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语言学.doc_第1页
欧美语言学.doc_第2页
欧美语言学.doc_第3页
欧美语言学.doc_第4页
欧美语言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美语言学史语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白板论(洛克) 先天获得论(乔姆斯基) 后天获得论 先天+后天的习得(皮亚杰)白板说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经验主义语言学 洛克认为词能获得意义是因为词与意念联系在一起,头脑中出现一个意念,就会说出与它相应的词。至少是有说这个词的倾向。反之,听到一个词,头脑中会出现相应的意念。而意念基于感觉印象,所以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断经历到把“鸟”与空中飞的动词联系在一起的情景,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经历是一致的。所以大家对“鸟”这个词的意义会有一致的认识。解释 先天论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为代表人物。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坚持语言习得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主张所有的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简称LAD),这种装置能够使儿童尽快地选择词和句子,而不管这种词是以哪种语言听到、说出和理解的。 行为主义的观点 以斯金纳为代表人物,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语言是人对外界一系列环境刺激的反应,是动物和人类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语言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逐渐形成的,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 布龙菲尔德语言(1933) 假设杰克和吉尔沿着一条小道在走。吉尔饿了,她看见一棵树上长着一个苹果。她用喉、舌、唇发出声音。杰克登上篱笆,攀上树梢,摘下苹果,带到吉尔面前,放到她手里,吉尔吃苹果。 公式:SrsRS吉尔所受到的饥饿刺激,r代表说话者的反映,s听话者杰克耳膜受到的物理刺激。R代表听话者作出的反应摘苹果。虚线部分是言语。认知发展的观点 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人物。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他们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中国文字产生的传说 甲骨文距今3500年的历史。 有关中国文字的传说: 结绳记事 伏羲造字 仓颉造字说文解字叙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要点 (1)庖羲画卦 (2)神农结绳 (3)仓颉造字 故事、传说虽然不具有多大的真实性,但是是显示出人们对语言的神奇魅力探索精神。在我国早期语言学的探索 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都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阐述出观点。 最著名的为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为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当代西方的语言学史研究,已从自发、单一的编年史上升至有意识、多层面的史学探索。西方学者治史,讲究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讨论得很多的问题是:就自然科学史提出的“范式”概念是否适用于语言学史?语言学史上的“革命”与自然科学史上的革命是否可比?能否建立某种普遍的模式,对语言学史作更适当的描写?广义而言,语言学史是科学史、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如何(例如19世纪生物学、地质学等新兴学科对语言学的影响),值得探讨。西方学者对自身的传统,即根源于希腊罗马语法传统的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得最多,同时兼及印度语言学史。另有少数人专门研究阿拉伯语言学史。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其实也是基于屈折语言的语法分析,又因为地缘关系,与印欧语言学传统较为接近。至于远在东亚的中国语言学传统,由于并非起步于语法分析,而是以“字”为中心构筑起语言研究体系,便让西方人感到陌生。虽然也曾有一些汉学家如高本汉探讨过中国语言学史,真正深入的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西方学界认识到,不把中国传统包括进来,就谈不上世界范围的语言学史考察,因此在撰写通史时都为中国语言学史留出一定篇幅。西方人看中国语言学史,虽然不无偏见误识,但也常具特独的眼光。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传统 一 古印度传统 二 古希腊传统 三 古阿拉伯和古中国传统 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早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语言的性质和语法问题。古印度的语言研究 为了传播和阅读古代印度的宗教颂歌吠陀经,古印度语言学家利用经验的方法,对当时的梵语语言做过相当精细的描述。著名语言学家巴尼尼(公元前4世纪)的梵语语法,由3996条诗歌体的规则组成。这些规则分成章节段落,讲解梵语的形态现象和语音现象。 古印度语法学家把词分成四类:静词、动词、介词、小品词。表示实体意义的词叫静词。 古印度语法学家还研究构词法,他们把词分成词干和词尾两部分。词干是不变的部分,词尾是变化部分。 