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北方经济作者:乌铁红李文杰 内蒙古自治区一直以宽广辽阔的草原、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著称于国内外,草原民俗是内蒙古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与主体旅游资源。多年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一直是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草原民俗旅游产品更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是内蒙古旅游业的支柱产品,为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不仅要应对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竞争,而且要应对其内部严重的恶性竞争,草原民俗旅游发展举步维艰。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内部竞争问题是否能够解决,直接关系到今后内蒙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需要采用创新机制,以顺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实现内蒙古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一、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科学规划。王大悟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核心,就在于把将要开发的旅游城市或景区设计成一个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制作成怎样的产品。另外,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在旅游规划中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品设计这个核心,进行差异化规划,构筑产品的特色和韵味,形成市场的亮点和热点,这样的规划才是成功的。基于对内蒙古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分析,各地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开发环境都存在着很强的差异,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进行科学规划,采取差异化策略,这一点也是目前旅游规划编制方和委托方的共识。 其次,积极倡导旅游产品供给者的高度合作。现今的旅游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企业生产具有自主性,而企业生产都是出于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哪种旅游产品或项目利润大,旅游企业就会生产相应的旅游产品或项目,再加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原材料共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出现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旅游景点进行替代性竞争。因此,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除了需要旅游规划的编制者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旅游景点的布局和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外,更需要倡导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高度合作,采用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生产差异化特征强的旅游产品,杜绝盲目效仿、盲目比附,从而使旅游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竞争变为互补性合作,实现利益的均增与共享。 再次,建立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强大保障体系。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协调工作,需要得到积极的支持与保障。为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必要组建研究机构,聘请研究蒙元文化、内蒙古历史地理、民俗、建筑、艺术及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等各方专家,专门研究该问题,并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研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控。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充分运用政策法律计划等宏观管理手段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与协调,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以达到保证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的竞争问题、促使内蒙古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是要提高旅游产品在旅游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 首先,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创新应选择合适的创新类型。目前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类型主要有: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的创新,内涵创新,功能创新,过程创新,主题创新。 其次,采用合适的创新手段与途径。第一,重塑品牌。内蒙古现在不存在品牌塑造的问题,但存在品牌重塑的问题。需要利用创新的力量,寻求原有旅游形象的突破,构建完整的旅游形象体系,建设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第二,文化制胜。突出文化性竞争将是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过程之中没有文化就谈不上竞争力。因此,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时要顺应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的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向,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底蕴,采取文化制胜的创新途径。以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作为草原旅游之魂,共同打造草原民俗旅游精品。在进行开发时实施软开发,使草原民俗旅游产品以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对民族文化的展现、对民俗文化的编排等各种方式体现出来,而不表现在硬件建设上。 