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色.doc_第1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色.doc_第2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色.doc_第3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色.doc_第4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 天人合一” 特色钟海连“ 天人合一” 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悠久的话题, 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映射出先哲们的致思特征,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涉及源远流长的“ 天人合一” 思想。据现有史料记载, “天人合一” 观念最早起源于西周时代。周宣王时尹吉甫作蒸民诗云! “ 天生蒸民, 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豁德” 。 诗中含有人民善良德性来自天赋的意义。孟子更进一步地推出“ 尽心、知性、知天” 的性天相通思想。此后, “ 天人合一” 的思想不断得因为它发现了“人” 而完全肯定它, 也不能因为它后来失落了“ 人” 而全盘否定它。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 批判地继承它, 并从中吸取理论教训。这对于发展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现“ 人的现代化” 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到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宋代哲学家张载, 首次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 的概念。他说: “ 儒者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一可以成圣, 得天而始未遗人” 。& 可以说“ 天人合一” 不仅仅在我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形成古代思的一大特色, 而且它还辐射到传统文化各方面, 以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染了“ 天人合一” 的特色。本文拟从概览史上的天人关系论入手, 揭示“天人合一” 在人生境界、古代的宗教观等诸方面的影响, 并希望籍此达窥一斑而见全豹之目的。一、历史上天人关系论略览唐君毅先生曾认为! 所有中国哲人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承认“ 天人合一” , 天的思想之发展, 仅仅是“天人合一” 观不同形式的变化。唐先生此说的确一语中的。在古代中国的思想长河中, 与“ 天人合一” 并行不悖的, 虽然还有“天人相分” 论, 其思想固然是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珍珠, 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 “ 天人合一” 论一直占据古代天人关系论的主流。只要我们鸟瞰式地回顾一下天人关系论的历史进程, 就会发现这个结佑无疑是可靠的。殷以前的历史还属于传说时代。而殷代奴隶制是神权统治时代, 尊天神重鬼神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 因此人在殷代是没有地位的, 天和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最高神“ 2 匕帝” 与其奴仆的关系, 周代汲取商封灭亡的经验教训, 人的地位大有提高, 出现“ 以德配天” , % 敬德保民” 的言论, 这无疑是天人关系的一大进步、春秋战国之际, 人本主义思潮兴起, 典型的代表是濡家创始人孔子及其以“ 仁”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左传中, 还首次出现了“ 天人相感” 的肇始。据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记载% 郑国子大叔在回答赵简子问礼时说% “ 为刑罚威狱, 使民畏忌, 以其类震耀其杀戮 为温慈惠和, 以效天之生殖长育” 。这里的“ 天” 已经剥去了神秘的人格神之外衣, 归还了其自然之本性, 因之这虽然还只是一种整体模糊观念, 但它在人类探究“ 天人关系” 方面迈出了理性的一步。传统的天人关系之思想, 随着社会的前进, 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复杂化、多元化, 并由初始朴素的“ 天人相感” 论逐渐向哲学方向演进。在先秦, 这种演进是沿两条不同的路线进行的。一条路线是以孟子为代表, 按人类社会关系来塑造天, 然后强调人事的礼仪法规应以这种被塑造了的天为最高根据 另一条路线以荀子为代表, 把天看作广阔无限的大自然, 强调天道与人事的区别, 提出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 制天命而用之” 。孟、荀分别开启了后世“ 天人合一” 与“天人相分” 之争的先河。此后中庸、易传、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 天人合一” 的思想, 而王充、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则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和发展了“ 天人相分论” , 并得出“天人相胜相用” 的观点,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论的精华之一。我们承认和高度评价古代的“ 天人相胜相用” 思想, 但并不认为天人关系论的主流在放“ 天人相分”分” 和“天人合一发现, “天人相分, 考诸“ 天人相” 3思想的历史进程我们” 论自荀子开其端绪以后, 理论的顶峰终结于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 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 其思维的模式一直没有超越荀子而创新, 相反,“ 合人合一” 的思想自孟子以后, 虽中经董仲舒而一度发生方向扭曲, 但至宋明理学家那里已经高度抽象化, 哲理化, 达到了思辩的高峰。从二者的理论水平看, “天人合一” 思想无疑要高放“ 天人相分” 论 另外,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经历了长期的儒、释、道合流的局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家一直占主流和统治地位。而在正统的儒家学者那里,“ 天人合一” 的优势无疑高放“ 天人相分” , 这一点我们翻翻历史就可得知。天人关系在中国古代先哲那里, 主要探究的是天与人之间对立统一问题。