古印度的语音学也很发达,提出了发音器官、发音部位、半元音等语音学上的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语言学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如果说古印度的语言学是从经验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问题,那么古希腊的语言学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问题,而且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由哲学家来进行的。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从公元前5世纪起,就从哲学的角度争论语言的起源和结构的问题,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篇就是这类争论的最早记录之一。 词与物的关系是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的按照“性质论”,主张语言是出于天然的,是合乎逻辑的;有的主张按照“规定论”,即语言是由人们规定的,它的结构有许多不合逻辑的。 阿拉伯语言学是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此时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古印度和古希腊语言学的宝贵经验,根据阿拉伯语丰富的词汇和严密的句法,建立了阿拉伯语的语法体系。 从公元前四、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末长达两千多年中,人们对语言研究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即所谓的传统语法学阶段。其特点是以拉丁语法为基础模式,以各名家文句为具体标准,当研究其他语言的时候,常常机械地把拉丁语法的规范硬套在这些语言上。欧美语言学的发展 人类自从开始语言学研究,走过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对具体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文字学、修辞学等等学科。研究方法不断改进。 但和中国一样,语言学是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结合起来研究,语言研究是依附在这些学科之上。 直到19世纪初,由于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语言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后经过洪堡特、索绪尔等人的努力,普通语言学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初步创立起来,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推动了具体语言学的研究。 从20世纪初,语言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的突破。 近几十年来,西方语言学日益广泛地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普遍地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形成了众多新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从而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研究方法最精确的学科。与此同时,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已经对其他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西方语言学已经不再是和国计民生无关的象牙塔内的纯学术研究,而是已经走向社会,在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各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结构语言学、描写主义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转化生成语法,格语法、配价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实验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等交叉、边缘学科层出不穷。欧美语言学发展阶段 语文学传统语法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主义语言学 现在语言学已经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而且派生出许多分支。笼统地说,语言学经历了三个阶段:规定性的( Prescriptive) 、描写性的( de2scriptive) 、解释性的( explanatory) 。从古希腊语法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研究,属于所谓的传统语法,是规定性的。到十九世纪,人类对语言的观察和研究,受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描写性的语言学开始萌芽,到索绪尔时期则完全确立。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等人认为,单纯地描写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解释语言的实质,于是进入了解释性的语言学阶段。语文学研究阶段 语言随着时间发展在不断发展,语音,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传抄的书渐渐读不通了,就需要对古籍做注释、考证、校勘等,这就逐渐形成了语文学。 语文学孕育了语言学,语言学服务于语文学。传统语法研究阶段 即规范语法,他们常常制定一些规则,规定人们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 这种语法主要是建立在拉丁语的基础之上。 拉丁语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占统治地位,后来其他国家的语法都继承了拉丁语语法的模式。