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_第1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_第2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_第3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_第4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研究意义和议题 意义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 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 中国农业承载的人口过多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 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政策 第一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 一 二元经济模型1954年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WilliamLewis 发表 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的论文 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 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 核心论点 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存在 二元经济 DualEconomy 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 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和廉价的 无限劳动供给 说明 无限劳动供给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劳动力丰富 新增劳动力以 自然就业 的形式进入生产 农村总是按总人口平均分配总产量 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存消费 形成 最低生存费用 图5 1射线OF上的斜率 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 土地有限 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 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至零 即 零值劳动力 图5 1L2L3 是多余的 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大于零 但小于最低生存费用 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多余的 伪装的失业 图5 1L1L2 传统农业部门的 最低生存费用 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这是一种 不变的制度工资 在这个工资水平上 现代工业部门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总产量曲线 TP 与边际产量曲线 MP MP是TP上点的切线的斜率 图5 1 零值劳动力 L2L3 伪装的失业 L1L2 经济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 工业部门积累资本 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和壮大 另一方面 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 自身提高效率 结果 异质的 二元经济转变为 同质 的一元经济 二元经济模型 图5 2 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 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 也是现代化的过程 工业化 指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 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 一般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工业化率 衡量 城市化 在工业化过程中 人口和社会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城市化率 衡量 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 发动机 工业化引致人口和生产力向城市聚集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 推动器 城市为工业提供规模和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同步发展 经典说明 钱纳里和塞尔昆 多国发展模型 3 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 城市化滞后 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水平型滞后 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转变为工业和城市人口滞后于工业发展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对称 二是功能型滞后 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结构不协调 不能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超城市化 指城市膨胀超过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 城市病 第二节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一 计划经济时期吸取农业剩余积累工业化资金 阻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 1952 1978年 26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45 4 下降到20 4 年平均下降3 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 5 下降到70 5 年平均下降仅0 5 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48 2 达到 半工业化国家 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 5 却是农业大国 二 改革以来 80 90年代 1 转移数量农民有了择业自由 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 改革20多年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1 5亿左右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由1978年的70 5 下降到1999年的50 1 至今差不多是这个水平 2 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thepatternofbothpeasantsandworkers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浓厚的兼业色彩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明显的封闭性 80 以上是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 3 离土不离乡 模式的历史意义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同于经典的刘易斯模式 着力点在农村 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城镇 被称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 这是一个创举 开辟了第二条道路 离土不离乡 模式的历史合理性 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就业 门槛 低 易于解决资金 并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金 农民可以兼营农业 4 离土不离乡 模式的弊端 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 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延缓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具体 农村工业分散发展 村村冒烟 家家办厂 小城镇数量多 经济功能差 是放大的村落 农村病 马路经济 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 以路为街 以街当市 日出而聚 日高而散 停留在赶集水平 空城计 非农业人口少 工商业不旺 平时冷冷清清 农忙时甚至不见人影 放大的村落 经济功能很差 远看像城市 近看是农村 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比较 钱纳里和塞尔昆 多国发展模型 城市化滞后的后果 首先 削弱对工业化支持 其次 削弱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13 1 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高达50 2005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2 4 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仍然高达44 8 最后 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节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估计 二 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改变 离土不离乡 的转移模式 离土离乡 农民变市民 三 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 1 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户籍制度 就业制度 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 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缺失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 教育 医疗 养老 农村土地制度参阅 傅晨 广东城市化发展战略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6章 第243 262页 2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太低的工资水平 恶劣的工作条件 过长的工作时间 拖欠工资 甚至缺乏基本人权保障 社会管理监督缺失 3 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低 主要从事简单和繁重的体力劳动 建筑 搬运 矿山 餐饮 后果 进城农业剩余劳动力既不能成为城市人 也割不断与土地的 脐带 成为游离于城乡之间的 两栖人口 典型现象 春运民工潮 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政策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二 三产业就业46 5 第二产业占57 6 建筑业占80 要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 鼓励农民流动 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对农民工歧视性政策规定和不合理收费 简化农民跨地区流动 城市政府要把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子女教育 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 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 1 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各种准入限制 一视同仁 平等竞争 2 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证明 简化手续 3 清理整顿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 4 保障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5 在公共卫生领域给农民工市民待遇 6 规范企业用工制度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7 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8 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