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8 目 录第一章 规划导则与基础1一、规划背景11.规划导则12.主要问题23.旅游地位分析34.苏州太湖度假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35.规划目标4二、现状基础51.度假区概况52.地脉特征53.文脉特征7三、旅游资源与环境81.旅游资源调查与统计82.旅游资源品质评定103.对度假区旅游资源的总体认识114.度假环境评价12四、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141.游客量增长142.度假区客源市场抽样调查与分析143.现状核心客源市场出游特征15第二章 旅游发展策划16一、旅游发展条件分析161.发展条件的RLMS分析162.度假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17二、旅游发展战略181.发展目标定位182、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193、度假区特色创意与亮点培育194、发展模式与机制20三、发展理念211.主题性212.文化性223.生态性234.景观性(园林化)235.康益性246.舒适性247.安全性248.休闲性24四、旅游吸引物体系241.度假结构体系242.风景结构体系243.休闲娱乐结构体系244.旅游(节庆)活动结构体系(主要在原度假区范围)255.其他旅游吸引物结构体系25五、旅游形象塑造251.整体形象陈述252.视觉形象设计253.旅游形象的推广途径264.市场营销的阶段重点26六、旅游项目策划261.度假建筑类旅游项目262.商务会议中心项目283.健身娱乐项目284.观光游览及自然生态旅游项目(除已有景区、景点外)295.管理服务类旅游项目296.关于吴文化开发的初步设想307.农作应时活动与节庆318.其他支撑项目31七、旅游产品开发321.主导旅游产品开发322.辅助旅游产品32八、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331.核心客源市场332.基本客源市场333.机会客源市场334.海外客源市场335.按旅游目的和人口特征划分的市场定位346.旅游者规模34九、效果预期341.土地出让资金342.旅游综合收入34第三章 规划布局35一、空间层次与功能分区351.度假区整体层次352.度假区内部层次与功能分区35二、整体布局351.度假区功能体系352.总体容量与规模控制363.度假区与外围景区、乡镇之间的整体保护及协调374.本次规划主体375.整体布局构思37二、风景旅游功能体系381.景区现状(详见旅游资源评价)382.规划原则与方法383.景区形象与风格384.游览区规划组合385.游客容量校核406.景区保护40三、度假、会议、服务设施功能体系401.现状简况与分析412.规划原则413.宾馆、别墅容量控制与分配414.娱乐、休闲服务设施435.旅游度假设施用地选择44四、村镇分布与镇区发展451.现状452.村镇调整453.区、镇、集镇职能,人口规模与用地控制46五、林业、果园、森林公园及公共绿化体系481.简况482.森林公园483.公共绿化48六、农业与农业示范园区491.农田资源492.农业示范园区49七、绿色产业旅游规划设想491.绿色产业旅游项目的提出492.不同绿色产业类型的旅游区与旅游点503.旅游开发措施52八、道路交通521.对外交通522.区内道路系统523.有关道路注意事项534.交通设施53九、对市政项目要求54十、风貌与特色541.本区特色542.当前重点55十一、度假区各项数据指标一览表55十二、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发展规划561.保护体系562.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563.生态资源保护规划56十三、实施规划的措施及政策建议571.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572.成立权威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573.多渠道筹措资金574.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与管理575.旅游科学技术化576.实行产业联动战略577.积极建设实施578.突出重点,分期实施57第一章 规划导则与基础一、规划背景1.规划导则(1)规划区范围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苏州市城区西部太湖东岸,属吴中区。是国家旅游局批准的首批十二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国家批准的度假区面积为11.2平方公里。由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苏州市政府将光福、西山两镇归入度假区,形成了陆域面积达161.53平方公里(含岛屿)的行政地域范围。规划区域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103-3128,东经11950-12022。北连东诸镇,东与藏书、胥口两镇接壤,并与东山镇隔水相望,西及南滨临太湖。本次规划的地域范围包括西山镇和光福镇在内的161.53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及度假区周围部分水域。(2)规划性质因为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的资源与区位,在长江三角洲的旅游地位和苏州的社会经济地位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度假区的现状问题与近期开发建设的观点存在众多不同意见,规划首先需要确定度假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概念框架。因而,规划性质确定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3)规划指导思想 经验借鉴。