再次,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这是符合时代特点的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问题的策略。尤其对于无形的历史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更为深远。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有形文化少、无形文化多,无形文化开发成旅游产品时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只有选择好合适的载体才能更好地展示文化旅游资源,才能为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提供合适的表现形式。现今,旅游开发时展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载体形式虽然多样,但多数流于一般形式,会造成项目雷同、重复建设。因此,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时一定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差异化特征明显、特色鲜明的、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依靠科技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平乐古镇潺潺流水与千年文化 平乐镇的美很单纯,这里有秦代的驿道,有临江的房屋,有成片的竹林,有小小的竹排,有谈天说地的人们,还有那老铁铺以及传统的造纸坊,一切都那么和谐浑然天成,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平乐,听名字就会想象出一副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平乐古称“平落”,这座不大的川西小镇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平落这块四面环山的平坦的小盆地因修水利、兴农桑而聚起村落,平落因此而得名。白沫江穿镇而过,流淌了两千多年,见证着平乐的祥和与文明 北宋初年,火井县迁至平乐,大批移民入川而来,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开纸厂、搞航运,使平乐成为规模空前的“造纸王国”,并建成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移民商贸的汇聚之地。据邛州志记载:“成都草纸半平乐”,二十里芦沟和白沫江两岸造纸作坊林立,运纸船队穿梭。当地的纸、茶、柴、布、竹等特色山货便由白沫江水路下南河,一路从府南河进成都,一路从乐山出四川;陆路则由平乐川南蜀道直至云南、缅甸。昔时,古镇数道水码头帆樯如林,数条街道商贾云集,岸边茶楼酒肆旌歌绕梁、酒绿灯红;白沫江上商船争流、穿梭不断;古驿道上摇铃阵阵、车马奔驰,活脱一幅川西版的“清明上河图”。 早在西汉时期,平乐就利用浅层天然气煮盐冶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平乐,事农耕,开“屯垦”先河,同时,亲临平乐“祭火井”,开发天然气,治铁铸器。至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然“铁屑”(炼铁废渣)遍地。平乐人蒲元还认为诸葛亮设计和制造了“木牛流马”,并发明了“淬火”技术。为了纪念诸葛亮,平乐人至今仍然保持着放“孔明灯”的习俗。 这里还是古秦汉驿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2300多年前,早在张骞尚未凿通西域、开辟西北丝绸之路以前,西南的先民们就已开发了一条自四川成都至滇池沿岸,经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远达印度的“蜀身毒道”(身毒是印度的古称)。蜀身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等四条古道组成,由于它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大概正是这铁与纸造就了平乐千年的风雨与沧桑吧! 到平乐,下车就能看见一个石牌坊,牌坊上的一副对联说出了这里的价值所在:“沫水西来,奔长江,汇九省商贾,繁荣千年埠镇;骑龙东去,通锦城,聚八方物货,富裕百里黎民。”穿过牌坊便是一条不长的仿古街道长庆街,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到尽头是一座长长的石桥,桥上刻着“兴乐桥”三个字,这是一座新桥,桥头有一棵很大的榕树,在这里叫黄桷,边上的牌子写着这棵树已经1500多年了,虬曲的根干极尽嶙峋突兀之势,写满了饱经风雨的艰辛,树冠却重重叠叠,叠撑起一派葱茏。树荫下休闲喝茶的老人告诉我这是一棵神树,有灵气,摸一摸就能祛病消灾,谁家的小孩担心不好养大,就拜此树为干爹,以求神树保佑平安无疾。树底下摆满了桌椅,还有几桌在悠闲地打川牌。 沿着白沫江顺江而行,江边榕树下可能是这个镇游人最多的地方,喝茶的、打牌的、聊天的好不热闹。顺台阶来到河边的桥下,河岸由一块块鹅卵石拼花而成,石缝间也因溢出的河水而长出了些许青苔,七、八艘平乐当地人自己做的竹伐承载着游人在河面上嬉戏打闹。船夫把我们送到河对面的码头处,介绍说,你们可以由此顺着长巷子、台子坝等老街而过,感受古镇的风土人情。 穿过兴乐桥沿着河岸走了过去,前面就到了银家大院。 平乐是一个重要的水陆枢纽码头,清朝银家从陕西迁徙来到平乐,以造纸为生,是当地的一个大商贾。修造了一座七进的大宅子,可惜经历数百年风雨只剩下了二进的小院。老宅子中还供奉着蔡伦的塑像。杀青一词,也是从造纸当中得来。有一句诗“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即是竹简,古时候用于书写。后来用竹木造纸,杀青也就由砍竹子演变而来了。 这所宅院有点破旧了,很潮湿。觉得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蔡伦像和那副对联还有点看头。房间一间间的走过来,一会儿工夫就转完了。走出门时看到有一个小石猴一样的雕像,不知道有何意思。 继续向前走,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一家居民家中。那家放了个抽蚕丝的大木桶和木制的织布机,我把她家也当成一个景点了。女主人倒是很热情地请我进去坐下,对我说他们镇上要搞几家仿古的作坊,她家以前做过织布的活儿,就摆了这些。看来以后再来古镇进入这个宅子就要交费了吧。 平乐镇并不大,一会儿就转到了镇边的乐善古石桥。这座桥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有七个桥孔,都是桃形,横跨在白沫江上,堪称川西一绝。此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在既无钢筋水泥,又不需要通汽车的年代,这样的规模无疑算是一座巨大型桥了。正因此,乐善桥素有“邛南第一桥”之称。 白沫江上乐善桥,一江分三水,划出东面的安乐堰灌溉平乐农田,西面的黄金堰润泽下游万顷良田,中间则为航运所用。三水分处,视界开朗,沿桥而上,我们可以看到延伸到江边的吊角楼、蜿蜒而去的白沫江、楼阁上喝茶的老人、远远的另一座小索桥这样的风景,加上点点的浆声灯影,应该就是让人向往的那种“安乐”生活情景吧。 小河边,泡上一杯茉莉花茶,躺在马架子(躺椅)上,听着水声,吹着河风,品上一杯花茶,睡睡午觉,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惬意。 Tips 住宿:平乐古镇区和景区皆有不错的住宿点,价格比较适宜,干净卫生。桥头客栈、黄桷树客栈(古镇区乐善桥头和闫巷街):4060元/人,标准间,床单等日清日换;领秀山庄(金华山风景区):4060元/人,标准间,床单等日清日换;另有豪华家庭套间;绿宝石庄园:家庭别墅8001200元/栋,木楼25元/人;竹海春:平乐镇芦沟风景区(有车接送,9月中旬通车)1030元/人/床、30元/人/天(包吃住,集体不得少于8人)、500元/人/月(包吃住)。如逢节假日,住宿较为紧张的话,直接联系古镇旅游公司(028)88781080,可以找到较为合适的住宿场所。 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