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增养殖学.doc_第1页
虾蟹类增养殖学.doc_第2页
虾蟹类增养殖学.doc_第3页
虾蟹类增养殖学.doc_第4页
虾蟹类增养殖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虾蟹类增养殖学第110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日照长度:表示每天太阳日照时数日照时数:在某一段时间内,太阳照射地面的总时数补偿深度:日间在池塘的某一深度,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产生氧的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呼吸作用耗氧的量,此深度称为补偿深度增氧层: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耗氧层:补偿深度以下的水层氧盈:超过溶解氧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氧债: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哪一部分耗氧量潜在性酸性土壤:由于地壳形成的过程,滩涂上有大量二硫化铁。这种含二硫化铁的土壤,只有经过曝晒后与氧气反应,变成三硫化铁,与水接触后生成硫酸。在未氧化之前不呈现酸性,所以又称为潜在性酸性土壤投饵率:全长:额剑前端至尾节末端的长度体长:眼柄基部或额角基部眼眶缘至尾节末端的长度(虾); 甲宽:头胸甲的最宽处的长度,最宽处如为齿时则自齿的基部量起(蟹); 甲长:头胸甲前缘至后缘中线的长度(蟹)开放式纳精囊:无甲壳、骨片等形成的囊状结构,仅在第四、五对步足间腹甲上由甲壳皱褶、凸起及刚毛等甲壳衍生物形成一区域用于接纳精荚,精荚多粘附其上封闭式纳精囊:触角腺:位于两眼内侧,其基部为排泄器官,称为触角腺X-器官:在对虾眼柄中视神经节附近,有一细胞团,称为X器官。二、问答题1. 对虾和虾类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区别:答: 虾形动物体修长,腹部发达,大多有发达的额角,又可依腹肢发达程度及游泳能力分为游泳虾类和爬行虾类,前者主要包括对虾类、真虾类;后者主要为龙虾类、螫虾类。(身体分节,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7节;雌体第一腹肢内肢极小,雄体第一腹肢内肢变形形成雄性交接器,雄性生殖孔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蟹类头胸部发达、扁平,腹部不发达或退化,折叠于头胸部之下,第一对步足极发达为大螯,一般无额角。蟹类游泳能力较差,主要活动方式为爬行。(蟹类腹肢不发达,雄性腹肢退化,仅存第一、二对腹肢,形成交接器。雌性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存在,具内、外肢,密生刚毛,用于附着并抱持卵子)2. 虾蟹口器的组成构造:答:大颚,第一、二小颚,与第一至第三颚足共同组成3. 虾蟹身体的分节情况及附肢的数量、特征。答: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7节。虾类:头部分为六节,第一节具有一对复眼、其他体节每节都有一对附肢,依次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胸部的八对附肢依次为颚足三对,步足五对;内肢五节,发达,外肢退化;腹部有五对双肢型的游泳足、一对腹肢和尾节。蟹类:头胸部两侧生有成对的胸足,第一对通常特别粗壮,螫状;腹甲分为七节,一般第一至三节愈合,第四至七节分节明显;蟹类腹肢不发达,雄性腹肢退化,仅存第一、二对腹肢,形成交接器。雌性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存在,具内、外肢,密生刚毛,用于附着并抱持卵子。4. 对虾雄性附肢的位置,贮精囊的位置、颜色。答:5. 几种养殖对虾雌虾纳精囊的类型及位置。答:虾类的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五对步足基部之间的腹甲上。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6. 虾蟹第一触角鞭和第二触角鞭功能的差异。答:7. 虾蟹消化腺的数量和名称。答:消化腺为一大型致密腺体,位于头胸部中央,心脏之前方,又称为中肠腺或肝胰脏。肝胰脏的主要功能为分泌消化酶和吸收、贮存营养物质。8. 虾蟹循环系统的组成构造及特点。开管式、只有血窦而没有静脉答:虾蟹类的循环系统属开管系统,即血液在流动中经开放的血窦完成循环。虾蟹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血窦、血液等组成。9. 虾蟹类鳃结构的特点及差异。答:鳃具十分宽广的表面积以及丰富的血管。鳃的结构有枝状鳃、丝状鳃或叶状鳃,对虾类为枝状鳃,其他虾蟹类为丝状鳃或叶状鳃。10. 虾蟹类触角腺的功能及位置。答:位于第二触角基部。触角腺分为腺质部与膜质部两部分。主要功能是渗透压调节及离子平衡。11. 