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别忠奸辨伪清无冕之王多尔衮》曾武林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甄别忠奸辨伪清无冕之王多尔衮》曾武林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甄别忠奸辨伪清无冕之王多尔衮》曾武林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甄别忠奸辨伪清无冕之王多尔衮》曾武林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甄别忠奸辨伪清无冕之王多尔衮》曾武林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位同学好!这是今年学校规定的毕业论文格式,请大家以这个格式为准,进行论文修订。上次开会时所说的格式如果与这个格式有冲突,以这个格式为准。说明:(二)外文论文的内容及顺序为:1、论文封面2、致谢(外文论文的致谢)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论文主体部分6、参考文献7、附录一、论文的内容及顺序(一)中文论文的内容及顺序为:1、论文封面2、中文摘要3、英文摘要4、论文主体部分5、参考文献6、致谢(中文论文的致谢)7、附录其中1不编页码,2-7用阿拉伯数字编排页码。二、除封面外每页都要有页眉,页眉在每一页的最上方,页眉内容为“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用小五号宋体,居中排列,论文、设计二选一。三、论文全文要求单面打印。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学号: 0711114120甄别忠奸辨伪清无冕之王多尔衮学院名称: 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名称: 历史学 年级班别: 2007级02班 姓 名: 曾武林 指导教师: 欧磊 2011年04月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小五,宋体,居中,论文、设计二选一)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甄别忠奸辨伪清无冕之王多尔衮摘 要: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他在清太宗皇太极离世之后,在崇政殿议立新皇帝的会议上,选择了皇九子福临作为大清的新皇帝,并且自己做了大清的摄政王,成为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实际上创建了大清帝国的多尔衮,怎么一夜之间,被焚骨扬灰,成了罪恶滔滔的罪人?清王朝前期给多尔衮定性为叛逆之臣,但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又为他平反昭雪,肯定多尔衮是大清的忠臣。那么多尔衮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呢?关键词:多尔衮;摄政王;无冕之王;叛逆之臣;忠臣Identify faithful evil authenticity - clear uncrowned godfather dourgenAbstract:AiXinJiaoLuo dourgen(1612.11.171650.12.31)14 nuerhachi sons,Huang taijis brotherThe qing dynasty of prominent politicians and strategist,Complete the key figures in the qing integreted inheritance,The qing dynasty vitual ruler of the early slideHe was in the clear from after the huang taiji,In government house re-debate lixin emperor worship the meeting,Choose the qing emperor nine children of new emperor as a blessing,And do the regent of qing,Become worthy uncrowned godfatherActually created the dourgen qing empire,How overnight,Was burnt bone Yang ash,Became sin flood sinner?Early qing dynasty to dourgen qualitative be rebellious minister,But in qianlong thirty-eight years(1773), The emperor to whom also he rehabilitate righted, Sure the qing dourgen accordance.So dourgen exactly is accordance, Or treacherous court official?Keywords: dourgen;regent;Uncrowned godfather;rebellious minister;accordance前 言随着历史长河的滚滚流动,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国草创之初,出现了皇族亲贵的摄政制度,那就是顺治年间的摄政二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由于济尔哈朗的自知之明,多尔衮成为摄政的主要行使人。从顺治元年(1644)到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在摄政期间,引领满族八旗劲旅使清朝由一个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转变成真正的全国统一的中央王朝。