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接地、接零.doc_第1页
保护接地、接零.doc_第2页
保护接地、接零.doc_第3页
保护接地、接零.doc_第4页
保护接地、接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未刊明人诗集市隐轩吟草闲吟集述评程自信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徽州商人足迹遍及全国,为其经济最繁荣时期。徽商不仅在思想上重视,而且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与保障了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这一环境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导致了大批徽州人具有“亦儒亦贾”或“亦贾亦儒”的特点,具有文学、艺术特长的人士的产生也较其他地区为多。然而,徽州文人留下的著作,并非全能付梓,或由于战乱、水患、水灾以及岁月流逝的因素,许多早已失传。其他地区文献典籍存毁的情况亦与此相近。这就为后人编纂真正意义上的全明诗全清文一类总集,留下了不少乃至是难以克服的困难。笔者秉承庭训,幼读诗书,于故乡徽州乡邦文献一向十分关心,家有旧藏明代徽州诗人汪志恩及汪文辉诗集之稿本,自故乡歙县岩寺区虹梁村携来身边近五十年。于今,时代承平,实事求是之风吹遍国中,各项文化建设(含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整理)事业亦蒸蒸日上、进展喜人。余不揣浅陋,仅就两书稿(遍查四库全书总目列朝诗集明诗综安徽通志徽州府志歙县志皖人书录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诸书,均未见著录)的作者生平、诗作的内容与数量、书稿的行款版式等,作一简介、评述,以期引起方家之注意,若可对当前有关古籍(如全明诗等)的整理编纂及徽学研究工作有所裨益,则幸甚!一市隐轩吟草卷首序文(已佚)卷首 署新都南泽汪志恩沐卿父著黄白山人黄懋章彬甫父订卷末有通家忘年社弟黄懋章跋二闲吟集卷首有全天叙(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序(万历癸丑仲春之吉)郭钟秀汪斗扬诗序王稚登汪君斗扬诗草序卷首署汪文辉斗扬父著臧懋循晋叔父校陶珽稚父选汪道会仲嘉父订吴友凤嘉宾父阅卷末有张应槐跋后跋(已残缺,不详撰者姓名)两诗集的著者均为徽州歙县人,故市隐轩吟草卷首汪志恩于姓名前冠以“新都”二字。新都,系新安郡之旧称,隋、唐时又曾更名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始改称徽州。市隐轩吟草的著者汪志恩生于明代嘉靖七年(1528),闲吟集的著者汪文辉生于万历四年(1576),两人年龄相差四十八岁。汪文辉的祖父与汪志恩为兄弟,故市隐轩吟草末落款为“教下侄孙文辉(顿首识)”。市隐轩吟草的成编,系由汪文辉之弟汪元方所促成,成编时汪志恩已入“垂耄之年”(黄懋章跋语)。两书稿合订为一册,应系成于汪文辉之手,其时汪志恩或已不在世,拟汇刻成书,则带有纪念意义。书稿待刻本约成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左右。汪志恩、汪文辉两人,长期居于乡里(歙县西溪村,距府、县城约十华里),皆不曾入仕。然汪志恩之族侄为汪道昆、汪道会(即汪文辉之族叔为汪道昆、汪道会),所居地亦不远,来往密切,以此故(道昆、道会皆有文名。道会著小山楼稿,道昆被称为明文坛“后五子”之一,著有太函集及杂剧高唐梦洛水悲等五种,官至兵部左侍郎),交游尚不乏政界人士。