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综合测评方案2013-2014版.doc_第1页
本科生综合测评方案2013-2014版.doc_第2页
本科生综合测评方案2013-2014版.doc_第3页
本科生综合测评方案2013-2014版.doc_第4页
本科生综合测评方案2013-2014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本科生综合测评方案(2013-2014版)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学科学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在社会社团工作和特长等其他方面做出发展,根据中山大学学生奖励管理规定及中山大学学生处分管理规定,修订此方案。一、本方案的实施,是为了体现我院学生综合测评工作的程序规范、标准客观、结果公正的要求。二、在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班主任、各班班委、团支部委员组成综合测评初审小组,全面负责各班的德育成绩加分和综合测评成绩计算等事宜,最后由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学生对本人的综合测评成绩及排名若有异议,可逐级提出质询或意见。三、综合测评成绩由专业成绩和德育成绩相加而成。专业成绩具体算法为:单科考试成绩乘以该科目的学分求和再除以该学年总学分(单科考试成绩以补考前成绩为准)。计算科目为该学年所修的必修课与限定选修课,不含公共选修课(限定选修课成绩公布后,学生不能以任何理由放弃该门课程)。根据学校关于调整我校奖助学金评选时间及评选条件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构成综合测评成绩的德育成绩不得超过本人专业成绩的20%。综合测评成绩仅计算到本学年的所有成绩。德育成绩加分细则标准见附一,各班若有加分项目不在列表,可按相似加分条件酌情处理(但须报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并批准)。综合测评成绩=专业成绩+德育加分*10%德育加分*10%不得超过专业成绩*20%例:张三专业成绩为4.0,德育成绩上限则为4*10%*20%=0.8,如德育成绩0.85,超过0.8,则只加0.8,即综合测评成绩为4.0+0.8=4.8;如德育成绩0.75,少于0.8,则加0.75,即综合测评成绩为4.0+0.75=4.75。四、以班为单位按综合测评成绩由高至低排定名次,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级按名次选定。具体有关奖学金等级评定细则以该学年学校有关部门所发奖学金评定通知为准 。五、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得参加本学年度优秀学生评选: 1.违反校内外有关规章制度,受到学校党、政、团通报批评(含院级)及以上纪律处分者(原则上以书面处分通知为准);2当学年所修读课程第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包括所修读公选、博雅课程,辅修课程除外);3未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者;4评奖年度任一学期卫生检查受通报批评累计超过三次(含三次)的宿舍成员及个人; 5在评奖过程中弄虚作假,提供假成绩、假证明者;6.无故欠缴学费、住宿费和水电费者。六、测评操作程序:1. 成立学生监察组,由各班选派两名学生代表(学生干部除外)组成。2. 成立各班测评审议小组,由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和监察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核实加分和扣分并审议自评结果,有错漏的予以更正或补充,并提交学院审核小组复查。3. 成立学院审核小组,由学生教育管理教师、团委副书记和秘书长、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和学术部长、学生监察组组成,主要负责全面审核各班测评审议结果,复审后,向学生公布。4. 召开班长会议,布置综合测评的有关事宜。5. 所有参加测评的同学必须填写德育成绩加分统计表(见附二),并提供加分项目的相关证明,由班长收齐,并由班测评审议小组评审。6. 各班测评审议小组收集各班存在的疑问或建议交于学院审核小组讨论。7. 召开班长会议,公布学院审核小组讨论结果。8. 各班根据最终标准整理附加分明细表,复核并公布。9. 各班结算综合测评总分和名次并公布,收集同学意见并解答。10. 各班将综合测评总分和名次交于学院审核小组复查。11. 各班公布最终综合测评总分和名次。