同时创立国家政治制度和行事章程,使清王朝得以能够走上进一步强盛的发展之路。然而,随着多尔衮的死亡,多尔衮被清王朝的统治者进行了极其严重的迫害,并且被冠以乱臣贼子的罪名。多尔衮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加快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巨大贡献,难道多尔衮真的是大清王朝前期的乱臣贼子吗?一、多尔衮的权力路程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的成长之路即他的地位和权力的不断增长的道路。天聪二年(1628),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封固山贝勒。五年(1631),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九年(1635),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1636年晋封和硕睿亲王。顺治元年(1644) 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1645)五月晋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追尊为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虽然英年早逝,但是自他16岁开始随着皇太极出征,参与后金清国的各项军事活动,到他39岁离开人世,在这短短的23年的时间里,他从贝勒、睿亲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最后到成宗皇帝。这个皇帝虽然是身后所追封,但是多尔衮的确是凭借他的军功和政治智慧的头脑一步步走到了权力的巅峰。他虽然在身前并没有当真实的皇帝,但是他的确是顺治年间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是清王朝中最特殊的不是皇帝的皇帝,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时的朝鲜君臣对此事有一段对话。国王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大臣金自点答道:“臣问过来使,他回答说:今去叔字,凡朝贺之事,可与皇帝一体。”大臣郑太和接着说:“敕中虽无此语,似乎是已为太上了。”国王则得出结论:“是两个皇帝啊!”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多尔衮在摄政后,特别是皇太极死后,成为大清朝实际上的皇帝,从此清王朝进入了多尔衮时代。二、多尔衮是叛逆之臣吗?正是因为多尔衮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为了尽快地壮大清王朝的势力和实力,然而当时的摄政体质原本是一个各方势力的妥协产物,因此它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即缺乏皇权的权威,也就是缺乏大权独掌、独断,掌握权柄的人。在这样的现实和不利状况下,务必要加强中央的集权,把国家的权利掌握到一个人的手上。于是多尔衮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正是多尔衮的这些举措,从而损害了某些满清贵族的私利和权势,从而在其死后遭到这些政敌的反攻倒算,从而从国家的伟大贡献者变为乱臣贼子。多尔衮真的是叛逆之臣吗?于是在这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来指责多尔衮。他们散播出一些对多尔衮不利的流言。例如顺治八年(1651)二月,见风使舵的原多尔衮的亲信重臣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出来揭发多尔衮生前企图篡位称帝。1(P985)于是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及内大臣等议定,多尔衮犯有“独专威权”、“妄自尊大”、“擅作威福”、“任喜怒为黜迁”、“显有悖逆心”等罪状,经顺治帝亲自批准,于十五日下诏没收多尔衮家产人口入官,养子多尔博、女东莪俱给信王。二十五日,皇帝福临将多尔衮“罪状”公布中外,认为他“逆谋果真,神人共愤,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决定将多尔衮“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2同时下令平毁多尔衮的陵墓,“将其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其后,有大兴冤狱,从此多尔衮的势力一蹶不振。1943年夏天,盗墓者曾将多尔衮陵墓的正坟挖开,只见地宫中摆放一只三尺多高的蓝花坛子,里面放着两节木炭。当时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向盗墓者解释说:“九王爷身后被论罪,其中的金银圆宝都被掘去,据说坟地遭过九索(挖抄九次)。坛子是骨灰罐,是一个虚惊位(象征性的尸棺)。”3顺治帝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全文如下:“太宗文皇帝宾天时,诸王、贝勒、大臣等同心奸臣,舍死盟誓,扶立皇上,彼时臣等并无欲立摄政王之议,惟伊弟豫郡王多铎唆调劝进。彼时皇上因在幼冲,曾将朝政付伊与郑亲王共理。逮后独专威权,不令郑亲王预政,遂以亲弟豫郡王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自称为皇父摄政王又吹毛求疵逼死肃亲王,遂纳其妃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用皇上之旨,概用皇父摄政旨”4其实从顺治皇帝的这篇诏书中,之所以把多尔衮定性为叛逆之臣,主要是六件事情:第一、胁迫诸王、贝勒、大臣,自立为摄政王;第二、多尔衮独专权威,排挤郑亲王济尔哈郎;第三、自称皇父摄政王;第四、逼死肃亲王豪格,并纳娶豪格的妃子;第五、欺压皇权;第六、自备龙袍,有谋篡之心。