亦因此故,汪文辉能为自己的闲吟集请来曾任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全天叙作序文(序文末钤有“今马玉堂”“丙戌进士”“全印天叙”三印),请来当时文坛名望甚高的臧懋循(即元曲选的编者,曾官南京国子监博士)及吴中文坛领袖王稚登参与其书稿的校订或为其书稿撰写序文。汪志恩、汪文辉虽辈分不同,年岁相差甚远,但从两人诗作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来看,均以写于万历中后期者为多。如市隐轩吟草中明府刘公太夫人贞苦诗,其中的“明府”即指知县,“刘公”指刘伸(万历中曾任歙县知府)。又集中郡二守郭公册叶奉题一律中所提及之“郡二守”(郡同知)“郭公”,即为汪文辉闲吟集作序文的郭钟秀。闲吟集中有舟次四明访全詹事诗,其中所造访的对象“全詹事”即全天叙。汪文辉赴四明(今浙江宁波)访全天叙后,全氏曾为其闲吟集作序,时在万历癸丑,即万历四十一年。有别驾郭老师署歙篆中的“别驾郭老师”,即郡同知郭钟秀(万历四十年始任)。送伯友宗丈之燕兼怀张中丞元裕老师中的“张中丞元裕”,即张涛(字元裕)。他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以工科给事中忤旨,外放赴知徽州歙县,在歙县期间有善政。此诗当作于张涛在歙任满(三年)升迁离开徽州后。为闲吟集作序的王稚登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全天叙序文的落款时间为万历四十一年,故可推知两诗集中,应无万历四十二或四十三年后之作品。汪志恩曾旅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宣城、杭州及越中一带。其中居住时间较长的是任城与宣城。有任城送友人还姑苏任城中秋秋怀八首(其中咏及任城之太白楼)、题任城尚氏园及宛陵道中宛陵九日春日过西津桥山游暮春宛陵送君建再题敬亭清越上人山房等可证。我们从汪志恩(沐卿)的诗作中,可以知道其弟文卿曾客居故苏(今江苏苏州)、崇邑(今浙江桐乡)、语溪(语儿溪)、清源(今山西清徐)、上谷(今河北易县)、冀北一带。两兄弟活动范围甚广,不可能是纯粹的旅游,而应与徽州人有悠久历史、赖以谋生的经商事务有关。至于诗作中未具体涉及所从事的商业活动,则与诗人深受重农抑商传统思想之浸淫,潜意识中对商人地位的轻视及追求诗作中“绝无烟火气味”(汪文辉跋语)之旨趣有关。从汪志恩客居异乡之诗作内容来看,大体以抒发怀念家乡之情,写旅游观感及与友人交游(含结诗社及与诗社同仁饮宴唱酬)情况为主。于徽州乡间居住时,其诗作内容以表达隐居情怀,描写乡间景物及游览名胜古迹(圣僧庵、相国许公神祠、环翠亭、龙山等)或与诗社同仁登临聚会情景为主。亦间有涉及当时徽歙水利、桥梁建设情况之作,如邑侯方公渔梁堰成(渔梁堰,即渔梁坝,为歙县城郊练江上的一宏伟水利工程,坝长138米,始建于宋代,因坝石或被冲毁,后世屡有重修。万历三十三年知县方承郁曾集资修葺此坝。近人或誉称此坝为“江南之都江堰”)、程比部首修古虹桥众喜赋赠(古虹桥横跨于练江支流丰乐河上,长近百米,万历中建)等。汪文辉游踪所至之地,则有岳阳、焦山(今镇江焦山)、姑苏、四明(今浙江宁波)、武夷、金陵(今江苏南京)、杭州、会稽(今浙江绍兴)等。留下有登岳阳楼焦山姑苏吊古舟次四明访全詹事武夷有怀黄山社诸友客吴怀寄叔达刘年伯金陵送友人归楚过钱塘赠杨明府虎林夜雨怀感登湖上来凤楼舟次钱塘梦感游会稽迷径谒王右军祠及墓等诗作。此类作品,多为纪游、怀古、访友及抒发客居愁思之作。汪文辉在苏州时,曾持族叔汪道会(字仲嘉,卒于万历四十一年,迟于汪道昆去世二十年)之函,往访吴中文坛名人王稚登,恳请他为闲吟集作序。