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三种误区.doc_第1页
课堂教学的三种误区.doc_第2页
课堂教学的三种误区.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的三种误区第一种误区:认为上课之前必须说所谓的导言,言之凿凿,然后话题一转引入课题,这就是好课了。事实上,这是教师本身在做一个开场秀,对学生而言毫无意义。既激发不起来学生的兴趣,又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知道怎么配合老师。这样的学生即使今后走上社会,也会对假大空的现象置若罔闻,因为从小他们就已经生活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中。第二种误区:课堂教学追求所谓的“语言简练”。当然,我们不希望教师在讲课中絮絮叨叨、返工教学;但也决不应该使用白开水似的语言,这种教学的后果,虽然表面看起来严谨工整、无懈可击,但是教学平淡如水、波澜不惊。不仅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独创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处于休眠状态,他们的学习愉悦兴奋点也处于抑制之中。他们只知道,教师教什么我听就是了,日复一日,家里学校苦熬岁月,就像流水线上的白条鸡。在这样的课堂你会看到,有条不紊的教学操作、按部就班的顺利教学,其学生表情木然、目光黯淡,没有自己鲜活的思维,而任由教师无形的绳索牵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观念,就像日本人称为的“木头”。这种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就像一份报道所写:“同样的年龄在英国上学和在湖南上学,前者成才的可能性则会大大增加。”事实即如所言,我一些朋友的孩子,在欧美读的本科,结果无论在知识视野,还是在独立能力上,都优于国内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第三种误区:只看成绩结果,不看取得成绩的途径。事实上,为了取得成绩来证明自己,一些教师会采用简单的、短效的手段。因为复杂的教育技术需要思考内化,而且很不容易掌握,而简单短效的手段却成本很低,尽管这些手段无视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发展的后继性,但是在短时期是看不出后遗症的,而这正是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如:假期提前讲新课、教师之间竞争性的题纸轰炸、无偿占用学生自习消化知识时间、以死记硬背替代独立思考、无节制地增加学生的疲劳程度等等。有一句名言:“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不再厌倦时,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我只想问:现在的学生喜欢上学吗?喜欢课堂吗?喜欢上课吗?从心里喜欢所学的知识吗?如果不是,那就是教育的集中营,而以上三种教学做法,就是这所集中营中的看守!而一些教师正乐此不疲地坚守着自己从学生时代就耳濡目染学会的教学做法,维持着难以改变的习惯势力。把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尽管杂志文章可以讲、理论讲学可以讲、但是应用起来又有几人能得心应手?所以寻找长效的教学之路、寻找能使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教学之路,就好像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跋涉一样,非得具有恒心和勇气不可。人云亦云不行、人言可畏不行、呆板木讷不行、机械复制不行,这是一条隐蔽的路、神奇的路、需要探索的道路。考核必读材料之二:五项教学基本技能在近期连续的岗位培训考核中,有的老师说,这些技能我们以前也是使用的,只是不知道名称。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的问题,如果如此,大家应该是十分熟练了,但为什么在考核中却显得异常艰难,有的学校考核几次都过不了。所以,不是名称问题,而是使用的不到位、甚至不会使用问题。下面,我就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逐一加以说明,以期引起使用者的注意。很多课堂教学为什么没有教学的味道,课上得枯燥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的思维没有灵活和运转起来,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使用这八项教学基本技能采访、追问、评价、表决、反意、归谬、佯误、留白。在这里,仅说明考核的五项。一、采访1、采访与提问的区别提问是当学生举手时,教师对举手者的指定;或者学生不举手,教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的随机抽查指定。而采访则不然,它是当没有学生举手时,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进行使全班都能听得见的询问;或者教师叫举手的学生把手放下,随和地走到学生的书桌中间,平伸出手臂示意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当学生不愿意回答或不会回答时,教师要亲切地示意学生不要紧,然后再采访其他人。