虾蟹类X-器官和Y-器官的位置及生理功能。答:X器官位于虾蟹类动物的眼柄,功能为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分泌,后者抑制性腺的发育;Y-器官为一来源外胚层的非神经内分泌器官,在虾蟹类体内形状各异,位置亦不同,主要分泌物为蜕皮激素。12. 对虾类、真虾类和蟹类繁殖方式及特点有什么差异?(包括产卵方式和受精卵的孵化方式、时间)答:对虾类的繁殖方式为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具封闭式纳精囊的种类交配后精荚贮于纳精囊中,具开放式交接器的种类精荚则粘附于其中,产卵时也排出精子,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孵化。真虾类则抱卵,受精卵粘附于母体腹肢的刚毛上发育,孵化后脱离母体。蟹类繁殖为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交配后精荚贮于母体内的受精囊中,卵产出过程中与受精囊中释放出来的精子相遇受精,再产出体外。卵产出后被抱持于母体腹部的腹肢上发育孵化。13. 对虾类和真虾类幼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及分期、幼体的食性有什么差异?答:主要的幼体阶段包括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后期幼体等阶段。 无节幼体:幼体卵圆形、倒梨形,具三对附肢,为游泳器官,体不分节,具尾叉,幼体不摄食,卵黄提供营养,营浮游生活,一般分为六期。对虾类的初孵幼体为无节幼体。 蚤状幼体:身体分为头胸部与腹部,分节明显,出现复眼,颚足双肢型为运动器官,后期尾肢生出,形成尾扇。蚤状幼体亦为浮游生活,开始摄食,多为滤食性,后期始具捕食能力。 糠虾幼体:腹部发达,出现腹肢,胸肢双肢型,营浮游生活,捕食能力强。 后期幼体:虾类的后期幼体称仔虾,具全部体节与附肢,外形基本与成体相似。此时生活习性常有改变,底栖种类在此期放弃浮游习性,转入底栖生活。14. 虾蟹类蜕皮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发育蜕皮或变态蜕皮、生长蜕皮、生殖蜕皮15. 对虾的洄游有哪几种类型?答:生长时期的洄游、越冬洄游、生殖洄游。16. 对虾、新对虾、罗氏沼虾、龙虾、寄居蟹、锯缘青蟹的分类地位(隶属于什么目、什么亚目、什么派)。答:17. 对虾派和真虾派虾类在螯足数量的差别。答: 19池水补偿深度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它与光照强度、池水的透明度、有机物含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是透明度的1.5倍。20. 池水的运动或分层对养虾生产有哪些利弊?答:池水的混合对流对养殖生产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池塘的物质循环和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生长;池水的分层对养殖生产来说是不利的。21. 盐度对对虾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在养殖生产中要求尽量将池水盐度调节到对虾体液等渗点附近?答:虾蟹类对渗透压的调节有一定限度,当超过其限度时,虾蟹失去调控能力,使机体的功能和组织受到破坏。在养殖过程中,尽量调节池水的渗透压在养殖对象的等渗点附近,以减少能量损耗,可促使其快速生长。22. 养殖水体中两个主要的pH值缓冲系统是什么?试述它们稳定pH值的原理。答:CO2HCO3-CO32-:当CO2与HCO3-共存,所构成的缓冲系统pH较低。当CO32-与HCO3-共存时,所构成的缓冲系统pH较高。当HCO3-在系统中比例越高,pH值越接近于8.0。它同样有缓冲pH值的作用Ca2+CaCO3:若水中的Ca2+浓度足够大时,可以与水中的CO3-2生成CaCO3沉淀,而限制了CO3-2的浓度上限,从而防止pH值的继续上升23. 养殖水体pH值有哪些变化特点?答:pH值的变化幅度与浮游植物的密度有关。 pH值的变化幅度与天气的变化有关。 pH值的昼夜变化 (pH值白天逐渐上升,夜间逐渐下降,早上日出之前最低,下午日落之前最高,生产上要求日变幅要小于0.5) 垂直变化:表层水的pH值高于底层24. 养殖水体溶解氧有哪些变化特点?答:垂直变化 水平变化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25. 为什么说在晴天中午使用增氧机是既经济又高效的增氧措施?答:池水中溶解氧的来源: 85%以上由植物光合作用产生,15%是由空气溶入或随换注的新水带入。中午光照强度最大,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也最多,开增氧机能使最大限度的增加溶氧量同时降低CO2含量。26. 在对虾养殖生产中,防止氨积累有哪些技术措施?答:27.养殖水体中H2S形成需要哪些前提条件?消除H2S的危害可采取哪些综合技术措施?28.培养水色对虾蟹养殖有哪些积极作用?29.在虾蟹养殖生产中通常不主张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或连续性的水体消毒,试解释其中的道理。