王稚登,字百谷,江阴人,移居苏州,有王百谷集传于世。闲吟集卷首有汪君斗扬诗草序,序文末落款为“太原王稚登”。“太原”应系王氏之郡望。从王稚登序文标题可知,当汪文辉晤及王稚登时,闲吟集尚未完全定编,闲吟集的定名,应系在王序完成以后。汪文辉往四明时,拜谒曾任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的全天叙(从其序文中可知,全氏与曾任歙县知县的张涛为“同年”),亦与邀请为闲吟集作序有关。汪文辉居家时所作诗篇,于其整个创作中所占比例不大,其内容以抒发闲居情趣(如幽居有感有感自适隐居闲居偶成)及描写游览名胜(问政山、水西)情景为主。亦有写相思离别之情(有所思秋思)和题画之作(题陈白阳小景题倪迂仙画题董太史玄宰先生画)。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诗人都曾与情趣相投的文人雅士结成诗社,参与其聚饮唱酬活动。不仅体现出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日文坛的风气。汪志恩寓居宣城时有宛陵同诸社友饮西津酒楼,离开宣城后作有寄敬亭旧社诸友诗。万历年间,宣城梅鼎祚、沈懋学、高维岳等结敬亭诗社。汪志恩诗中的“社友”“旧社”,当系指留滞宣城时相与唱酬的诗社同仁及敬亭诗社。返歙乡居期间,汪志恩亦频繁参与当地的诗社唱酬的诗社活动。这从其七夕同社友集杲山寺环翠亭同诸社友会饮春日邀诸社友饮剑沙别墅社友载酒重集龙山分韵得看字等诗中,可以得到证明。在汪文辉笔下,则有招饮社集问政题拟华屏春色得歌字韵同汪泊友遇江彭仲词丈集水西垆头等诗,咏其与诗社同仁唱酬情况。旅居闽地时,他又作有武夷有怀黄山社诸友诗。或以为其居家时参与活动的诗社为“黄山社”,其实不然。细究汪文辉武夷有怀黄山社诸友末联“幔亭莫道萦人住,心到黄山白社中”之句,可知诗题中的“黄山社”即指汪道昆万历三年致仕返徽州后所倡建的白榆社。白榆社成员既有同郡诗人(汪道昆、汪道贯、汪道会及潘之恒、方于鲁等),亦有吴地及闽、浙文士,如屠隆、周天球(公瑕)、胡应麟(元瑞)等。汪道昆在太函集中,有多首诗作,均言及白榆社及其唱酬活动。如白榆社送佘宗汉还闽末章即事(白榆诗社,有固定活动地址。其建筑坐落于歙县县城“东郭”之斗山山麓,亦称为白榆社)、招周公瑕入白榆社招章元礼入白榆社送章元礼归吴兴招元瑞入白榆社(元瑞,即胡应麟,浙江兰溪人,著有诗薮少室山房类稿等)。白榆社,或省作“白杜”,如自黄山归白社奉怀司理公(见太函集卷一百十六)。由此可知:汪文辉远在武夷山时,所怀念的“白社”友人,就是故乡白榆社的众多诗友。此前,在徽州,还曾有过天都社、颍上社、丰干社等诗社组织,它们和白榆社的活动,推动了与江南多个省区的文化交流,对于地方诗文创作的繁荣起过促进作用。更为人称许的是白榆社,其诗作唱酬活动,一直延续至清代初期,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在绵延长达百年的白榆诗社史上,作为汪道昆、汪道会族人的汪志恩、汪文辉两位诗人,其作用、贡献,也是不应被忘记的。市隐轩吟草及闲吟集内,除王稚登汪君斗扬诗草序、郭钟秀汪斗扬诗序及汪志恩春晴与诸弟侄续游圣僧庵一诗外,在所选辑的其余诗篇中,均未提到汪道昆。这有可能是所选辑的诗篇创作年代较迟,其时汪道昆已亡之故(汪道昆致仕归乡,居于歙县城中,万历二十一年去世)。而两诗集中,均有涉及汪麟阳的作品。汪志恩作有送侄麟阳奉使还京,汪文辉作有怀谢麟阳家叔。汪麟阳,即汪三益,号麟阳。祖父迁居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生于万历二年(1574),年岁与汪文辉相近,但以宗族辈份而论,为汪文辉之叔父。汪三益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行人司司正(掌传旨、册封等事),约在万里三十七年奉命赴江西册封,返京时曾往故里歙县西溪村探访族亲。