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城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目 录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编制原则 1.4 适用范围 1.5 预案编制 1.6 预案审批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2 经济社会情况 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3.2 “两区”的基本情况 4 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4.2 职责和分工 5 监测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5.2 实时监测 5.3 通信 5.4 预报预警 6 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2 转移安置纪律 7 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7.2 抢险、救灾 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8.2 宣传教育及演练 8.3 纪律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规条例,以及龙岩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有关规程、规范、技术标准。 1.3 编制原则 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1.3.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1.3.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1.3.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范围内的山洪灾害。 1.5 预案编制 1.5.1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确定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明确区域内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乡镇及山洪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监测通信和预警系统,确定预警程序和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规定转移安置要求,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 1.5.2 县防汛指挥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并组织乡镇政府编制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6 预案审批 1.6.1 县、乡两级预案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县级预案报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备案。 1.6.2 预案有效期一般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1.1 河流分布情况连城县境内有闽江、汀江、九龙江三大水系。闽江沙溪水系包括莲峰、文亨、塘前、北团、罗坊、四堡、姑田、曲溪、赖源等乡镇,境内流域面积为1219.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汀江水系包括宣和、朋口、莒溪、新泉、庙前、文亨、曲溪等乡镇,境内流域面积为1004.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8.7%。九龙江水系包括莒溪、曲溪等乡镇,境内流域面积为371.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3%。我县的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溪流纵横交错,河流大多源出中部和东南部山地,分别注入闽江、汀江和九龙江。溪流由中部和东南部的各大山岳向四周流出,构成放射状水系,全县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六条,主要河流有北团溪、文川溪、姑田溪、朋口溪、新泉溪及蒲竹溪。北团溪发源于长汀的童坊,流经北团后汇入沙溪;姑田溪发源于曲溪的黄胜,流经曲溪、姑田后由山峰电站与永安交界处的雷公夹汇入沙溪支流;新泉溪发源于曲溪的黄胜,流经曲溪、文亨、朋口、新泉,由新泉附近汇入旧县河;文川溪发源于文亨的马坑山流经城区后汇入沙溪;蒲竹溪也是发源于曲溪的黄胜,流经莒溪后汇入龙岩的万安溪。2.1.2 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2.1.2.1 气候我县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季多为偏北风,夏季多为偏南风。其特点是:气候温暖、冬冷无严寒、夏热无酷暑;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春夏湿润多雨,秋冬雨少干燥,一年四季比较分明。根据县气象局资料:多年平均气温为13.819.5,一年之中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至8月,月平均气温为26.7,年极端最高温度为40(出现在1988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8.8年,极端最低气温为7.2(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83天、最长达329天,最短225天。年均初霜日期11月28日,最早1958年11月3日,终霜日期2月28日,最晚1973年3月28日。城区历年平均有霜期为83天,最长有霜期124天(1964年),最短有霜期48天(1968年)。年日照时数1915.9小时,全县干旱指数为0.68。2.1.2.2 水文(1)降雨:我县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734.4毫米,各地年平均总降雨量大部份在16002200毫米之间。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分布趋势随地势而异,大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雨区位于东南部的中山区,年降雨量在20002200毫米。全县的暴雨中心有2个,一个是东南部玳瑁山的曲溪罗胜,年雨量为2208.4毫米,1964年年降雨量最多达3886.8毫米。另一个中心是位于东南部、庙前境内的马家坪,年平均降雨量2122.1毫米, 1975年最多达3183.4毫米。少雨区是北部的北团、塘前、城区、中部的文亨及东部的姑田,年平均雨量在16001700毫米。多雨区与少雨区的雨量差500600毫米。(2)径流:我县年平均径流深970101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在99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5.85亿立方米。径流在地域上的分布总趋势与降水量相似,由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从杨家坊站水文站实测资料得出,年最大径流量13.638亿立方米(1975年),年最小径流量1.72亿立方米(1981年),相差8倍,可见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汛期占74.7%,而6月份占了全年的23.3%。(3)蒸发:我县没有实测的资料,根据省水文总站编绘的图集资料表明,我县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10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在650750毫米左右,它的趋势是由北向东南逐渐减少。2.1.2.3暴雨洪水特性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连城县地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湿度大,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一年四季比较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34.4 mm。由于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一是降水量在年际间分配很不均匀,丰水年降雨量均值达2026.7 mm ,枯水年降雨量均值为1250.3mm,年变幅为776.4 mm,丰枯年降雨量悬殊,年际变化大。二是降雨在季节上分配不均匀,降雨量多集中在汛期,24月为春雨季,占全年总雨量的21%28%,56月为梅雨季,占全年总雨量的35%38%,79月为台风雨季,占全年总雨量的30%35%,10月次年1月为秋冬雨季,占全年总雨量的12%16%,年内变化大。