提问是居高临下的,采访是走到眼前的;提问是威严的、采访是随和的;提问是考查性质的、采访是询问性质的;提问是指定性的、采访是随意的;提问产生的是紧张、采访产生的是放松;提问使得人人自危、采访却使学生会跃跃欲试。2、采访的前提条件(1)当教师提出问题,全班没有学生举手时,可以使用采访的形式;(2)当总是几名优秀学生举手,对全班有垄断趋势时,可以使用采访的形式。3、采访的注意事项(1)教师混淆与提问的区别,在神态上还是颐指气使;在语气上,还是考察别人的;所以这种做法本质上依然是提问。有些教师一直说自己就是按照采访的要求做的,但没有效果。殊不知,这些教师根本就没会做,或者从本质上从来就没有做过。(2)采访往往与追问、表决、评价联合使用。(3)教师要注意不要揪住一名学生不放手,那就叫做“拷问”;或者反复暗示学生自己的答案,那就叫做“诱供”。二、追问1、追问的必要性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是听之任之,就是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就是不疼不痒地与之“搭讪”,既起不到深入深刻的目的,又起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功效。而及时有效的追问,不仅可以使问题深刻化,还可以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2、追问示例(1)最典型和最常用的追问就是“你是怎样想的?”(2)美国课例灰姑娘,学生说:“我很痛恨那个后妈,她竟然不让灰姑娘去参加舞会,而让自己的女儿去参加舞会。”教师追问:“假如你就是那个后妈,你是让自己的女儿参加舞会,还是让别人的女儿参加舞会?”一语中的,直指这节课问题的核心。(3)学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教师追问:“为什么会觉得酒很淡呢?是酒的度数太低吗?换酒就可以了!”“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呢?”(4)学生:“这是中点,连上就是中位线了。”教师追问:“你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3、追问的注意事项(1)追问不能太频,逮住一个人问个不停,不仅学生遭受拷问,教师问来问去连自己都糊涂了。(2)教师追问的时候必须声音响亮,使全班都能听见,因为你不仅仅是在问一名同学,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向全班提出疑问。否则,由于教师在反复对付一个同学,往往会出现全班纪律松弛的局面。你们两个人在那里嘀咕,会严重波及教学效果和课堂秩序。(3)教师不能以追问来诱供,学生憋得满脸通红,就是摸不准老师让自己回答什么。教师也是干着急这么暗示启发就是不往答案上回答,这样的追问已经失去了有效的意义。三、评价1、评价的意义评价的第一层意义是鼓励,这会使学生感到荣耀和振奋。但有的教师使用简单化,比如常见的“我们给这名同学以掌声鼓励”“伸出拇指赞一赞他”等等,由于矫情做作的形式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使得这样的做法效果不大甚至相反。还有的教师过分夸大,而使得评价缺乏真实感、以其虚假而使人不舒服。比如:“你真是个小科学家”“你长大一定会考上清华大学”等等,这不仅不令人信服,还会使被评价者背上包袱,不知如何面对下课后同学们的揶揄。我曾经说过人大附中王君老师课堂的评价,她的评价很有煽动力而竟然不重复。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东张西望、不知所云,而屏幕上的词中恰恰有一句“寻寻觅觅”,于是王老师诙谐地说:“你还在寻寻觅觅呢?”引起了全班会心的微笑,其教学机智可见一斑。一位同学选了“牛郎织女”这句词,王老师则微笑着说:“你真是一个比较浪漫的孩子。”其它即兴评价还有:“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句话很有哲理”“是一个思维很有深度的孩子”“再重新调整一下就更好了”“小男孩说话时,眼睛闪闪发亮,真好!”当同学们激愤地说到我国还存在的“活熊取胆”时,王君老师同样激动地评价道:“听了你们的话,老师的心都湿了。”彰显出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丰富词汇和人文素养。评价的第二层意义是评论,这里既有发言价值内涵的挖掘,又有对待问题的商榷和中肯的建议。比如,“从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升值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你的看法很有新意,这说明维纳斯雕塑固然很美,但也有缺陷。”“你的分类没有遗漏,但是很遗憾这里面有重复,是不符合分类原则的,你再仔细权衡一下,老师期待着。”“你是这样认为的,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还有更深刻的含义没有把握,你再想一下,看我们能不能取得一致。”2、评价的使用条件(1)必须是真正的有感而发,这样的评价才会真实可信。否则,不论你怎样伪装,学生的心灵也会感觉到虚情假意。(2)这个问题必须评论,否则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或者反之,会引起思维的混乱。3、评价的注意事项(1)以鼓励出发的评价不能用滥,人们不会珍惜轻易到手的东西。