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doc_第1页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doc_第2页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doc_第3页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答: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同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变过程。世界上现有民族数以千计,不同类型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不一样,但它们统统都是一种历史现象。民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一切民族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同化而实现最终融合,最后凝聚成为一体。在这点上,民族同化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首先,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但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资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同一体。再者,就是双方实现的途径有所不同。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民族同化现象是存在于民族发展整个过程的现象,只是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历史上发生过民族同化现象。仅以中国为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民族同化局面。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许多个诸侯割据的小国最终统一为泱泱大国。秦王朝实行的改革,使书同文、车同轨以及法律、货币、度量衡统一,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同化的高潮时期。国家的空前统一,不仅促进了偏僻地区各民族向中原地区的迁徙,也促进了中原民族向偏僻地区的流动。公元前200多年,秦始皇曾派兵50万人南下征战越人,结果这些中原人一去不返,被同化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当中。当然,类似这样大批的汉人同化于少数民族的例子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少数民族同化于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同化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交错杂居,在汉族的较高文明影响下,纷纷被汉族同化。作为付出这一代价所换取的是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民族同化,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彻底,效果也较明显。孝文帝主动采取了迁都城、着汉装、习汉语、沿袭汉制,甚至令改胡姓为汉姓,令胡人死后就地掩埋,不得迁葬故里等,是鲜卑人逐渐汉化,同时也使汉族文化补充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同化于汉族。到了宋辽金元时期,北方的汉人大批南迁,契丹、女真、蒙古各族相继入主中原,结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同化大浪潮。尽管这一时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占据统治地位,但面对强大的汉族文明,最终难以避免被同化的命运。马克斯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几次民族同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在这些民族同化的过程中,夹杂某些强制性的、民族压迫、民族征服的痕迹,但它促进了各民族的接近和交往,毕竟是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对消除地方割据、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然涉及到了强制性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下民族同化的类型了。根据其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可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的手段,是否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通话的过程。一、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强迫同化是民族同化的主体对被同化民族的不平等的强制,对被同化民族的征服及对其特征的消灭。民族强迫同化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一种产物,是民族压迫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统治民族的剥削阶级为了磨灭、消除被他征服、统治的民族的民族特点,直至使之不在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存在,而采用暴力手段,借用政治特权、强制命令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各方面,对被征服、被统治的民族实行压制,使之被迫逐渐失去原有的民族特征。统治民族中的剥削阶级的这种强迫同化的政策,是一种反动的同化政策。这种同化政策违背民族发展规律,违背被同化民族的意愿。虽然说对于强迫同化不可一概而论。比如说封建王朝为巩固自身统治,以武力为后盾强制同化,甚至采用武力征服的办法,必须给予历史的批判。然而这种强制同化,有时在客观上也会起到进步作用,如南方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谴责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时,对这一事件本身的进步意义,则应予以肯定。但是,这种强迫同化毕竟是以落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消失为前提的,因此任何民族强迫同化及同化政策都会受到反对和谴责。这方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例如广为人知的“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中美南美先住民实施的同化政策”、“法国对亚州、非洲殖民地实施的同化政策”、“大英帝国对亚非拉三大洲殖民地实施的同化政策”、“德国对殖民地实施的同化政策”、“美洲新大陆开拓时代白种人对印第安人实施的同化政策”、 “大日本帝国时代日本对殖民地朝鲜半岛和我国台湾实施的皇民化政策”。这些表面看上去属于文化上的同化政策必然伴随政治上的差别,人种主义差别政策随之横空出世。至于对内实施的同化政策,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法国大革命后对国内少数民族实施的同化政策”、“日本对国内阿依奴人和琉球民族实施的大和民族同化政策”、“国民党统治时代中华民国对国内少数民族实施的同化政策”。追根究底,这一切皆为大民族主义(首先表现为语言民族主义)和同化主义作祟的结果。强迫同化的结果,最终并未促成人类“文明”的进步,反而造成人类古来创造的大量珍贵文化遗产消亡,这就是少数民族或土著民族文化不断受到抑压后的日益消失,尤以语言消亡为快。这就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强烈批判强迫同化政策和将少数民族或土著民族文化保护列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及世界性“保卫语言危机运动”盛行欧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互相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民族自然同化完全不同于强制同化,它不是借助暴力和特权等手段实现的,而是不同民族之间自然、自由的发生的,是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和自然适应的过程。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其同化主体一定比同化客体即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在民族自然同化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然同化过程,实质上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向先进的生产方式学习过程的一种特殊现象。因而,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中的一种进步现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同化所具备的特点来:首先,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