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样本.doc_第1页
文献综述样本.doc_第2页
文献综述样本.doc_第3页
文献综述样本.doc_第4页
文献综述样本.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成语中的修辞特征分析文献综述大理学院文学院 2009级对外汉语一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周锦国 教授前 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最初仅称诗,被汉代儒家奉为经典后乃称诗经。1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三千年前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且在修辞方面的成就也颇高,其中很多修辞方法为后代文学创作提出了很典范很新奇的先例。这些例证说明诗经中的修辞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2而成语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作为汉语和汉文化高度浓缩的精华,成语在反映中国文化和语言面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对诗经成语进行修辞研究,有利于多角度解读诗经之美。主 体1关于成语修辞的研究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3,成语在社会演进与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广泛地采纳语言的各种积极因素,沉积着各种语言现象,其文字精辟、言简意赅,结构上凝固不变、易记易用,在修辞手段和修辞作用方面也是多种多样。关于成语的修辞主要从成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格、修辞功能几方面着手,语音修辞方面涉及成语中的“叠音”现象、“双声叠韵”现象、“平仄”研究以及成语的音节组成研究4;词汇修辞方面,有成语的活用研究5以及成语的“仿词”现象6;语法修辞方面有成语的炼字7、构词法研究8;辞格修辞方面,徐续红在成语修辞分析9中对成语中常见的九种辞格进行了大量的例证,具有宏观性和代表性,此外,在微观上还有比喻10、夸张11等辞格的专门研究;修辞功能方面,吕杰在现代语文(语言研究)杂志上发表了汉语成语的修辞功能12一文,在成语的运用中探讨了成语的修辞的作用,丰富了成语的修辞研究。2诗经成语研究简述 诗经成语研究属于专著成语研究的一部分,是近年来比较新的一个视角,关于诗经成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修辞几个方面,下面分条论述。 2.1诗经成语的语言研究 诗经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诗经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演唱的歌词,多以四言为主,讲究句式整齐、韵律和谐以达到配乐演唱的目的,有别于一般的散文典籍,形成了诗经独有的特色。关于诗经词汇的研究朱广祁于80年代在他的双音词论稿13中对诗经的重言、衬字双音词和联绵词以及双音复合词做了详尽的论述,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是解读诗经语言的一把钥匙。近十年来的诗经成语研究也是在词汇的基础上对诗经成语的语音、语法乃至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且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语义的研究上。如:何慎怡的源自的成语的语法结构14对诗经成语中出现的十一类语法结构进行了分析,雷宇则在源于的成语浅析15一文中对诗经成语提炼的结构形式和意义的演变做了阐释,李晶的重组与变异:成语形义例释16也在诗经成语语义演变方面做了详细说明。此外,语义研究方面还出现了对个别成语的训释和历时解读,如江山丽的“如三秋兮”之“秋”当训“季(季度)”17、谢政伟的“耳提面命”释疑18以及杨明川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对“明哲保身”的重新解读19。 2.2诗经成语的文化研究 诗经成语文化研究是基于诗经文化研究之上的专题研究,关于诗经文化研究从来就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话题,关于这方面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如名家品诗经20系列中对诗经中的酒文化21、婚恋文化22、思想内容23、审美理想与中国文化品格24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解读,鉴于孔夫子提出的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的认识作用,还出现了诗经名物的文学价值研究25,为诗经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近十年来汉语成语文化研究26的论著呈上升趋势,并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然而系统研究诗经成语文化的论著却不多。蔡廷伟的成语文化透析27就源自诗经的177条成语所反映的汉语审美文化、农耕文化、礼乐文化、婚恋文化以及祥瑞文化做了详细分析;唐攀28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探讨了诗经成语关注现实的思想内容、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瞿继勇29则进一步从民俗心理、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的角度对诗经成语文化做了阐释。在汉语成语文化研究蒸蒸日上的大趋势下,诗经成语文化研究必将日趋丰富。 2.3诗经成语的修辞研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经作为汉语文学创作的第一座高峰,其中很多今天修辞学中研究的修辞方法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具备了,并且运用得很成熟。陈铁镔在诗经解说中提出了研究诗经修辞的指导思想:“我们研究修辞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要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研究。”30并在书中列专章对诗经的修辞从炼字到意境等各个方面做了论述。使读者对诗经的整体修辞风格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研究诗经成语修辞的论著并不多,且主要附属于诗经语言研究,成为语法研究的附带说明。多数关于诗经的论文也只是对诗经成语的修辞格31稍作论述,且浮光掠影不成系统,也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整理。3存在的问题 修辞学自古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陈汝东在当代汉语修辞学32中明确指出:“修辞学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研究修辞交际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涵盖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也兼涉文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属性和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它有悠久的学理传统,拥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不是语言学的下位学科,而是一门交叉学科。我们研究诗经成语修辞也应该以修辞学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眼光来看问题,不应局限于语言学语法、语义研究的层面上。其次,在所有的诗经成语研究中,因搜集语料使用的辞典版本各不相同,整理出来的语料及其数量也各不相同,虽说由诗经产生的成语数量众多,但仍然存在不能穷尽的问题,因此语料上也会存在出入,有待进一步的整理。结 语 诗经作为汉语文学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成语作为汉语和汉文化高度浓缩的精华,在反映中国文化和语言面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从修辞角度对诗经成语进行研究,是对诗经成语研究领域的进一步丰富,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诗经。 参考文献1230陈铁镔.诗经解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5、236、236-237.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266.47李军华等.汉语修辞学新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121-123、118-121.5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版.79-90.6吴靖.成语广告的修辞学诠释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62-65.8徐四海.成语的造词法视角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9(2):63-66.9徐续红.成语修辞分析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20(3):18-20.10陈丛耘.谈成语中比喻的修辞艺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6):6-1111龙彦波.汉语夸张式成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12吕杰.汉语成语的修辞功能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1):73-74.13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1-267.14何慎怡.源自诗经的成语的语法结构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8(3):83-90.15雷宇.源于诗经的成语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11):7-9.16李晶.重组与变异:诗经成语形义例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5):243-245.17江山丽.“如三秋兮”之“秋”当训“季(季度)”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4):83-84.18谢政伟.“耳提面命”释疑J.辞书研究,2008(5):141-143.19杨明川.“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对“明哲保身”的重新解读J.宜宾学院学报,2009,9(2):47-49.2021222324朱自清等.名家品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303、270-278、50-59、279-284、154-179、239-255.25吕华亮.诗经名物的文学价值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1-218.26沈琴、李刚、米海燕.汉语成语文化研究文献综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66-69.27蔡廷伟.诗经成语文化透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