七、本实施方案解释权归资讯管理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资讯管理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2014年3月附一:资讯管理学院本科生综合测评附加分实施细则一、加分细则(一)思想道德分数加分条件分数加分条件3分全国三好学生3分全国先进集体主要负责人2分全国先进集体其他负责人2分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及团干部、省级优秀学生、团员和党员2分省级先进集体主要负责人1分省级先进集体其他负责人1分校级先进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党支部书记)0.8分校级先进党支部其它负责人(党支部副书记、其它委员)1分校级优良学风标兵班主要负责人(两名)0.6分校级优良学风标兵班其他负责人(三名)0.8分校级优良学风班主要负责人(两名) 校级红旗团支部主要负责人(两名)0.5分校级优良学风班其他负责人(三名) 校级红旗团支部其他负责人(三名)0.6分院红旗团支部主要负责人(两名)0.3分院红旗团支部其他负责人(三名)0.8、0.6、0.4分最佳党日评优获一、二、三等奖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党支部书记)0.6、0.4、0.2分最佳党日评优获奖一、二、三等奖党支部其他负责人(党支部副书记、其它委员) 1分校级先进团委或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0.8分校级先进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副主席,秘书长)0.5分校级先进团委或学生会其他负责人(部长)0.8分校级其他先进集体、先进社团主要负责人(部长以上,不含部长)、先进社团个人1分校级优秀党支部书记、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团干部、0.8分院级优秀学生干部、团干部0.8分校级优秀党员、校级优秀学生、团员; 0.3分院级优秀学生和团员0.3分校级“军训之星”0.5-5分见义勇为、勇斗歹徒、舍己救人、拾金不昧等受到有关部门表彰者0.3分校文明宿舍成员0.5分校文明标兵宿舍成员0.2分院文明宿舍成员说明: 1、凡获以上优秀个人称号的(党员、团干、团员、学干、班干、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分数不累加,只记最高分,括号内未注明的可以累加。2、校级优良学风标兵班、校级优良学风班、校级红旗团支部、院红旗团支部,负责人加分不累加,只记最高分:比如班级同时获得获优良学风班和红旗团支部负责人的分数不累加。3、“见义勇为”栏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标明分数段内浮动,由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核定。4、文明宿舍、文明标兵宿舍成员,分数不累加,只记最高分。5、校级优秀党支部书记与校级先进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加分不得累加。6、其余项目可以累加,例如:见义勇为+先进党员+文明宿舍成员。(二)社会工作分数加分条件分数加分条件2.2分校团委,校区团工委副书记,校、校区学生会主席,校、校区学生会委员 1.8分校、校区学生会副主席,校、校区学生会常委,校、校区学生会秘书长、1.2分校团委,校区团工委、学生会委员 0.8分校、校区学生会执委会、委员会助理1分校团委,校区团工委、学生会部长 0.8分校团委,校区团工委、学生会副部长,1.8分院团委副书记、院学生会主席1.4分院团委秘书长,院学生会副主席、秘书长 1分院团委、学生会委员 1.2分院团委、学生会部长 0.5分院团委、学生会副部长 1分班长、团支书、0.7分副班长、学委0.5分班委成员、团支部委员 1.4分党支部书记1分党支部委员0.5分党小组组长1分经批准成立的学校社团第一负责人0.5分经批准成立的学校社团一般负责人 (部长级以上、含部长)0.3分经批准成立的学校社团其他负责人 (副部长)0.3分院团委、学生会干事0.2分校团委、学生会干事0.5分校辩论队、篮球队、足球队、礼仪队等的队长与教练0.3分院辩论队、篮球队、足球队、礼仪队等的队长与教练0.2分经批准成立的学校社团干事说明: 1、所有社会任职需各社团组织开具相关任职证明,社团组织必须为经院系或校团委批准注册而成立的。 2、所有社会工作分为四类:1、校级党、团、学成员。2、学校社团成员。3、院级党、团、学成员以及校队、院队成员。4、班委。每一类最多一项加分,总共最多两项加分,且总分不得超过2.2,超过2.2按2.2计算。3、如因工作失误被解除职务者,不予加分。4、党、团、学三个组织成员任期满即可按上述表格加分,班团委成员任期需满1学年方可按上述表格加分,不足者酌情加分,任期少于1学期者不可加分。