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质夫教育核心模式.doc_第1页
黄质夫教育核心模式.doc_第2页
黄质夫教育核心模式.doc_第3页
黄质夫教育核心模式.doc_第4页
黄质夫教育核心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质夫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教育模式甘乃伟 我国乡教先驱黄质夫先生在他不断上下求索中,在他荜路褴缕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中,在他无私地燃烧其生命的过程中,广泛地吸收、借鉴、批判、创造,形成并创立了其光芒四射的黄质夫教育思想,创造了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中国现代教育尤其乡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明珠暗无光,只缘尘埃厚;拂却屈和辱,光彩当依旧。”被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黄质夫先生,在祖国廿一世纪的春天里终于重现了昔日的辉煌和风采,重新赢得了后人的崇仰。如先生地下有知,当能听到神州大地呼唤黄质夫的声音而含笑九泉。救国觉民是黄质夫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宗旨放牛娃出身的黄质夫,是伟大而真正的爱国者,是自谓“愧不如牛”的大苦儒,是大教育家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对此他怀有切腹之痛。孙中山先生提出“教育救国”之主张,当时的知识分子上下一心形成共识。陶行知说:“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1927年4月黄质夫在其所写的我们的信条文中说:“常想着:乡村教育是救国唯一的政策;乡村师范是乡村文化的中心;乡民是我们的好友;乡村是我们的乐园。”由此可知,黄质夫投身乡村教育,救国是其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办乡村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创办乡村师范,就是他人生最佳的选择,就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献身于国家和民族的道路。而教育救国之主张和实践,显现了黄质夫教育思想的高度。黄质夫教育思想让我们看清了黄质夫的大视野,显示了其教育思想的宽度,他对中国乡村和农民的深刻认知与关切。在中国乡村的现状和乡村师范生的责任一文中,他果断指出:“第一件是乡村人民生计困苦”,“第二件是乡村人民知识的浅陋”,“第三件是乡村风俗的颓惰”,“第四件是乡村人才的缺乏”。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广大乡村,把乡村教育放在乡村实际的基础上,才能使之有针对性,有效果。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忽悠农民,放弃农村,教育救国只能是一句空话,自欺欺人。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当代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仍然是广大农村。不管是资金的投入,还是教育软硬件的配置,城乡差异非常大;教育不公乃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如果人人都能像黄质夫那样,心紧贴着乡村和乡民,何愁中国乡村教育不加速实现现代化。教育救国也罢;科教兴国也罢;教育强国也罢;喊口号无济于事,一切要看行动。这恰如黄质夫所说:“努力做师生协作的功夫;努力实现新时代的一个乡村师范;埋头努力,胜过无谓的夸张。”(我们的信条)黄质夫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搞教育决不是仅仅为了培养一批教书先生。“他们毕业后,一定是良好的乡村教师。但是我不仅希望他们做一个良好的乡村教师,还希望他们去做灌输农民知识、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在黄质夫看来,只有培养出这种“教师导师领袖”三位一体的英才,才能实现其教育救国的伟大理想和抱负。“耐得千锤百炼,才能任重致远。做不完,学不厌,教不倦,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好青年,着先鞭,新中华,就实现。”这首由黄质夫作词敖克成作曲的贵州国师校歌,充分说明了黄质夫教育思想的深度和亮度。穷和愚,恰恰是农村和工人农民最大的问题,也是救中国、兴中国、强中国和中华民族长期落后挨打的症结所在。穷和愚必须改变,农村变富,工农变聪慧,乡村教育必需大发展。心态决定命运,观念决定行动,教育决定成败。唤醒民众,努力治穷去愚,乃彰显了黄质夫教育思想的强度和力度。黄质夫教育思想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开放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这好比地球始终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黄质夫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黄质夫办乡村师范所推行的一切举措,包括他的实践和教育理论,诸如提出由第一流的人做校长,聘第一流的人当老师,创第一流的乡村教育,培养出第一流的乡村教师和献身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试办农友社,民众茶园;组织农业宣讲团;办农业展览会;设立种苗交换所;刊印农业改良浅说;印送农业改良图画;组织青年农业竞讲团;设立农事问讯处;在乡师设立工场、农场;设立研究实验部推广部;向银行借贷解决乡民经济困顿等等,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一个共同核心,那就是将教育救国的大业做实做大,将教育觉民的大事做好做全做细,真可谓竭忠尽智,不遗余力。