三是降雨量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差异大。全县各地的年平均总雨量在16002200 mm,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分布趋势从东南向北递减,多雨区位于东南部的中山区,年雨量在20002200 mm。全县的暴雨中心有2个:罗胜和马家坪,1964年罗胜站年降雨量达3886.8 mm。少雨区是北部的北团、塘前、城关、文亨、罗坊、四堡。年平均雨量在16001700mm。多雨区与少雨区的降雨量相差500600 mm。 暴雨强度大,易引发山地灾害。梅雨季和台风雷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2%,降水强度大而且集中,伴随的风灾和洪涝灾害常有出现,常给地势低洼地带的人民生活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特别是赖源、曲溪一带,由于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沟壑密度大,岩石表面覆土浅薄,土壤因长时间降水饱和后,容易引起岩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2.1.3 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连城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北纬25142551,东经1163211710。东邻永安市,南与新罗区、上杭县接壤,西靠长汀县,北与三明市的清流、宁化毗连,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74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595.54平方公里。连城县地势东南部和中部高,西北部低。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川谷与盆地交错。全县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有31座,最高的石门山(俗称“狗子脑”)在莒溪与庙前交界,海拔高程1811米。境内山系属于武夷山东南支脉和戴云山系支脉。除沿河两岸有些狭长的河谷和小平原外,大部分是海拔300500米的山区及丘陵地。我县地层发育齐全,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情况良好,根据省水文地质队资料表明,绝大部分地下水适宜饮用和工农业用水,地下水类型有四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及基岩裂隙水。以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分布面积达2407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92.74%。近年来,人们不断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200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40平方公里,从而加剧了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一是森林被乱砍乱伐,矿山开采不规范,二是人与水争地,挤占河道。三是河道设障增多,造成阻塞壅水,加剧灾情。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 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连城县县内辖7个镇11个乡232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7%。2.2.2 区域内耕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全县总面积25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万亩,(其中水田24.0568万亩,旱地1.443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9.7797万亩,其中蓄水工程灌溉面积4.6317万亩,引水工程灌溉面积12.46万亩。提水工程灌溉面积2.17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6.23%。旱地面积1.48万亩,易旱面积4.5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7.9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625万亩。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86亿元(现行价),其中第一产业10.07亿元;第二产业8.69亿元;第三产业11.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6元,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6.51万吨。农业种植主要以稻谷、地瓜、烟叶为主,饲养业以养猪、牛为主,兼养鱼、家禽。地瓜干、白鹜鸭为当地名产,全县有企业33个,其中国有企业14个,集体、股分制企业12个。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4所,医院、卫生院22所。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自1133置县年至1949年的816年里,发生大水灾有32次,其中:全县发生死伤百人以上的年份有5次(即发生在1570年、1751年、1817年、1842年、1901年),特别是1751年的4月、5月各发生一次大水,造成极大的损失,当时描述的情况是:“山洪暴发,民房漂荡甚多,文川大桥冲倒”,“城内狂风暴雨,深数尺,古树折,毁房屋无数”,“山洪成灾,水淹西门,水南商店淹没,毁田1034亩,陂17座”等。据1928年6月12日县城区洪水痕迹点调查,推算结果,文川河洪峰流量为979.48m3/s,接近300年一遇的洪水。1949年至2005年,全县范围内曾发生水灾有23次,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洪水。其中,发生较大洪水的年份有1962年、1964年、1974年、2000年。1962年6月,全县范围内普降大雨,日降雨量为734.7mm,超过当年1月份降雨量之和,山洪暴发,连续三次出现大洪峰,洪峰流量约600m3/s,约为25年一遇的洪水,造成稻田受淹面积3000亩,房屋被冲100多间,冲毁农田水利设施20多处,桥梁2座,死1人,伤1人,冲走煤炭125吨,漂木100m3。1964年6月13日16日,连日暴雨,雨量达510 mm,其中15日连续10小时内降雨量达206 mm,全县各地沿河低洼地带被水淹没二天一夜,城区大部分街道被水淹近10小时,水深13米,被冲坏房屋50间,死亡1人,农田被淹3200亩,冲毁水利设施3处,桥梁2座,受灾120户、200人,是连城县近60年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水灾害,洪峰流量660m3/s,接近30年一遇洪水。1974年6月18日洪水,使城郊、文亨、罗坊、姑田等五个大队365个生产队2354户受灾。“618”洪水凌晨4小时降雨140170 mm,县城死亡1人,受伤21人,倒塌房屋10间,受淹早稻2200亩,绝收500亩,冲走晚稻种籽0.6万斤,冲毁水利设施3处,河堤299米,冲毁桥梁1座,城区文川河两岸大部分受淹,莲花、先锋两个大队全部受淹,洪峰流量568 m3/s,接近20年一遇洪水,其水位在360m363m为之间,受淹面积2.4km2,文川河上游较低的房屋受淹一半以上,下游低洼地段房屋受淹2米,此次进水仅医院、酒厂、化工厂、五金厂等单位就损失65万元。2000年8月23日25日,受10号强台风“碧利斯”的影响,23日起全县普降暴雨,20小时降雨量罗胜站达228 mm,赖源205mm。东片乡镇普遍受灾严重,连日强降雨引发洪灾、涝灾、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岩崩。全县受灾人口12.157万人,死亡8人,重伤4人,洪水围困247人,紧急转移2.35万人,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29840万元。 2.3.2 总结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一、山洪灾害的成因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连城县梅雨季和台风雷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2%,降水强度大而且集中,伴随的风灾和洪涝灾害常有出现,常给地势低洼地带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特别是赖源、曲溪一带,由于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沟壑密度大,岩石表面覆土浅薄,土壤因长时间降水饱和后,容易引起岩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连城县是典型的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减少了很多。