汪志恩、文辉上述两诗,当作于汪三益“衣锦还乡”之同年。两诗集的序、跋与诗作中的有关篇章,对于研究汪道昆、汪道友昆仲的家世、生平,应有其重要的资料价值。此待付梓之稿本,纸高25.5公分,纸宽14.8公分。版框(无框,以所书字计)高20公分,宽12.5公分。其中,市隐轩吟草为每半页8行、行18字,闲吟集为每半页8行、行16字。字体为楷书。市隐轩吟草中个别字有用行书体者。市隐轩吟草中叠字大多未用省笔俗字。如暮秋感怀中“丈夫志四海,去去勿复疑”、送弟从周之蜀中“秋尽亭皋木叶飞,数枝残柳似依依”等。在闲吟集中,诗中叠字之第二字,大多省作“”。如明妃曲中“独有阏支山上月,年长照别离人”、姑苏吊古中“浮云浸水浸天,国破河山自昔年”等。市隐轩吟草收诗一百七十首,闲吟集收诗一百一十三首,合计二百八十三首。诗作多五七言体,亦间有六言体者。这些诗作,在意境的营造、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及音律的谐婉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将这两位有着徽商家族背景而又长期生活于乡村、淡泊名利、雅爱唱酬的徽州汪姓诗人,置于明代诗人之列,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他们当年通过艰辛的艺术劳动而创作的这二百八十余首诗歌,自不应被遗落于全明诗的编纂者与徽州文化研究者的视野之外。这两部明人诗集(稿本),系笔者幼时自故乡虹梁村汪姓人家(其家系由同县西溪村迁来)得来,为汪宅祖传旧物。迄今未能见到此诗集的刊行本,极有可能是缘于突发的原因,最终未能付梓刊行,或者虽付梓刊行而当年作为家刻本,印数极少,而岁月悠悠,未能得以流传、保存下来。此稿本自问世以来,已历三百九十余年,以汪氏后人代代传承呵护之故,而仍存于世,这是值得庆幸的。该书稿先后经于文物古籍及徽学深有研究的汪孝文先生、汪世清研究员阅过,两学者均确认明代稿本。汪世清先生于2001年5月31日自北京致函笔者,函中说“您珍藏西溪汪氏的两部诗集,都是十分珍贵的孤本,能保存下来,就是天大的幸运不知您珍藏的这两部诗集,能否纳入古籍整理计划之中?如能出版问世,必将为我歙书林增添两朵奇葩,也是一件千秋盛事”,体现出对先贤典籍传承、存毁的殷殷关切之情及对两诗集的高度评价。本文借上面引述汪先生的一段话以作结,是期盼藉此能增进人们对市隐轩吟草闲吟集命运之关注、价值之认识,从而使两诗集拥有更多的阅读、研究者。附 录过子陵钓台 (明) 汪志恩七里烟江秋水澄,高台迥出白云层。清风自昔回贪懦,胜迹于今感废兴。不见客星临帝座,空怜野烧逼祠灯。怀贤此日攀跻近,欲把渔竿愧未能。武林少保胡公祠 汪志恩祠宇岿然倚碧岑,居人犹念旧棠阴。遗勋已信铭钟鼎,往事犹疑成古今。夜雨长廊嘶铁马,秋风疏木撼霜禽。飞腾战伐丹青在,折戟平沙半未沉。送弟恒夫之云间道经姑苏 汪志恩昔年曾共客任城,此日云间壮独行。仗剑不为游子色,衔杯偏动故人情。三吴稻拟初尝雪,千里莼思旋作羹。倚棹缅怀乡国处,秋江回望白云生。春晴与诸弟侄续游圣僧庵 汪志恩春风二月访禅栖,嵇阮重来路不迷。树底款扉云忽散,竹间移席鸟争啼。论诗顾我惭居右,听法因僧悟向西。欲纪胜游搜往迹,纱笼司马旧留题。(笔者注:司马,此指汪道昆。道昆有秋日同于鲁、仲淹过圣僧庵诗。)昭君怨 汪志恩马上琵琶掩泪频,穹庐梦断汉宫春。玉颜恨被丹青误,不及残花委路尘。晚秋 汪志恩旅馆生愁处,夜寒霜月低。乡山千里梦,邻屋数声鸡。武夷有怀黄山社诸友 (明)汪文辉千里神交梦寐通,晓来极目望飞鸿。前溪卷浪寒声急,远树生阴翠色笼。野鸟蹄残千嶂雨,仙樵唱彻万松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