而这一切追求的更高目标,就是“新中华,早实现”。这是何等动天地而泣鬼神的啊!?“乡师新村”的构想和结构模式是黄质夫教育思想的伟大创造作者在论黄质夫教育思想文中提出:“黄质夫教育思想的核心恰恰是建立综合的、开放的、政体与教育紧密联系的、立体化、现代化的乡师新村大乡村教育思想和结构模式。”即今看来,“乡师新村”的构想和结构模式依然是黄质夫先生一种伟大的创造。这种伟大的构想和结构模式,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其创办的乡师尤其是在棲霞乡师和国立贵州师范的办学实践中得到切实地体现,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陶行知先生1946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以“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为其办学宗旨。在旧中国数千年的教育中,学校与社会都是隔离的,河水不犯井水。孔子是中国私人办学的祖师之一,拥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他办学只管办学,搞学而优则仕,与社会大众没有沟通和交流,孔子之后的历代教育皆如此。黄质夫不同,他苦苦寻觅并找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点,“乡师新村”的构想“使本校所在地变为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之理想乡村”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乡师新村”的构想和结构模式是前无古人的,是黄质夫的创造,创新。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黄质夫正是从问题开始,经过思考,才大胆创造了“乡师新村”这一把学校和乡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实体。学校教育与农村社会、农民进行无缝连接,联姻,确实开辟了一条乡村教育的新天地。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乡师新村”的构想和实行中真正实现了。如果将乡村师范比作一块磁铁,那么广大的乡村就是磁场,乡村和乡师没有任何界限。农民可以自由走进课堂听课学习知识技能亦农亦学;师生可以自由下到农村在乡民那里吸取农业知识与农民为友,深入了解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乡师通过办学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吸纳着广大乡民和他们的子弟,吸纳着乡村的民俗、文化,吸纳着乡村的农业、手工业和传统工艺与技术,从而丰富乡师的教学与科研;乡村成为师生学习、训练、磨砺的平台,服务的对象。另一方面,师生们从学校深入农村学到的知识技能,又可迅速反馈辐射到农村和农民那里,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从而形成乡师与乡民的长期互动和良性循环,实现彼此的合作双赢。总之,“乡师新村”的推行,乃是以救国觉民为宗旨,以乡师为中心,以广大乡村、乡民为依托和第二课堂,以农业生产农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为区域,以全体农民为服务对象,以校长为统率,以名师为支撑,为将,以师范生为精兵,以改造乡村、教化乡民、培养“教师导师领袖”三位一体的通才、英才为使命。因此,“乡师新村”之构想和模式,是救国觉民的最佳选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救国需倾举国之力,需全体国民参与,需千千万万有觉悟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才,需一代代人前仆后继,而“乡师新村”不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么!?在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办教育,办学校,靠什么?最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必需有伟大的献身精神。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是第一位的因素。“我们没有高大的洋房和丰满的设备给人家看,我们可以给人家看的是我们的精神”。从古到今,世界上哪样发明创造不是人创造的?黄质夫先生先后创办了江苏界首、浙江湘湖、棲霞乡师和国立贵师四所师范学校,炮炮打响,成绩斐然,除却众多专家学者分析概括的成功因素外,我们不能不特别提出教师的因素。教师,是办教育的支撑性条件,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校长是方向盘,舵手,而教师则是决定性的骨干力量。办教育,必需信任教师,尊敬教师,培训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黄质夫为人耿直,在教育界有“大炮”之称,但他事事从严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他所聘用的教师都是名师才俊,没有滥竽充数之流。任中敏、敖克成、汪静之、甘逸杰、吉长瑞、陈木斋等等一大批名流名师。他们都是民族精英,都是黄质夫忠实的追随者,都是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型、学者型、作家型的人物。黄质夫聘请的教师多为多面手。例如任中敏,不仅是出色的教师,我国著名词曲研究家,博导,而且也是出色的教育管理者;敖克成,毕业于上海美专,是刘海粟的得意门生,赵丹的同窗,既擅长音乐,又精于绘画,是抗战宣传的组织者和演说家;汪静之,不仅是著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甘逸杰,是黄质夫扬州五师的同学,在乡师不只任会计主任,掌握乡师财权,而且兼任导师,讲授历史课。