根据我们对国际著名旅游度假区(加勒比沿岸、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地中海地区以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研究,结果发现:其旅游发展都是建立在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之上,或以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或以当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即使是一些娱乐性旅游项目,也是以当地的资源、环境、文化为基础而发展的,并且追求空间上的和谐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也因此形成了旅游地间的差异性和旅游地特色的独异性,这是这些旅游地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苏州太湖度假区规划指导思想:植根于地方优秀文化,融合于自然山水环境,满足于现代“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旅游功能需求,营造与市场需求相切合的高档次、高品位、高效益的精品旅游项目,以此为契机和龙头,带动整个太湖度假区成为具有吴文化与湖光山色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旅游形象的国家级精品特色旅游度假区。(4)规划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 有效保护资源与环境,强化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积极维护和发掘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市场导向、弹性规划原则 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5)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国标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旅游业“十五”计划与至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主要问题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现状问题较多,其中既有本度假区的特殊性问题,也有其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苏州市域其他旅游区相类似的一般性问题。(1)特殊性问题 现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长远国家级精品旅游度假区营造之间的矛盾现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有常住人口10.46万人,其中的西山镇有多个省级贫困村,2001年整个度假区的人均GDP是其所在的吴中区的88.2%;是同期苏州的67.5%。脱贫致富与发展经济是度假区管委会和当地居民近期最为迫切的需要。度假区的资源与环境,度假区的国家级品牌与地位,度假区所依托的腹地区域内休闲度假市场的发育程度与趋势,都需要确定休闲度假产业作为度假区未来第一产业的发展定位,因而需要很好的度假环境的保育与营造。度假区旅游产业发展成熟度的时间滞后与现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其当前最主要的矛盾。 行政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繁杂。现状度假区的行政地域范围内包括了已经审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两个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及两个镇级行政单位。这些分别隶属于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的管理单位,一些在地域空间上是相互融合的,一些是相互排斥的,条块分割的矛盾将直接影响现状度假区范围的可行性和管理体制上的统一性。理顺这些关系是度假区能否成立以及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散珠碎玉”式的旅游资源,基础欠佳的度假环境本底脆弱且有相当程度破坏的自然环境与景观,使度假区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提升(整体景观设计和主题策划)的难度增大。现状度假区的旅游资源主体是风景资源和度假资源。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中风景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数量很多,但从景源评价的四项内容(景源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规模范围)综合评价,度假区内景源价值以二级、三级为主,个别为一级景源,没有特级景源。总体特征为“散珠碎玉”式的风景资源。从度假区的度假资源价值的三项基本内容(舒适性、康益性、安全性)评价,舒适性(温度、湿度、风速等组成)稍差(详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而康益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休闲度假设施与活动)属中上,安全性(区域封闭性、安全设施与措施)较高,因而综合评价的度假资源价值较高,但与国家级度假区的品牌与地位目标相比有一定差距。现状最突出的是本底脆弱且有相当程度破坏的自然环境与景观:历史遗留的大片开发采石区与修路、房地产开发对度假区的景观与环境产生了较严重的破坏,且修复的难度很大。上述特征使度假区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提升(整体景观设计和主题策划)的难度增大。(2)一般性问题除了上述三个特殊性问题以外,本规划地域的度假区还有以下这些一般性的问题: 无序性规划,盲目性开发建设问题较为突出。如度假区内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 旅游资源品质与数量不具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间的矛盾比较尖锐。 人口密度较高。在多数是山地的情况下,平均人口密度达到了600-700人/平方公里。是国外一些著名度假区常住人口密度的6-20倍。 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吸引力不强,投资环境欠佳。 旅游发展主导思想多变,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 休闲度假内容贫乏,度假环境较差;旅游形象模糊,旅游主题不突出;度假区品牌价值较低。 