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 运用历史比较法来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一种语言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前几个世纪语言研究,资料积累的之上建立了一门学科,从此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结构主义语言学 细胞学说 磁场理论 索绪尔 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美国描写主义学派生成主义语言学阶段 转换生成语法(TG) 语言能力 语言使用 句法结构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学习目的和意义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并有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学科史。例如,数学有数学史,哲学有哲学史。语言学也不例外。它不但有自己的历史,而且对其历史的考察已形成一种专门的研究。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当前的形势,以利未来宏图的规划。倚靠历史的背景,运用发展的眼光,我们对事件和思潮、学派和人物、成就和不足才有可能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历史告诉我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从来就很少,而无谓的重复劳动却很多。并非每个语言研究者都有必要研究语言学史,但每个研究者对本学科的历史都应有所了解。无论属于哪个领域,研究什么课题,每个语言学家都必须了解前人的成果,其论文、著作势必要对本课题的研究史作一回顾。这样看来,语言学史就远不止是少数语言学史家的事情,而是跟所有的语言学家都有关系。 讲课思路 以语言学学派为主线,以学派中的典型语言学家为辅线,介绍和讲解其语言学观点,纵观欧美语言学发展之概貌。讲授主要章节 第一章 绪论部分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及18世纪前的欧美语言学研究 第三章 洪堡特的语言学研究 第四章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第五章 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 第六章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第七章 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第八章 乔姆斯基的前段转换生成语法 第九章 乔姆斯基的后段转换生成语法 第十章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西方语言学史梗概 欧洲语言学的源头在希腊。古希腊人对语言的兴趣见于许多方面。希罗多德谈到方言差异和外来语现象;诡辩学派的辩驳演讲引发了修辞研究;对话录记下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语言哲思;亚里士多德为逻辑和语法范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至斯多葛学派,本质论与约定论、类比论与不规则论之争尤其热烈,语音、词源、语法三个方面都有所研究。而公元前1世纪狄奥尼修斯色拉克斯的语法术,确立“词”、“句”概念,提出八大词类,对希腊语的结构作了描述。 罗马人接过了希腊语言文化的所有成果。略晚于色氏,瓦罗撰成论拉丁语,将语言研究三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他注意到派生有别于屈折,称前者为“任意变化”,后者为“自然变化”。公元6世纪初,普利西安详尽描写了古典拉丁语,其著语法原理广为流传,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语法学和语言哲学。中世纪的学术语言是拉丁语,拉丁语法遂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基础。在经院哲学盛期,摩迪斯泰学派的语法研究也达到峰巅。该派所主的思辩语法实为拉丁语法范畴与经院哲学概念的融合。思辩语法首次建立清晰的句法理论,区分了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又提出存在、理解、表意三种方式,用以阐述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比之面向材料的希腊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语言学的理论取向尤为鲜明。17-18世纪 “现代前夕”指17、18世纪。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拓展促使学界思考语言起源问题,思想家如卢梭、孔狄亚克、赫尔德也都积极参与讨论。英人哈里斯、伯耐特、图克的著述中可见普遍哲学语法的线索,德国施勒格尔兄弟、洪堡特则创立了语言类型学。洪堡特深探语言哲学,提出语言创造性、语言能力、内在形式、语言世界观等概念,后来19世纪的民族心理学、唯美学派,20世纪的新洪堡特主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生成语言学,程度不等地继承了他的思想。1786年常被视为现代语言科学的起点,这一年威廉琼斯在印度宣称,梵语同希腊、拉丁、日耳曼诸语言有亲缘联系,均源出某种业已消亡的古语。随之而起的梵语热一方面导发了印欧语言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使欧洲学界得以认识古印度语言学。印度语言学自成一统,在语音、语义、语法以及语言理论方面都有特殊的贡献。其中波你尼的八章书描写梵语音系、语法,所用方法和概念对现代语言学不无启迪。19世纪 19世纪语言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印欧语言的历史比较,其前期代表为拉斯克、格里姆、葆朴。拉斯克比较了古北欧语和英语的语音、形变,寻索日耳曼语言对应关系;“格里姆定律”用公式概括起日耳曼语言中部分辅音的音变规律;葆朴对多种印欧语言的动词变位作了系统的比较。中期代表为施莱歇尔,著有印欧语言比较语法,尝试构拟原始印欧母语,并用“谱系树”表示语际联系和亲疏程度。在施莱歇尔的时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概念均受生物学影响,其著达尔文理论和语言学(1863)是见证之一。及至后期,新语法学派追求精确的方法,深信音变规律“无例外”,以维尔纳的名字命名的定律使音变显得更为规整严密;理论家保罗1880年著有语言史原理,将语言学归入历史科学。然而,同时期的方言地理学家持不同看法,认为语变受制于空间传播,“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唯美学派则批评新语法学派流于机械,忽视个性创造。