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doc_第1页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doc_第2页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doc_第3页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近年来,我县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呈零星发生趋势,自2006年以来,我县部分水稻品种局部发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90年代初期,在我国江苏省开始零星发生。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该病毒一旦侵入水稻体内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植物病毒治疗剂,加上媒介灰飞虱的传毒时间很短(一般为1030分钟,最短传毒时间仅为3分钟),因而此病的防治技术要求高,防治难度大。由于灰飞虱在本地冬小麦、杂草中越冬,加之县内小麦播种面积较大、沿海稻区杂草缺乏有效治理、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抗病水稻品种较少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预计我县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依据近几年来我县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现将该病有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症状特点: 依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结合县植保站多年连续调查,不同水稻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对该病的感病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我县主栽品种中的冀糯一、90-3表现为高度感病,近年来新引进的品种如盐丰47系列、垦糯三号等表现较抗(耐)病;水稻在苗期、分蘖期为高度敏感期,如果此期间灰飞虱虫口密度大、带毒率高,加之水稻品种布局零散,关键期防治措施不到位,极易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爆发流行。调查研究表明:水稻在拔节后的感病程度明显减低,但我县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田间症状,到7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开始大量出现枯死苗,最终导致减产。1、苗期发病:主要症状特点为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糯稻、粳稻主要显现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2、分蘖期发病:主要症状特点为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 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本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不传病。介体昆虫主要为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至于白背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最短吸毒时间10分钟,循回期4-23天,一般10-15天。病毒在虫体内增殖,还可经卵传递。病毒主要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粟、黍、看麦娘、狗尾草等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下年主要初侵染源。在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水稻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水稻收获后,再迁飞至冬小麦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长,水稻抗性逐渐增强。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密度高发病重。三、我县水稻条纹叶枯病2009年发生流行特点:依据县植保站调查分析,今年我县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自西向东发病逐渐加重:分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东部沿海稻区周围杂草丛生,主要杂草种类有芦苇草、稗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均为灰飞虱的寄主植物,因农民秋季不予处理,为灰飞虱提供了较好的越冬场所,从而成为下一年最重要的初浸染来源;加之该病苗期、发病初期症状易与其他病(虫)害混淆,群众不易识别,疏于防治,最终导致呈现自西向东发病逐渐加重的局面。2、不同品种发病情况差异显著:调查表明,我县境内主要栽培的水稻品种中以冀糯一、90-3发病较重;而盐丰47系列、垦糯三号等品种表现较为抗(耐)病。同时,由于农民防治水平的差异,加之品种抗(耐)病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同一品种在不同镇村、不同地块、甚至相邻地块发病程度不同的局面。3、不同移栽期、管理水平差异造成田间发病程度不同:依据调查显示,偏施氮肥、移栽较早、分蘖期落黄晚的地块发病较重,而注重平衡施肥、带药下田、水肥管理精细、分蘖期落黄早的地块发病较轻。分析认为:造成此种形式的原因在于:5月上中旬正是我县越冬代水稻灰飞虱若虫羽化和侵入农田危害的高峰期,其对于叶色浓绿的禾本科植物有较强的趋性,更喜取食,最终导致偏施氮肥、移栽较早、分蘖期落黄晚的地块发病较重;反之危害较轻。四、防治策略及建议: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选择栽培抗(耐)病品种入手,采取合理调整水稻品种布局(主张大面积栽培同一水稻品种)、清洁田园、合理安排移栽期、平衡施肥、药剂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尽量降低该病造成的危害。(一)农业防治措施:1、选用抗(耐)病品种:根据我县气候条件选用抗病、耐肥、抗倒水稻品种是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依据县农业技术部门调查,盐丰47系列、垦糯三号等品种表现较为抗(耐)病。2、适当推迟播种、移栽时间:播期对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播期越早,秧苗越易遭受灰飞虱危害。因此,适当推迟播期,适期迟播,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一般旱育秧移栽期以5月25日左右为宜。尽量避过灰飞虱为害期。3、增加有机肥,培肥土质,适当控制化肥用量,注意增施磷钾肥及硅肥,促使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对病毒的抵抗力。 4、清除田园四周的杂草,减少病的传染源。杂草是灰飞虱活动的重要场所,要加大对水稻秧田及大田周围杂草的清除力度,以恶化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过渡寄主,截断寄主链,可减轻发病。 (二)、化学防治:提倡抓住关键期,统一集中开展药剂防治工作,以达到有效减压稻飞虱虫口密度,减低侵染几率,进而降低田间发病率的目的。建议开展集中统一防治时,以各水稻种植镇组织本镇各村集中开展统一防治,以村为单位在3-5天内统一防治一次,在防治关键期连续防治2-3次,即可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技术措施如下:1、化学防治是有效控制灰飞虱虫量、减少病菌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多环节控制灰飞虱数量,防控病菌传播。 2、认真防治虫源田灰飞虱,有效压低虫源基数:结合春耕生产总体防治一代灰飞虱,组织农民对虫源田、“四边”杂草上的灰飞虱进行统一防治。在药剂选择上,应选用呲虫啉、敌敌畏及其复配剂为主,施药时要适当增加药量和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3、狠抓秧田防治工作,减少传毒机会:在浸种期间,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种药比为每公斤种子用药0.2克)浸种2-3天后,用清水洗种催芽,带药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为害,秧床揭膜后应立即开始防治。第1次用药后要每隔35天防治一次。可选用程度性好的农药如呲虫啉等与速度性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