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复习_-_1_(1).doc_第1页
九年级复习_-_1_(1).doc_第2页
九年级复习_-_1_(1).doc_第3页
九年级复习_-_1_(1).doc_第4页
九年级复习_-_1_(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乡为生死而不受 通 词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词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 词义: 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词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二者不可得兼(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此之谓失其本心( ) 贤者能勿丧耳( )故患有所不辟也( )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万钟于我何加焉!( )贤者能勿丧耳( ) 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5.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呼尔而与之, , ; ,乞人不屑也。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填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解词 欲 、得 、兼 、 舍 、 取 苟得 、恶 、患 、辟 、如使 莫 、由是 、是故 、独 、丧 蹴 、不屑 、何加 、奉 、穷乏者 已 本心 、贤者 、义 翻译句子1、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胡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用原文回答(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有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目的是为了 其原因是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0)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11)人的本心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15)联系、本文观点,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1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17)从古至今有许多人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1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19)孟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富含人生哲理的名言,你还能再写出一些来吗?常识填空: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 家、 家,是继孔子之后 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 。公输盘一. 知识积累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公输盘 郢 蔽舆 犀兕 鼋鼍 诎2. 填空题。墨子一书一般认为是 。墨子名 , 时期 家, 家的创始人。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起于齐 (2)吾义固不杀人(3)然,胡不已乎 (4)墨子之守圉留有余(5)子墨子九距之 (6)公输盘诎。4. 翻译句子。(1)愿藉子杀之(2)杀所不足而争有余。(3)虽杀臣,不能绝也。(1)宋何罪之有?(2)胡不见我于王?(3)必为有窃疾矣。(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6. 墨子是怎样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7. 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8. 试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出师表复习训练题 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宠辱不惊”的语句是:_。1、 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罚臧否 以遗 陛下 费袆 裨补阙漏 桓灵2、 解释加点字义。(1)疲弊: (2)开张: (3)恢弘: (4)陟罚臧否(5)刑赏: (6)平明: (7)志虑忠纯: (8)简拔: (9)裨补阙漏: (10)淑均 (11)所以: (12)裨补阙漏 (13)倾颓 (14)痛恨: (15)开张: (16)贞良死节3、翻译句子(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5、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下面四组句子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只有第_组。 A 、 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诚宜开张圣听 C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弛然而卧8、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_和_ 以光先帝遗德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A. B.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使内外异法也C. D.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河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此恢弘志士之气E.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9、下列各句停顿不正确的是:(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诚宜/开张圣听。10、对第一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反面说,再从正面说。 D.本段的主旨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1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是说,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还未完成就去世了。B“先帝之秋也”是说,“兴复汉室”有很多不利条件。C“侍卫之臣陛下也”是说,“兴复汉室”也有很多有利条件。D“以光先帝遗德”是说,诸葛亮告诫刘禅不能期望只用“先帝”的遗训来鼓舞士气就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12、下面是对这一二两段文字的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作者认为蜀汉目前形势很好,是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B 、 作者认为朝廷内外目前存在一种强烈的报国热情。C 、 作者建议皇宫中,朝廷中处理事情的标准应有所区别。D 、 作者希望陛下广泛听取意见,亲自做出对臣下的赏罚。13、理解性填空:(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 , 。” 一致(5)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 ,不宜异同; , (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6)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 。 (7)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 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句子是 “_ ,_ 。(10)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_。“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 _、_三国。(1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外”指_,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和_(12)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答:_(13)文中的词语填空。作者认为,该刑(受罚)的是_的人,该赏(受赏)的是_的人。14、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1、 加点字注音卑鄙 猥 夙夜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 咎 咨诹 2、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躬耕 布衣 闻达 卑鄙 感激 驱驰 二十有一年 谨慎 夙夜 庶竭驽钝 斟酌损益 兴复之效 不效 以彰其咎 咨诹 雅言 不胜3、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4、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 以伤先帝之明 是以谓之“文”也 以刀劈狼首 策之不以其道 5、翻译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_7、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8、第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_ 。