诚如我们面所述, “ 天人合一” 占据了古代天人关系论的主潮流, 因此, 天人关系所要探讨的, 在一定程度上说可归结天与人之间的统一问题, 这和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重放统一而轻放斗争有相通之处。具体而言, 它包括了“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天道与人道” , “ 人性与天道” 等内容, 由于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在于此, 故略而不论。然而, 不管是“天人合一” 论抑或“ 天人相分” 论, 在承认人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 肯定天、人之间的某种联系上, 二者有共同之处, 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境界的思考。如中庸第二十二章提出! “ 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突” 。这种“ 赞天地之化育” , 以及“ 与天地参” 的人生境界, 激发了人们探颐求微, 高尚入生追求的勇气和信心, 对后世影响极大%不可否认, 由放中国后代天人关系论中“ 天” 的道德化、人伦化色彩, 使得中国占代哲学表现出与西方哲学大相径庭的格局。由孟子开其端绪, 宋明理学家极端发展的“天人合一” 思想, 不是从自然木身出发把宇宙当作静态的物实体去探求和把握其客观规律, 而是从人、人类自身出发, 先宣示其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 进而追寻其宇宙根据, 这样推理的结果, 天的世界必然淹没放人的世界中。因此, 与其说“天人合一” 是一种哲学思辩、毋宁说它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这一点不但体现了中、西传统哲学的不同, 而且, 可以说它也体现了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 深深地浸染了“ 天人合一” 的特色。下面, 我们就人生境界与宗教观两个方面略作剖析。二、“ 天人合一” 与人生境界最早赋予“ 天人合一” 以人生境界意义的是孟子。孟子在人性论上主“性善”说, 认为人类所察赋的善性来源于天, 人性与天道有同一性, 因此他、说“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这就是说, 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扩充和完善天赋之“善端” , 达“ 知天” , 同“ 天” 合一的境界。很显然,一孟子所说的“ 天” 是个完善的道德模型, 其“ 性天同一” 的理论, 为其后的正统儒家把“ 天少、合一” 作为人生理想境界奠定了基础。中庸以“ 诚” 作为人生最高境界。关于“诚” 的内容,己是这样规定的%“ 诚者不勉而” 中, 不思而得, 从容, 道, 圣人也。” 即达到“诚” 就是圣人, 也是人生道德修养的极致, 而这种境界的体现就是思想言行的一举一动, 无不合乎先天的道德规范, 既不过之也无不及即“ 中道” , 而且这种举手动足无不适“ 中道” 的境界, 不是出于勉强, 而是白然而然, “从容” 巾道的。换句话说,“ 诚” 的境界完全是天赋善性的淋漓发挥, 故又说“不思而得” 。这说明所谓“诚” , 不过是“ 天人介一” 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己。末明理学家传承孟子相巾庸而来。如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 把人格分为圣、贤、神三等, 能“至诚” 、“尽性”者即圣, 所以说“ 圣, 诚而己矣” 。( 圣人之道即天之道, 天人不别, 理学的奠基人程颐则进一步论述了这个间题。他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 在地则为地道, 在人则为人道。”, “道” 的内容实质上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 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用杏沪善一也, 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 合而言之皆道也, 分而言之亦皆道也。” 正因为“ 天道” 与7/ 人道” 并无二致, 所以二程要求人们通过格物致知, 穷理尽性的功夫, 达到与“天理” 合一的境界, 这一点为宋明理学家引为同调。肇基于孟子的“天人合一” 思想, 在儒家学者那里, 随着历史的推进, 日益变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宋明理学家那里, 它一方更加抽象化、哲理化, 但另一方面也更具现实的内容, 理学家千言万语, 无非是教人如何成贤作圣, 因此, 尽管对它的论述采用了更曲折, 更隐晦的形式, 但其现实的品格是十分鲜明的。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 理学的实质, 是把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道德规范归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的安排和创造, 用一个非人格化的精神性的天理, 来论证封建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因之, 作为人生理想境界的“天人合一” ,只能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境界, 这种境界的实现在于个体道德的极端完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儒学家确立“天人合一” 之人生境界致思模式是% 把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之基础构筑在伦理化的“天” 上, 进而把追求与“天” 合一的目标具体化到道德生活的践履中。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之一。与儒家从道德角度阐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有别的是道家老庄一派。老庄把自然无为规定为人之本性, 反对儒家的道德修养功夫, 强调抛弃人为, 顺应人之自然本性, 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庄子把这种境界又称为“ 逍遥游” 。因此道家老庄一派的人生理想, 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近几年不断有学者指出% 中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这也是中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 而中国哲学无疑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因此, 如果薪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78 人合一” 之特征, 或许是适当的。“天人合一” 作为盼象几千年来先哲们所追求的至高无上之人生境界, 增强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抵御能力。