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梁寅的思想操守.doc_第1页
试论梁寅的思想操守.doc_第2页
试论梁寅的思想操守.doc_第3页
试论梁寅的思想操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梁寅的思想操守刘君君 李莅【摘要】 梁寅一生饱读经史、学问渊博,能诗能文、著作富赡,是元明之际一个出色的经学家、著作家和才学兼赡的硕儒名士,然而却长期隐逸山林、开馆授徒、埋头著述、不入仕途。这种特立于世的经历行藏,折射出来的传统思想、文明观念和道德操守,说明梁寅是一个贴近百姓,执守传统的正直学者。【关键词】 梁寅 经历 思想操守梁寅一生饱读经史、学问渊博,能诗能文、著作等身。四库全书不仅称他的著述“不下数千卷”,而且认为他“邃于经术,故其文皆能厚本注疏,经义纷论,颇为醇雅有法”,“持论多有根柢 ,不同剽缀语录之空谈”,大有元代儒家理学的“笃实”之风。可见,梁寅不愧是元明之际名重一时的经学家、著作家,是才学兼赡的名士硕儒。但是,如此一位才学卓著的人物,竟然没有恋栈仕途、追求功名,相反倒是几乎终生都隐迹江湖、开馆课徒、埋首书斋、伏案著述,“不求闻达”,不做入仕干禄之徒,“不戚戚于贫贱,不役役于富贵”,这种行藏反映梁寅的思想操守是颇为高尚的。(一)钦慕古圣先哲办学兴教、培养人才的善举,而立志奉献终生于痒序。梁寅兴办的学校,古称“私学”,它包括蒙学、私塾、学馆、书舍和经馆、书院,是中国古代由著名学者操办或由民间人士私人开办的一种不同于官学的教育形式。它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魏晋、明清虽略衰微,但是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从未中断或废止。这种形式,不仅一直被一些闻名于世的大学者、大名士所采用,也被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般儒士、书生所袭用。其中固然不乏借以养家糊口者,但从总体上说,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光大各家流派的思想观点、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服务这个基点上,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看,这个目的和效果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所以,自孔子创办儒家私学始,私学就大行其道。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儒家,墨、道、名、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如墨子、老子、庄子、管仲、李悝、商鞅、韩非子等,都曾通过办私学来讲学传道。隋唐两代的王通、孔颖达、韩愈、颜师古等儒学大师也都是经师讲学的名家。宋以后,书院的发达更与理学研究的推动密切相关,理学以书院为传播基地,使其思想得以大为发扬。就书院而言,当时就有闻名全国的六大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山书院和石鼓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和嵩山书院,江苏茅山书院。就讲学名家而言,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王守仁等大学者都曾分别在白鹿洞书院、岳麓山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和濂溪书院讲学。到了元代,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尊崇儒学,对书院采取了既保护、提倡又加强控制的政策,另一方面又由于一些热心地方教化人士的筹划,一些大儒不愿出仕朝廷,避居山林,自建书院,专事学术研究,于是书院大盛于世,据有关统计,全国就有四百多所。这样一来,有宋一代盛极一时的程朱理学,又在元代时髦起来、风行世间,激发了大量儒士为发扬儒学道统而兴办私学的热情和良愿。深受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的梁寅,本来就极为信仰和尊崇儒学,在这样的社会潮流的推动下,年纪轻轻就早早加入到私人讲学的队伍,或自创书馆、招收门徒、开讲其间,或远赴他乡授徒讲学,终使开馆办学成了他终其一生长期从事、不离不弃、不倦不悔的事业。梁寅的一生经历就是十分有力的证明。1320年1323年,他在家乡办学四年;1324年1328年,在南昌邓、姜两家课徒五年;1329年1334年,借僧舍开馆三年;1334年,梁寅因母丧回家守制时曾将所筑墓舍发展为书馆,至1347年又改办为宗廉书院,其间除去守制的三年,至少也有十年左右从事教学。1351年回归故里执教至1365年,约十七年;1377年建立石门书院执教至1390年辞世,越十三年。前后总共五十五年,几乎占去他成年后的七分之六。换言之,梁寅成年以后有七分之六的光阴是在馆学执鞭授徒中度过的,梁寅将他成年后生活年龄的七分之六的生命全献给了教授诸生、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他这样地终生教学、诲人不倦,岂不正是为了效法古圣先贤并实践他们的遗训吗?如期不然,他何来这般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一生精力消磨在烛照他人的学馆之中呢?