旅游理念与市场需求的不相称。如目前度假区内大众化的休闲度假方式,西洋化的建筑风格,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开发等。3.旅游地位分析(1)苏州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苏州的自然山水、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自古以来就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中的古典园林和昆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三古一湖”为主体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2000年苏州接待海外旅游者71.4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496.0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高达9.2%。按照苏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旅游业在“十五”期末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十五”期末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将高达12.5%,旅游业被推选为苏州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全力培育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环太湖旅游业、临港工业)。(2)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在苏州旅游地域系统中的地位在苏州旅游地域系统构成中,包括了苏州古城与古典园林、江南古镇以及太湖。而在太湖的苏州部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其发展旅游的核心地区。从苏州旅游的发展重点“三古一湖”的发展潜力分析,苏州古城由于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建筑现代化的冲击,其作为最大旅游吸引力的姑苏古城风貌已老化褪色,“青春不再”!虽然市政府近年来也修建了部分仿古建筑,但少量的建筑“珠粉”难于掩盖城市整体的现代气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是苏州旅游的垄断性资源,但由于苏州古典园林单体环境容量小,园林间的造园手法大体相同,故调查统计的历年游客中,游览苏州古典园林仅集中在世界文化遗产列入的几个园林中,而目前这些园林已人满为患,难于满足游客增长的需求。作为九十年代推出的江南水乡古镇游等新产品:周庄、同里、甪直等,在经历了商业化的开发和以观光为主的发展期后,已进入了成熟期,在长江三角洲其他古镇,如浙江乌镇等的替代性开发后,其市场潜力已呈现衰退的迹象。因此,惟有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太湖,其巨大的环境容量和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产品是苏州未来旅游突破和跃升的重点所在。另外,“新加坡工业园”成功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模式也可成为参观学习与工业旅游的重要项目;苏州旅游未来发展的另一重点是吴地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包括“昆曲”、“苏州评弹”、“苏绣”、“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及吴地民俗等。(3)未来重点由此确定,苏州未来旅游的三大新热点应当是“太湖休闲度假”、“工业园区的参观学习与观光”以及“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太湖休闲度假是苏州未来旅游发展的核心和支撑。4.苏州太湖度假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发展机遇n 旅游业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2000年我国国际游客可达7800万人次,国内游客可达7.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可达4500亿元人民币。据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基于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极强的带动作用,我国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予以培育。这为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产业机遇。n 长江三角洲和苏州旅游业发展本度假区所依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是我国四大国内旅游市场之一和三大国际游客的目的地之一。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之一,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这为本度假区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经济支撑和市场条件。n 苏州市、吴中区对旅游业和本度假区发展的高度重视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苏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苏州将以“三古一湖”为重点支撑其旅游的发展框架。所谓“三古一湖”即是苏州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一湖即是本规划地域所在的太湖。n 特殊旅游区域的关联带动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江苏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次年又行文将度假区更名为两个度假中心,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随即成立,成为全国12个国家级度假区之一。