(三)体育、文娱活动 分数 加分条件 分数 加分条件 61.2分获国际级体育比赛第18名分别为6,4.5,4,3.5,3,2,1.5,1.2分4-1分获国家级体育比赛第1-8名分别为4、3.5、2.5、2、1.8、1.5,1.2,1分3-0.6分获省市级运动会第1-8名分别为3、2.5、2、1.5、1.2、1,0.8,0.6分1.5-0.2分获校运会单项第1-8名分别为1.5、1.2、1、0.8、0.6、0.5,0.3,0.2分1.5-0.2分获校运会接力奖第1-8名分别为1.5、1.2、1、0.8、0.6、0.5,0.3,0.2分0.7-0.3分院运会接力项目第1-3名分别为0.7、0.5、0.3分1.5-0.5分获全校球类比赛第1-6名队的主力队员分别为1.5、1.2、1、0.8、0.6、0.5(必须为上场队员)0.8-0.4分获全校球类比赛第1-3名队的非主力队员分别为0.8、0.6、0.4分0.7-0.3分获院运会单项第1-3名分别为0.7、0.5、0.3分1-0.6分 获校区球类比赛第1-3名的主力队员分别为1、0.8、0.6分(必须为上场队员)0.4-0.1分获校区球类比赛第1-3名的非主力队员分别为0.4、0.2、0.1分0.6-0.2分院球类比赛第1-3名的主力队员分别为0.6、0.4分、0.2(必须为上场队员)0.3-0.1分院球类比赛第1-3名的非主力队员分别为0.3、0.2、0.1分0.75-0.25分获全校非篮球、排球、足球比赛的其他体育类比赛(除田径运动会项目)第1-6名队员(或单项)分别0.75、0.6、0.5、0.4、0.3、0.25分(必须为参赛人员)0.5-0.3分获校区非篮球、排球、足球比赛的其他体育类比赛(除田径运动会项目)第1-3名主力队员(或单项)分别0.5、0.4、0.3(必须为参赛人员)0.1分马拉松集体赛参与者1.5-0.5分获马拉松个人赛第1-6名 (校区以上)分别为1.5、1.2、1、0.8、0.6、0.4分0.8-0.2分获马拉松集体赛第1-6名 (校区以上)分别为0.8、0.6、0.5、0.4、0.3、0.2分2.5-1.5分获国家级文娱比赛(个人)第1-3等奖的分别为2.5、2、1.5分2-1分获国家级文娱比赛(集体)第1-3等奖的分别为2、1.5、1分2-1分 获省、市级文娱比赛(个人)第1-3等奖的分别为2、1.5、1分1.5-0.5分获省、市级文娱比赛(集体)第1-3等奖的分别为1.5、1、0.5分1.5-0.5分 获校级文娱比赛(个人)第1-3等奖的分别为1.5、1、0.5分1-0.3分获校级文娱比赛(集体)第1-3等奖的分别为1、0.5、0.3分1-0.3分获校区级文娱比赛(个人)第1-3等奖的分别为1、0.5、0.3分0.8-0.2分获校区级文娱比赛(集体)第1-3等奖的分别为0.8、0.4、0.2分6-4分获国际级辩论赛第1-3名主力成员分别为6、5、4分4-2分获国际级辩论赛第1-3名非主力成员分别为4、3、2分4-2分获国家级辩论赛第1-3名主力成员分别为4、3、2分2-1分获国家级辩论赛第1-3名非主力成员分别为2、1.5、1分2-1分获省级辩论赛第1-3名主力成员分别为2、1.5、1分1-0.6分获省级辩论赛第1-3名非主力成员分别为1、0.8、0.6分1.5-1分获校院(系)际辩论赛第1-3名主力成员分别为1.5、1.2、1分0.8-0.4分获校院(院)际辩论赛第1-3名非主力成员分别为0.8、0.6、0.4分1-0.5分获由学院(院),或社团与院院共同举办的正规辩论赛第1-3名主力成员分别为1.0、0.8、0.5分0.6-0.3分获由学院(院),或社团与院院共同举办的正规辩论赛第1-3名非主力成员分别为0.6、0.4、0.3分0.6-0.2分,0.1分资讯文化节院列活动1-3等奖加分为0.6、0.4、0.2分,其他各类优秀奖0.1分0.6-0.2分,0.1分三月颂活动1-3等奖加分为0.6、0.4、0.2分,其他各类优秀奖0.1分0.6-0.2分,0.1分少数民族文化周活动1-3等奖加分为0.6、0.4、0.2分,其他各类优秀奖0.1分0.8-0.2分0.1分东校区校史知识竞赛、团史知识竞赛决赛参加者1-3等奖分别为0.8、0.4、0.2分优胜奖0.1分0.4-0.1分院级校史知识竞赛、团史知识竞赛决赛参加者1-3等奖分别为0.4、0.3、0.2分,其他各类优胜奖0.1分0.6-0.2分科普传递资讯1-3等奖加分为0.6、0.4、0.2分说明:1、所有获奖必须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或其他有效书面证明(需加盖主办方公章)。2、所有体育文娱、比赛(辩论赛)均需为正式比赛,文娱类比赛包括各种非学术性知识竞赛;友谊赛、趣味性比赛、联谊性比赛和由社会组织发起主办以及社团组织的文体比赛不列入加分范围。3、同一体育项目(指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田径、游泳、武术等里的各单项)、同一文娱项目多次获奖只记最高分,不累加,不同项目可累加,但累加不得超过三项 。4、辩论赛多次获奖只记最高分,不累加。5、辩论队队员须由辩论队长提供名单,或由相关部门提供证明。6、主力队员:篮球5人、足球7(或8或11)人、排球6人;非主力队员:篮球7人、足球5(或6或7)人、排球6人,由各队队长提供。其他项目按具体情况酌情处理。7、体尖生或校队队员(辩论队队员)如果因为参加某项比赛获奖而享受了相应的学业成绩加分,则该项目不能列入加分范围。8、对于以上各类比赛级别的认定,以获奖证书上盖章单位的级别为准。