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脑神经共12对,按功能可分为:运动性神经(第、对);感觉性神经(第、对);混合性神经(第、对);有些脑神经(第、对)中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第、对脑神经核在中脑,第、 对在桥脑,第、 、对在延髓12对脑神经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其余脑神经运动核的中枢神经元(核上支配)均受双侧支配 嗅神经()解剖生理:鼻粘膜内的嗅细胞嗅神经(嗅丝)嗅球嗅束外侧嗅纹嗅觉中枢(颞叶的钩回、海马回的前部及杏仁核)(传导嗅觉); 内侧嗅纹、中间嗅纹胼胝体下回及前穿质(与嗅觉的反射联络有关)。临床症状:(一)嗅中枢病变(颞叶钩回、海马回前部及杏仁核)嗅觉中枢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因左右两侧有较多的联络纤维。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幻嗅发作。患者常发作性地嗅到特殊的气味,如臭皮蛋、烧胶皮的气。可见于颞叶癫痫的先兆期或颞叶海马附近的肿瘤。(二)嗅神经、嗅球及嗅束病变颅前窝颅底骨折累及筛板,可撕脱嗅神经造成嗅觉障碍,可伴脑脊液流入鼻腔;额叶底部肿瘤或嗅沟病变压迫嗅球、嗅束,可导致一侧或两侧嗅觉丧失;(三)鼻腔局部病变往往产生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与嗅觉传导通路无关。见于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等。视神经(II)解剖生理: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神经细胞 神经节细胞 视乳头视神经视交叉大部分视束纤维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视辐射枕叶视皮质中枢(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即纹状区)。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中脑上丘和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E-W核)动眼神经瞳孔扩约肌(瞳孔光反射通路) 。 视觉径路在脑内经过的路线是前后贯穿全脑的,所以视觉径路的不同部位损害,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及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图2-24)。一般在视交叉以前的病变可引起单侧或双侧视神经麻痹,视交叉受损多引起双颞侧偏盲,视束病变多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偏盲(同向性偏盲)。临床症状: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1. 视神经损害 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常由视神经本身病变、视神经受压迫或高颅压引起。视神经病变的视力障碍重于视网膜病变。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可出现突然失明;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可引起视力障碍及中央部视野缺损(中心暗点),视力障碍由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高颅压所致视乳头水肿多引起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神经压迫性病变,可引起不规则的视野缺损,最终产生视神经萎缩及全盲;癔病和视觉疲劳可引起重度周边视野缺损称管状视野(图2-24a)。2. 视交叉损害 视交叉外侧部病变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图2-24b),见于颈内动脉严重硬化压迫视交叉外侧部;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可出现双眼颞侧偏盲(图2-24c),常见于垂体瘤、颅咽管瘤和其他鞍内肿瘤的压迫等;整个视交叉损害,可引起全盲,如垂体瘤卒中。3. 视束损害 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常见于颞叶肿瘤向内侧压迫时(图2-24d)。4. 视辐射损害 视辐射全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性偏盲(图2-24e),见于病变累及内囊后肢时(基底节区脑血管病)。部分视辐射受损出现象限盲,如视辐射下部损害,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性上象限盲(图2-24f),见于颞叶后部肿瘤或血管病;视辐射上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性下象限盲(图2-24g),见于顶叶肿瘤或血管病。5. 枕叶视中枢损害 一侧枕叶视皮质中枢局限性病变,可出现对侧象限盲;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有黄斑回避现象(图2-24h);枕叶视中枢刺激性损害,可使对侧视野出现闪光型幻视;枕叶前部受损引起视觉失认。多见于枕叶脑梗死、枕叶出血或肿瘤压迫等。视乳头异常1.视乳头水肿(papilledema) 视神经是间脑的一部分,属于中枢神经的白质。由于视神经外面包有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因此当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乳头水肿。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客观体征,其发生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所致。眼底检查早期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严重时视乳头隆起及视乳头周边有片状出血。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静脉窦血栓等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 2.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 表现为视力减退或消失,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表现于视乳头苍白而界限清楚,筛板清晰可见,常见于视神经直接受压、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及变性疾病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表现于视乳头苍白,边界模糊不清,不能窥见筛板,常见于视乳头水肿及视神经乳头炎的晚期。