在此类旅游地中,本度假区具有很高地位。n 度假区位于国家重要旅游区域,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域的核心地带。本区又处于江苏省重要经济发展地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环太湖旅游区,此旅游区集古典园林、古镇、古城、吴文化、湖泊风光和现代旅游景观于一起,是江苏旅游的形象区、精品区和高效益区。本区邻近的浙江省湖州、嘉兴是另一个开发程度较高的旅游区,浙江省将其规划为“嘉湖旅游区”,和浙北的“省际度假通道”。本区周边有大量中心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其中中心旅游城市有苏州、南京、徐州、连云港、上海、杭州,旅游城市有无锡、扬州、镇江、南通、常州、盐城、淮阴以及宜兴、江阴、昆山、常熟等,特色旅游城镇东山、木渎、周庄、同里等。(2)挑战本度假区的资源等级、区位和竞争(长江三角洲现有四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众多的省级度假区),生态环境约束,人口、城镇等开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度假区的发展面临众多的挑战。5.规划目标(1)品牌目标依据苏州市对“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用地扩容目的,国内外旅游度假区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趋势,针对本度假区现状实际,通过创意思路策划与特色形成,占领太湖品牌的制高点,营造国家级精品旅游度假区,并使其成为苏州旅游的新品牌。(2)经济与社会目标通过针对核心客源市场的旅游项目策划和投资环境营造,为度假区旅游发展和扩大就业,获得政府优惠政策、申请专项资金,招商引资、土地增值以及度假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3)生态与管理目标协调度假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关系,使两者成为互补共生的有机整体;正确处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旅游区与镇、村居民点和其他类型用地间的关系,为以度假旅游为主导的多功能旅游的发展和科学的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二、现状基础1.度假区概况(1)行政区划现度假区行政区划有1区2镇共61个行政村,按原行政隶属和空间关系可分为三个部分:中心区。即原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11.2平方公里范围。包括长沙岛、叶山岛。西山镇。行政区划范围82.08平方公里。包括西山岛全部及其周围小岛,在中心区之南。光福镇。行政区划范围68.25平方公里。在中心区之北。(2)管理体系全区一区两镇由管委会统一经管。境内有苏州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西山、光福两个景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光福穹窿山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光福镇;有四个省级文保单位、二十八个市级文保单位;有千百年延续、发展的农林(农、林、果、渔)产业、传统手工艺品和新发展的乡镇企业。以上各级别的品牌单位虽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大的知名度,但在区内均无具体的划分范围,可以说是相互穿插、渗透,并没有划定单一的功能区域。(3)人口与城镇化本区居民2002年现状人口10.26万人(中心区人口11090人,西山镇人口43238人,光福镇人口48259人)。自1997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约以每年-6.5的速度逐年减少,而城市化比例逐年递增,增速约1.5%/年,但不稳定。现状非农业人口达2.08万人。城市化约为20.3%。(4)经济发展度假区内现状用地有村镇居民点、农业、工矿(主要为采石场)、旅游度假、旅游房地产、风景游览、林业等。光福镇共有工业企业150多家,门类较齐全,有建材、丝绸、纺织、工艺、电子、化工、食品、五金、食品加工、皮革制件、机械等10多个类别。西山镇原有石灰石开采和石灰及其深加工企业10多家,职工4000多人,现多已限产、停工。其次为果品加工企业20多家,主要生产盐渍梅、蜜饯、糕点等。2000年度假区西山镇和光福镇(包括太湖乡)的国民生产总值17.1亿元人民币,人均18337元,按照19972000年的GDP与人口增长趋势外推,2001年的人均GDP为20454元;2001年度假区所在的吴中区的人均GDP为23198元,而同期的苏州全市的人均GDP为30318元。从度假区所在的吴中区、苏州市、苏锡常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析,度假区是目前上述地区的经济相对低谷区。(5)旅游业发展两镇一区组成的整个度假区自1997年以来接待的游客量持续增长,从1997年度假区内各景区(点)的年接待量89.8万人次增长到2001年的159.5万人次,年均增长15.4%,而2002年17月就达到了143.04万人次。度假区内现有旅游涉外宾馆有太湖明珠酒店、状元楼、海关培训中心、银湖山庄、西山宾馆、光福上海宾馆等,共有客房736间、床位数1421张。开放景点18个,旅游公司2家,旅行社2家,旅游娱乐设施3家,旅游车船公司1家,旅游学校1家。2.地脉特征(1)度假区区位度假区地处江苏省东部江、浙两省交界处,位于沪宁交通干线上。区内光福距苏州城西约28公里;西山距苏州城45公里,距上海市145公里,距南京市257公里。位于苏州旅游地域和太湖旅游区的复合区位,属两大旅游地域的重心区。度假区有公路向北连接209国道,可通望亭、无锡,自度假区向东经晋口、木渎通苏州市区,向南到东山镇,有二级公路。苏州市现已建设的苏州市环城高速公路西线在光福设互通道口。环城高速还与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相接;苏(州)嘉(兴)高速即将建成通车。另外,度假区可凭借水路北通长江,东至上海,南至杭嘉湖,西渡太湖至宜兴及无锡。1994年,开辟了北京光福广东佛山的军民联航航线。西山岛过去对外交通主要依靠航运,1994年太湖大桥建成通车后,西山岛直接与岛外陆地连通。