同时,全县还有许多山林被垦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也大大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3、工程标准低,蓄洪能力差。建国以来,连城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水库长年运行以后,老化严重,带病运行,只能控制水位运行,难以发挥拦洪错峰的作用。4、河道设障多,洪水渲泄不畅。部分群众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在河滩上种植等,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5、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导致山地灾害。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山体上开采矿石、修路建房,破坏了山体结构,在强降雨的诱发下,山体滑坡、泥石流往往伴随着山洪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电力和电信线路倒杆,交通道路中断,农田被毁。二、我县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时间短,强度大,突发性强。由于连城县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加之近年来森林砍伐严重,水土保持差,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河水暴涨,造成山洪灾害。二是多发性。据统计进入九十年代后,每年都有山洪灾害发生。三是局部性。连城县山洪灾害发生的区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山区的几个乡镇即:赖源、曲溪、莒溪等。四是季节性。连城县属中亚热带温湿性季风气候,水汽来源充足,降雨量充沛,每年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另外连城县每年79月还会受台风和热带辐合区影响,造成的降水较强、集中,极易出现局部的山洪爆发、泥石流。五是破坏性。由于山洪、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毁坏,每次的山洪灾害对连城县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2.4.1.1、广泛开展了防治山洪灾害的宣传教育。近几年来,政府在部署防汛抗灾工作时,把山洪灾害的防御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山洪灾害的危害,努力让干部群众了解山洪灾害,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能力。2.4.1.2、配合做好综合防治山洪灾害的规划。去年,县防指组织有关技术力量,配合国家防总编制防治山洪灾害规划,为连城县防治山洪灾害提供科学依据。2.4.1.3、建立健全了防御山洪灾害的责任体系。从2000年开始连城县已要求全县17个乡(镇)全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防山体滑坡、泥石流预案。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都严格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为核心的防灾抗灾责任制,根据山洪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各级防指还突出抓了基层的防灾责任制,建立了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制。2.4.1.4.、为了提高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科学化水平,我县于2001年底在重要乡镇、水库开发建设了11个水位、雨量站点,洪水预警报系统是一项有效的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综合运用气象、水文、通讯、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技术,实时、快速、准确地采集流域内各代表点的雨情、水情信息,传递到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作出洪水预报警报,给水库防洪调度、防汛减灾、抗洪抢险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但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成灾时间短,全县山洪灾害易发区目前无一处设置监测点,无监测系统。 2.4.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近几年,连城县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突出加快山洪防治工程建设。一是集中整治了一批病险水库,水库的病险得到了整治,相应的防洪设施也得到了加强;二是大力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三是全面启动了“绿水”工程,县城防洪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四是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兴建好的城区防洪堤、朋口防洪堤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庙前、新泉、北团按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五是加强河道管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六是积极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我县现有24座小(2)型及以上水库及663座山塘,为全县防洪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建设标准不高,年久老化,蓄水能力大大下降,存在了较大的隐患。人们在河道边任意乱倒垃圾,造成泄洪能力下降,现在河道防御洪水能力很差。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陂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连城县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通过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来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3.2 “两区”的基本情况根据我县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容易引起山洪灾害的主要分布在山区,重点乡镇有:赖源乡、曲溪乡、莒溪镇、姑田镇、朋口镇。 4 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4.1 .1县防御山洪灾害指挥部:为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县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县水利局局长任常务副指挥,县人武部部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农办主任任副指挥,县发展计划局、县财政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林业局、县经贸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交通局、县电信局、移动通信连城分公司、安全生产监督局、县广播电视局、县粮食局、县供销社、县教育局、县冠豸山管理委员会、县畜牧水产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气象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供电公司、物资公司、杨家坊水文站等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由水利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水情雨情测报组、专家调度组、应急抢险组、医疗卫生组、安全保卫组、新闻宣传组、督查组等开展相应工作。 4.1.2 乡(镇)防御山洪灾害指挥部:在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设立防御山洪灾害指挥部,与乡(镇)防汛指挥部合为一套班子,乡(镇)主管领导任指挥,其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指挥部内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工作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乡(镇)都要落实负责雨量、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并做好信息收集、记录和汇报工作。