外侧膝状体和视辐射的病变不出现视神经萎缩。动眼、滑车和展神经(III、IV、VI)动眼、滑车和展神经共同管理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图2-25),共同支配眼外肌,其中动眼神经还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图2-25 眼球运动神经 (一)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 为支配眼肌的主要运动神经,包括运动纤维和副交感纤维两种成分。动眼神经起自中脑上丘的动眼神经核,此核较大,可分为三部分:外侧核 为运动核,左右各一,位于中脑四叠体上丘水平的导水管周围腹侧灰质中;发出动眼神经的运动纤维走向腹侧,经过红核组成动眼神经,由中脑脚间窝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向前与后交通动脉伴行,穿过海绵窦之侧壁经眶上裂入眶,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正中核或称坡利亚(perlia)核 位于中线上,两侧埃-魏(Edinger-Westphal,E-W)核之间,不成对,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到达两眼内直肌,主管两眼的辐辏运动;E-W核 位于正中核的背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中,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瞳孔缩小及晶体变厚而视近物,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图2-26)。图2-26 动眼神经各亚核示意图 (二)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含运动性纤维,起自中脑动眼神经核下端、四叠体下丘的导水管周围腹侧灰质中的滑车神经核,其纤维走向背侧顶盖,在顶盖与前髓帆交界处交叉,经下丘下方出中脑,再绕大脑脚至腹侧脚底,穿过海绵窦外侧壁,与动眼神经伴行,经眶上裂入眶后,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向前走行,支配上斜肌。 (三)展神经(abducent nerve) 含运动性纤维,起自脑桥中部被盖中线两侧的展神经核,其纤维从脑桥延髓沟内侧部出脑后,向前上方走行,越颞骨岩尖及鞍旁海绵窦的外侧壁,在颅底经较长的行程后,由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眼球运动是一项精细而协调的工作,在眼外肌中只有外直肌和内直肌呈单一水平运动,其他肌肉都有向几个方向运动的功能,既可互相抵消,又可互相协同,以完成眼球向某一方向的运动,保证影像投射在两侧视网膜的确切位置(图2-27)。如上直肌与下斜肌同时收缩时眼球向上,而其内收与外展的力量及内旋与外旋的力量正好抵消;上斜肌与下斜肌协同外直肌外展时,向下与向上的力量及内旋与外旋的力量正好抵消。眼球运动过程中眼外肌的功能也进行相应的协调。如眼球外旋23时,上直肌变成了纯粹的提肌,下直肌变为纯粹的降肌;眼球极度内旋时,上斜肌则变为降肌,下斜肌变成了提肌。各眼外肌的主要收缩方向是复视检查的基础。两眼的共同运动无论是随意性运动还是反射性运动永远都是同时和协调的,这就要求与眼球运动有关的所有神经核团间的相互紧密联系,这一功能是通过内侧纵束来实现的。两侧的内侧纵束,上自中脑背盖,下抵颈髓,紧靠中线,沿脑干下行,与皮质下的视觉中枢及听觉中枢(四叠体上丘及下丘)联系,并连接双侧动眼神经核和对侧展神经核,完成视听刺激引起头及眼向刺激侧不随意的反射性转动。内侧纵束还接受来自颈髓、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以及来自皮层和基底节的神经冲动。临床症状:根据损害部位不同分四种情况:(一)眼球运动障碍1. 周围性眼肌麻痹(peripheral ophthalmoplegia) (核下性) (1)动眼神经麻痹 完全损害时出现全眼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由于外直肌及上斜肌的作用),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2)滑车神经麻痹单纯滑车神经麻痹少见,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其单纯损害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3)展神经麻痹 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有复视;常见于鼻咽癌颅内转移、脑桥小脑角肿瘤或糖尿病等;动眼、滑车及展神经合并麻痹很多见,此时眼肌全部瘫痪,眼球只能直视前方,不能向任何方向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常见于海绵窦血栓或炎症及眶上裂综合征。2. 核性眼肌麻痹(nuclear ophthalmoplegia)是指脑干病变(血管病、炎症、肿瘤)致眼球运动神经核(动眼、滑车、展神经核)损害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双侧眼球运动障碍; 动眼神经核紧靠中线,病变时常为双侧动眼神经的部分受累,引起双侧眼球运动障碍;脑干内邻近结构的损害 展神经核病变常损伤围绕展神经核的面神经纤维,故同时出现同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累及三叉神经和锥体束,出现三叉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 分离性眼肌麻痹 核性眼肌麻痹可表现为个别神经核团选择性损害。如:动眼神经核亚核多且分散,病变时可仅累及其中部分核团而引起某一眼肌受累,其他眼肌不受影响,称为分离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核性麻痹需与核下性麻痹相鉴别,见表2-33. 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 病变主要损害脑干的内侧纵束,故称内侧纵束综合征。多见于脑干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性硬化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痹 (3)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 4. 核上性眼肌麻痹(upp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亦称中枢性眼肌麻痹。