从表面现象上来看,的确多尔衮是存在一些罪状,但是依据这些罪状来定性他为乱臣贼子,似乎极为不合适。首先来看第一条罪状,多尔衮胁迫诸王、贝勒、大臣,自立为摄政王。但是从当时的真实情况来看,这一条罪状是不真实的,是极为勉强和捏造的。“太宗皇太极即崩,储位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集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定议,奉太宗第九子福临继位,史称顺治皇帝。时众人共立盟誓,昭告天地。当时诸王,除代善外,还有济尔哈郎、多尔衮、豪格、阿济格、多铎、阿达礼、阿巴泰、满达海等重要的亲王和郡王。诸王、贝勒公议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郎和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理国政。”5(卷1,P8-9) “紧接着,诸王、贝勒、贝子、公,又对两位辅政王郑亲王济尔哈郎、睿亲王多尔衮宣誓效忠,誓词说:今公议以济尔哈郎、多尔衮辅理国政,我等如有应得罪过,不自承受,及从公审断,又不折服者,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接着,两位辅政王也对各位王公大臣进行了盟誓,表示秉公辅政。因此,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发现在皇太极离开人世,在并没有留下遗诏谁继承皇位的严峻形势下,辅政制度极其关键,而这个辅政制度虽然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但是这里的多尔衮绝对不是胁迫诸王、贝勒等立自己为摄政王的,因为摄政王里面不止只有多尔衮一人,还有郑亲王济尔哈郎,因此在郑亲王等议定多尔衮的罪状中这一条是不能成立。如果成立的话,那么也应该认为郑亲王济尔哈郎胁迫诸王、贝勒等和多尔衮联手来自立为摄政王,那么郑亲王对多尔衮罪行的议定中关于第一条的内容,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由此可以得出多尔衮的摄政并不是胁迫众人,并且诸王、贝勒、大臣等也当众盟誓,公议多尔衮出任摄政王,这不是更好的表明多尔衮是众人所推选的。虽然在崇政殿议政会上,多尔衮提议由他和济尔哈郎任辅政王,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当即归政。但是要是诸王、公、大臣等坚决不同意这个提议,相信多尔衮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成功当上摄政王的。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多尔衮绝对不是胁迫诸王、贝勒等王公大臣逼立自己为摄政王的,而是在多尔衮提议的情况下由众人公议提出当上摄政王的。因此多尔衮的第一条罪状无法成立。其次再来看多尔衮的第二条罪状,多尔衮独专权威、排挤郑亲王济尔哈郎。这一条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在皇太极宾天之后,清朝存在四股政治势力,而济尔哈郎便是这第四股政治势力。济尔哈郎,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为庄亲王苏尔哈齐的第六子。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第三弟。济尔哈郎在13岁时,自己便追随其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在统一女真各部和建立后金的长期战争中,逐步成长。天聪四年(1630),济尔哈郎便接替其兄阿敏任镶蓝旗旗主。天聪五年(1631),济尔哈郎被皇太极任命为刑部主管。天聪十年(1636)四月,济尔哈郎等和硕贝勒,拥戴皇太极称帝,被晋封为和硕郑亲王,位列礼亲王代善之后,而在睿亲王多尔衮之前,其在满族贵族和军事将领中的威望可见一斑。在崇政殿议立储君的会以上,由多尔衮提议出任辅政王,成为当时辅政王势力中的第一人。既然济尔哈郎作为辅政势力第一人,在多尔衮之前,又何来的多尔衮排挤郑亲王济尔哈郎?其实事情是这样的,顺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济尔哈郎单独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的堂官,对他们郑重说道:“嗣后凡各衙门办理事物,或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照前例行。”所以平心而论,此人阅历、资历虽然长于多尔衮,但是他在敏锐和才智方面,较多尔衮却略逊一筹。这一突出矛盾的能否顺利解决,是关系到这一摄政体制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问题。好在济尔哈郎并非等闲之辈,他颇有自知之明。顺治元年正月,他主动放弃第一摄政王地位,为完善这一摄政体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从这个材料可以得出的信息是郑亲王济尔哈郎自己主动放弃第一摄政王的地位,将权力主动让于多尔衮,因此并不存在多尔衮排挤济尔哈郎出权力中心的说法。顺治元年(1644)加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特令建碑记绩。十三日,加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从这个加封来看,多尔衮的确已经位居摄政王,而济尔哈朗变为了辅政王,但是这也证明济尔哈朗只是退居二线,并不能因此说明多尔衮把济尔哈朗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和决策集团。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五日,辅政王济尔哈朗等议:“以皇叔摄政王虽赏罚等于朝廷,而体统尚未崇隆,一切仪制亦应加礼启闻。”王多尔衮固辞曰:“予在上前,未敢违礼,他处如议行可也。”