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国诗歌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doc_第1页
谈英国诗歌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doc_第2页
谈英国诗歌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doc_第3页
谈英国诗歌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英国诗歌对朗费罗创作的影响 柳士军(信阳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部, 河南, 信阳,464000) 摘要:享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在19世纪的美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朗费罗的诗歌总特征是对英诗传统的模拟。在诗歌体裁、题材、句法上,朗费罗都受到英国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朗费罗;诗歌特征; 模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享利沃兹沃斯朗费罗(1807-1882)是19世纪最受美国人民喜爱的诗人,在19世纪的美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朗费罗于1807年生于缅因州的海港城市波特兰。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祖上是移居美国的清教徒;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律师。朗费罗1825年大学毕业时,已经发表了一系列诗歌和散文。他先到欧洲学习,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回来后,他翻译了几本书,给北美评论撰写了几篇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文章。有了可靠的经济收入之后,“朗费罗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职业诗人”,1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歌谣、叙事诗和诗剧。去世后塑像被安放在伦敦西敏寺的“诗人角”,由此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诗人。主要诗作有夜吟(1839)、歌谣及其他(1841)、布鲁茨的钟楼及其他(1845)、路边客栈的故事(18631873)。朗费罗是美国第一位创作叙事诗的诗人,作品有伊凡吉林(1847)、海华河之歌(1855)和迈尔斯斯坦迪什的求婚(1858)。朗费罗写有7篇反对蓄奴制的诗,其中最优秀的为奴隶的梦。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自然诗篇如潮起潮落、金色的夕阳、海之声。他创作的其它主题的诗有追忆童年的诗已逝的青春,以印地安人为背景的长诗海华沙之歌。朗费罗的诗富于哲理,催人奋进;他的诗结构严谨,技巧精湛,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深受读者青睐。朗费罗虽然是一个美国诗人,但他的诗歌创作却具有浓厚、正统的英国诗歌气息。这种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歌体裁在诗歌体裁上,朗费罗使用的是传统的英语诗体。英国诗歌在几个世纪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固定的诗体形式,如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素体诗(Blank Verse)、八行诗体(Ottawa rime)、六行连句体(Sestet)、四行诗体(Quatrain)、三行连句单韵体(Tercet)以及十四行诗(Sonnet)等多种形式。英国诗歌在18世纪时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定型的诗歌体裁,如叙事诗(Narrative Poetry)(包括歌谣体Ballad)、抒情诗(Lyrical Poetry)(包括颂诗Ode和哀歌Elegy以及十四行诗Sonnet)和戏剧诗(Dramatic Poetry)等。朗费罗的诗歌用四行诗体形式写成的比较多。如金色的夕阳: “The golden sea its mirror spreads/Beneath the golden skies/And but a narrow strip between/Of land and shadow lies,/The cloud-like rocks, the rock-like clouds/Dissolved in glory float,/And mid-way of the radiant flood,/Hangs silently the boat./The sea is but another sky,/The sky a sea as well,/And which is earth and which is heaven, /The eye can scarcely tell.” 这首诗每个诗节是四行,基本韵式为abcb。从意境上看,他诗中这种水天一色,云岩交融的模糊美,与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所创造的意境何其相似!朗费罗的天使的足迹(Footsteps of Angels)(基本韵式为abab)、四月的一天(An April Day)(基本韵式为abab)、生命颂(A Psalm of Life)(基本韵式为abab)、白天已结束(The Day Is Done)(基本韵式为abab)。朗费罗的海之声(The Sound of the Sea)用十四行诗体形式写成,其韵式为abba abba cdecde。在雪的十字架中,雪的十字架意象来自一本画册,意象很恰当,它与他想在诗中表达的对亡妻的感情特别吻合。这是朗费罗用十四行诗写的最好的一首悼亡诗。伊凡吉林这首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重要的长诗,于1847年发表。这首诗贯穿使用英国六音步无韵体。英诗歌谣的形式对朗费罗也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写道:“现在我很想尝试一种更为高超的旋律,一种更为崇高的歌。