由皮层或皮层下侧视中枢病变所致,表现为双眼同向凝视障碍,皮层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皮层下侧视中枢(脑桥外展旁核)。 核上性眼肌麻痹临床上有三个特点: 双眼同时受累; 无复视; 反射性运动仍保存,及患者双眼不能随意向一侧运动,但该侧突然出现声响时,双眼可反射性转向该侧; (1)水平注视麻痹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 可产生两眼侧视麻痹 破坏性病灶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故表现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如脑出血) 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如癫痫) 脑桥侧视中枢受损 位于展神经核附近的副外展神经核及旁中线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到达同侧的展神经核和对侧的动眼神经内直肌核,支配双眼向同侧注视,并受对侧皮质侧视中枢控制。此处破坏性病变可造成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2)垂直注视麻痹 上丘是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的皮质下中枢 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 syndrome) 上丘上半损害时,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常见于松果体区肿瘤 动眼危象 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如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上丘下半损害时,可引起两眼向下同向注视障碍;(二)不同眼肌麻痹导致的复视(diplopia) 复视:重影、双影、视物成双。当眼肌麻痹时,患侧眼轴偏斜,注视物不能投射到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视网膜上不对称的刺激在中枢引起两个影像的冲动,患者则感到视野中有一实一虚两个影像。 健眼能使外界物体的影像投射到黄斑区,视物为实像(即真像);有眼肌麻痹的患眼则使外界物体的影像投射到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上,视物为假像(即虚像)。复视成像的规律是: 一侧外直肌麻痹时眼球偏向内侧,虚像位于实像外侧 一侧内直肌麻痹时眼球偏向外侧,虚像位于实像内侧 支配眼球向上运动的眼肌麻痹时眼球向下移位,虚像位于实像之上 支配眼球向下运动的眼肌麻痹时眼球向上移位,虚像位于实像之下(三)不同部位损害所致的瞳孔改变 1.瞳孔的大小 正常直径约34mm。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单纯瞳孔不等大可见于20%的正常人群,通常这种差异1mm。瞳孔异常通常为一侧性,扩大见于中脑顶盖区病变、动眼神经麻痹、阿托品中毒、睫状肌及其神经节内副交感神经病变;缩小见于交感神经通路病变、阿-罗瞳孔、有机磷农药中毒或镇静剂中毒等。除大小不等外,瞳孔异常表现还包括反应差和形状不规则等。检查瞳孔的大小、反应性和形状可为评价自视神经到中脑的神经系统通路病变提供信息。(1)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脊髓侧角C8L1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常导致瞳孔缩小,见于Horner综合征;如果损害双侧交感神经的中枢径路,则出现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见于脑桥出血、脑室出血压迫脑干或镇静安眠药中毒等;(2)动眼神经麻痹 常导致瞳孔散大由于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在神经的表面,所以当颞叶钩回疝时,可首先出现瞳孔散大而无眼外肌麻痹。2.光反射径路损害 瞳孔光反射径路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传导径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消失。光反射的径路不经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枕叶视中枢损害,光反射不丧失,瞳孔不散大。视网膜、外侧膝状体之前的视觉传入通路病变;动眼神经病变;顶盖前区病变(调节反射存在);3.辐辏及调节反射径路损害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枕叶纹状区中脑顶盖前区动眼神经E-W核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睫状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正中核两眼内直肌(福辏反射);调节反射丧失见于白喉(损伤睫状神经)及脑炎(损伤中脑);辐辏反射丧失见于帕金森综合征(由于肌强直)及中脑病变;4. 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 pupil) 表现为两侧瞳孔较小,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是由于顶盖前区的光反射径路受损所致,常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多发性硬化及带状疱疹等;由于顶盖前区内支配瞳孔光反射和调节反射的神经纤维并不相同,所以调节反射仍然存在;5. 艾迪瞳孔(Adies pupil) 又称强直性瞳孔(tonic pupil)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在普通光线下检查病变瞳孔光反射消失,但在暗处强光持续照射,瞳孔可出现缓慢的收缩,光照停止后瞳孔又缓慢散大;调节反射也同样反应缓慢,以一般方法检查瞳孔不缩小,但让患者较长时间注视一近物后,瞳孔可缓慢缩小,而且比正常侧还小,停止注视后可缓慢恢复;伴有全身腱反射(特别是膝反射和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若同时伴有节段性无汗及直立性低血压等,称为艾迪综合征(Adies syndrome);三叉神经()感觉神经司面部、口腔及头顶部的感觉;运动神经支配咀嚼肌的运动。 角膜反射通路 刺激角膜通过以下通路引起闭眼反应: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应。 角膜反射是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的。当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或面神经损害时,均可出现角膜反射消失。