由此可见,梁寅是一个对教育事业十分忠诚的学者。他办学授徒固然也有借以谋生糊口的用意,但在那样的年代,凭着他的才力学问,完全可以通过科举博个封妻荫子的功名,然而他却舍弃这条阳光大道不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荒山野岭里的学馆中,过着清贫寂寞的生活而不仅无怨无悔,反而甘之如饴,即使时至今日,其人品,其精神,都是称得上难能可贵、令人感佩的。(二)志于传播儒家道统,甘为注经释典而呕心沥血。梁寅这样做,首先是受到渊源深远的家传遗风的影响。梁寅的家庭是一个有着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耕读世家。其先祖梁颢在北宋雍熙年间赐状元及第,以翰林知开封府。梁颢的玄孙梁符为元符进士,官至枢密院副使。梁符的玄孙即梁寅的曾祖父梁志甫,梁寅的祖父梁仕忠、父亲梁祥卿,皆爱好文学、善作词赋却“隐耀弗仕”。梁寅的母亲廖氏的祖辈廖颢、廖翼,是南宋大臣,其本人也是大家闺秀,识礼通文。梁寅生长在这样一个理学儒风源远流长的家庭里,虽然早已家道中落,但也不能不因为深受儒家家风的浸染而执守儒家道统。所以在他入塾读书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尤其在成年以后广泛涉猎古圣先哲的经史著作,并苦心研读、深有心得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给古圣先贤的著述解义释道从而将儒家道统、理学思想发扬光大,作为自己的志向和事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梁寅潜心注经释典的行为,如果结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尤其能看出他对发扬儒家道统的意志和观念。元朝的开国皇帝,为统治信仰殊异的各个民族,先是采取了耶律楚材兼容并包的主张和以儒释为主、兼取道家的统治策略,后又以汉法治中原,在经济上保存并发展中原农业的同时,在思想上尊崇儒家,从而使得一些儒生进入了统治者的行列并逐渐加强了他们的地位,从而又逐渐让有宋一代盛极一时的程朱理学变成了官方的统治哲学。梁寅注经释典的志趣和信念,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一步步潜滋默长并日渐坚定起来,久之注经释典就成了他毕生不离不弃的事业。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强化其中央集权制度,把军政财文大权掌握在自己一个人手上,在政治上废除承相制、三省制,设立“三司制”和锦衣卫,滥杀功臣之外,在文化思想领域软硬兼施,于大兴文字狱的同时,又推崇理学,将“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钦定为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生员的必修课,以孔子所定经书教诲学生,编孟子节义以纯化儒家教义、“代圣贤立言”。这些措施在禁锢思想文化自由方面,当然起到了极为恶劣的作用,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儒生们埋头注释儒家经典的兴趣。梁寅作为饱读经书、深受儒教熏陶并早就立志通过兴办学校“为往圣继绝学”的儒士,既然不愿走通过科举博取功名的道路,或者也曾试图通过科考去取得进身之阶而终于没有达到目的,那自然就要同广大儒士们走同一条道路,更何况他的身心自小就留下了其渊源深远的家传儒教遗风的深深烙印。正因为这样,梁寅才会皓首穷经一辈子。而这也就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忠于儒家道统、恪守儒家思想、名副其实的儒士。(三)伤于时世的黑暗、混乱和腐败,宁可抛弃功名富贵而遁迹山林、避世不仕。前文说过,梁寅的先祖曾是宋代的高官显宦,曾祖、祖父和父亲又都是饱读诗书、能诗能文却又隐逸不仕的人物。这样的家世遗风当然会深刻影响到梁寅的思想、性格和抱负。另外,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宋儒理学家,“为天地立极,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当然也会对生活在离宋不远的元代的梁寅和其他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石门集简伯英、伯筠兄弟见访留信宿和时雨轩为宪郎张明善题两诗中,梁寅就曾说过:“愿为王国士”“出希伊吕才”。他还曾经自许具有“敌万踏燕然”、“阴山赖尔战尘清”的“天马”之材(建业为友生徐元明题骢马图、题天马图)。他也关心百姓疾苦,病起言怀三首之二写道:“烈日每愁看赤地,玄云即待起层阴。眼中百物嗟凋耗,多难谁知天地心。”在初夏五首之五中又写道:“传闻渝水上,蔽日甲兵尘。野战哀田叟,山行泣妇人。”然而梁寅生活的元明之际,并不是政治清明、百姓安乐的太平盛世,而是在政治上文化上实行严酷统治,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乱世。因此,梁寅既然“生不逢时”,当然也必然“怀才不遇”,只好将古人“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理想置于心中,而屈居山林、蜗身学馆、埋头著述,教授童生了。梁寅在世一共八十七年,其中六十多年是生活在元末,几乎占去了元蒙统治九十七年的三分之二。那个年代,元蒙的野蛮统治正处于最为黑暗混乱的衰败阶段。