二十三日,定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仪注,凡文移皆曰皇叔父摄政王。5(卷2,P74-75)从这段材料中不得不看出,在多尔衮进封为皇叔父摄政王的过程中,济尔哈朗是表示赞同的,他并没有说反对多尔衮。如果多尔衮真的排挤了济尔哈朗,那么济尔哈朗会真的支持多尔衮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吗?这是一个绝对不肯能的现象。关于济尔哈朗后来为什么在多尔衮死后对他进行反攻倒算,那是因为济尔哈朗的一些个人错误招致了后来多尔衮对他的惩罚,从而怀恨在心,才捏造了多尔衮的第二条罪名。济尔哈朗感到此人阴险毒辣,担心他会加害于小皇帝及皇太后,因此,在八月底迁都北京过程中,为确保幼帝及两宫皇太后等皇眷安全,临时改变八旗原有排列顺序,把自己所属、原列于右翼最后行进的镶蓝旗调到前面,靠近正黄旗立营,将皇兄豪格的、原列于左翼末尾的正蓝旗调到镶白旗之前、正白旗之后,将两白旗隔开,防止多尔衮有所动作。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多尔衮觉得济尔哈朗对他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试想多尔衮能够忍受别人对他的猜疑吗?这是对多尔衮名誉的极大侮辱,并且这种做法是极其愚蠢的,这样只会让其他的满族亲贵大臣对多尔衮产生猜忌,扰乱人心和军心的。在大清刚入关这个关键的时期,是不允许存在上下离心的现象存在,否则将给清王朝形成致命的打击。顺治四年(1647)正月二十八日,郑亲王济尔哈朗擅自采用铜狮龟鹤为装饰,并且建立宫殿台基逾制,从而多尔衮对他实行了处罚白银2千两。正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的一些处罚措施,使得济尔哈朗对多尔衮产生怨恨,所以后来在多尔衮死后,他才成为清算多尔衮的中坚力量。因此多尔衮的第二条罪名也是不能成立的。只是济尔哈朗的私心所为。再次来看多尔衮的第三条罪名,自称皇父摄政王。这一点更加不可相信。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顺治帝以南郊礼成,颁布恩诏大赦天下,第一条便是“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诏书将原称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其后凡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 5(卷5,P174)经过部院大臣集体讨论,多尔衮的称号定为“皇父摄政王”。自此,直到多尔衮病逝,清朝的公文中都是这样称呼的,现存清代档案可为确证。当时的朝鲜君臣对此事有一段对话。国王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大臣金自点答道:“臣问过来使,他回答说:今去叔字,凡朝贺之事,可与皇帝一体。”大臣郑太和接着说:“敕中虽无此语,似乎是已为太上了。”国王则得出结论:“是两个皇帝啊!”并且根据清实录记载,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是皇帝加封、部院诸大臣集体议论的结果。因此根据以上材料很明显的得出多尔衮并没有自称皇父摄政王。他的第三条罪名是不成立的。第四,再来说关于多尔衮的第四条罪状,逼死肃亲王豪格、并纳娶豪格的妃子。关于这条罪名也是不能成立的。那是因为豪格在后来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才被众大臣集体讨论幽禁的,绝食而死的。顺治元年(1644)四月,和硕肃亲王豪格废为庶人,其党皆弃市,是因为都统何洛会等人告发所致。先是和硕肃亲王豪格对何洛会等人说:“睿亲王多尔衮一直以来有病,怎么能够一直好好地完成摄政的事务,有才能的人被他收用,没有能力的应当被我收用。”接着豪格曾对何洛会等人说道:“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由今思之,殆失计亦”又豪格曾对俄莫克图说:“我岂似彼多尔衮病夫,尔何为注目视我,我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5(卷1,P15-16)何洛会等人劝谏豪格,多次劝谏,但豪格一意孤行,害怕他会乱政,特告诉给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内大臣会审都属实,遂幽禁豪格,后因为他的罪过太多,暂且不治罪。从这一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争夺皇位失败之后,豪格对多尔衮怀恨在心,多尔衮从豪格的叔父变成敌人,处处针对多尔衮,这对多尔衮摄政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顺治三年(1646),豪格因为征战四川已有两年,地方却全未平定,对随征的将领冒功行为不予处理,屡教不改,对多尔衮的“三次诋毁,犹不引咎”等罪,被诸王大臣议论他的罪状,应该判处死刑。但是因为顺治帝的求情,豪格被幽禁,三个月后死去。其实豪格的死只能说是自讨苦吃,他是因为在皇位之争中失败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心理障碍,视多尔衮为仇人,处处宣扬和诋毁多尔衮,这是不利于清王朝的团结和健康发展的,他的做法已经损害了大清的利益,因此最后他只能走向死亡;并且一直后悔当时在皇位之争上没有能够抓住机会,而留下了巨大的遗憾。这些流言思想是绝对不能任它到处宣传的,它的恶性结果是严重的。豪格是死在了他极度的仇恨心理和悔恨心理上的。豪格与多尔衮的斗争最初围绕着争夺皇位而进行的,豪格因为多尔衮的破坏而丧失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从而豪格选择了与多尔衮的斗争,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散布不利信息。