(一)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周围性损害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的病变。刺激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多见于颅中窝脑膜瘤、鼻咽癌颅底转移及三叉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1. 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根的病变 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瘫痪。三叉神经根的病变多见于桥小脑脚肿瘤,且多数合并有第、对脑神经和同侧小脑损伤的症状和体征。2. 三叉神经分支的病变 表现为三叉神经各分支分布范围内的痛、温、触觉均减弱或消失。如为眼神经病变可合并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如为下颌神经病变可合并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二)三叉神经核性损害 1. 感觉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表现为同侧面部“洋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特点为: 分离性感觉障碍 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 洋葱皮样分布 三叉神经脊束核很长,当三叉神经脊束核上部损害时,出现口鼻周围痛温觉障碍,而下部损害时,则面部周边区及耳廓区域痛温觉障碍,可产生面部剥洋葱皮样分布的感觉障碍。常见于延髓空洞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及脑干肿瘤等。2. 运动核 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可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并可伴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因翼状肌的功能是将下颌推向前、向下,故一侧神经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常见于脑桥肿瘤。面神经(VII)面神经(facial nerve)为混合性神经,其主要成分是运动神经,司面部的表情运动;次要成分为中间神经,含有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和躯体感觉纤维,司味觉和腺体(泪腺及唾液腺)的分泌,以及内耳、外耳道等处的皮肤感觉(图2-33)。 (一)运动神经 发自位于脑桥下部被盖腹外侧的面神经运动核,其纤维行于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再向前下行,于桥脑下缘邻近听神经处出脑。此后与听神经并行,共同进入内耳孔,在内听道底部,面神经与听神经分离,再经面神经管下行,在面神经管转弯处横过膝状神经节,沿途分出镫骨肌神经和鼓索神经,最后经茎乳孔出颅,穿过腮腺,支配除了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部诸表情肌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及镫骨肌等。脑桥内支配上部面肌(额肌、皱眉肌及眼轮匝肌)的神经元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控制,支配下部面肌(颊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元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 (二)感觉纤维 面神经的感觉纤维为中间神经,分为以下两种:1. 味觉纤维 是感觉纤维中最主要的部分。味觉的第级神经元在膝状神经节,周围突沿面神经下行,在面神经管内,离开面神经向前走,形成鼓索神经,参加到舌神经中(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终止于舌前2/3味蕾,司舌前2/3味觉;中枢突形成面神经的中间神经,在运动支的外侧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终止于孤束核(第级神经元)。从孤束核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位于内侧丘系的内侧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第级神经元),再发出纤维终止于中央后回下部。2.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感觉细胞也位于膝状神经节内,接受来自鼓膜、内耳、外耳及外耳道皮肤之感觉。这些纤维病变时则产生耳痛。(三)副交感神经纤维 副交感神经纤维主要司泪腺、舌下腺及颌下腺的分泌。从脑桥上泌涎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经中间神经鼓索支舌神经至颌下神经节,其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及颌下腺的分泌。泪腺分泌的纤维经中间神经加入岩浅大神经,至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泪腺。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延髓束。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消失而苦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常见于脑血管病及脑部肿瘤等。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当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暴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吃饭时食物存于颊部与齿龈之间。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病变在面神经管内和管外的临床表现不同,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伴发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1.面神经管前损害(1)面神经核损害 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常伴有展神经麻痹及对侧锥体束征,病变在脑桥下部被盖腹外侧。