(四)学习竞赛及科研成果分数 加分条件 分数 加分条件 8-6分 获国际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科研成果金、银、铜奖分别为8、7、6分3分获国际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科研成果优胜奖6-3分 获国家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科研成果第1-6名分别为6、5、4.5、4、3.5、3分1.5分获国家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科研成果优胜奖4-1.5分获省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科研成果第1-6名分别为4、3.5、3、2.5、2、1.5分1分获省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科研成果优胜奖2-1分 获校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科研成果第1-3等奖分别为2、1.5、1分 0.5分获校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科研成果优胜奖1.5-0.5分 获院级大学生学习竞赛第1-3等奖分别为 1.5、1、0.5分5分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第一作者)2分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非第一作者)2分在国家二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第一作者)0.8分在国家二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非第一作者)1.5分在一般期刊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有正式刊号的出版物发表文章(3000字以上及第一作者)0.5分在一般期刊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非第一作者)、有正式刊号的出版物发表文章(3000字以上及非第一作者)非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第一作者0.3非本专业领域一般期刊第一作者0.2非本专业领域一般期刊非第一作者1.2-0.6分获院级学术论文(第一作者)1-3等奖分别为1.2、0.8、0.6分0.6-0.2分获院级学术论文(非第一作者)1-3等奖分别为0.6、0.4、0.2分0.4分获院级学术论文优胜奖(第一作者)0.2分获院级学术论文优胜奖(非第一作者)2-1分获省级征文比赛1-3名分别为2、1.5、1分1.2-0.6分获校级征文比赛(第一作者)1-3等奖分别为1.2、0.8、0.6分0.6-0.2分获校级征文比赛(非第一作者)1-3等奖分别为0.6、0.4、0.2分0.4分获校级征文比赛优秀奖或优胜奖(第一作者)0.2分获校级征文比赛优秀奖或优胜奖(非第一作者)0.8-0.2分获院级征文比赛(第一作者)1-3等奖分别为0.8、0.5、0.2分0.3-0.1分获院级征文比赛(非第一作者)1-3等奖分别为0.3、0.2、0.1分0.2分获院级征文比赛优秀奖或优胜奖(第一作者)0.1分获院级征文比赛优秀奖或优胜奖(非第一作者)0.7-0.2分,0.1分获校级社会调研大赛第1-3等奖分别为0.7、0.4、0.2,优秀奖0.1分。 1.2-0.8分0.5分 获省级社会调研大赛第1-3等奖分别为1.2、1、0.8,优秀奖0.5分0.5分 有正式刊号的出版物发表文章(500字以上及第一作者)0.2分有正式刊号的出版物发表文章(500字以上及非第一作者)5分著作(第一作者)1.5分著作(非第一作者)1分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高级)、思科认证考试、微软认证考试0.6分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级)、计算机4级考试0.3分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初级)、计算机3级考试0.1分通过计算机2级考试0.5分六级英语考试550(含)分以上0.3分六级英语考试500(含)分以上0.2分四级英语考试550(含)分以上说明:1、学习竞赛必须是与学科有关或与学校政策方向相符的正式竞赛,包括ACM、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赢在中大等,趣味性知识竟赛不列入加分范围。 2、征文比赛必须是由校、院举办的正式比赛,社团组织的不列入加分范围。3、不同学科的学习竞赛可累加计分,但不能超过3项;同一学科的不同级别学习竞赛只记最高分,不累加。4、同一科研成果获不同奖,只记最高分,不累加。5、不同科研成果获奖或发表论文(文章),可累加 ,但非学术性文章不能超过3(篇)。在相关校内报社担任职务者,如果已取得职务加分,则其在同一刊物上发表的非学术性文章不列入加分范围。