这种权力斗争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6关于多尔衮纳娶豪格的妃子,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清朝时一个由处于奴隶制社会的满族建立的,必然遗留了一些不好的婚姻习俗和习惯,如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母、弟弟娶亡嫂、哥哥娶亡弟的妻子等,这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事情,多尔衮在其元妃死亡之后纳娶豪格的妃子并没有值得指责之处,并且在多尔衮娶豪格的嫡福晋时,阿济格也娶了豪格的一位妃子。所以多尔衮娶豪格的妃子并不是什么罪名,只是后来为打击多尔衮所捏造的罪名。第五,关于多尔衮的第五条罪状,欺压皇权。这一点更加说不过去啊。“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劲旅占领北京后,多尔衮及诸王、贝勒、贝子、大臣定议建都北京,派遣屯齐喀、和托、何洛会奉迎顺治帝车驾,以便迁都北京。初五,多尔衮派遣顾纳代等自燕京前往迎接顺治帝的车驾。初十,多尔衮派遣巩阿岱、图赖、阿济格、尼堪等自燕京迎接顺治帝车驾。十八日,顺治帝车驾到达通州,多尔衮率领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群臣朝见皇帝于行宫。” 5(卷1,P39-41)这说明多尔衮对顺治皇帝的态度是很谦恭的。顺治二年(1645),摄政王多尔衮召集诸王公大臣,派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贝勒、贝子、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皇上者,予岂能容此。”5(卷2,P107)从这些材料可以很明确地证明多尔衮并不存在欺压皇帝的权威,只不过因为皇帝年幼,所以多尔衮处于摄政王的位置,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完善,给人造成了多尔衮欺压皇权的误会。总的说来,多尔衮对顺治皇帝是极为谦恭的,怎么会出现欺压皇权呢?最后,关于多尔衮的第六条罪状,私自备有八补龙袍,有谋篡之心。这一点也是说不过去的。据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知内情者揭发:多尔衮死后,侍女吴尔库尼在殡葬之前,告诉身边亲近之人:“王爷没有让别人知道,他曾准备下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现在可以偷偷放往棺内。”7 (卷2,P451)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顺治八年(1651)二月,见风使舵的原多尔衮的亲信重臣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出来揭发多尔衮生前企图篡位称帝。首先从时间上面不免可以看出一个很重大的疑点,多尔衮于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病死,为何迟迟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才有人举报多尔衮呢?难免不让人怀疑在这段时间之内一定发生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活动。其次,作为这么明显的叛逆之物龙袍,多尔衮这么精明的人难道会真的愚蠢到让身边的人这么容易发现吗?第三,作为多尔衮的亲信苏克萨哈为什么不在多尔衮死前或死后的前段时间里面举报告发呢,而是选择在两个月后。这只能证明在多尔衮死后,多尔衮的势力减弱,这些人为了自保,见风使舵转而检举多尔衮。最后,为什么在多尔衮刚死时,顺治皇帝对多尔衮进行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不到两个月即对多尔衮进行反攻倒算呢?其实这是因为顺治皇帝当时已经快14岁,开始亲政,为了打击已经根深蒂固的以多尔衮为中心的势力,维护和加强他的皇权。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马上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无子,抚其弟多铎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从上面的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在多尔衮死后,诸王大臣群起攻击,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便迫不及待地给多尔衮定罪,所以龙袍只是一个引子,诸王大臣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在多尔衮死后便见风使舵,而顺治皇帝更加愿意顺水推舟达到维护和巩固其皇权的目的,所以多尔衮成为众人攻击的乱臣贼子,而何洛会这时也就成为众人斗争中的牺牲品。何洛会曾说:“上今亲政,两黄旗大臣与我相恶;我曾首告肃王,今他们岂肯不杀我而反容我?”“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六日,议处阿济格罪。先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刚死,顺治帝就立即命令大学士刚林等到摄政王府取回所有信符,收藏内库,命吏部侍郎索洪等取回赏功册收进大内”。7从这则材料很明显地可以发现顺治皇帝迫不及待地要实现自己的亲政,维护自己的皇权,因此对多尔衮的打击便自然而然的到来。整体来看多尔衮所谓的六条罪名,经过材料的佐证和分析,这六条罪名是难以成立的,那么根据这六条罪名把多尔衮定性为乱臣贼子是不能说过去的。三、大清忠臣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际遇终告了结。“因念睿亲王多尔衮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顾以摄政有年,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役后为苏克萨哈所构诬以谋逆夫睿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且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耳,其势更无难号召况英亲王阿济格,其同母兄也。