多年来,每当我心情舒畅的时候,它们那种美妙的旋律总是不断地在我的灵魂中高吟低唱。我坚信这些旋律不久就会汇入一个交响乐中,这首交响乐不但能配得上主题的庄严,而且能为生命中烦恼和愤怒、悲哀和神秘提供相应的表现。”海华沙之歌(1855)和迈尔斯斯坦迪什的求婚(1858)就是成功的典范。歌谣及其他(1841)这个诗集的内容很合公众的口味,如向更高处攀登:“他卧在寒冷灰色的夕阳中,/没有生命,但却美丽,/自天庭落下个声音,/安详又遥远,宛如一颗陨落的星星,/向更高处攀登!”虽然一个声音是不会象一个陨星落下,但这是一种讲故事的高超技艺与丁尼生的国王叙事诗很相象,它满足了公众对一种理想化了的英雄的往昔的渴望“没有生命,但却美丽”。二:诗歌题材从题材上看,朗费罗的诗歌也沿袭了传统英诗中的题材,如:家庭、婚姻生活尤其爱情、自然和宗教等。以朗费罗家为例:Stay, stay at home, my heart, and rest;/ Home-keeping hearts are happiest,/ For those that wander they know not where/Are full of trouble and full of care;/To stay at home is best./ Weary and homesick and distressed,/ They wander east, they wander west,/ And are baffled and beaten and blown about/By the winds of the wilderness of doubt;/To stay at home is best. /Then stay at home, my heart, and rest;/ The bird is safest in its nest;/ Oer all that flutter their wings and fly/A hawk is hovering in the sky;/To stay at home is best。“此心安处是吾家/最大的幸福是我的牵挂/迷失天涯的游子们/心中装满了忧愁与痛苦/最好的选择仍是家/疲倦,哀伤,思家/游子蓬飞在天涯,/旷野上肆虐的风啊,还在无穷地厮打。/最好的归宿是温暖的家。/此心安处是吾家/家是鸟儿最安全的天堂 /离家高飞的鸟儿啊,/天空上苍鹰正蓄势待发/最好的归宿是温暖的家。(柳士军译)此诗共分三个诗节,它的韵律是aabba。在第一节,诗人开门见山地指出:家是最幸福的地方,梁园虽好,不如归去。第二节,诗人着力倾诉了流浪的人们在外所遇到的痛苦、挫折、失败、艰辛,为游子恋家作有力的反衬。第三诗节以鸟、鹰为比喻,指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家从来就和学者文人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正如美国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东流之水,必有其源。家,是游子梦魂萦绕、辗转反侧的地方,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和憩息的港湾。从诗的结构看,诗行排列十分整齐、均衡、对称,此乃诗人所追求的对称美和平衡美。这首诗的格律非常严谨,乐声悦耳和谐。婚姻生活尤其爱情的题材以雪花为例: “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Out of the cloud-folds of her garments shaken,/Over the woodlands brown and bare,/Over the harvest-fields forsaken,/Silent, and soft, and slow/Descends the snow. /Even as our cloudy fancies take/Suddenly shape in some divine expression,/Even as the troubled heart doth make/In the white countenance confession,/ The troubled sky reveals/ The grief it feels. /This is the poem of the air,/Slowly in silent syllables recorded;/This is the secret of despair,/Long in its cloudy bosom hoarded,/Now whispered and revealed/To wood and field. ”此诗的背景是诗人的妻子的去世,诗人将自己的痛苦转化到自然中,超越痛苦的煎熬。 在这首诗中, 诗人使用的艺术手法是顺序象似性。作者描述雪花飘落的顺序是:天宇云层树林田野。这正是雪花飘落的自然顺序。作者有意“snow”一词置于诗节的末尾,显然是为了映射雪花在人的视觉范围内飘落的最终位置地面。在此,作者不仅采用了雪花飘落的时间顺序,更呈现了雪花从空中飘过不同空间层面最终降落大地的立体移动次序。正是这种对自然界中降雪的时空顺序特点的直接模仿,使得诗作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时序感和立体感,并以此来象征着生命的诞生、成长和完结的过程,宣泄着诗人体悟出的人生的愁苦,生命的无奈和对现实生命过程的冷静审视:生命并非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欢乐的背后更有伤痛、和悲戚。读朗费罗的诗,读者仿佛是在欣赏一幅梦幻般的山水画和玄奥的哲理相整合的精品。诗中既有作为主体的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静穆的美,又有一种把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使主体价值得以确认的哲理的深邃意蕴之美,从而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表现出了诗人对妻子怀念的真挚的爱恋之情和对生命意义何在所进行的普遍意义的沉思,因而使得文本具有了多重解读性的可能。基督教作为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文学必然表现社会生活。以人生礼赞为例: “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 / 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 Heart within, and God oer head!