4.1.3村(居)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组:行政村(居)成立以村(居)书记为指导员,主任为组长,所有村干部为组员的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巡查信息、转移、抢险、保障等分队。同时,各村(居)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居)都要确定一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防汛办备查。4.2 职责和分工 4.2.1 县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4.2.2 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本乡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有关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4.2.3 各工作组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内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信息组:负责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4.2.4 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连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项工作组的责任人联系表连城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电话号码职 务姓名(单位、职务)局长室住 宅手 机办公室县领导林志坤(县委书记)891181913959056222丘志强(县委办副主任、主任科员)135075305768923460江国河(县长)893588813859555888指 挥罗培辉(县府副县长)893492613806990988吴祖辉(秘书务副指挥林明生(县水利局局长)89224238923310138069909598922418副指挥林长泰(县人武部政委)89162988916298133139217188922338吴昌华(县政府办公室)8928186892155313605901063童文晓(县农办主任)8922340892153913806990539成 员朱以文(县发展计划局局长)89209698926966138069901668922810邱振生(县财政局局长)89215668925896138069896288923124罗宗乐(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89281798921912136009945088922718陈国民(县林业局局长)89294188922375139069702018922641官 达(莲峰镇镇长)89229368927786136009956968922218张必武(县经贸局局长)89227168929996138069901568922208林负功(县公安局副局长)89231178921356139060725668922448吴大东(县民政局局长)89217038923709139060727768922803华钦鑫(交通局局长)89238728923505139069702568922315黄光(县电信局局长)81919998191999139590109998922685罗培均(移动通信连城分公司经理翠裕(安全生产监督局)89353668921658139069747968935596黄春树(县广播电视局局长)89225638920624138602598868930563张志辉(县粮食局局长)89229858920685136059213158922471黄茂森(县供销社副主任)89220418926520138595027528922994黄修桂(县教育局局长)89350188920258138069903988922252罗炳洲(县冠豸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89217968921634138069905608921895林源功(县畜牧水产局局长)89229618923580138069955808922961林七生(县国土资源局局长)89222108921058138069904588922895钟光福(县气象局局长)89221218923821138602836988922121李元龙(县农业局局长)8932600136059011238922815江 南(县卫生局局长)89375668934166138069902258922882黄建彪(县供电公司经理)89306998930670136009986728922629陈 光(县水利局副局长)89228028930525136059013318922418林火兴(物资公司总经理)89236818921969138069902098922715邹兴钟(杨家坊水文站站长)833089913959025089其它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等联系方式见乡村防洪抢险应急预案。5 监测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5.1.1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等,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预警标准及降雨量划分表警报等级1小时以内3小时以内24小时以内警报标志三级警报20mm50mm100mm橙色二级警报30mm80mm150mm黄色一级警报50mm100mm200mm红色 5.1.2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变化情况,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有的河流可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 5.2 实时监测 5.2.1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5.2.2 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5.2.3 监测系统的设立:全县目前无一处设置观测点和观测设施。根据山洪灾害危险区的分布情况,应该在每个山洪灾害危险区都得设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置一个专人负责,采取人工观测的方式,及时与有关乡镇监测组保持通讯联系。在各监测点设置限制水位,超过限制水位即报告上级部门,同时通知附近低洼处群众,做好防洪抗洪准备。 5.3 通信 5.3.1 选取适宜的通信方式。目前我县常用的通信方式有电视播放滚动新闻、广播、电话、传真、Internet网络、短信、专用警报系统、锣鼓号等。 5.3.2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 5.3.3建立县级管理部门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 5.4 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 5.4.2预警内容:降雨是否达到临界雨量值、可能出现大的暴雨等气象监测和预报信息;山洪水雨情监测和预报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5.4.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5.4.4 预警程序:根据我县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防汛办和乡(镇)防御指挥所,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省防汛指挥部县防汛办公室山洪灾害预报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乡镇防御指挥所村组 户图1 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5.4.5 预警的发布: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 5.4.6预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信号弹、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省防汛指挥部县防汛办公室乡镇防御指挥所村组 户监测员地质异常 水利工程险情 雨、水情异常水库、山塘溃坝 山洪灾害预报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图2 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5.4.7 预警信息处理办法县防汛办:(1)县防汛办在收到降雨信息后,按照预警标准的规定及预警发布办法及时处理。(2)在出现一级预警时,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县领导应及时掌握乡村降雨及水情情况,有必要时应深入到各责任区。