20世纪 进入20世纪,主导上半叶发展的人物首推索绪尔。索绪尔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由学生笔录成书;他区分共时/历时、语言/言语、组合/聚合等等,一反历史倾向,力主共时研究,开创了结构主义一派。共时、结构或系统的观念也见于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以及叶斯柏森、加德纳、比勒的著述。首先从结构观念中获益的是音位学,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柯依、雅柯布森建立起音位理论,对语音作区别特征的分析。而音位理论的生理声学语音学基础,应归功于斯威特、丹尼尔琼斯等人的研究。在欧洲,苏联语言学可谓独树一帜,20-40年代为马尔“新语言学理论”主宰,至50年代斯大林直接干预,才与国际语言学界恢复对话。20世纪的美国 在美国,描写语言学倍受重视。博厄斯考察土著语言,为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撰写导论(1911)。萨丕尔、布龙菲尔德同为门生,共承其业,却各有所长。萨丕尔涉面极广,除语言研究外,更从文艺、心理、人类诸学入手探讨语言本质;又沿洪堡特的思路阐发语言世界观,其说由沃尔夫利用土著语料进一步提炼,发展为一种有影响的假说。布龙菲尔德则专注于语言本体,尤重分析技术(如分布模式、直接成分分析等),其结构主义理论方法经哈里斯、霍凯特、特雷格等人拓展,成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语言学的主流。至于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线索,主要有三条:1)派克的法位学,可视为布氏理论的支系,用类似于直接成分分析的方法探析拉丁美洲语言的语法。2)伦敦学派。弗斯不满于布氏忽视语义之举,认为任何语言描写都离不开语义描写,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该派的研究以韵律音系学最为突出。继弗斯之后,韩礼德创立系统语法或系统语言学,其说颇具影响,而其理论体系能否成功,尚难定论。3)层次语法,为兰姆于60年代所创,欲从心理和神经生理角度探索语言层次与大脑活动的关系。 20世纪下半叶 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转换生成语法,现多称生成语法或生成语言学。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并撰文批评布龙菲尔德学派的行为主义态度和实证主义取向。从哲学上看,两派之争属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交锋。乔姆斯基沿循洪堡特的思路,意欲破解语言创造之谜:为何语言使用者利用有限的材料,便能造出无限多的句子。布派立足观察,注重语言现象的描写,乔氏一派则求诸内省,力图对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以探明潜藏于人脑的语言能力。人类因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而能自然获取第一语言,这种内在的机制可设想为某种“普遍语法”或生成语法,即操本族语者藉以产生和理解自然语句的一套规则。从50到90年代,生成语法经过“短语结构”、“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管辖制约论”等逐段发展,现已进入“最简方案”阶段,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句法模式,用最精简的程序包括起尽可能多的语法规则和语法限制。生成语言学起初不考虑语义,后来虽将语义包括进来,仍把语法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后起的认知语言学或认知语法则把语法和词汇视为一体,即一个符号连续体,它将一定的结构赋予所表达的观念内容。70年代的蒙塔古语法是这一思路的早期代表。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理想的说话者”所具的语言能力。那是一种抽象的能力,不依赖于外部条件。语用学则关心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实际运用,利用会话规则、知识背景、预设、关联等手段,探讨语句与情境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发端于马林诺斯基和弗斯,由奥斯汀、舍尔以“言语行为”之说为其奠定理论基础。20世纪下半叶的语言学,领域越分越细,分支越来越多,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传统学科如历时(历史比较)语言学、方言学,应用学科如词典编纂、语言调查,都在继续拓展。而语言学史研究本身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已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建立起来;乔姆斯基的笛卡尔语言学理性主义思想史之一章(1966),就是一部有名的史论,在这门分支创建之初起过推动作用。研究语言学史正像研究语言和语言史,也是人类了解自身的一种需要。古希腊罗马及19世纪前的欧美语言学研究内容介绍 本章扼要介绍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各个阶段西方有影响的语言学流派的社会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以及基本语言学观点,旨在了解、研究、理清脉胳。对西方语言学流派进行研究,也是为了拓宽思路,借鉴他人,更好地对中国语言哲学、语言学习理论进行挖掘和整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传统 一 古印度传统 二 古希腊传统 三 古阿拉伯传统 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欧洲语言学的源头在希腊。古希腊人对语言的兴趣见于许多方面。希罗多德谈到方言差异和外来语现象;诡辩学派的辩驳演讲引发了修辞研究;对话录记下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语言思考;亚里士多德为逻辑和语法范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至斯多葛学派,本质论与约定论、类比论与不规则论之争尤其热烈,语音、词源、语法三个方面都有所研究。而公元前1世纪狄奥尼修斯色拉克斯的语法科学,确立“词”、“句”概念,提出八大词类,对希腊语的结构作了描述。