于追捕流寇回京时,诓报李自成自死,且不侯旨班师,睿王即遣员斥责其非,并免去王公等往迎之礼。又阿济格出征时,胁令巡抚释免逮问道员,即擅自至鄂尔多斯、土默特取马。会议其罪,降为郡王。平日办理政务,秉公持正若此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感后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见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而王之政绩载在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反叛之迹,又岂可不为之昭雪乎”8这是乾隆皇帝为多尔衮进行平反的诏谕,这个诏谕很有力地证明了多尔衮的定性,即多尔衮实为大清的忠臣,只是因为宵小之徒所构陷,才造成了多尔衮成为乱臣贼子的一百多年的冤狱。同时从这段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多尔衮并不是一个醉心于皇权的野心家,而是站在巩固和开拓大清基业,开创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实现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和他的兄长皇太极的政治抱负,打进关内,建立中央王朝,实现由地方政权向中央统一王朝转变的高度上处理国政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成为争夺皇位的第二股政治势力,他是正白旗旗主,并且还有其弟豫亲王多铎的镶白旗的支持,并且还有兄长阿济格的支持,同时还有其他各旗中势力的支持,但是在面对以豪格为中心的第一股政治势力时,他没有盲目地追求皇位,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即代善和济尔哈朗并不支持他,反而有支持豪格的倾向,并且两黄旗大臣索尼和鳌拜等在崇政殿外剑拔弩张,稍有不慎便会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当时的形势处在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如果多尔衮不退出竞争,阿济格和多铎很可能率领两白旗士兵与两黄旗火并,造成满族贵族的分裂,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开创的基业功败垂成。多尔衮审时度势,为了维护满族的民族利益,避免内战,稳定清王朝的统治的大局,他当机立断,表示尊重豪格的个人愿望,不勉为其难;同时提议由皇九子福临继位,这又稳定了两黄旗大臣坚决要求立皇子的要求,并且提议由自己和济尔哈朗辅政,这样也稳定了两白旗的军心,并以济尔哈朗为双方的制衡力量。储君之争的能否顺利解决,是清政权存亡兴衰的关键。而多尔衮很明智的放弃了皇位之争,从而稳定了大清的政局。在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率领满族八旗劲旅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升座武英殿,而旧臣高呼万岁,当时国内旧民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皇上。在这样的威势下,多尔衮大可以篡夺皇位,但是他依然放弃,迎接顺治帝入关。难道从这看不到多尔衮对顺治的忠心吗?其次,取法于前明,制定各种内外制度。多尔衮总揽朝纲,尽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多尔衮在进入北京后,颁布各项措施,招揽明朝旧臣,使国家机器很快地运转起来。并且颁布安民法规,使得明朝百姓能够顺利地接受清廷的统治,这样有效地稳定了民心。而且多尔衮还提出善待故明诸王,得以使北方故明诸王放弃了对满清王朝的抵抗,使清朝能够顺利地接收原明朝的地方势力。多尔衮还在清朝入关之后举行了科举考试,大量收揽士子为清王朝所用,并且该措施使得读书人对清朝没有那么强的抵抗心理。多尔衮深知“古来定天下者,必以网罗贤才为要图”,“故帝王图治,必劳于求贤”。所以,他颇自负地对人说:“别的聪明我不能,这用人一事,我也颇下功夫。”他除了用科举、招抚等各种手段尽力收罗汉族知识分子参加清政权外,还经常让身边的汉官随时推举各地的贤才。顺治二年六月,清军下江南后,多尔衮问大学士,江南“有甚好人物”?大学士们说:“地方广大,定有贤才”。多尔衮说:“不是泛论地方贤才,只是先生们胸中有知道的否?”大学土们又对:“钱谦益是江南人望。”,多尔衮问:“如今在否?”大学士们对:“昨归文册上有,现在。”多尔衮这才放下心来。多尔衮谕告故明内外官员民人等:“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其避大顺回籍隐居山林者,亦俱以闻,仍以原官录用。”由于多尔衮重视搜求汉族统治人材,网罗名士,使大批汉族士大夫纷纷归附。多尔衮把他们当中一些最有统治才能的,安排在内院、六部等中央重要机构中,使他们能有效地发挥治理国家的作用。多尔衮还增加汉官的权利,提高他们的地位,并提倡满汉通婚,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减少汉民族对满清的排斥和反抗。多尔衮把更多的权力赋予了多由汉人担任大学士的内院。顺治元年(1644)五月,多尔衮同意了大学士洪承畴、冯铨的建议,首先改变了内院过去对一些重大事务不得与闻的地位。顺治二年(1645)三月,又进一步下令,“凡条陈政事,或外国机密,或奇物谋略,此等本章,俱赴内院转奏”。使内院成了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重要机构。多尔衮还让大学士“于国家事务,当不时条奏为是”。这些大学士日随多尔衮左右,应对顾问,处理政务,颇得重用。内院之外,六部和都察院也是当时统治中枢的组成部分。不过在顺治五年(1648)以前,这些部的正职都由满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手。