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基于中关村产业.pdf_第1页
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基于中关村产业.pdf_第2页
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基于中关村产业.pdf_第3页
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基于中关村产业.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7年第 6期 总第 4 6 期 科技与管理 Sc i T e c h n o lo g y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No 6 2 0 0 7 S u m N o 4 6 j爨弱尉瞎 文章编号 1 0 0 8 7 1 3 3 2 0 0 7 0 6 0 0 0 1 0 3 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 基于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现状 王胜光 冯海红 中国科学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 0 0 0 8 0 摘要 基于有关概念和理论 结合我国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研究阐释产业技术联盟概念和内涵 并从 社会经济形态演变 企业组织行为和组织形态演变 政府角色演变 3个纬度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 背景 关 键词 产业技术联盟 内涵 背景 中图 分 类 号 F 1 2 4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Re s e a r c h o n i nd us t r i a l t e c h no l o g y a l l i a nc e a nd d e v e l o pme n t ba c kg r o un d WANG S h e n g g u a n g F EN G Ha i h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o l i c y a n d Ma n a g e m e n t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0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c o n c e p t s a n d t h e o r i e s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a l l i an c e an d t e c h n o l o gy a l l i an c e s i n Z Pa r k thi s p a p e r a n aly z e s c o n c e p t an d e s s e n c e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y a l l i a nc e a n d a n a l y z e s the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he e c o n o mi c an d 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b a s e d o n the s o c i al an d e c o n o mi c e v o l u t i o n o f mo r p h o l o gy e n t e r p ris e s h a p e d b e h a v i o r a n d mo rph o l o gy e v o l u t i o n a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the r o l e o f the g o v e r n me nt Ke y wo r d s i n d u s t r i al t e c h n o l o gy a l l i an c e e s s e n c e b a c k g r o u n d 2 0 世纪 7 0年代以来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 经济的加速发展 产业技术联盟作为成为企业网络优 质资源 提高创新效率 扩大市场规模 参与国际竞争 的重要方式 是知识经济社会一种重要的组织创新 也是国家 区域和产业响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 自主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 以中关村科 技园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国内产业技术联盟迅速 发展起来 成为企业 区域和政府普遍认同的战略选 择 但是学术界 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等相关单位对 产业技术联盟概念 内涵 运作模式 联盟应发挥的作 用以及政府如何支持产业联盟发展等方面认识不够 准确 收稿 日期 2 0 0 7 0 8 2 4 作者简介 王胜光 1 9 6 1 一 男 研究员 冯海红 1 9 8 0 男 硕士研究生 1 产业技术联盟的概念 与产业技术联盟关联紧密或直接就是产业技术 联盟的同义表达大致有产业联盟 技术联盟 战略技 术联盟 研发联盟 知识联盟 战略技术合作伙伴关 系 创新策略联盟等 自从美国 D E C公司总裁简 霍 普兰德 J H e p l a n d 和著名学者罗杰 奈杰尔 R N 1 提出企业联盟的概念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 联盟提出了诸多定义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威莫 尼尔 莫迪克和波特 We i m e r K n i l l Mo d i c and P o t