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2016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2016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2016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2016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2016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J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 -201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deodorizer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201 - - 发布 201 -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CJ/T -201目次前言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分类和型号24.1 分类24.2 型号编码24.3 标记示例25 要求25.1 一般要求25.2 除臭效果要求25.3 不同种类除臭剂主要技术指标要求35.3.1 物理除臭剂35.3.2 化学除臭剂35.3.3 微生物除臭剂35.3.4 植物提取液除臭剂36 试验方法46.1 气味的测定46.2 氨的测定46.3 硫化氢的测定46.4 急性经口毒性测定46.5 急性吸入毒性测定46.6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测定46.7 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测定46.8 闪点测定46.9 外观检验46.10 有效活菌数测定57 检验规则57.1 出厂检验57.2 型式检验5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58.1 标志68.2 包装68.3 运输68.4 贮存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宜昌市固废处置管理中心、上海野马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士力学研究所、江苏生久农化有限公司、上海复振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熊辉、张安杰、任稚萍、张倚马、陈化南、叶长英、林杰、王玉婧、李东、闫志英、黄显波、周一民、刘磊、陈湧。ICJ/T -201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除臭剂(以下简称“除臭剂”)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型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掩蔽、减轻或消除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场所产生恶臭的除臭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7701.1煤质颗粒活性炭 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 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4678空气质量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1467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 15603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 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 21603 化学品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GB/T 21604 化学品 急性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方法GB/T 21605化学品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GB/T 21609化学品 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方法GB/T 21615危险品 易燃液体闭杯闪点试验方法GB/T 26900空气净化用竹炭GB/T 30393制取沼气秸秆预处理复合菌剂AQ 3047化学品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志规范HJ/T 415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3年第2号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活垃圾除臭剂municipal solid waste deodorizer用于掩蔽、减轻或消除生活垃圾产生的恶臭的产品。3.2 物理除臭剂 physical deodorizer不改变臭气组分的结构,通过掩蔽或吸附臭气,改变臭气的局部或相对浓度的除臭剂。3.3 化学除臭剂 chemical deodorizer采用合成或者半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可通过与臭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减轻或消除恶臭的除臭剂。3.4 微生物除臭剂 microbial deodorizer利用微生物对臭气组分的代谢或其代谢产物与臭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减轻或消除恶臭的除臭剂。3.5 植物提取液除臭剂 plant extract deodorizer以天然植物萃取液或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可通过与臭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减轻或消除恶臭的除臭剂。