(3)在出现与乡村通信中断后,县防汛办必须立即通知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县主要领导,并会同有关技术人员深入各有关村,指挥群众进行抢险救灾工作。乡(镇)防汛办:(1)在收到县防汛办的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乡(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乡(镇)防指副指挥上岗指挥;乡(镇)防指监测组、信息组投入工作,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乡(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防御工作组,乡(镇书记)、乡(镇)防指指挥长上岗指挥;乡(镇)防指加强值班,监测组、信息组密切掌握情况,其他各应急组进入村组,做好人员转移等一切准备工作。一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村、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深入到各村组,做好群众转移安置,投入抢险救灾工作。(2)与县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乡(镇)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自行启动预案,并设法从想邻乡村与县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3)与村组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各责任人直接下到村组,组织指挥躲灾、避灾、救灾。村防御工作组:(1)在收到县、乡(镇)防汛办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至村主要干部。村防御工作组指导员、组长及各成员上岗指挥;巡查信息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巡查和信息联系;其他各应急队人员进岗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巡查信息队加大巡查密度和信息联系,做好人员转移等各项准备工作。一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2、与县、乡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根据降雨情况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和各应急队、农户,各村自动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6 转移安置6.1 转移安置 6.1.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6.1.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6.1.3转移安置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宜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根据拟定的转移安置路线绘制人员转移安置路线图,并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6.1.4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和搭棚等安置方式。 6.2 转移安置纪律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转移、安全第一。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7、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7.1.1 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7.1.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7.1.3 抢险救灾物资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 7.2 抢险、救灾 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7.2.2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7.2.3 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7.2.4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妥善处置人畜遗体。 7.2.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7.2.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8、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汛前,县、乡(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8.2宣传教育及演练 8.2.1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每一个居民宣传到位。 8.2.2 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8.2.3 必要时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 8.3 防汛纪律在汛期和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各级干部必须严格执行以下纪律:8.3.1各级防汛办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畅通。8.3.2暴雨天气,各级防汛办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及驻村干部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8.3.3各乡(镇)编制落实水库山塘防汛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8.3.4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山塘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坝制度。8.3.5暴雨天气,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居民做到日不入户,夜不入睡。8.3.6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乡(镇)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水库山塘防汛和山洪灾害避灾演练。8.3.7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宣传做到进村、入户、到人。8.3.8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8.4防汛值班制度8.4.1汛期(4月15日至10月15日),各级防汛办实行昼夜值班,值班室24小时不离人。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企业咨询方案
- 线上诵读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 下沙整合营销方案
- 邓州世尊府建筑方案设计
- 芜湖安全特种设备培训课件
- 小区电动车充电管理系统介绍
- 古风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 碳咨询方案是指
- 2025年公共营养师考试冲刺试卷:营养学基础与饮食指导
- 饮料包装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
- 00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一章
- GB/T 9728-2007化学试剂硫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 GB/T 2992.1-2011耐火砖形状尺寸第1部分:通用砖
-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中医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试卷-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北师大版 (含答案)
- 教学课件-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第二版)
- 实习证明模板(两种格式)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 职能部门督导检查记录表
- 滨海县生活垃圾填埋场改建工程环评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