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_第1页
2016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_第2页
2016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_第3页
2016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_第4页
2016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一模 北京 高三语文文言文(东城)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秦伯使辞焉A.言辞 B.辞赋C.推辞D.告辞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A.宽厚B.深厚C.丰厚D.醇厚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逮吴之未定逮奉圣朝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D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题。(3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1分)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2分)。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语)(朝阳)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取材于墨子尚贤)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例:有能则举之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例:事则不与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且 乙:而 B甲:则 乙:而C甲:且 乙:则 D甲:则 乙:则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13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14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4分) (丰台)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3题。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何必假口笼中 假:借助 B. 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殆:大概 C. 鸡司晨,犬守夜 司:主管,负责 D. 尚有听其搴帷入室 听:听从,服从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予则大违是论 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B以其异于人声也 虽豢以美食C是鹦鹉之见重于人 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D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 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1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不能贪多不精,以至于劳累而死。B.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C.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D.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杀,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3分)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2分) 12请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有 说 焉 昵 猫 而 贱 鸡 犬 者 犹 癖 谐 臣 媚 子 以 其 不 呼 能 来闻 叱 不 去 因 其 亲 而 亲 之 非 有 可 亲 之 道 也 13作者以物喻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你如何看待文中鸡犬猫的行为?你又如何评判作者对鸡犬猫的态度?(8分)(石景山)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有关明清时期北京城西风景的图文材料,完成715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题。西堤【明】刘侗水从高梁桥而又西,萦萦入乎偶然之中。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水底偶平不平,而声以鸣不鸣。偶值数行柳垂之,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前广源闸节之,上麦庄桥【1】越之,而以态写,以疏密致,以明暗通。过桥,水亦已深,偶得濆【2】衍,遂湖焉。界之长堤,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曰西堤者,城西堤也。堤,官堤,人无敢亭,无敢舫,无敢渔。荷年年盛一湖,无敢采采。凡荷,藕恶石及水,芊恶泥,蒂恶流水,花叶恶水而乐日。故水太深以流,泥太深浅者,不能花也。西堤望湖,不花者数段耳。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荷,风姿而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琤琤,珠溅合,合而倾。荷,朵时笔植,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菱砌芡铺,簪之慈菇。鹥步鶂投,浮鹭没凫,则感荷而愁鱼矣。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又行一里,堤始尾,湖始濒,荷香始回。右顾村百家,上青龙桥,即玉泉山下也。万历十六年,上谒陵还,幸湖,御龙舟。先期,水衡【3】于下流闸水,水平堤。内侍潜系巨鱼水中,处处识之,则奏举纲,紫鳞银刀,泼剌水面,上颜喜。 (取材于西京景物略)注释:【1】麦庄桥:即今日麦钟桥。【2】濆(pn)衍:水势汹涌漫衍。【3】水衡:管理池苑之官。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A面对 B降临 C到 D统管朵时笔植 A栽种 B直立 C植物 D建立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萦萦入乎偶然之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遂湖焉 则牛羊何择焉 C故水太深以流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堤始尾 千呼万唤始出来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 河岸时宽时窄,河面也随之或宽或窄B前广源闸节之 前面有广源闸调节水流C鹥步鶂投,浮鹭没凫 鸥、鹭等水鸟时而浮游漫步,时而入水捕鱼D则奏举纲 就上奏列举出要点10请把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11本文在写景记游中折射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3分)12荷,亦称莲,向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周敦颐爱莲说与本文都对其进行了描绘。