t e r 1 9 8 8 从共享的观念出发进行定义 即通过最大限度 利用合伙人的资源优势 实现迅速打入国际市场的目 标 企业战略联盟是指基于成本 效率以及竞争优势 等因素从战略上与其他企业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 风 险共担 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关系网络组织 维普资讯 2 科技与管理 2 0 0 7年 形式 蒂斯 T e e c e 认为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伙伴为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等战略 目标而进 行的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 包括排他性购 买协议 排他性的生产 技术 成果的互换 研究开发 合作协议和共同营销 迈克尔 波特认为 联盟是指 企业之间进行长期合作 它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 但未达到合并程度 联盟方式包括技术许可生产 供 应协定 营销协定 合资企业等 国内学者杨慧慧等认 为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 或特定事 业和职能部门 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 营目标 经营风险的考虑 为了达到共同或各 自的战 略目标 如共同拥有市场 共同使用资源 增强竞争优 势等 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 风险共担 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口 简兆权和 李垣的定义是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 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的预期 目标和企业 自身总体经 营目标的意愿 通过某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 风 险共担 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 组织松散结合的一种 新型经营方式 4 3 自从 2 0 0 2 年 6月以来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 产 业产学研联盟等联盟形式迅速发展 已经达到 2 0家 成为企业联合区域 以及全国优质资源制定行业技术 标准 拓展产业市场空间 服务专项任务 目标 促进产 业良性发展 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等 目标的有力工具 比如 闪联工作组制定的信息设备智能互联与资源共 享协议 简称 I G R S 已于 2 0 0 5年 6 月被正式颁布为 国家行业推荐性标准 成为我国 3 c协同领域的第一 个国家标准 长风联盟将基础平台软件厂商 应用平 台软件厂商 第三方中介机构联合起来 资源整合 优 势互补 协同合作 利用联盟方式扩大市场影响 规范 产品标准 打造整体解决方案 拓展市场渠道 提高市 场竞争力 探索平台软件产业化的新路径 龙芯产业 化联盟和S C D M A产业联盟均是以推动核心技术产业 化 打造完善产业链为联盟 目标 同时 也有产业联盟 的目 标也表现出综合性 如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 业联盟 其联盟目标既有开展污泥无害化相关政策和 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又有实施北京市年 8 0 万吨城 市污泥无害化处置产业化工程等项 目目标 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 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笔者认为 产业技术联盟是指基 于某一产业的技术研发 技术产业化 市场拓展等成 员的共同目标 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运作制度 多 家具有相同或类似产业背景的企业 也可能包括高 校 科研机构 中介服务组织等 联合起来的具有战略 意义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为联盟成员在集聚优质资 源 分担创新风险 提高合作深度和效率 实现合作共 赢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特别指出的是 产业技术联盟不仅限于企业间形 成的联盟组织 企业组织与非企业组织之间所形成的 联盟形态 如产学研联盟以及国家和区域组织为主导 的促进本地区产业发展的联盟等形式 也同样属于我 们所研究的产业技术联盟的概念范畴 这些联盟将科 研院所 高校甚至政府也包括其中 可以是企业与其 他组织之间基于技术创新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资源 共享 优势互补 利益互惠的竞合组织 中关村产业技 术联盟基本包括大学以及科研机构 如信息设备资源 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 闪联 包括联想集团 北 大 清华 中科院计算所等企业 大学和研究机构 共 同致力于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的制定和 推广 2 产业技术联盟的内涵 关于战略联盟的内涵以及战略联盟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理论上的解释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 价值链理 论 企业资源理论等 交易成本理论学派认为 战略联 盟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企业之间半结合的 中间组织状态 它既能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又可利用 