所以在使用语言上要留有余地,不能把学生放到炉火上烤,而是使他们更愿意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2)以评论出发的评价不能断言,否则人家就不会和你玩了。既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又要使学生产生继续辩解的愿望。所以,在语言和语气的使用上,要平易近人、商量的而不是武断的,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四、表决1、表决的由来简单的“是”或“否”的回答,不仅不能够产生有效的意义,反而会浪费和占用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这时,可采用表决的方式,既使教师马上明了全班持这一观点的人数,又知道不同意的学生到底是谁,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2、表决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的观点、也可以是学生的观点;既可以是正确的观点、也可以是错误的观点。“同意这一观点的请举手!”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全班无一遗漏全部举手:这时可考察这里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学生,随机提问“请你说一下你同意的理由”;第二种情况,全班有不举手的学生:这时务必随即叫起不举手的学生,“老师看见了你没有举手,请你说一下不同意的理由”。假如有的学生是由于没有听讲,而张口结舌不知所云;或者不清楚如何回答,这时被叫起的学生往往愣在那里不能发言,于是教师可插入荒唐的结论,使其必开其口洗清自己。比如狮子与兔子一课,教师:“狮子被蚂蚁欺负了,所以它是弱小的,同意这一观点的请举手”“你没有举手,说一下你的看法”;教师:“下面我们这样表决,狮子是强大的百兽之王,谁也不可能欺负它,同意这一观点的请举手”“老师注意到你两次都没有举手,你是怎样看的?”“你要是说不出来,老师替你想一个理由,那就是你认为狮子这种动物是不存在的,是不是?”3、表决的前提条件(1)众说纷纭,观点集中不起来。这时,表决起到了整理现场的作用,把持有不同观点的阵营一下子区别得泾渭分明。(2)学生说出了错误的答案,而这种答案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了深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必要在这里打一场战役。(3)教师刚讲完重点,为了考察学生们是否听明白了,这时可选择正确的或错误的表述,在全班进行表决,即可立刻明确方才全班的学习情况。4、表决的注意事项(1)一般不用正反两方面的表决,因为不举手就是不同意,马上提问这样的学生就可以获得相反的意见或看法。而对于很纠结的观点,则必须正反两方面表决,以判明阵营。(2)一般表决后,要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意见不是你表述的意见,为了探明原因,必须请他们回答才会知道理由。而这时,敢于不举手的学生,也会很乐意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们会有思想准备的。(3)表决后经过发言,教师要有结论,至少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依旧是是而非,那就失去了表决的实际意义,而且学生也会由于不得要领而兴趣大减。五、反意1、反意的意义反意以其大幅的心理落差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近似于荒唐的观点引起学生的反驳动机,以达到辩论问题、加深记忆、深刻理解的目的。2、反意的举例(1)教师:“我看这个定理表述的太罗嗦,有的字可以去掉,大家看一看可以去掉哪些字,为什么?”同学们引起了警觉,在看这个定理,这已经是一个记忆的过程了,但是可能没有人发言。教师继续反意:“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我看这个同字没有必要,可以去掉。同意我看法的请举手,但是不举手的同学可要说服我、反驳我,否则就是同意喽。”“你没有举手,能不能说服我?”“这位同学,你能反驳我吗?”有的人说,假如全班都举手同意错误的观点怎么办?这时,可以请同意的同学都起立,待大家都站好后,教师杀回马枪:“很遗憾,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现在站起来的同学都错了,请坐。下面看一看错在哪里?谁能找到错误的原因?”(2)教师:“徐志摩的诗这年头活着不易我看他不是为了看桂花而去访桂,而是为了去看那个村姑,否则为什么顶着雨去烟霞岭呢?等天晴不行吗?这是等不及了。同意我观点和不同意我观点的同学都要用诗中的语言或情境来说明。”教师在注重文本,防止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式回答。3、反意使用的前提条件(1)为了记忆某些东西,以此来加深印象,通过反复琢磨达到潜意识记忆的目的。(2)为了深化某些知识,通过辩论、反驳来深刻认识,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3)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激趣,激活学生参与的动机和愿望,使学生欲说不行、欲罢不能,从而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