常见于脑干肿瘤及血管病。(2)膝状神经节损害 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称为亨特(Hunt)综合征。多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2.面神经管内损害 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若还伴有听觉过敏,病变多在镫骨神经以上。 3.茎乳孔以外病变 只表现为典型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见面神经炎。前庭蜗神经()1.蜗神经 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I级神经元),其周围突感受内耳螺旋器(Corti器)毛细胞的冲动,中枢突进入内听道组成蜗神经,终止于脑桥尾端的蜗神经前后核(II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部分经斜方体至对侧,一部分在同侧上行,形成外侧丘系,终止于四叠体的下丘(听反射中枢)及内侧膝状体(III级神经元),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形成听辐射,终止于颞横回皮质听觉中枢。蜗神经的功能主要是传导听觉。 2、前庭神经 起自内耳前庭神经的双极细胞(I级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三个半规管的壶腹、椭圆囊和球囊,感受身体和头部的空间移动。 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一起经内耳孔入颅腔,终止于脑桥和延髓的前庭神经核群:内侧核、外侧核、上核、脊髓核(II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小部分经过小脑下脚至于小脑的绒球及小结;由前庭外侧核发出的纤维构成前庭脊髓束,至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调节躯体平衡;来自其他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加入内侧纵束,与眼球运动神经核和上部颈髓建立联系,调节眼球及颈肌反射性活动。前庭神经的功能的是反射性调节机体的平衡,并调节机体对各种加速度的反应。 蜗神经损害 主要表现听力障碍和耳鸣前庭神经损害 主要表现眩晕、眼球震颤及平衡障碍 (1)眩晕 眩晕是患者出现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升降和倾斜的运动幻觉。常伴有站立和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由于前庭器官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自主神经中枢相连,因而也可产生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和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 (2)眼震 为眼球自发性或诱发性的左右上下货旋转性的摆动和震荡,由此构成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和混合型眼震。当前庭器官、前庭神经、内侧纵束及前庭小脑束病变时均可出现眼震。由于前庭系统病变部位不同,眼震的方向不一,如急性迷路病变常引起快相向健侧的旋转眼震,同时伴有眩晕;脑干被盖部病变以垂直性眼震为特征;前庭中枢性病变时眼震方向不一,快相多向注视侧。 (3)平衡障碍 前庭系统损害时出现躯体平衡障碍,表现为步态摇晃不稳,站立和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指鼻试验不准,手指向患侧偏斜。 舌咽、迷走神经(、)(一)舌咽神经 1.感觉神经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味蕾,传导味觉;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其胞体亦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接受咽、扁桃体、舌后1/3、咽鼓管和鼓室等处粘膜,接受粘膜的感觉;而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纤维(窦神经)与呼吸、血压和脉搏的调节有关;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中枢突到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耳部皮肤的一般感觉(图2-38)。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自延髓疑核,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茎突咽肌,功能是提高咽穹隆,与迷走神经共同完成吞咽动作 3.副交感纤维 起自下泌涎核,经鼓室神经、岩浅小神经,终止于耳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分布于腮腺,司腮腺分泌 (二)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1.感觉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内(颈静脉神经节),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凹面的一部分皮肤(耳支)及硬脑膜。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内(结状神经节),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咽、喉、食管、气管及胸腹腔内诸脏器。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自疑核,由橄榄体的背侧出延髓,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软腭、咽及喉部的横纹肌。3.副交感纤维 起自迷走神经背核,其纤维终止于迷走神经丛的副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诸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一)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 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多半同时受损,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消失,临床上称桥麻痹(真性球麻痹)。