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又设立了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都御史,提高了汉官在这些重要机构中的地位和职权。多尔衮为了使汉官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还严禁满洲贵族欺压侮辱汉官,违者要受到处罚。顺治元年(1644),宣府巡抚李鉴劾奏赤城道朱寿黎贪酷不法,多尔衮下令议察。朱寿黎贿嘱满臣绰书泰求阿济格说情,阿济格途经宣府时,便派绰书泰和总兵刘芳名胁迫李鉴释其罪。多尔衮闻知这种不法行为后,立刻将绰书泰同朱寿黎等人枭首弃市,将刘芳名夺职入旗,将阿济格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阿济格是比较有实力的亲王,又是多尔衮的同母兄,在满洲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是忠于多尔衮的。多尔衮对他们任意欺压汉官的行为做出严肃处理,说明多尔衮在处理满汉矛盾上,还是比较开明和公正的,有力地促进了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形成。9多尔衮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为了缓和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曾主张和鼓励满汉通婚。顺治五年(1648),他以顺治帝名义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过了几天,又谕户部:“凡满洲官员之女,欲与汉人为婚者,须先呈明尔部。至汉官之女欲与满洲为婚者,亦行报部;无职者,听其自便,不必报部:其满洲官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者,方准其娶。”7(卷2,p442)多尔衮“满汉一家”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较之清朝其他统治者确实高出一筹。多尔衮的思想较为开通,接受汉人的影响较多,在建国过程中,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他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中央与地方的官制,大体上仿照明朝,没有什么变化,所不同的只是兼用满汉二族罢了。赋役的征收制度,完全按照明朝万历年间的会计录进行。顺治三年(1646)制订的赋役全书,是“悉复万历之旧”。盐法也是”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俱照前朝会计录原额征收”。在未制订清朝的法律以前,“问刑准依明律”。顺治三年(1646)颁行的大清律,“即大明律改名”而成。官吏的选拔,也是“向沿明制,实行科举”。科举的做法也是“承明制,用八股文”。多尔衮接受范文程等人的建议,尊孔谈经,提倡忠义。清入关前已开始祭孔,但末成定例。占领北京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即派人祭孔,以后每年的二、八月都派大学士致祭,成为整个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顺治二年(1645),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六月,多尔衮亲“谒先师孔子庙,行礼”。同时把儒家著作四书五经奉为经典,列为士子必读之书,科举考试以此命题。又提倡忠孝节义,把关羽作为忠君的最高典范来祟拜。自顺治二年起,每年五月十三日就“遣官祭关圣帝君”。在多尔衮刚掌权的时候,还提出取消诸王、贝勒等办理部院事务的权利,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王公贵族对皇权的威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快了满族封建化进程,为进行关内,统一全国奠定了政治基础。这难道不能说明多尔衮对清王朝做出的巨大贡献吗?难道这些贡献不能说明多尔衮对大清王朝的忠心吗?最后,多尔衮的赫赫战功。天聪二年(1628),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封固山贝勒。三年(1629),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次年(1630),还师先行,再败明军。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1632),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八年(1634),纵掠山西等地。九年(1635),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今朝鲜、韩国),崇德二年(1637),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三年(1638),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五年(1640)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崇德七年(1642),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7月14日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占领全国。因此从这三方面不免可以看出多尔衮在清初事业的发展上是真真地为清廷在服务,他为清朝统一全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大清忠臣。四、结语通过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