度假区与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江苏省的南通、泰州、扬州、常州,以及浙江省的湖州、嘉兴、杭州等的距离在10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即在3小时车程范围内。还有,长江三角洲内有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有苏州、杭州等国际旅游城市,以及无锡、南京、宁波等众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数量丰富且档次很高的旅游资源,地域集聚优势十分明显。(2)地形地貌特征度假区位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属太湖低平原,早在晚更新世末期以前已经成陆。约在全新世中期,随着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山区河流汇聚于今太湖湖区洼地,形成太湖雏形。以后渐次扩大,至宋元以后始趋稳定至今日规模。太湖低平原有泥盆系砂岩和二叠系灰岩构成的岛屿72座,俗称太湖72峰。由于湖泥淤积和人工围垦,现尚存大小岛屿40多座,其中西山镇所在的西洞庭山最大。其余岛屿的面积都不到1平方公里,最小的香篮山岛仅0.06公顷。其中较大的如横山、阴山、长沙及叶山等岛屿通过人工大堤和太湖大桥已与光福、西山两地相连接,并有人居住,大部分小岛无人居住。此外,本区太湖内还有沙质和石质礁滩多处。湖岸较曲折,有多个湖湾。度假区陆地和岛屿的基本地形是丘陵盆地相间,盆地中的平原与滩地约占土地面积56%,其中从山麓地带向下延伸到湖滨的山前冲积平原,呈缓坡状或缓起伏状,除辟作农田外,有许多聚落。此外在湖滨还有一些圩田构成的平原,基本上是水稻田。山地丘陵约占整个度假区陆地面积的44%。光福镇山地丘陵面积较小,仅占本镇陆地面积的16.6%;而西山山地丘陵面积大,占本镇陆地面积的62%。较高的山地海拔一般为200-300米,如光福镇的穹窿山(341米)、邓尉山(231米)和潭山(253米),西山镇的漂渺峰(336.6米)、大昆山(305米)、笠帽山(213米)等,它们主要由较坚硬的石英砂岩组成。较低的丘陵海拔在200米以下,岩性除石英砂岩外,还有花岗岩和石灰岩。不同的岩性往往形成不同景观,也影响该区的土壤和植被,一般石英砂岩山地丘陵顶部浑圆,坡度较缓,中下部坡麓土层较厚,土质较肥沃,适宜林木生长。花岗岩山地丘陵顶部尖峭,直线坡形较陡,由于岩石球状风化易造成各种石景,成土条件差影响林木生长。石灰岩丘陵山地山坡多有溶蚀小地貌“石芽”、“溶沟”等出现,露头隙间多有灌草。分布于岭岗之间深浅不等,坐向不一的山坞是区内较有特色的地貌类型,它常常是山体下沉、沟谷沉溺成湖湾或是谷底沉积巨厚冲积物而成宽平、向外缓倾斜的地沟,它三面青山,一面傍湖,状似船坞。通常分为深坞(底长500米以上,与周围山丘高差大于100米)和浅坞(底长与高差均少于深坞)。区内著名的山坞有水月坞、罗汉坞、毛公坞、天王坞(又称桃花坞)等。(3)水热状况度假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有利于农作物与经济林果生长,也有利于旅游和度假。据苏州、吴县与东山镇等气象站观测资料,本区年平均气温15.9,1月平均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8.8(1969年2月6日);7日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38.8(1978年7月7日)。由于太湖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以及常有湖风吹拂,以致本区气候给人以舒适宜人的感觉。年平均降水量1129毫米,全年有三个明显的雨季: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的“秋雨”。本区秋、冬季及初春多北风或西北风,晚春及夏季多东南风,平均风速为3.9米/秒。(4)河湖水系度假区属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水系的平原水网区,河流与湖泽密布,为著名水乡泽国。太湖古称“震泽”,其南北长68.55公里,东西最宽56公里,湖盆呈浅碟形,水域面积(不计岛屿)为2338.1平方公里,仅次于鄱阳、洞庭两湖,为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平均水深约2米,最深2.6米;东太湖较浅,平均水深0.9米,最深1.3米。河流有浒光运河,木光河、胥河,与京杭运河、吴淞江、长江相通。太湖平均水温为17.1摄氏度,略高于平均气温。太湖是个吞吐湖,入湖河道有70条之多,它们大多源于湖西南山区,如泊于天日山内苕溪与合溪、源于宜潭山地的南溪及源于茅山的洮福等水系。主要出水口多集中在湖东北的黄浦江和京杭运河两大水系的黄浦江、望虞河、浏河、白茆河、太浦河、梁溪河等。暴雨时,河水急涨高于湖水位,也能产生倒流入湖的情况,并导致苏州市区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通过大运河由晋江与月城河流入太湖,造成上游湖河水质的恶化。区内山地多泉水,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属重碳酸钙型水,水质较好,估计资源量为98.6万吨/年。(5)生物资源度假区依山傍水,水热资源丰足,土质肥沃,是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适生之地,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但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及长期樵采和广植经济林木和人工林,原始地带性植被已很少见。3.文脉特征(1)文脉基础太湖流域自然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适宜的人居环境,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核心地区,吴国的都城姑苏城在很长的历史中是长江三角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苏州和太湖流域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是文化昌盛,人文荟萃之地。吴国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建筑、冶金铸造技术、水利建设、农业、手工业等方面达到了当时和此后各个时期的高峰,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吴地人才辈出,文化艺术繁荣,涌现了大批教育家、科学家,实业家。