30.老化虾池有哪些共同特征?对虾蟹养殖有可能带来哪些危害?31.酸性池塘的起因及治理方法。32.虾池中的饵料动物包括哪些类群?浮游动物对对虾养殖来说有哪些积极作用?33.养殖生产中如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虾池底质的污染程度?34.虾池施肥培育饵料生物有哪些原则及注意事项?答:换水 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搅水 维持良好的水色 使用底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直接吸收) 调节适中的pH值。35. 防止和减轻池底污染哪有些综合技术措施?答:合理投饵 改善虾池的排污性能利用增氧机形成的环流,将污物集中到池的中心,通过中央排污管将其及时排出池外; 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陈秀男教授谈到台湾用臭氧发生器,(改善底层水的溶解氧水平和适当的水体消毒)。a、配合水体消毒,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b、使用氧化剂(过氧化钙、双氧水)促有机物的分解。 使用底质改良剂沸石粉、麦饭石、膨润土等吸附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使用氧化亚铁(炼钢厂的炉渣),与硫化氢生成硫化铁,消除硫化氢的毒性;建议在中央地带多用石灰、沸石粉等;(建议芽孢杆菌与沸石粉混合使用) 保持浮游植物、微生物和浮游动物三者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36. 增氧机的增氧原理及其在对虾养殖生产中的作用?答:增氧机的增氧原理: 增加气水分界面的表面积,让更多的氧气溶入水体。 形成水流,使进入气、水分界面的氧与整个水体充分混合,从而提高增氧速度。 增氧机的作用: 提高养殖水体溶解氧水平,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 促进池水的上、下对流,增加底层溶解氧水平,促进池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循环,减少底层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的形成。 形成的环流作用,有利于池塘污染物的聚集与排放。 改变池塘的微生物类群(好氧性、厌氧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7. 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阐述养虾池综合养殖的意义。答:遵循池塘生态规律,在池塘内建立一个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发挥不同生物之间的互利作用,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同时使池塘的的无机营养盐、有机物、浮游生物及微生物得以充分利用,从而提高池塘养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38. 虾池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是什么?答:1 混养品种与对虾无敌对关系,不会相向捕食或单向捕食;2 混养品种与对虾在饲料方面无明显的竞争关系;3 混养品种不会与对虾竞争空间地盘(生活在中上层);4 混养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池塘条件(温度、盐度、底质);5 混养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生物互利,或养殖效益);6 生长快,当年可达到上市规格。39. 目前虾池综合养殖的种类、方法和效果。答:1 双壳贝类与对虾的混养2 鱼类与对虾的混养3 青蟹与对虾的混养4 植物与对虾的混养40. 斑节对虾有哪些主要的生态习性?答:1、对盐度的要求:广盐性,能生活在盐度545的水域,最适盐度为1020,13.8的盐度,其增重速度最快(吴琴瑟) 2、对水温的要求:生长适温范围1835,最佳为2533,18以下停止摄食,减少活动,水温12便会大量死亡。 3、对DO的要求:斑节对虾DO的消耗随水温变动而变化,在高温下,其耗氧量随之增加,养殖安全的DO含量为3mg/l以上,2mg/l开始影响摄食,1mg/l升开始浮头。 4、栖息习性:稚虾以后,喜欢栖息在泥砂底质,昼伏池底,有明显的潜伏行为,夜间活动较频繁。 5、食性:食性较广,属杂食性(偏动物性),通常夜间或清晨摄食强度较大,幼虾白天也有较大的摄食强度。41. .斑节对虾的纳精襄类型及交配特点。答:斑节对虾具封闭式的纳精襄,42. 斑节对虾雌性亲虾强化催熟的三大要素及催熟原理。答:眼柄摘除、生态环境调控(A、水温: 281 B、水质: 盐度2535 pH 7.88.3 DO 5mg/L以上,氨氮 0.2mg/L,换水量在30%左右,每天早上吸污一次。C、光线控制在200Lx以下,越暗越好)、强化营养相结合(优质鲜活饵料)43. 