/ /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 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人生礼赞选自朗费罗的第一部诗集夜吟,是一篇抒发人生感受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人爱妻波特1835年因流产而病故,从而结束了他们五年的恩爱生活。而当他追求阿普尔顿(五年后成为他第二任妻子)时,又非一帆风顺。于是他百感交集,对人生作了一番思考。人生充满挫折,诗人内心不免伤感,但在诗文中,他则勉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努力,等待机遇,争取成功。主题鲜明,符合世俗要求,有点说教,也不乏哲理。全诗一气呵成,感情强烈,为世人传诵。体现 宗教色彩和神秘色彩的诗句如:“Heart within and God oer head!” (心中有赤心,头上有真宰!)“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 ,”(你本是尘土,必归于尘土)这是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对亚当说的话。人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文学家们或者悲叹人生的虚幻无常和神秘莫测,感到手足无措;或者高歌人生的瑰丽多彩和雄奇伟岸,尽情赞美人生。此诗曾广泛流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所熟悉。三:诗歌句法从句法上看,朗费罗的诗歌使用的都是严格正统的英语句法。单词的拼写、诗行的排列、语句的顺序都十分规范正统,没有二十世纪的诗歌在句法上的自由和灵动。传统英诗在句法上常常使用头韵、行内韵等。以上文家为例子,诗人使用的是严格正统的英语句法。诗歌的句法也都是传统英诗中常见的头韵、行内韵等。头韵如第一诗节第一诗行中的home与heart,第二诗节第3诗行中的baffled, beaten与blown,第二诗节第4诗行中的wind, wilderness,第三诗节第3诗行中的flutter, fly,第三诗节第4诗行中的hawk与hovering。跨行韵如第二诗节第二诗行中的east与第二诗节第三诗行中的beaten.行内韵如 第二诗节第1诗行中的east, west等。我们再以日光与月光为例来看这个特点:“In broad daylight, and at noon,/Yesterday I saw the moon/Sailing high, but faint and white,/As a school-boys paper kite. /In broad daylight, yesterday,/I read a Poets mystic lay;/And it seemed to me at most/As a phantom, or a ghost. /But at length the feverish day/Like a passion died away,/And the night, serene and still,/Fell on village, vale, and hill. /Then the moon, in all her pride,/Like a spirit glorified,/Filled and overflowed the night/With revelations of her light. /And the Poets song again/Passed like music through my brain;/Night interpreted to me/All its grace and mystery. ”在诗中,诗人没有运用古怪生僻的拼写来求得形式上的视觉形象冲击力,但排列整齐的诗行,所形成的整齐、对称、规范之美,却令读者肃然叹服。诗中,白昼与夜晚,日光与月光,幻影与乐曲,诗人用生动、明净、自如的艺术语言把这三组意象巧妙地衔接起来,使得诗歌描写不涩不滞,又在整体上交融成壮美之中飘逸出秀美的形象特征,既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又显露出诗的图画美和艺术感染力,令读者隐隐感悟生命轮回的哲理,产生形而上的超越意识。惠特曼在悼念文章浪费罗之死指出“朗费罗是个批判者,这对于我们这个唯物的、自我突出的、崇拜金钱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特别是当代美国,是最必需的。”2正是在诗人诗歌创作处于模拟的基础上,才有了美国后来者诗歌创作的开拓。后来者诽谤朗费罗诗歌创作具有因袭性,其实是没有看到朗费罗作为美国诗歌创作拓荒者的历史功绩,更忽略了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因子进行重组的基本规律。 四:原因的探讨 独立后的美国在新的世纪里思想文化上最主要的特征是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扬,如何创造出与宗主国迥然不同的一个崭新的民族身份、一个崭新的民族文化和一个崭新的民族文学成为美国社会各界共同谈论的主题。浪费罗的诗歌创作却深受18世纪英诗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他们或是第一代的移民或是第一、二代移民的后裔,浓重的英国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难以磨灭。其二,美国本是英联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即便是获得独立后,也仅仅是在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的独立,文化领域的独立尤其是相对或完全的独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三,英语本为他们的母语,美国人在语言上或者文化上易于与英国交往。而对于一个殖民地或者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来说,这种文化上的交往自古至今多是被动接受。其四,朗费罗自己则强调美国文学要开放性和多元化。他说:“正如各民族的血液与我们的身体渐渐交融一样,他们的思想感情最终也将混入我们的文学。我们将吸收德国人的温柔,西班牙人的激情,法国人的活泼,使之逐步和我们英国式的稳健头脑融合起来。如此一来,我们的文学便将具有普遍意义,而这正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3参考文献: 1 Lay Parini, Brett C.Milli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