吏制腐败、强梁横行、冤狱遍地、饿殍盈野。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上有一支小令醉太平唱到:“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元史成宗纪又说,仅大德七年,即梁寅出生的那年,一次就查出了赃官污吏18474人,赃银45865锭(一锭合50两),冤狱3176件。蒙古贵族大量屠杀农民、霸占农田,对汉人肆意进行奴隶半奴隶式的榨取,以致灾害频频发生、百姓流离失所,连树皮草根都吃不上,死亡人数动辄成千累万。汉族知识分子大多数处于社会的底层,同普通百姓一样受压迫、遭杀戮,不少人还变为“驱口”,沦为奴隶。宋元之际的谢枋得在其送方伯载归之小序上记载了一个“以儒为戏者”说的话:“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宋末元初的郑思肖在其心史 大义略序上也说:“鞑法(蒙古法令):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读书人的地位排在了娼丐之间。如此黑暗的统治下,自然是民众怨声载道,英雄振臂而呼,义军此起彼伏,战乱连年不断。于是,有良知的正直儒生如梁寅者流,即使不能投身义军,也不会为统治者进一言一议、写一歌一赋。为了洁身自保,他们唯一的道路就是隐迹林泉,教授弟子,埋头著述,以了却一生。至于朱明一朝建立以后,梁寅的生涯似乎发生了新的转折、出现了新的希望,使他曾一度欢呼“赫赫大明逢盛世”(五月四日恭观龙飞欢忭而作)、“圣世方将按图索”(题天马图),然而没有多久,朱元璋就为了强化其中央集权统治,设立东厂、滥杀功臣之外,又在诏开科举以造就唯圣命是从、头脑冬烘的腐儒的同时,大兴文字之狱,以防止和镇压士人的不满和对抗。其专制制度的强化,特务统治的严酷,文化思想的禁锢,所造成的阴森恐怖气氛,尤令见之者怵目惊心,闻之者重足而立。于是不愿屈身媚上或自甘沦落的知识分子,就不能不出于良心和良知的启迪,不是彷徨失意做了笑傲山林、躬耕陇亩的隐士,就是惕然自警遁入唯一可行的开馆授徒、著书立说、传续儒家道统的逼仄道路,一来借以苟延残喘,二来希望将自己的才学奉献于明经释典的事业,而为国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梁寅的心境肯定是相当苦闷、忧伤而又无可奈何。他的诗篇虽然多为题咏、赠别的应景酬酢之作,但也不时地隐约流露出了这种心情。他在诗中曾自比具有“天马”一般的才赋,“无双空冀此,敌万踏燕然”(建业为友生徐元明题骢马图)。如果一旦得遇圣主的任用,他就能做到“阴山赖尔战尘清”(题天马图)、“除去人间蛇与虎”(袁孝子篇)。然而面对的社会却是“壶罇唯饷朱门贵”,“山中醪醇人不识”(金陵美酒行),他只能无奈地自承“素匪廊庙器,休棲心所怡”(茅屋初成),像被遗弃的古琴一样,“伶官罕识宗庙器,市人唯诧奏筝音。知音既少弹不易,常藏匣中传世世。”(古琴辞)。即使后来觉得“方今天子重书生”,但自己却已年老力衰,再也经不起苦难人生的消磨,“老来不愿风尘起,但向阖闾观太平”(老将行)。孔子的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梁寅是戮力躬行的。他所以苦心孤诣地研读经史,每有心得辄援笔撰文,终生隐居山泽从事教育工作,不就是源于这样一种无可如何的心境和环境,出于这样一种思想精神的驱动和支持吗?(四)不愿入仕为宦做干禄之徒,却有清廉为官、勤谨执政的高明见解。据清石光霁所撰石门先生行状所记,梁寅终其一生,似乎曾三度受聘,被动地进入宦途,但实际上真正称得上入仕为官的只有一次,即元朝至正八年(1348)受行省架阁官张君济之请到集庆路首府江宁(南京)训导其子之时,值御史台整饬学校,郡博士罗罕以御史刘公干、李文甫之命,聘请梁寅担任集庆路儒学司训一职。至于明朝初建时(1369),梁寅作为江西一介硕儒被选送京师参与编撰礼书、元史,以及后来被江西省臣聘去参加明经举士的“文衡”工作,属于临时或短期征用。梁寅完成礼书编修任务后,朝廷只是赐予“衣帽鞋履”,直至修完元史,“称旨”后拟授“主事”之职,但梁寅并未受任。所以明史列传和梁寅门人梁卓跋,都只提到梁寅曾任司训,而未及其他。另外,他参加科举考试首战失利后,就接受母亲的开导,大彻大悟,从此断了求取功名的念头,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前后共计五十五年。而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梁寅不仅担任司训一职仅仅一年就辞去职务,其间“廉能自守,从未登权贵之门”,而且在进京修书因“称旨”而授以礼部主事时,他又“以老力辞”而归。梁寅如果是一个蝇营狗苟、贪图官禄之徒,在辛苦奔波半生以后好不容易得到“司训”、“主事”的职位,是该大大庆幸一番,并以此为阶继续攀援进取;然而恰恰相反,他竟毅然辞归,隐居乡里,操其旧业。这种精神,这种行为,岂不可以说是远绍五柳先生之遗风吗?他的题西山程氏南窗的诗句:“宁负朱绂愿,莫乖白云心。羡彼归田叟,高风留至今。”就是这种思想和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梁寅虽不屑为官为宦,对于如何做一个清官良吏,却自有一番高明的见解。石门集附录的清朝张廷玉主编的明史列传写了一个故事,说梁寅创成石门书院后,四方生员纷来求学。乡人某刚入仕途,前来向梁寅求教从政之道。梁寅告诉他“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清”,就是清廉不贪;“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