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的10种物态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花虫鸟兽、山河湖海、不同肤色的人种、各种美丽的建筑大到星球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粒子,真是千姿百态斗奇争艳。大自然自身的发展,造就了物质世界这种绚丽多彩的宏伟场面。物质具体的存在形态有多少,这的确是难以说清的。但是,经过物理学的研究,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实物”和“场”。 “实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又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本文开头所举的各例都属于实物。 “场”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它具有“可入性”。例如大家熟知的电磁波,它可以将电台天线发射的信号通过空间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或电视机。可以概括地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物态”呢?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就是三种“物态”。为什么要有“物态”的概念?因为实物的具体形态太多了,将它们归纳一下能否分成较少的几类?这就产生了“物态”的概念。“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它都表现为大量微小物质粒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而存在的集合状态。以往人们只知道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又发现了多种“物态”。入类迄今知道的“物态”已达10余种之多。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从构成来说这类状态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的集合形式决定的。由于分子或原子在这三种物态中运动状况不同,而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特征。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 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体的流动。 3气态 液体加热会变成气态。这时分子或原子运动更剧烈,“类晶区”也不存在了。由于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增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气态时主要表现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无规则运动,这导致了我们所知的气体特性: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地充满任何容器;容易压缩;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显然,液态是处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形态。 4非晶态特殊的固态 普通玻璃是固体吗?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固体。其实,它不是处于固态(结晶态)。对这一点,你一定会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玻璃放在火中加热,随温度逐渐升高,它先变软,然后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此外,它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这些都与晶体不同。 经过研究,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点阵”特点,而与液态的结构类似。只不过“类晶区”彼此不能移动,造成玻璃没有流动性。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非晶态”。 严格地说,“非晶态固体”不属于固体,因为固体专指晶体;它可以看作一种极粘稠的液体。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态提出来。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态”固体还很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5液晶态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 “液晶”现在对我们已不陌生,它在电子表、计算器、手机、传呼机、微型电脑和电视机等的文字和图形显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晶”这种材料属于有机化合物,迄今人工合成的液晶已达5000多种。 这种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处于“液晶态”,就是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在光学性质上的“各向异性”。它对外界因素(如热、电、光、压力等)的微小变化很敏感。我们正是利用这些特性,使它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上述几种“物态”,在日常条件下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但是随着物理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等条件下,又发现了一些新“物态”。 6超高温下的等离子态 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的极高温或在其它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物态,这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而成为自由电子。等离子体就是一种被高度电离的气体,但是它又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态”。 太阳及其它许多恒星是极炽热的星球,它们就是等离子体。宇宙内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则是人造的等离子体。 7超高压下的超固态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形成电子气体,裸露的原子核紧密地排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据说明,质量较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就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 8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转化为中子,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称为“中子态”。 已经确认,中等质量(1.4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中子星”,是一种密度比白矮星还大的星球,它的物态就是“中子态”。 更大质量恒星的后期,理论预言它们将演化为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黑洞”,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观测证实它的存在。至于 “黑洞”中的超高压作用下物质又呈现什么物态,目前一无所知,有待于今后的观测和研究。 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出现了反常的物态,那么在低温、超低温下物质会不会也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呢?下面讲到的两种物态就是这类情况。 9超导态 超导态是一些物质在超低温下出现的特殊物态。最先发现超导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18531926年)。1911年夏天,他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温度降到4.173K的时候(约-269),水银开始失去电阻。接着他又发现许多材料都又有这种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请阅读“低温和超导研究的进展”专题)。卡麦林昂纳斯把某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现象称为“超导”。