(2)物质文化水文化吴地有江南水乡之称,吴地人民利用水资源,开发水利,兴修水利工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如开凿运河、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发展水上运输通道,同时与建筑文化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产业文化吴地自然环境优越,居民朴实勤劳,在物质财富积累过程中孕育了深厚的产业文化,其中包括稻作文化、蚕桑丝绸文化、园艺文化等。这些从考古学界先后在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地区的许多新石器人类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遗址、遗物中得到了证实。雕刻绘画与工艺美术吴地的红木雕、玉雕、石雕、核雕、佛像雕等用料考究,工艺精良,被称为“吴门画派”或“吴门派”,有“雕刻之乡”的美称。 建筑文化苏州园林以假山、水体和松柏、竹、花卉以及人工建筑小品等巧妙组合,享誉中外。本区的一些园林与其相类。居民建筑以严格对称的中轴结构的多进院为特点,同时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目前西山还保留有许多明清古民居和古建筑。宗教文化度假区内宗教庙宇数量很多,这些庙宇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寺庙保留有文人墨客的题记、对联和诗文。餐饮文化苏州地区的糕饼和小吃久负盛名,鱼、虾、蟹产量丰富,做出许多名菜。(3)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度假区在历史上有几项独特的民俗活动,如西山消夏湾瓦山庙会,“水上漂”的彩灯会。每年在育蚕的季节举行的纪念嫘祖的活动。正月舞龙灯、元宵节耍花灯等。听评弹、赏吴音、品名茶是度假区一大吸引物。苏州以江南丝竹音乐著称,尤以古琴音乐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太湖流域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影响的古琴家。太湖流域也是昆剧的发祥地,许多剧目成为昆剧的传统剧目。苏州评弹也是一种体现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三、旅游资源与环境1.旅游资源调查与统计(1)资源等级苏州太湖度假区是我国已批准的十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景区中的两个主要景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光福穹窿山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光福镇,有四个省级文保单位等。(2)旅游资源类型与数量统计根据以往统计资料及规划组的实地调查踏勘,区内所有的旅游资源可归为5个主类,21种基本类型。5个主类有“地文景观类”,包括“山石堆积与蚀余景观”亚类中的4种基本类型(“特色地景观光游览区”、“凸峰”、“奇特与象形山石”、“洞穴”),13个类型实体;“水域风光类”包括有3种基本类型(天然湖泊与池沼及泉水),18个类型实体;“生物景观类”包括“树木”亚类中的3种基本类型(“林地”、“丛树”和“独树”),13个类型实体;“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象”有1种基本类型(“物候景观”),12个实体;“遗址类”包括基本类型“原始聚落或活动地”的2个实体、“军事与战场遗址”的5个实体、“废弃宗教礼仪活动场所”的1个实体;“建筑与设施类”主要有基本类型“宗教场所观光区”的11个实体,其他基本类型有“林园观光游憩区”、“聚落观光游憩地”、“佛塔”、“摩崖字画”、“台”、“墓(群)”、“桥”、“特色民居”;“旅游商品类”有“水产山珍”、“花卉果品”、“名烟名茶”、“雕塑制品”、“编织刺绣”等种基本类型中的个类型实体;“人文活动”类有“现代活动”亚类中的1种基本类型(“商贸农事节庆活动”)的1个实体。根据度假区旅游资源调查所获得的单体资料,按其类别列表如下(表)。表1 旅游资源分类与数量统计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单体数量)A 地文景观AB山石堆积与蚀余景观ABA特色地景观光游览区() ABB凸峰() AB0 岩洞() B 水域风光BB天然湖泊与池沼BBA 观光游憩湖区() BBC潭池() BD泉BDA 冷泉(11) BDB 温泉() C 生物景观CA树木CAA 林地() CAB丛树() CAC独树()D 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象DC自然现象与自然事件DCA 物候景观() E 遗址EA史前人类活动场所EAC原始聚落或活动地() EB 历史事件遗址EBB 军事与战场遗址()EC 经济文化活动遗址ECA 废弃宗教礼仪活动场所() ECC 废弃交通水工设施()F 建筑与设施FA 综合观光游憩场所FAC 宗教场所观光区() FAD 林园观光游憩区() FAF聚落观光游憩区() FC 附属景观建筑FCA佛塔() FCE摩崖字画() FC 台() FE归葬地FEA 墓(群)() FF交通设施FFA 桥() FH传统与历史建筑FHA 特色民居() G 旅游商品GA 地方旅游商品GAD水产山珍() GAE花卉果品() GAF名烟名茶() GAH 雕塑制品() GAK编织刺绣() H 人文活动HD 现代活动 HDC商贸农事节庆活动() 数量统计主类1 亚类 基本类型()从上表中看出,整个度假区拥有全国8个主类的全部;亚类15种,占全国34种亚类的44;30种基本类型,占全国181种基本类型的16.6。其数量多少是体现该区旅游资源的宏观结构的主要标志。从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看,这些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亚类“综合观光游憩场所”、“地方旅游商品”和基本类型“特色地景观光游览区”等少数它们共有57个单体,占全区135个单体的42,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亚类和基本类型又是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3)地域分配分区主要旅游区(点)光福镇有香雪海、塔山公园、邓禹草堂、窑上农家乐等景区景点。原度假区有游乐园、渔洋山风景区、西山桥头公园。