此典。这首怀古诗侧重讽今,下列诗句与此手法相同的两项是( )(4分)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的马嵬)E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3刘禹锡金陵怀古中的诗句“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总结的国家兴亡之理是什么?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道理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240字格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饮茶,已成风俗。但是当时茶在北方却不受欢迎,多数北人不惯饮茶,甚至有以之为耻者。这种状况至中唐方始一变。唐中期前后,茶的饮用才普及到北方。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唐代饮茶之风北移呢?其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弟子的重要修行方式之一便是坐禅。由于饮茶有却睡之效,一时间,茶在气候适宜的南方各山各寺广泛种植,饮茶风气迅速流传于各大小寺庙。至唐仍是如此,尤其是重坐禅、断食及苦思渐悟的北禅宗在北方兴起后,几乎无一寺无茶。民间奉佛者自然转相效仿。其二,在文人心目中,茶是高洁、脱俗的代表,与大多数文人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而且茶还能激发文思,所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唐代文人创作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文,如钱起的与赵莒茶宴、顾况的茶赋等。客观上,这些作品极有力地奠定了茶在唐人、尤其是北人心中的地位。其三,中唐以后,江淮一带,丘陵和山地被大量开发出来,用于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茶树即其中之一。当时江淮种茶技术已有明显突破,有些地区茶叶产量相当之大,绝非南北朝时寺院茶园可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僧人、文人的崇茶让百姓从意识上接受茶,茶业发展也只是为饮茶之风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要使这种风尚在饮茶尚未完全普及的北方盛行,还需要适当的催化剂。这个问题在唐代因为大运河的开通而被解决了。唐时,由于产茶地多在南方,茶商大都从南方集散,贩运四方,虽不排除他们沿陆路北行的可能,但在便于大宗货物转运的水运仍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唐代,缘运河北上无疑是茶商最佳的路线选择。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两地的沟通,使南北的交往更加频繁,风俗习惯也互相影响。中唐以后,唐政府越来越倚重江淮漕运,运河发挥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大,南北各地加速了文化融合的进程,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直到盛中唐之交,北方百姓才较广泛地接受饮茶并达到“比屋之饮”、“穷日尽夜”的狂热程度。所以有理由认为,承载过无数茶船的运河就是唐代饮茶之风的北渐之路。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北人以饮茶为耻的原因是他们非常不习惯饮茶。 B.文中举唐代文人创作的与茶有关的诗文之例意在说明茶之高洁脱俗。C.唐朝以前,茶商大都从南方集散,缘运河北上是他们的最佳选择。D.唐代茶文化的南风北渐体现了交通对南北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15.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唐代饮茶之风北移的因素。(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5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美之两极朱谷忠当代人的享受心理钟摆上,常常存在着两极:一极是有着现代文明标记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五星级饭店等;另一极是有着传统文化趣味的山坞水槛、驿桥、荷塘、深巷等。这两极,看似反差巨大,但并存于人的心中,却又是那样协调、那样统一,而且那样令人难以割爱。这使人不得不相信自己原来是“贪得无厌”的。其实,这是很意味深长的现象。它至少说明,人在热烈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有一种皈依自然的率真,可见,理想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它依然需要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土作为补充。两者虽不能相融,但可以分别享受,真可说是其乐无穷。但是,在不同的年龄圈里,其享受心理的两极是各有倚重或各有偏斜的。像我这样爬格子的人,现在只对那些古色古香或雅俗相杂的去处有兴趣。有时,陪人在灯火辉煌的雅座上吃饭,脑子里却会闪过在乡下时与几个友人围着红泥火炉大碗喝酒的情景;有时听立体声响中的流行歌曲,心里也会怀念当年的一些野韵悠悠的山歌。特别当我发现大家都在关注自然生态时,便更加对过去岁月中的一些极富况味的景物难以释怀。诸如荷塘新月、篷窗飞泉、野渡系舟等等,这些都像淡墨画或水彩画般地曾教我去静观和体悟已知与未知的一切。而使我至今不能忘却的,则是十几年前的一次江楼望月。那是我到外地工作后的一个回乡探亲的夜晚,同村好友为我洗尘,特地在离我家不远的桥头一座江楼中备一大盘紫蟹下酒赏月。那江楼一半搭在岸上,一半搭在水中,房间四壁都是用杉木钉成的,地板也是用杉皮铺的,但却擦拭得油光发亮。临水的那一面壁上开一个大窗,像画框把窗外的江流、石桥、天涯和淡淡的远山镶住。那一夜月亮特别的好,盈盈地临窗笑着,看着我们举杯互碰,佐以佳肴,畅怀欢笑,直至夜阑都喝得差不多了,话也尽了,换一壶新茶来助兴。果然,两杯下肚,人又精神起来,不知不觉都离了桌,聚到窗口,饶有兴趣地品尝起夜色和月色来了。那的确是一幅出奇美妙的夜景,碧天一轮明月,遍地银光融融。看山,线条逶迤;看水,清波凌凌;长桥短桥,如眉似黛;夹岸芦花,若雾仿烟。隐隐地,不知哪里飞来一缕笛声,颤悠悠的,拌和着盈盈如水的月色,在我们心里荡漾开来。于是,不用谁提议,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诵起诗句来。玲珑望秋月!垆边人似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信口吟咏的同时,眼看着月轮浮沉,心情也慢慢转向空明澄净,连一身的酒气也都发散尽了。大家嘴里像嚼着橄榄,老觉得一股清甜的味儿。一晃10多年过去了。有一次我又回到乡里,再去江楼,却看不到一点旧时的模样。原来那江楼早拆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3层楼的水泥钢筋建筑,客座增加了,门口也装上霓虹灯,吃喝玩乐间,两耳还灌满了美国的乡村摇滚乐,但我怎么也找不到当年那些值得回味的一切。