超导体所处的物态就是“超导态”,超导态在高效率输电、磁悬浮高速列车、高精度探测仪器等方面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益处。 超导态的发现,尤其是它奇特的性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研究超导,至今它仍是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主要是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已不下几千种,它们各自对应有不同的“临界温度”,目前最高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30K(约零下143摄氏度),各国科学家正在拼命努力向室温(300K或27)的临界温度冲刺。 超导态物质的结构如何?目前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有待继续探索。 10超流态 超流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理状态,目前所知,这种状态只发生在超低温下的个别物质上。 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18941984年)惊奇地发现,当液态氦的温度降到2.17K的时候,它就由原来液体的一般流动性突然变化为“超流动性”:它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极微小的孔或狭缝(线度约10万分之一厘米),还可以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我们将具有超流动性的物态称为“超流态”。但是目前只发现低于2.17K的液态氦有这种物态。超流态下的物质结构,理论也在探索之中。 上面介绍的只是迄今发现的10 种物态,有文献归纳说还存在着更多种类的物态,例如:超离子态、辐射场态、量子场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认识更多的物态,解开更多的谜,并利用它们奇特的性质造福于人类。物体形态2010-01-17 13:00为能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物质,并有利于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分析区别物体形态来扩展人们对物质的视野是十分必要的。宇宙中丰富多彩的物质究竟有多少种形态呢?显然对物质形态的概念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目前给出最多是七种物质形态。我却认为,至少要超过十种以上的物质形态。通常人们所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根据物质高低温度变化,人们知道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质形态。这就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用水做例子:将冰加热到一定的程度,它就由固体变成为液体的水,温度再升高,又蒸发成水蒸气。如果将气体的温度继续升高,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当气体的温度升高到几千度以上的时候,气体的原子就开始抛掉身上的电子,于是带负电的电子开始与原子分离开,而原子也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温度愈高,气体原子分离的电子就愈多,这种现象叫做气体的电离化。除了高温以外,用强大的紫外线、X射线和丙种射线来照射气体,也可以使气体转变成等离子态。科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在宇宙中,离子态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宇宙中相当部分的发光星球,许多星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都极高,其内部的物质几乎都处在等离子态。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面,也能找到这种奇妙的等离子态。只有在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能找到固体、液体和气体。如果在数百万大气压的压力下,原子之间的空隙被极大压缩了,甚至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都被压碎了,原子核和电子被紧紧地挤在一起,这种情况下物质里面空隙减少许多,科学家把这样的物质叫做“超固态”。宇宙中的白矮星内部就是充满这样的超固态物质,它们的密度大约是水的3600万到几亿倍。在我们居住着的地球的中心,那里的压力达到35.5亿百帕左右(1个大气压=1013百帕),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超固态物质。在超固态物质上再继续加上巨大的压力,那么原来已经挤得紧紧的原子核和电子,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和电子结合。这样使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叫做“中子态”。中子态物质的密度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可以有30亿吨重。在宇宙中,估计只有少数的恒星,才具有这种形态的物质。在中子态物质上再继续加上巨大的压力,中子中的粒子将彻底分裂为极小粒子组成的物质,这种物质所构成星体就是宇宙黑洞。科学家们发现,黑洞不仅质量极大、体积极小,且密度也十分惊人。通过观测,确认银河系中心存在黑洞令人信服的证据。宇宙黑洞中由超小粒子组成的星体形态,这样的物质状态,叫做“黑洞态”。1995年,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首次创造出物质的“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2004年1月29日,这个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创造出物质的“费米子凝聚态”(fermionic condensate)。所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成千上万个具有单一量子态的超冷粒子的集合,其行为像一个超级大原子,由玻色子构成。费米子对起到了玻色子的作用,所以可让气体突然冷凝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目前现代物理的观点,真空不空,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真空存在极性,真空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是相对局部的,在相对整体上又是对称的,如此的循环嵌套构成了真空的这个性质。真空的每个局部具备了真空的全体性质。真空物质构成的物质形态,就是“真空态”。场物质现象是粒子在宇宙空间运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性质,其微观结构虽然还没有被人类认识,由它所构成的场物质形态,这就是“场态”。 粒子实验已证实,正反粒子的强作用和电磁作用性质完全一样,因此反质子和反中子也能结合成带负电的反原子核,反核和反电子结合在一起,就能组成反原子。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如果像质子、中子、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二级建造师考试试卷(易错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全员B证考试试题(夺冠系列)附答案详解
- 北京大学光华观管理学院2004年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 研学旅行路线课件
- 安全使用煤火要注意课件
- 快递物流员专业技能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 教师考试通识部分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第一课时1
- Z世代游客形象感知研究-洞察及研究
- 汽修维修记录管理制度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题
- 2025至2030年中国中药成份检测行业供需态势分析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财务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交通事故调查报告范本
- 咖啡师(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附答案)
- 三方询价报价单合同
- 方法总比困难多培训
- 雷火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考核标准
- 体育场馆羽毛球馆运营策略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