相比之下,两篇文章所写荷(莲)在形象、写法上有何不同?(5分)13在横线处填写相关作品原句。(6分。限选其中6处。)信步闲游的刘侗笔下有“风姿而雨韵”的荷。其实,在古代诗文作品中,花草树木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折射出人的不同境遇与追求:陶渊明的理想境界在一片“中无杂树, , ”的茂盛桃花林尽头;欧阳修陶醉于滁州“山间四时之景”,与花木相伴:“ , ”;满怀羁旅乡愁的范仲淹面对野草则有“ , ”之叹,国破家亡的李清照眼中的菊更是“ , ,如今有谁堪摘”,一派孤寂落寞之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极乐寺纪游【明】袁宗道【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2】作六桥【3】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释:【1】袁宗道(1560-1600), 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2】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3】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14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三)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15根据西堤、极乐寺纪游两篇文言文推断,上图中(可填一个或多个地名)一带水域及其附近区域可能是明代北京的旅游热点。(2分) (顺义)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其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为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山东转运司副使 除:撤销官职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C.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 罹 ”,遭受D.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 用宝:加盖皇帝印章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为之请B.生杀予夺皆出其意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C.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举子多以赃败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B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C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D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12.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3分)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C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D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2)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1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4分)赈灾时 ; 治军时 。15.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4分)(通州)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逐猫文明李渔物之畜于人者,同功则并叙。牛司耕,马服御,同功也,称者则曰“牛马”;鸡司晨,犬守夜,猫辟鼠,亦同功也,称者则止曰“鸡犬”而不及猫。昔人得道升仙,鸡犬俱而猫不与,情有难周乎?抑三者之有幸不幸也?余尝以之诘人,人无应者;因自穷诘而得其故。盖鸡犬之鸣吠,无所利而为之也;猫得鼠以自啖,有所利而为之也。自利者贪自利而获利人之名者僭贪与僭仙家所谓祸车也然则猫朝捕夕辟功利兼收犹不得与徇义忘利者等至其利于身而不利于家且将不利于利于家者,将何以处之?余畜一猫,缁衣素裳,俗有“乌云覆雪”之号,遂以皮相见收于主人。抚之摩之,减食食之,甚至寝处与俱以示爱。当其率性之始,视鼠如仇,有弗捕,捕则必获。未几而厌常趣异,升险如猱,走旷类犬。昼猎飞鸣宿食于外,夜则酣宿于家。向视为仇者,今则同眠而不之怪也。遂至群鼠公行,家无完笥。主人问罪于猫,而猫方孕,姑俟诸。无何,举二子,旦夕乳之,无暇野食,见鸡之雏者、犬之稚者,辄垂涎而攘臂焉。鸡犬交哗而诉于主人,主人怒曰:“此患不除,二族能安乎!且前之有待者,以其有子也。今子无知,视母以为知,敬效其所为,将以食鸡犬为常而捕鼠为异。是母犹情之,子且性之矣!”家人请售之,主人曰:“售者幸矣,受者奚罪?”“然则歼之乎?”主人曰:“罪则当诛,前功难泯;且有二子在,讵不克庇一母?”乃为爰书曰:“司捕弗捕,是失职也,失职有斥逐之条;凌轹有功,是妨贤也,妨贤正放逐之典。数里之外,其有北林乎!”乃命童子举而投之。濒行,谓曰:“无念尔子,于兹永诀。尔其悔之!”既去,戒其二子曰:“率尔良能,无循胎教!”复呼鸡与犬而饬之曰:“无无人吠,无非时鸣;殷鉴不远,视尔同群!”童子归而主人问状,童子曰:“投之中原,林木蓊翳,猿啼戏而鸟栖枝,一跃而升,逞其故智。”主人太息曰:“鼠能唾肠,猿则噬脐;逐而不悔,猫其终欤!”(有删改)注:讵:难道。爰:通援,引用。轹:欺凌。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情有难周乎?周:普遍B.升险如猱,走旷类犬。险:危险C.今则同眠而不之怪也。则:却D.妨贤正放逐之典典:法令10.下面各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物之畜于人者,同功则并叙人所蓄养的动物,如果对人的功用大小相当就并在一起叙谈。B.抚之摩之,减食食之,甚至寝处与俱以示爱轻轻地抚摸它,省下食物喂养它,甚至睡觉也和它一起,以此表达对它的喜爱。C.是母犹情之,子且性之矣这种情况在老猫那里还是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在小猫那里就成了本性了。D.凌轹有功,是妨贤也小猫仔想要欺凌、捕食对家庭有功的鸡和狗,这种行为就是伤害贤良。11.文中家人将猫放到树木里之后,猫又“逞其故智”,请用原文回答“故智”指的是什么?作者据此推测“猫其终欤”的理由是什么?(5分)12.请为文中加下划线的文字加上标点。(4分)自利者贪自利而获利人之名者僭贪与僭仙家所谓祸车也然则猫朝捕夕辟功利兼收犹不得与徇义忘利者等至其利于身而不利于家且将不利于利于家者(房山)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共26分)说京师翠微山清龚自珍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盩(zhu):山的幽深处。甃(zhu):用砖砌。 迉(q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丧失殆尽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