也正因为如此, 儒家虽然不反对“神道设教” , 但始终未演化为粗俗的宗教。三、“夭人合一” 与古代宗教宗教, 在现代西方宗教学家那里, 被定义为% ,我们内面的无限企图与外界更大的无限相接融交通之一种不朽的追求” & , 这颇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作为一种人生境界, 确体现了试图解决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之统一的企求。就这一方面言, “天人合一”无疑会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宗教, 从而使之染上“天人合一” 色彩。在中国古代, 并行不悖, 影响广泛的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 此外, 近代还深受西方基督教的冲击。在这里我们不可能逐一加以研究, 仅以佛教中的“ 涅集” 为例, 作一个案例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 佛教是以探求人生真谛为内容的宗教, 人生哲学是佛教的核心内容, 其最高境界称为“ 涅集” 。“ 涅坚” 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它标志着一种和平快乐的境界, 其中贪、慎、痴的火焰已经熄灭, 生命继继存在, 并由于摆脱了生老病死之苦厄而获得了永恒。其次, 涅集之体绝对超越于现象世界之一一切诸法, 己非缘会而成, 具有独立自主的实在性, 因而是湛然常住之“ 真如” 。佛经上“说% 当知涅桨是常住法, 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 ” 涅桨的这两层意义, 一方面使之成为一种人生境界, 另一方面又近乎抽象的本体论。在中国, 前一方面的内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如禅、净两宗在下层人士中的流行即说明了这一点。其第二方而的内容, 也曾为天台、华严诸宗奠定理论基础, 但就影响而论, 直接关注人生的佛教宗派一直较诸以抽象本体论为核心的宗派更有市场。关于这一点,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厉史已给予事实的说明。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追寻其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就不能不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如听周知, 涅集的实现依赖于众生术有之佛性, 而佛性的显发或涅坚的实现是同时完成的, 因而涅集与佛性实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名称而己。涅集的实现即成佛,实质上也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之实现。在这种境界巾, 无内外彼此之分, 无主客体之分, 宇宙与我了然相融, 混然一体,充满了快乐和平。我们把这种境界和中国古已有之的“ 天人合一”相比, 发现二者颇有相通之处, 儒家的“ 天人合一” 认为!天作为万物之本原, 也是内在的人性 人道就是外在的夭道, 夭道人道无二别, 通过道德完善过程即可达“ 天人合一” 之境, 从而完成人道向天道的回归。达到这种境界, 即可“ 参夭地” , “ 赞化育” ,与宇宙精神相通。涅奖与“ 夭人合一” 不仅仅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 而且在实现的途径上也十分相似, 它们都包括了一个积善去恶, 除欲归真的道德践履过程。佛经里曾这样教导众比丘! “ 比丘若修习, 少戈定及智慧, 当知是不退, 系近大涅坚” 。! 佛的戒定慧三学, 和孺家的修身养心等道德生活有类似之处。在佛教中国化的厉史进程中, 不少佛教徒以“ 五戒”比之儒家的“ 五常” , ! 并大量吸收价家的忠孝等道德内容, 这种现象的产生, 一方面是佛教教为了调和儒佛之矛盾, 另一方面, 与儒佛二者在理论和实践的某些上相通性有关。就这一点说, 带有浓厚“ 天人合一” 色彩的中国传统化文背景, 给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 在魏晋时代借助于玄学的激荡而使般若性空之学大昌 南北朝以后, 佛教哲学一改其趣,涅梁妙有之学转成而为佛学的主流, 众生有性的思想普遍得到认可。特别是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9 一禅宗创立之后, 生佛一如, 体用不二佛性观及成佛在于一心之顿悟的解脱观的, 不仅入主了佛教领域, 同时也在广大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宋明理学的形成, 奠下了拢石。纵观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一可以说为这个进程提供深刻动力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推功这个进程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这个角度看, 涅桨与“ 天人合一” 的相通性不仅仅具有文化比较的意义, 它还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关节点, 而中国化的佛教正是中印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中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思想, 不仅表现上以上几个方而, 它还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层面。比如“ 天人合一” 对传统思想维模式的形成, 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它促使中国古代形成一种溶入和自然于一体的整体系统化思维 辩证思维中的求稳防变, 和谐统一的倾向以及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 :引司为如此,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浸染了“ 天人合一” 的特色, 它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各个层而, 很值得我们进目全去解剖和分析。毛泽东后来自己的话说, 那三年他在中央完全没有发言权, 尤其在军事问题上已完全没有发言权。然而, 毛泽东却处之泰然, 除在自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岗位上尽力为战争做贡献, 创造了如遵义会议决议中所肯定的“ 最好的后方工作时成绩”外, 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军委委革员, 他还不断地研究红军的战略战术, 对红军的行动方针提出自己的积极建议! 年面对再次攻打赣州的错误做法, 他在江口中央局会议上坚决主张撤围赣州,并在会后亲自带领撤围后的东路军入闽作战, 第五次反围剿前期, 他提出了不色要“ 全线出击” 、“ 六路分兵”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