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不同发育阶段在形态、活动、食性等方面各有什么特点?答:对虾幼体的发育通常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无节幼体:无节幼体分为6期,从无节幼体N1发育到蚤状幼体Z1,要经过6次蜕皮的变态发育 蚤状幼体:蚤状幼体分为3期,正常情况下,从Z1发育到糠虾幼体M1 通常要3- 4天 ,特征是眼柄、额角和尾扇的出现和拖粪现象。 蚤状1期幼体不具额角,复眼不具眼柄; 蚤状2期幼体具额角,复眼具眼柄,但尾节不具尾扇; 蚤状2期幼体具额角,复眼具眼柄,尾节长出尾扇。 糠虾幼体:糠虾幼体最大特征为身体呈倒挂现象,呈弓弹运动。糠虾幼体亦分为三期,从Z1发育到仔虾P1 期通常要3- 4天,每期特征: M1 游泳足:每个腹节的游泳足呈突状物 M2 游泳足为二节 M3 游泳足为三节 仔虾期:特征:呈水平游泳,形态与成虾相象。P5以后,出现附壁、附底的现象。在生长发育较正常时,仔虾基本上每天蜕皮一次,所以每蜕皮一次,仔虾则增加一期。44. 开展对虾中间培育(表粗,分段养殖)有哪些积极意义?答:缩短池塘的养殖时间,减轻池底的污染程度。 便于加强早期的投喂管理; 保证中后期的养殖密度;既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抢得养殖季节45. 南美白对虾亲虾的纳精襄类型及交配特点。答:雌虾具开放式的纳精囊,产卵前的412小时进行交配,产卵后精荚将自行脱落。雌虾每次产卵前需要重新交配。46. 当前南美白对虾苗种质量下降的主要特征及原因。答:后备亲本培育不规范,筛选不严格。 近亲繁殖现象普遍, 育苗技术不规范(营养条件差、过多依赖抗生素、高温育苗)47. 与斑节对虾相比较,南美白对虾养殖有哪些差异之处。答:1 虾苗的体型较粗短,全长0.81.1cm即可出售,活动能力强。2 南美白对虾的食量较大,投喂量比斑节对虾略大,且有贪食行为。3 摄食快,与同规格的斑节对虾相比,摄食时间应相应减少半小时。4 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较低(35%),但用蛋白含量高的饲料喂养效果更好从虾池有机物污染角度考虑。5 南美白对虾中后期应适当加强冲注新水,对刺激食欲、促进生长有很好的作用。6 南美白对虾的相互残食现象不如斑节对虾明显(病毒病、细菌性疾病较易控制)。7 南美白对虾的应激反应比斑节对虾更强。8 南美白对虾要求水质较斑节对虾高,养殖中后期容易出现“耗底”现象。48. 合理投喂的含义是什么?养殖过程严格控制对虾摄食时间和投饲量有哪些积极意义?答:49. 日本对虾的生态习性有哪些特点?与南美白对虾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答:1 盐度 :日本对虾属于广盐性虾类,适盐范围为1534,对盐度突变很敏感,会引起大量死亡。胚胎期的适应盐度是2739,蚤状幼体适盐范围较窄,仔虾适盐范围可达 2347。2 温度 :日本对虾适温范围为1729 。水温高于32生活不正常,810 摄食减少,5以下死亡。3 溶解氧(DO) :日本对虾对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反应比较敏感,在养殖过程中要求DO 4mg/L以上,低于此值,对虾会感到不安而上下游动,甚至窒息。4 栖息与活动 :日本对虾在自然海区栖息的水深从几米到100m,主要分布10740m深的海区。喜欢栖息砂泥底,白天潜伏砂层内,夜间活动。一般潜伏在砂面以下13cm,深则可达20cm。5 繁殖习性:雌虾的纳精囊为封闭式纳精囊,呈筒状。亲虾在蜕壳后交配。50. 日本对虾养成管理中与南美白对虾的差异有哪些方面?答: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清晨、傍晚各喂一次投喂3次/天 ,投饵率 1015%。比南美白对虾要求更高,水质要清新,底质良好,DO要保持在4mg/L以上;DO3mg/L以上盐度在20以上最佳盐度2635水温2028最佳水温29151. 罗氏沼虾的生活史有什么特点?答:在淡水中成长发育成熟汇集于河口半咸淡水区域繁殖场所,进行交配产卵抱卵、孵化幼体经十一次蜕皮,变成仔虾返回淡水中生活。52. 罗氏沼虾幼体发育阶段的分期与对虾类有什么不同?幼体的食性变化有什么特点?答:蚤状幼体阶段为动物食性幼虾阶段、成虾阶段杂食性(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偏重于动物性饵料)。53. 与对虾育苗生产比较,罗氏沼虾育苗生产有哪些不同之处?答:54. 新对虾属的体形特征与对虾属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 体型相比对虾属较小;2 体表散布许多黑点,手触体表有粗糙感;3 额角平直,纤细呈尖刀形,末部微向上弯,额角下缘无齿;55. 新对虾属的生态习性?答:1 新对虾是近岸浅海种类,它们对底质无严格的选择,广泛栖息于沙、沙泥底海区。2 新对虾对低温的忍耐力较强,当天气寒冷、水体透明度大时隐藏在底质中,深度可达810cm。3 昼伏夜出,白昼通常潜于底质中,仅露出两眼和触须。黄昏时进行摄食,夜间活动较多。4 对盐度适应范围很广。经淡化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