9、第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 。10、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11、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 、 、 1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17、按要求回答: 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原因的句子是“_ ” 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 ”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 ”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文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 、 、 、 从第一段画线句子可以归纳出的一个成语是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的意思是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亲贤臣,远小人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理解本文内容,然后填空(6分)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我们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_”这一成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_。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_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_这个成语意义相近,字数相等。(3)判断正误(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的打“”)(4分)A.“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对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一次不对恒、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仇恨的。( )C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了两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 )D.“亲贤臣,远小人”使先汉兴隆,这对我们今天消除腐败现象,振兴民族大业仍有借鉴意义。(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_。(2)翻译下列句子。(6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_。(3)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4) 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_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在文中横线上填写空缺的语句。(2)文中“臣”是指_,“先帝”是指_。(3)摘出文中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_。(4)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用文中句子答) 。(5)翻译下列句子。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_。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_。(6)写出“卑鄙”、“感激”两个词的古今不同含义。卑鄙:古义_今义:_。感激:古义_今义:_。(7)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于的心愿。B这段称颂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C这段文字寓情于叙,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D.这段文字寓情于议,字字句句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无限感激之情。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义和今义(8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 今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 今义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6、 岳阳楼记填空1、岳阳楼记出自_ _,其作者是_ _时期的_ _,他字_ ,是著名的_ 家和_ 家。2、岳阳楼记的写作特点是将叙事、_ _、_ _、_ _结合在一起。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用“_ _”一句交代了写“记”的缘由后,就用“_”一句总起岳阳楼的优美景色,既而用“_”一句从空间上;用“_”从时间上写岳阳楼的状美景色,再用“北通巫峡,南极萧湘”写岳阳楼的四通八达,因此,才会有“_”,最后作者用“_”一句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议论。3、作者在写自己的壮阔胸襟和政治抱负前,先照应前文,用“古仁人”与“_”对比,用“古仁人之心”与“_”对比,在此基础上,用了两个_句(修辞手法)引出下文。先用“_、_”写“古仁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壮阔胸襟,既而用“_”来具体地写这种胸襟,在此可以用一个“_ ”字来概括“古仁人之心”,由此自然地用“_”一句来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用一个_句(修辞手法)来委婉地表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同时结束全文。4、文章在第一段用“_”来写滕子京的政绩,用“_”来写“重修岳阳楼”的盛况,同时指出滕子京当时还是“_巴陵郡”,暗含肯定和赞颂之意。接下去作者就写了不同的“览物之情”:用“_”来概括说明“悲”情;用“_”来概括说明“喜”情。作者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这两中感情的_态度,在这里同样有对滕子京的肯定和赞颂之意,然后用“_”一句来抒写抱负,最后用“_”一句来含蓄地劝勉友人。“古仁人之心”指的是 ,“二者之为”指的是 。“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 。 醉翁亭记填空1、 本文出自_,作者_,字_,号_,又号_,_时期的_ _家和_ _家。本文生动地描写了_,并勾勒出一幅_ 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_ 和_ 的复杂感情。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字,文章从写琅琊山的远景写到醉翁亭,后用一句名句“_ _”切题,借“山水之乐”道出了文章的主线,最后用“_”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出全文主旨,写出作者的“_ ”的政治理想。3、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_、_和_的结合。在写醉翁亭的景色时,先从“_ _”句到“_ _”句由远而近写。这里,用“_”句写琅琊山的外观,又用“_ _”写山的姿态。后来又借解释亭子名字的来由,用“_”一句和下文写亭子周围景色时的“_”一句来抒写自己娱情山水之意。接着,极力写了滁州人民在幸福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客欢乐的情景,从侧面显示了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而这才是作者“醉”的根本原因。4、本文在写景上方式各各不同。有从远到近写的;有从早写到晚的:例如,从“_ _”句到“_”句。有从春写到冬的:例如,从“_ _”句到“_ _”句。有从外在现象写到内在本质的:例如,从“_ _”句到“_ _”句。还有写山间夕照全景的:例如,从“_”句到“_”句。 一、生字、拼音 谪(zh)守 朝晖(hu)夕阴 霏霏(fi) 薄暮冥冥(mng) 霪(yn)雨 心旷神怡(y) 皓(ho)月 宠辱偕(xi)忘 潜行(qin) 浩浩汤汤 (shng) 潇(xio)湘 属 ( zh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 范文正公集。作者是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岳阳楼记一、 生字注音谪守( ) 朝晖( ) 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 )薄幕冥冥( ) 岸芷汀兰( ) 皓月( )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樯倾楫摧( )二、 解释加点词语谪守: 百废具兴: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横无际涯: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 南极潇湘:连月不开: 排空: 日星隐曜:薄幕冥冥: 春和景明: 不惊:沙鸥翔集: 静影沉璧: 何极:翔集: 若夫: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三、翻译下列句子: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之: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1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答案:8.(1)到、靠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