组织机制来协调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 价值链理 论 该理论是由迈克尔 波特在 竞争优势 一书中提 出的 他认为价值链由两种价值活动构成 即基本增 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 价值链各环节所要求的生 产要素各不相同 不同的公司只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 环节上发展 自己的核心能力 并在各 自的优势环节上 开展合作 以促使彼此的核心专长得到互补 以实现 整个价值链的最大效益 企业资源理论认为 任何企 业不可能在所有资源类型中都拥有绝对优势 特别是 企业的某些异质性资源 如独特的生产工艺 R D能 力 营销渠道 市场经验 知名品牌等无形资源 通常 已固化在企业组织内部 不便通过市场交易直接获 得 必须通过战略联盟建立合作关系 以实现双方资 源的共享和互补 位于国家智力最密集的科技园区 最发达的高科 技产业聚集区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除具备一般战略 联盟内涵和作用之外 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区域创 新网络 国家战略技术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 关村产业技术联盟是企业间以开发技术或谋求技术 的市场化目标所形成的协议合作关系 这种 目 标可概 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领先 目标 二是建立和保持 技术市场优势 目标 由于这两个 目标都与技术创新有 紧密联系 包括技术创新 中的组织创新和市场方式创 新 因此 以 创新为导向 就成为产业技术联盟的突 出特点 目 前 全球范围内产业技术联盟能得以迅猛 维普资讯 第6期 王胜光等 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 3 发展的原因 也主要在于产业技术联盟能够更加有效 地支撑企业以 创新为导向 的发展 1 产业技术联盟的经济 目标属性即这种联盟 是服务于产业发展 目标和企业盈利 目标 由于要服务 于这样两个市场属性的目标 凝结这种联盟的组织机 制只能是成员间的经济利益 理解联盟的经济目标属 性对相关政府部门设计联盟的政策边界有很大帮助 这种经济目标属性区分开了其他 目标导向下的联盟 如政治 目标导向下的社团和社会公益目标导向下的 行业协会等 目前 中关村产业联盟有制定行业技术 标准 拓展产业市场空间 服务专项任务 目标 促进产 业良性发展 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等不同目标 如中关 村软件企业出口联盟 其联盟目标主要是组织协调国 内软件企业出口国际市场 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 的主要 目标是推进清新空气产业技术应用 探索和构 建中国清新空气产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同时 部分 产业联盟具有明确的经济 目 标 如中关村 V 8 1 5民族 品牌联盟等 2 联盟组织方式上的协议合作关系属性这种 方式是以协议为缔结的组织合作关系 这种协议合作 关系不同于依靠资产为纽带所确立的传统企业组织 方式 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企业之间半结合 的中间组织状态 联盟成员间的责任 权利 利益和分 配方式主要是通过沟通和谈判过程中所商定的共守 协议确定 而未必需要依照在形成联盟过程中的资本 和劳动投入界定 3 联盟 的产业技 术 目标属性这 样的联盟是 为 了实现联盟成员间技术领先的目标 以及建立和保持 技术的市场优势 目标 如 T D S C D M A产业联盟 其联 盟目标是整合及协调产业资源 提升联盟内移动通信 企业的研究开发 生产制造水平 促进 T D S C D M A通 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实现 T D S C D MA在中国及 全球通信市场的推广和应用 由此 产业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 立法人地位的企业间或企业与其他组织间联合致力 于技术创新的组织合作行为 是为适应技术快速发展 和市场竞争需要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性组织 3 产业技术联盟发展背景分析 虽然我国产业技术联盟从 2 1 世纪开始才表现出 明显的发展增长趋势 但是从 国际来看 1 9 7 0年后各 种战略联盟 产业联盟就已经大量 出现 根据荷兰 ME R I T C A T I 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显示 1 9 8 6 1 9 9 5 年 全球战略技术合作从大约 2 0 0个增加到大约 8 0 0个 产业联盟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是全球范围 内的社会经济形态 政府行为方式和企业组织形态 3 个方面演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产业联盟的发展也加速 了上述演 变的过程 如表 1 所示 表 1 世界性的变革趋势 纬度 阶段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1 社会经济形态演变在 2 0 世纪 7 0 年代以前 经济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保持着边界清晰的关系 企 业与社会的其他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终 端市场交易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主要表现为宏观调 控 政府很少介入市场之中干预到企业的盈利 目标行 为 但新技术革命导致了这种边界的模糊和企业与政 府 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 特别是与大学和研究所 间 关系的急剧转变 由于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行为 对创新要素的需求 大学 科研组织和其他知识服务 