西山镇有林屋洞、石公山、包山寺、古樟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分区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度假区大致分为西山镇和光福镇大资源集合区域,其最能反映旅游资源性质的各类的单体类型和 单体数量分配如下(表)。表 分区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表基本类型单体数量分区统计基本类型单体数量分区统计西山镇光福镇原度假区西山镇光福镇原度假区特色地景观光游览区林园观光游憩区凸峰聚落观光游憩区岩洞佛塔观光游憩湖区 摩崖字画潭池台冷泉墓(群) 温泉 桥林地特色民居 丛树 水产山珍独树花卉果品 物候景观 名烟名茶 原始聚落或活动地 雕塑制品 军事与战场遗址编织刺绣 废弃宗教礼仪活动场所 商贸节庆农事节庆活动废弃交通水工设施0统计13822宗教场所观光区 说明部分单体(如水产山珍、花卉果品、编织刺绣)各区均有。全区实际上有8个单体。从上表中看出,西山和光福两镇的旅游资源与单体数目基本相等,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都有较多的 “宗教场所观光区”、“花卉果品”、“特色工艺”等,还有一些基本类型数目很接近,如“特色地景观光游览区”、“凸峰”、“林地”、“聚落观光游憩区”、“特色民居”、“编织刺绣”等。二者的不同点也较明显,如西山镇的“泉”、“独树”较多,而光福镇的“墓”、“雕塑制品”较多。(4)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比值自然旅游资源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象等亚类,人文旅游资源指遗址、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亚类,二者在各区的单体数量比例关系说明本区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表)。表3 旅游资源单体自然与人文性质比值 分类地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实体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实体数量占本区百分比数量占本区百分比全区.其中西山镇.光福镇.原度假区. 根据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数量,如果自然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单体数量和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单体数量所占的比例达到4:5时,即可认为该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重。大于4:5时,即可认为该地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小于4:5时,可认为该地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据此,区内西山、光福两镇和原度假区人文旅游资源均占有主要地位。2.旅游资源品质评定品质评价依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有关细则进行的。评定结果如下:(1)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划分依据旅游资源品质评价是依据2002年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有关规定进行的,该标准采用了“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赋分系统”对各单体进行质量等级评价。设置了“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等3个评价项目,包括“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和“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8个评价因子,总分为100分。按得分高低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极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统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统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2)度假区评价结果这个评价是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资料开展的,评价的事实根据比较充实、可信。但本区由于没有进行旅游资源详查,目前掌握的资料还不够完善,因此评价的具体数据还有待进行必要的修正。表 各区旅游资源单体质量分级名录等级西山镇数目光福镇数目原度假区数目分级统计四级林屋洞、西山森林、后堡村香樟(2株)、古樟植物园、“碧螺春”绿茶茅蓬森林、邓尉梅林、司徒庙桧柏(6株)、光福寺、窑上村、光福塔太湖明珠度假村、太湖大桥三级林屋山、漂渺峰、林屋梅林、明月湾、明湾古村、东村敬修堂、堂里民居、太湖银鱼、白鱼、白虾、苏绣、缂丝穹窿山、邓尉山、关山森林、石壁精舍、司徒庙、天寿圣恩寺、太湖银鱼、白鱼、白虾、光福花木盆景、邓尉雪绿、苏绣、缂丝渔洋山桥头公园二级石公山、横山、罗汉寺、包山禅寺、梅鲚鱼、柑桔、枇杷、杨梅、梅子、西山梅花节铜井山、虎山、笠帽峰、邓尉峰、玉屏山泉、梅鲚鱼、柑桔、枇杷、杨梅、梅子、核雕、红木雕刻、一级游龙顶、十二生肖石、西崦湖区、圣恩寺桧柏(3株)、西山枇杷物候季、西山梅花物候季、禹王庙、植里古桥、春熙堂花园、爱日堂花园、仁本堂、青鱼、镢鱼、塘鳢鱼、清水大闸蟹、太湖莼菜、板栗、银杏、桂花 光福桂花物候季、光福枇杷物候季、光福杨梅物候季、石嵝庵、宁邦寺、茅蓬寺、光福寺桥、虎山桥、东崦草堂、小巨角周宅、青鱼、镢鱼、塘鳢鱼、清水大闸蟹、太湖莼菜、板栗、银杏、桂花、玉雕未获等级无碍泉、鹿饮泉、黄公泉、紫云泉、画眉泉、王椒泉、紫隐泉、暮涛泉、秉常罗汉松、阴山香樟、横山桧柏、东村桧柏、爱国村桧柏、西山消夏湾、西山俞家渡、大埠小埠、马城、练渎、烽燧墩、太湖营遗址、东岳庙遗址、郑泾港口明代码头、诸稽郢墓、阚泽墓、容德堂、菱、莲藕、茭白、桃子、李子、石榴东崦湖区、铜井潭、七宝泉、留余泉、上真观、憨山摩崖石刻、憨山台、郑旦墓、顾文康公鼎巨墓、董份墓、徐枋墓、征君惠栋墓、虚谷上人墓、徐学谟墓、吴伟业墓、菱、莲藕、茭白、桃子、李子、石榴说明全部旅游资源单体共处,本表因为部分单体在各区有重复,总数量超过此数。