一侧损伤时症状较轻,张口时可见到瘫痪一侧的软腭弓较低,悬雍垂偏向健侧,患者发“啊”音时患侧软腭上抬受限,伴患侧咽部感觉缺失及咽反射消失。见于 吉兰巴雷综合症、Wellenberg综合征等。舌咽、迷走神经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当一侧损害时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称核上性延髓麻痹或假性球麻痹。常见于两侧半球的血管病变。 (二)舌咽、迷走神经单独受损 舌咽神经麻痹:咽部感觉减退或丧失、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咽肌轻度瘫痪。舌咽神经受刺激时,可出现舌咽神经痛。迷走神经麻痹: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软腭不能提升、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心动过速。副神经()为运动神经包括躯体运动和特殊内脏运动。由延髓支和脊髓支两部分组成。(一)一侧副神经核或其神经损害 同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患侧肩下垂并耸肩无力。后颅凹病变时,副神经常与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同时受损,称颈静脉孔综合征。(二)双侧副神经核或其神经损害 双侧胸锁乳突肌均力弱,患者头前屈无力,直立困难,多呈后仰位,仰卧位时不能抬头。副神经损害多见于肌萎缩厕所硬化症、深林脑炎等。舌下神经()舌下神经为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舌肌运动。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第四脑室底舌下神经三角深处,其轴突在橄榄体与椎体之间出髓,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分布于同侧舌肌。舌下神经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一) 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当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这是因为正常时,两侧颏舌肌运动将舌推向前方;若一侧颏舌肌肌力减弱,则健侧肌运动将舌推向偏瘫侧,无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称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常见于脑血管病等。(二)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 一侧病变表现为患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两侧病变时,则伸舌受限或不能,同时伴有舌肌萎缩。舌下神经核的病变可伴有肌束颤动,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或延髓空洞症等。若病变在颅外,同时侵犯舌下神经袢,患者做吞咽动作时,喉结偏向病变侧。内部结构灰质:前角细胞:随意运动;细胞:维持肌紧张。后角:传导感觉,深浅感觉分离。中间带:侧角(C8L2)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始核。调节内脏和腺体功能。 S2S4:骶中间外侧核,副交感节前纤维起始核。膀胱、直肠、性腺功能。 白质:前索:后索:薄束(内侧,T5以下);楔束(外侧,T4以上)深感觉,精细触觉。侧索: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小脑束:传递本体感觉到小脑,司同侧肢体、躯干平衡和协调。脊髓的反射主要有三种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引起骨骼肌收缩和肌张力增高。深反射:受到皮质脊髓束的抑制。深反射受到高级皮层抑制,如损害,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姿势性反射:肌张力增高,保持姿势。屈曲反射: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肌肉快速收缩,以逃避伤害。脊髓休克:脊髓被完全切断时,与高级神经的联系中断,失去了高级中枢对脊髓的调节,出现病变平面以下脊髓反射活动完全消失,称为脊髓休克(spinal shock)。脊髓休克(Spinal Shock):受损平面以下软瘫: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尿潴留。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运动障碍: 可以出现上(upper motor neuron)或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瘫痪。感觉障碍:后角: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侧痛温觉受损,深感觉保留,(深感觉纤维不经后角,直接进入后索)。后根:深浅感觉均受累。后索:同侧深感觉受损,感觉性共济失调。侧索:对侧痛温觉受损。白质前连合:感觉分离。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触觉存在。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运动(上运动)、感觉和自主功能障碍。出现脊髓休克。脊髓炎(Myelitis)l 各种感染或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分类l 按病变部位:l 1、脊髓前角灰质炎:l 2、横贯性脊髓炎:l 3、上升性脊髓炎:l 4、播散性脊髓炎:l 5、脊膜脊髓炎:l 6、脊膜脊神经根炎:l 按发病快慢:l 1、急性:l 2、亚急性:26周;l 3、慢性:超过6周。l 按病因:l 1、感染和预防接种后:l 2、病毒性: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l 3、细菌或螺旋体:TB、梅毒。l 4、真菌:l 5、寄生虫: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l 各种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l 临床最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l 病因不明。研究未能分离出病毒。部分 患者有病前前驱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后,可能和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l 未分离出病毒:CSF,神经组织。 