性中介组织开始大量介入经济活动之中 政府也由于 创造新的经济机会和经济创新活动中市场失灵现象 的存在而加大了对市场内部企业盈利行为和盈利方 式的政策和组织介入 由此推动了社会经济形态从单 纯经济形态向混合经济形态转变 也即现代经济理论 所揭示的由市场 政府和社会公共部门共同参与的经 济形态 2 企业 组织行 为和组 织形 态演 变2 0 世纪 7 0 年代爆发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企业组织的战略性调 整和转变 在新技术革命后 企业内部主要着眼于生 产 目标行为的企业组织 已不可能适应新的发展需 求 因此企业 内部柔性化的组织安排 扁平化管理和 网络化建设迅速取代了传统宝塔形企业组织架构 在 企业外部 传统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要素资源和 市场规模的边界下 主要依靠资本滚动的发展模式 但新技术革命改变了这一状况 要素资源的知识技术 特征和市场预期的全球竞争特征使建立在滚动发展 战略不再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 为了迅速赢得 竞争优势 最大限度获取市场份额和谋取市场价值等 目 标 企业必须着眼于用尽可能小的物质条件实现最 大限度的资源整合 在这种战略驱使下 协议联盟关 系成为共同目标利益 共同体新时代背景下的可行选 择 由此带来了企业间联网形态和联盟形态组织的迅 速发展 联盟形态的组织与传统企业间的关系成分完 全不同 传统企业间的关系主要发生在两个极端方 面 一是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终端交易关系 企 业间较少进行组织间的关系联结 二是企业间建立了 资产关系纽带 主要是兼并或参股的形式 以资产关 下转第 6 页 维普资讯 6 科技与管理 2 0 0 7 皋 目标都是暂时和局部的 企业要获得长期的竞争优 势 必须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 力 3 3 保持灵活战略和独立地位的原则 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要求企业要有迅 速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与之相适应 当企业因为联盟 而失去战略的灵活性时 一旦环境改变 就会产生巨 大的联盟风险 这样 联盟使企业失去战略的灵活 陛 也违背了战略联盟的目的 3 4 保持平等互利和相互信任原则 跨国战略联盟往往涉及到联盟方所在国家及企 业文化的问题 双方只有遵循平等互利以及相互信任 原则 为彼此创造宽松的氛围以及环境才能联盟成 功 联盟长久 8 3 5 全球视野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进行跨国联盟 务必站在全 球的高度 拥有占领全球市场的雄心 从全球的视野 和角度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 这样才能把握全球市场 的大格局 才能有明确的长远战略 才能在时不我待 的机遇中快速成长 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9 3 参考文献 1 毛巍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及其环境研究 D 航州 浙江大 学 2 0 01 2 J HA R B A N S L DH I N G R A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o f S ME s t h r o u g h s t r a t e g i c al l i a n c e s J A S E A N E c o n o m i c B u l l e t i n 1 9 9 1 7 4 7 6 5 3 任建雄 吴兵 中小企业国际化动因及其国际化战略选择 J 统计与决策 2 0 o 5 5 1 3 9 1 4 0 4 迟红娟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 动因 优势及策略 J 特区 经济 2 0 0 5 8 2 5 0 2 5 1 5 宋亚非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及优势分析 J 哈尔 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7 1 9 1 2 6 孙振玲 建立跨国战略联盟一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f J 上 海经济 2 0 0 2 7 2 0 2 1 7 芮杰 明 周勃 构建 中小企 业战略联盟 J 企业 管理 2 0 0 3 2 9 0 9 1 8 王月萍 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 J 商场现代化 2 O o 7 2 1 6 7 1 6 8 9 项兵股 权收购 新洋务战略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E B O L 2 005 0 3 1 4 h t t p fi n a n c e s i n a C O I l 1 c n l e c o n o m i s t j i n g j i x u e r e n 编辑 林剑峰 j t tj j e e 薯 e誊 ej妇 j e业 j j 薯 j j妇 j j j j j j j j 坐j j j j j 啦j 鞋j j j 誊e 上接第3页 系为纽带确立企业所有权 管理权和剩余分配索取 权 但产业技术联盟等所标定的协议合作关系与上述 二者有根本的不同 其既不表现为企业问终端交易 也不同于企业间资产关系联结 是属于发生在预期赢 利目标过程之中的协议关系行为 而组织关系又必然 受到资产或物质投入的关系束缚 由此 这种组织形 态就成为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 发生在企业间组织战 略方面最重要的组织创新 3 政府角色演变在混合经济条件下 政府与 市场之间也增加了新的关系成分 即政府对市场 对 企业盈利 目 标行为和对企业盈利方式等活动的参与 比较看来 在 自由经济条件下 政府是完全独立于市 场的 尽管在 2 O 世纪中叶 受凯恩斯主义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