中山大学学报是国家核心学术期刊,不受此项约束。6、“著作”栏中所著书籍应已由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7、所有获奖必须提供书面有效证明,所有发表的文章必须提供原件和复印件,用稿通知不可作为加分证明。8、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分类(比如):初级:计算机软件专业程序员、信息服务专业信息处理技术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网络专业网络管理员等;中级: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电子商务设计师、嵌入式院统设计师等;高级: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初级、中级、高级不累加,只记最高分。9、国际级国家级学习竞赛的级别由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具体竞赛项目的真实评奖范围而定.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全省范围内直评,加分时列入省级范围;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全校范围内直评,加分时列入校级范围。10、校、院级演讲比赛加分同“校、院级征文比赛(第一作者)”加分规则一样11、同一文章(非学术性)发表在不同刊物,只记最高分。同一文章(非学术性)获奖并发表在刊物上,只记最高分,不可累加获奖分与发表分。13、四六级加分不累加,只记最高分,只针对第一次通过考试的成绩加分。14、报社实习生实习期间的新闻稿不列入加分项。15、专业核心期刊目录见附三。(五)集体活动0.1分校运会资讯管理院方阵队员0.1分院礼仪队成员完成礼仪任务2次或2次以上说明:1、集体活动是指由院学工办确认并指定参加的各类必须完成任务的活动。其他单位负责人口头承诺的各项加分,未经院学工办认定的一律不列入此项加分范围。 2、集体活动加分可以累加,但不能超过10次(含10次)。3、每项集体活动结束后,由组织者把参加人员名单报院学工办确认并存档。 4、如有特殊活动,经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同意,可酌情提高加分。附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本科生综合测评德育成绩加分统计姓名学号德育成绩加分总分备注加分项目说明如:2010级图书馆学班 班长 1分 附三:本学科专业领域核心期刊CSSCI序号刊 名类别是否CSSCI来源期刊ISSN号CN号主办单位1中国图书馆学报 1是1001-886711-2746/G2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2情报学报 2是1000-013511-2257/G3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3大学图书馆学报 2是1002-102711-2952/G2北京大学、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4图书情报工作 3是0252-311611-1541/G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5图书情报知识 3是1003-279742-1085/G2武汉大学6情报理论与实践 3是1000-749011-1762/G3中国兵器工业第210研究所,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7国家图书馆学刊 3是1009-312511-4099/G2国家图书馆8图书馆建设 3是1004-325X23-1331/G2黑龙江图书馆9图书馆 3是1002-155843-1031/G2湖南图书馆10情报科学 3是1007-763422-1264/G2吉林大学11图书馆论坛 3是1002-116744-1306/G2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2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3是1003-351311-2856/G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3情报资料工作 3是1002-031411-1448/G3中国人民大学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3是1005-661012-1020/G2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15情报杂志 3是1002-196561-1167/G3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