散席回家时,走过桥头,看到朦胧月色中水面漂浮的杂物,心里陡然升起一种怅惘之感。临走那天,店主问起我对改建后餐馆的印象,我便如实地把我的感受告诉了他。他沉吟了半晌,突然抓住我的手兴奋地摇着:“对呀!许多人都说改变是改变了,但总觉得不满足。现在我明白了,我不能把江楼过去一些让人觉得有滋有味的东西都去掉呀!”果然,一年后,江楼又扩出几间水上雅座。那纯粹的吊脚楼,杉木屋架,杉皮墙壁,就连走廊的栏杆也是小杉木拼成的。不用说,临水的窗口都开得轩敞明亮,窗下还吊着一盆盆鲜花。这极富情趣的水上餐厅,与毗连的楼房,一高一矮地在涣涣之水中相映成趣。听店主说,重新开业后,竟常常客满!这招数听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又怪有滋味。不是吗?聪明的店主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又注意保留了乡村自然情调和生活中那些精致的、美好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东西,他不是刚好在某一层次上满足了当代人享受心理的两极吗?(选自201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这篇散文剖析当代人追求现代文明的理想与皈依自然的天性之间的尖锐矛盾,表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B.本文布局合理,详略得当。全文共写了三次回乡时在江楼的见闻和感受,详写了十几年前的那一次。C.本文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明白如话,与作者喜爱“那些古色古香或雅俗相杂的去处”的情趣十分协调。D.文末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了当代人在享受心理上美之两极和谐存在这一主旨,巧妙呼应开头。E.文章引用唐诗中的名句,增添了文采,展现了如诗如画的意境美,借以表达作者静观月色的体悟。17.依据文本回答问题。(5分)加点词“贪得无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分)简要分析划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18.联系全文,概括“十几年前的一次江楼望月”使我至今不能忘却的原因。(6分)19.文中说:“在不同的年龄圈里,其享受心理的两极是各有倚重或各有偏斜的。”你认为你这个年龄圈里的人的享受心理是怎样的?联系生活经验谈谈你对此的观察和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240字格六、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文。(60分)看了漫画,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房山区2011年新高三学生入学测试试卷语文答题卡第二部分(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10须知不经败衄,亦不知军中所以致败之道;知其所以致败而更革之,仍可自立于不败。当时普奥二国大将皆累败于拿破仑者惟其累败亦习知拿破仑用兵之奥妙避其所长攻其所短而拿破仑败矣果能为国即败亦复何伤勾践之于吴汉高之于楚非累败而终收一胜之效耶?11. 12. ( ) ( )( )13(说明:此处打240字作文格)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4.( )15.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16.( )( )17.18.19.(说明:此处打240字作文格)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说明:此处打1000字作文格)房山区20122013学年度入学测试试卷参考答案高三语文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D2BA项语序不当,应为生根、发芽。C项成分残缺,应为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D项搭配不当,抓获不能搭配犯罪团伙和窝点。3A载体: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介质: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某些波状运动(如声波、光波等)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状运动的介质。传递:由一方交给一方。传承:传授和继承。汇聚:聚集。汇合:(水流)聚集;会合。4C 5D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6C陟:提拔。7A。A项两个“而”分别表修饰,表目的。B项两个“于”都解释为:在。C项两个“然”字都解释为:这样。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8D 9B。错在当朝“首创”,与原文“因旧制”不符。参考译文待漏院记宋王禹偁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畅的结果。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当,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有的在想,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园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怎样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怎样贬斥他们。天时不正,灾害不断,我愿意辞去相位,向上天祷告以消灾灭害;各种刑罚未能实行,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修养德行以加强治安。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平,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有的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贬谪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第二部分(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10须知不经败衄,亦不知军中所以致败之道;知其所以致败而更革之,仍可自立于不败。当时/普奥二国大将/皆累败于拿破仑者/惟其累败/亦习知拿破仑用兵之奥妙/避其所长/攻其所短/而拿破仑败矣/果能为国/即败/亦复何伤/勾践之于吴/汉高之于楚/非累败而终收一胜之效耶?(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可断可不断)11共8分。云无心以出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