他追随黄质夫数十年,情同手足,他一生清廉,掌管财物从未有分文差错,被誉“几十年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吉长瑞,陈木斋等等个个皆一以当十,出类拔萃。黄质夫先生尊师重教贵在先行,贵在行动。他广聘名师,更千方百计稳住教师队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凡所聘教师,职员,皆居有屋,足安家立命。为节约教师时间,他派专人为教师代买柴米油盐菜,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服务。在榕江,个别教师难耐艰苦,已谋高就,黄质夫登船相送。船将开启,黄质夫突然当众向该教师下跪作最后之挽留,且长跪不起,该教师被他感动,放弃远行,重返校园。孔子杏坛讲学,武训行乞兴学,黄质夫长跪求师,皆成我国教育之佳话。教师们活的有尊严,有秩序,有价值,有自由,有乐趣。从小处看,他们听从黄质夫的召唤和领导,士为知己者死,无怨无悔;从大处看,他们是自觉与黄质夫站在一起,引为同调,共同为救中国而甘于奉献。对君子而言,你敬他一分,他敬你十分。黄质夫办乡村师范,国情那么危殆,条件那么艰苦,报酬那么菲薄,但乡师教师却那么甘于奉献,无怨无悔,人人有成就感,个个有主人翁责任心。校园内外,教育之花盛开,教育之果挂满枝头,实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对乡师受教育者来说,能进入乡师成为一名学生,那更是一种机遇,一种骄傲,一种终生难忘的历练和记忆。因为在黄校长办的乡师里读书成才,那门坎是严的,需全靠自己努力跨入。但门坎又是不存在的,起码没有阶级的门坎,金钱的门坎,种族的门坎,性别的门坎,职业的门坎,宗教的门坎,政治的门坎;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甚至也没有考试成绩的门坎(考不好,可以留校半工半读,上短期班)。凡此种种,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公民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由上可知:黄质夫教育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黄质夫先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努力寻求教育救国的大时代背景下努力进行教育探索和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教育思想体系。黄质夫教育思想是其“大乡师新村”教育模式的灵魂和内涵,而“大乡师新村”的教育模式则是黄质夫教育思想的创造性体现和最具实践实用价值的外在形式。简言之,黄质夫教育思想及其“大乡师新村”结构模式,对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来讲,既有继承性又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对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现代教育来讲,更具有极大的启迪性和创造性;对当时中国农村和广大农民、少数民族和西南边疆的教育文化开辟则具有开拓性和实用性;对当代中国乡村教育、中等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特具有可学性和借鉴性。黄质夫先生以其教育思想和其创造的大乡师新村办学模式成功创办了界首、湘湖、棲霞、国立贵师四所乡村师范,红遍当时大半个中国,其功效延伸直到今天,为国人称道和研讨,从而足显出黄质夫教育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和亮度。尤其值得今人敬佩的是黄质夫对祖国、对人民尤其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农民子弟和少数民族、边民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发掘、增强自我动力的灵丹妙药。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人是需要有向上精神和动力的,人是需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人是需要有崇高追求目标的,人的每一发现、发明、创造、创新是需要吃苦拼搏的,人对自己认定的事业是需要勇于献身和付出的。而这一切在黄质夫身上都有真正的体现。从这一角度说,苍天有眼,天道酬勤,黄质夫的成功乃其必然。他这样做了获得成功和英名,其他炎黄子孙又焉不能?!我们今天呼唤陶行知、黄质夫,纪念并学习他们,其真谛不亦在于此吗?!长眠在南京棲霞山摄山脚下的乡教先驱黄质夫先生,是“教育救国”的坚定执行者。黄质夫教育思想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横空出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极大的生命活力,谱写了一曲乡村教育和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华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年在黄质夫创办的乡村师范就读的学生们如今早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各条战线上做出贡献。据有关资料显示:如今仅在贵州省,在全部中小学教师中,国立贵师及其附小毕业的就占到四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黄质夫先生办学的成果及影响何等巨大。然而,事隔大半个世纪,今日之中国已不是昔日的中国。那么,我们纪念黄质夫研讨黄质夫教育思想,又有何意义呢?有。当然有。其一,人类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是永恒而不弃的。黄质夫教育思想之可贵,首先在其精神。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