病理l 胸段最常见。l 大体:多数累及白质和软脊膜,但也可累及灰质、神经根,为局灶性或横贯性。肿胀、充血、渗出,变软。l 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坏死,轴突变性、髓鞘脱失;胶质细胞增生。临床表现l 青壮年多见,无性别差异。l 有的病人病前12周有前驱感染史,或疫苗接种。l 劳累、受凉可为诱因。l 起病急,数小时数天(23)到高峰,起病越急,病情越重。l 前驱症状:背痛,束带感,肢体(下肢)麻木,无力。l 胸段脊髓最常见,其次为颈、腰段,严重的为上升性脊髓炎,影响呼吸。运动障碍:脊髓休克,病变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肌张力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消失,尿潴留。休克病程长短不一。部分原因可延长休克期。 感觉障碍: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消失。上缘有感觉过敏带,或束带感。 l 自主神经障碍:早期大、小便潴留。l 无张力性膀胱:膀胱无充盈感,逼尿肌松弛。l 充盈性尿失禁:膀胱充盈过度,超过括约肌耐受力,自主排尿。l 病变平面以下皮肤干燥、不出汗、脱屑、指甲松脆。l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autonomic dysreflexia):病变平面以上发作性过度出汗、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 脱髓鞘性脊髓炎l 多发性硬化(MS)的脊髓型: 相对较轻,治疗效果较好。辅助检查1、腰穿检查:CSF无色透明,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2、影像学:CT、MRI。 诊断和鉴别诊断1、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的一种特殊类型。伴有视力下降,或视觉诱发电位异常。可有缓解复发,多灶等。2、格林-巴利综合征:属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3、急性硬膜外脓肿: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或感染史。发烧,根性痛,局部压痛,肢体瘫不完全。MRI。 4、脊髓出血:急性,局部疼痛,血性CSF,MRI或CT。5、周期性麻痹:反复发作,软瘫,无感觉和括约肌障碍。血钾低。6、急性脊髓压迫症:结核、肿瘤、脊柱病、外伤等相应病史。MRI。 7、脊髓血管病:缺血,脊前动脉闭塞综合症。治疗l 1、药物:a、激素:b、维生素:c、抗生素:d、改善血循环:e、神经营养药:l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0.4g/kg/d,QD 35天。l 2、护理: l 3、康复: l 4、上升性或高位脊髓炎: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预后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慢性进行性脊髓病变。主要累及脊髓,也可累及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syringobulbia)。临床特点: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肌无力、肌萎缩、分离性感觉障碍、锥体束征和其他畸形、皮肤营养障碍。 病因病因未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因素所至。 1、脑脊液动力学异常:1965年Gardner提出,认为四脑室出口受阻(先天或后天 )和脑室内脑脊液搏动波的冲击造成脊髓中央管扩大,最终形成空洞。支持点:环枕区畸形和四脑室周围粘连等影响脑脊液循环的疾病可造成脊髓空洞症,经手术治疗后可缓解。不支持点:部分脊髓空洞症病例无环枕区畸形和四脑室周围粘连等影响脑脊液循环的疾病。2、先天发育异常:胚胎期神经管闭合不全或脊髓中央管形成障碍。伴有其他畸形。3、血液循环异常:继发于血管畸形、肿瘤囊性变、外伤、炎症等,造成脊髓血液循环异常,继发缺血、坏死、液化、囊性变,空洞形成。 多因素所致。 病理常发生于颈段,向下可达胸甚至腰段;向上可达延髓或桥脑(延髓空洞症,Syringobulbia)。空洞多位于前联合,向后扩展,可影响脊髓前角(对称或不对称),可影响白质传导束。累及延髓则可侵犯迷走、副和舌下神经,以及内侧纵束、脊髓丘脑束、锥体束。 临床表现2030岁起病。男性多见。临床变性复杂多样,进展缓慢。 1脊髓空洞:1)感觉症状: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而触觉、深感觉相对保存。感觉分布似马褂、半马褂或坎肩。影响到脑干的三叉丘系或丘系交叉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2)运动症状:肌肉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手畸形。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征3)累及C8-T2侧角,出现同侧Horner征,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上睑下垂)、同侧面部出汗减少。4)营养性障碍和其他症状:病变节段出汗障碍。晚期可有大小便障碍。关节痛觉缺失所至关节磨损、萎缩、畸形。夏科关节(Charcot):关节肿大、活动度增加、有摩擦音而无痛觉。皮肤溃疡、瘢痕、过度角化,指端无痛性坏死脱落,Morvan征。 2、 延髓空洞症症状体征通常为单侧。累及疑核:吞咽困难、软腭和咽喉肌无力;舌下神经核:伸舌偏向患侧,舌肌萎缩,纤颤;前庭小脑通路受累:眩晕、共济失调、眼震。长传导束症。 三叉神经脊束核:面部痛温觉减退或消失。面神经:3、其他畸形:辅助检查1、X线检查:环枕区畸形、脊柱侧弯、颈肋。2、MRI:3、肌电图: 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史、体征、辅助检查。MRI可确诊1、脊髓内肿瘤:进展快,膀胱括约肌障碍出现早。脑脊液蛋白高,椎管梗阻。MRI。2、颈椎病:可有肌肉萎缩,但有根性痛。X片,MRI。 3、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治疗1、手术:2、一般治疗: 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l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疾病。l 主要病理改变累及脊髓侧索、后索白质以及周围神经。l 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和周围神经病变。常伴有贫血。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VitB12缺乏。