4 分类和型号4.1 分类常用的生活垃圾除臭剂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原理主要分为:物理除臭剂(包括掩蔽型和吸附型)、化学除臭剂、微生物除臭剂和植物提取液除臭剂等。4.2 型号编码由类别代号、类型代码,其型号如下:SL类型代码:物理除臭剂(W)、化学除臭剂(H)微生物除臭剂(S)、植物提取液除臭剂(Z) 类别代号:生活垃圾除臭剂 4.3 标记示例微生物除臭剂产品标记为:SL-S5 要求5.1 一般要求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除臭剂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应避免诱发火灾、爆炸等危险。除臭剂的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5.2 除臭效果要求根据各类除臭剂不同的作用原理,掩蔽型的除臭剂应达到掩蔽臭气,消除气味的刺激性的效果;吸附/反应型的除臭剂应达到降低恶臭污染物浓度的效果。具体除臭效果指标如表1所示。表1 除臭剂除臭效果要求除臭剂类型控制项目除臭效果要求掩蔽型气味无刺激性吸附/反应型氨20mg/m3硫化氢10mg/m35.3 不同种类除臭剂主要技术指标要求5.3.1 物理除臭剂掩蔽型除臭剂技术指标要求如表2所示。吸附型除臭剂中,煤质颗粒活性炭的技术指标应符合GB/T 7701.1的规定,竹炭的技术指标应符合GB/T 26900的规定。表2 掩蔽型除臭剂技术指标要求项目要求液体闪点60oC急性经口毒性实际无毒急性吸入毒性实际无毒皮肤刺激性无刺激性5.3.2 化学除臭剂化学除臭剂应含有能与生活垃圾相关的恶臭物质反应的有效成分,通过化学反应降低恶臭污染物浓度。化学除臭剂技术指标要求如表3所示。表3 化学除臭剂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要求水溶性以水为溶剂的化学除臭剂,在水中应有较大的溶解度液体闪点60oC有效成分能与H2S、NH3等生活垃圾恶臭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5.3.3 微生物除臭剂微生物菌剂应有明确的微生物菌种的来源和种名,酶制剂应有明确的微生物来源。固体酶制剂应无结块,无潮解现象,液体酶制剂允许有少量凝聚物。微生物除臭剂应保证环境安全性,并且具备降解生活垃圾相关恶臭污染物的能力。5.3.4 植物提取液除臭剂植物提取液除臭剂的主要成分应为天然植物提取物,有效成分能与生活垃圾相关的恶臭物质反应,降低恶臭污染物浓度。植物提取液除臭剂技术指标要求如表4所示。表4 植物提取液除臭剂技术要求项目要求水溶性以水为溶剂的植物提取液臭剂,在水中应有较大的溶解度闪点60oC急性经口毒性实际无毒急性吸入毒性实际无毒皮肤刺激性无刺激性有效成分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能与H2S、NH3等生活垃圾恶臭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6 试验方法6.1 气味的测定采用嗅觉法,操作者应是经过训练和考核的专业气味评判员。检测应在洁净无异味的环境中进行。操作者仔细嗅闻样品的气味,判别其是否具有刺激性。应有两人独立检测,并以两人一致的结果为样品检测结果。若两人检测结果不一致,则增加一人检测,最终以两人一致的结果为样品检测结果。6.2 氨的测定按照GB/T 14679的规定进行。6.3 硫化氢的测定按照GB/T 14678的规定进行。6.4 急性经口毒性测定按照GB/T 21603的规定进行。6.5 急性吸入毒性测定按照GB/T 21605的规定进行。6.6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测定按照GB/T 21604的规定进行。6.7 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测定按照GB/T 21609的规定进行。6.8 闪点测定按照GB/T 21615的规定进行。6.9 外观检验采用目视法进行检验。6.10 有效活菌数测定按照GB/T30393的规定进行。7 检验规则7.1 出厂检验7.1.1 除臭剂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保证各项指标符合要求,检验合格并填写产品合格证书后才允许出厂。7.1.2 检验合格后应将合格检验项目及结果作为产品合格证书的附件。7.2 型式检验7.2. 1产品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生产的试验定型; b)产品停产两年及两年以上,恢复生产的;c)产品的结构、材料或制造工艺有重大改变,可能影响性能的。7.2.2 型式检验时,如果属于7.2.1中a)、b)两种情况,应对相应的所有项目进行检验,如果属于7.2.1中c)情况,可仅对受影响的项目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如表5所示。表5 检验项目序号检验项目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对应要求条款号试验方法1气味5.26.12处理后氨浓度5.26.23处理后硫化氢浓度5.26.34急性经口毒性5.3.1、5.3.2、5.3.46.45急性吸入毒性5.3.1、5.3.2、5.3.46.56皮肤刺激性5.3.1、5.3.2、5.3.46.67急性眼刺激性5.3.1、5.3.2、5.3.46.78液体闪点5.3.1、5.3.2、5.3.46.89外观5.3.36.910有效活菌数5.3.36.1011酶浓度5.3.3根据国内外现行相关标准进行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8.1 标志应在每个独立包装的除臭剂的醒目位置粘贴产品铭牌,并应至少标明以下内容:a) 制造商名称和商标;b) 产品名称和规格;c) 主要技术参数;d) 出厂编号和制造日期;e) 保质期;f) 运输及储存注意事项。8.2 包装8.2.1 产品包装应符合GB 191及GB/T 191的规定。8.2.2 产品包装中应包括以下文件: a)产品合格证; b)产品说明书,具有眼刺激性等危害性的产品应明确说明安全性信息和相应的操作防护救护措施,液体产品应说明其有效成分浓度或者稀释比例; c)出厂检验报告。8.2.3 应保证产品铭牌、文件在运输与贮存中不被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