旅游资源数值评价,即将所获取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目与全国181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百分比,按省级、地区级、县级调查区,确定其为丰富级、中等级和普通级三级地区。其中县级标准丰富级为大于60,中等级为4060,普通级为小于40。本度假区可按县级标准统计,属于中等级(44)。(3)评价结果表明本区五级旅游资源缺失,表明本区没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旅游资源。优良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处,占全部处单体的.。主要基本类型特色地景观光游览区、林园观光游憩区、旅游商品中的各类型。普通级(二级、一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处,占全部处单体的.。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单体处,占全部处单体的7.8。原度假区旅游资源单体数目很少,西山镇和光福镇数量多,各级等级数量比例大致相等,光福镇略多。3.对度假区旅游资源的总体认识(1)关于旅游资源赋存环境本区旅游环境整体良好,主要控制因素是优越的的区位、便捷的交通、相对强大的旅游区域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地表景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岛屿、山坞、湖湾等地文景观,森林、草地、沼泽等植被景观。复合生态系统完整,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生态系统和近现代生态系统丰富多彩,相互交织。以水体构成的环境景观主体十分醒目。悠久的吴地文化表现具体。农业基础牢固。与此关联密切的农耕、家庭养殖、渔业、林果业、编织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人口集中,密度大。聚落分散,建设无序。自然灾害不严重。(2)关于旅游资源特征旅游资源结构旅游资源类型较全,分布均衡,组合关系良好。特别是西山和光福二镇,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单体数量大体相等。区域布局也较理想:西山和光福二镇分据南北,中间由原度假区连接过渡,形成和谐的旅游资源集合区。旅游资源类型特征本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虽然有多种,但很零散,一般每类数目都不多。只有属于农业社会范畴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较多,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如反映农业社区和田园风光的聚落观光游览区、特色民居、林园观光游览区、特色地景观光游览区;反映农业生产活动和生产成果的水产山珍、花卉果品、名茶、编织刺绣;反映农业附生景观的物候现象等,这些基本类型的单体数目达到多处,约占已调查单体的近一半。旅游资源品位旅游资源整体品位不高,缺少精品。旅游资源时序变化景观破坏。西山开石采矿对景观造成了明显破坏。由于历代无节制地开采太湖石,使西山谢姑山、元山、石公山一带的中小型太湖石被采空。19711976年由于石公山采石,使原有的“石公”、“石婆”景点消失,1978年采石被禁止。太湖大桥建成后,由于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关闭了一些采石场,采石产量下降。因围湖造田、自然淤塞等原因,改变了太湖湖岸曲折、港湾深邃的天然景观,一些湖湾已名存实亡,如消夏湾、辛村湾等。太湖中原有大小岛屿72座,现尚存40多座。4.度假环境评价(1)环境质量基础地表径流水质。作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湖泊的太湖,水质尚较良好,湖水透明度为0.35-0.50米,水呈黄色及绿黄色。据1995年7月10日-14日对渔洋山水厂、黄柜村、长沙岛、地质疗养院等处监测的结果,表明太湖水中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的五日平均值分别为0.011-0.016和0.021-0.024,都小于1996年一级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传媒行业广告内容真实性合规考核试卷
- 2025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筛查技术考核试卷
- 2025年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提升技术考核试卷
- 数控车床刀具路径优化算法应用考核试卷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单元测试试题(解析版)
- 模型思想:搭建儿童问题解决的脚手架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试卷(详解版)
- 农村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汇报校长发言主要讲了4个方面
- 2025年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金合同协议
- 108区块链智能合约编写与测试技能考核试卷
- 情侣协议书电子版(2025年版)
-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减碳措施与碳排放管理研究
- 小学生无人机教学课件
- 2024年中国光引发剂UV-651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开颅术后健康教育
-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含解析
- 【MOOC】生命的教育-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5年移动式压力容器R2作业证理论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许可鉴定评审作业指导书
- 2024年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真题及答案
- DB11T 1946-2021 智慧工地评价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