正常人每日需要量12g(27g),体内总存储量36mg,停止摄入5年以上才会出现临床症状。VitB12是人体核蛋白合成和髓鞘形成中必须的二种酶(甲硫氨酸合酶和甲基丙二酰辅酶A)的辅助因子。催化甲基丙二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也影响脂肪酸的合成。VitB12缺乏,神经髓鞘的合成受阻,正常细胞膜结构破坏,神经髓鞘出现退行性变化。 VitB12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恶性贫血。内因子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抗胃壁细胞抗体或抗内因子抗体。先天性内因子缺乏。胃部或回肠疾病。营养不良。二. 病理改变后索和侧索的白质(薄束、楔束,锥体束,脊髓小脑束)、周围神经缓慢髓鞘脱失,以及轴突变性。初期为散在,后融合成海绵状坏死灶。中胸段受累最早、最重;颈段轻,只累及薄束;腰段只累及锥体束。严重的可累及视神经和大脑白质。 三.临床表现l 中年以上起病(2070岁),无性别差异。l 亚急性或慢性进展。l 1、周围神经症状:对称性的末梢神经主观和客观感觉障碍。下肢重,持续性。l 2、脊髓症状:l 1)后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Romberg sign (+),肌张力低。l 2)侧索:锥体束征l 3、视神经症状:视力减退,暗点,失明。l 4、大脑半球白质症状:精神症状:易怒,抑郁,幻觉,精神混乱,偏执,认知功能差,妄想,躁狂,痴呆。l 5、晚期:括约肌功能障碍,Lhermitte sign(+)。l 6、内科症状:贫血或正常。消化道症状。 四. 辅助检查l 1、 血清VitB12降低。正常:140900g/L,6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93%,脑叶出血为71%;出血体积在306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64%,脑叶出血死亡率为60%,小脑出血死亡率为75%;出血体积80岁、幕下出血和出血破入到脑室是预示30d死亡的独立因素。但是,这项结果应该要谨慎使用,因为能够预示脑出血后能否生存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是要看患者的早期意识能否恢复。 1.2 脑出血的并发症血肿扩大是脑出血的早期并发症。血肿扩大的发生率较高,但是血肿扩大是因为再出血还是持续出血仍不明确。Brott等研究表明,如果将脑CT示血肿体积增大33%视为血肿扩大,103名患者中有23%的患者在出现首发症状后4h内出现血肿扩大。另外12%的患者在随后的20h内扩大。血肿扩大可使临床体征显著恶化。有3项回顾性实验支持这些发现。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血肿扩大的发生率逐渐下降,但是在发病48h后仍有发生。 血肿扩大的重要预测因素是距离发病的时间和脑CT的基线水平。血肿扩大的其他预测因素还有颅内血肿体积、形状不规则、肝脏疾病、动脉性高血压、高血糖、饮酒和血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但是这些都没有经前瞻性试验证实。 有36%-50%患者会发生继发性的脑室出血。在Tuhrim等研究表明,发生脑室出血的患者的30d死亡率为43%,而只有脑实质出血的患者的30d死亡率为9%。脑室出血的体积与30d死亡的可能性显著相关。脑实质出血的位置,脑室出血的分布及出血总体积是预测原发性脑出血和脑室出血预后的因素。并且,脑水肿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脑出血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可发生脑水肿,并一直持续到14d。血块回缩使血肿挛缩导致早期血清析出。凝血酶和几种血清蛋白参与出血边缘带的炎症反应。在出血部位血小板被激活并释放各种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凝血酶相互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水肿。几项关于原发性脑出血的研究表明,出血周围几乎不发生缺血。磁共振(MRI)研究表明,出血周围带灌注减少,但是不发生缺血。然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表明,出血周围带自我调节机制未受影响,脑血流量只是在血量减少和神经功能联系不能时发生反应性减少。1.3 病因 脑出血可分为原发性脑出血(8085%)和继发性脑出血(15%20%)。50%以上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由高血压引起,30%由脑淀粉样血管变性(CAA)引起。继发性脑出血则可能由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口服抗凝药物治疗(OAT)、抗血小板治疗、凝血障碍、肝硬化、小圆细胞癌、肿瘤、脉管炎、Moya-moya病、静脉窦血栓形成、惊厥或者脑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特定疾病引起的脑出血常位特定的部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编程语言实战Python编程技能面试模拟题及答案全收录
- 2025年电力系统中级火电运行值班员考试要点解析
- 甲状腺超声诊断
- 甲状腺的快速康复课件
- 职教数学复习 第3章函数 第8讲函数的单调性 课件
- 甲状腺射频消融术课件
- 田坪镇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用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通讯稿
- 关于萧红教学课件
- 新解读《GB-T 35873-2018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与质量控制规范》
- 中学升旗管理制度
- Odoo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I卷英语 高考真题
- 专业公路工程知识考察试题及答案
- 陕西西安铁一中学2025届英语八下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
- 2025上半年高级软件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案例分析)》真题及解析
- 赃款退还协议书
-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4 针刺伤预防与处理
- 江西国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试真题2024
- 《电解质失衡课件讲解》课件
- 肌少症知识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