一、古希腊语法 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希腊有几个著名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 Socrates) 、柏拉图( Plato) 和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以及后来的斯多噶( stoics) 派哲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对语言的探讨占重要的地位。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的顶尖人物。 古希腊探讨语言问题的是一批哲学家,他们把语言问题看哲学的一部分,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问题,因此最早引起争论的就是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公元前4世纪,在苏格拉底的周围,曾发生一场关于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的争论。 在柏拉图的克拉底洛篇就记录这场争论的回忆。 人物:克拉底洛、赫尔摩根、苏格拉底。观点: 克拉底洛:一种东西的名称是由于它的本质而产生的,所以语言自然具有了意义。如果存在某些人想用什么语音来称谓一个事物,那就不能成为其名称。 赫尔摩根:反对,名称之所以能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的原因,即语言使用者之间的达成的协议。协议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只要大家同意,用什么词都可以。苏格拉底的观点 (模棱两可) 先同意克拉底洛的观点。认为确实存在“名称的本质的正确性”。例证见课本(p16) 后又承认“按照本质的正确”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 也部分同意赫尔摩根的“惯例论”。柏拉图的观点 他实际是借着苏格拉底的口来表达观点。基本上可以说他是站在“本质论”这一边的。当然他对“本质论”也有很多疑问。当时有两派语言观点之争。 一派认为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 一派则认为语言受惯例支配。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词义可以靠天然的联系而加以扩大。惯例派说语言是约定俗成,它是随人类的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去改变它。两派争论的焦点 一个词的意义与它的形式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自然派的证明:象声词 声音象征词 他们认为在语言的早期,语言的声音和所代表的万物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已经不很明显,所以他们努力研究词汇,寻找语言的原始形式。 “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所以他们努力研究词源。有些词,如night(马叫),bleat(羊叫),hoot(猫头鹰叫),tinkle(钟表声),模仿了它们所代表的东西的声音,被称为象声词。又如汉语的“风(离骚作“飞廉”)、猫、鹅、鸡、鸭”,“轰隆隆、叮叮当当、叽叽喳喳”等也是拟声词 。“自然派”最重要的根据是,一个词形可以通过加音、减音、替换音而派生出别的词来,例如,teach-teacher,blackboard,high-tech product。也就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陆续产生。 新词多半是在已有的词和概念的基础是形成的,这方面汉语表现得犹突出,因为汉语用已有的词构成新词的能力很强,特别是用复合法构成的新词,如:毛笔、钢笔、粉笔,青菜、油菜,汽车、电车,茶杯、酒杯,这些词我们通过它们所构成的语素就可以猜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因而这些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就不全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有道理可言的,我们把这种联系叫做“词的理据”或“词的内部形式”。“自然派” 的这些观点都是可取的。 另外,除拟声词外,汉语同源词(指音近义通的一组词)的音与义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如人的头顶叫做“颠”,山的顶部叫做“巅”,树木的顶部叫做“槇”,三字语音相同,字形不同,其词源结构是“物体的顶部”。更、改;树、竖;解、懈;张、胀、帐。 比较汉族人的“右文”说、音近义通的说法以及语音与意义关系。右文说 :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意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竹之小者曰“笺”,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多属“惯例派”,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形成于惯例,因为名称没有天然产生之理”。“惯例派”认为,语言的词汇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关系,都是人为的、任意的, 人类可以改变它, 发展它。 自然派的很多人是斯多噶派,他们是盛行于公元前四世纪的一批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自然派”和“惯例派”的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 这场辩论使语言研究与哲学联系起来,有利于语法学的发展,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加深了对词义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翟、荀况、公孙龙等就注意到了语言问题,开展了“名”和“实”的论辨。争论的实质是事物的名称与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解释篇: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种族不同,语言则不同,文字也不同。 柏拉图的观点不管是按照本质论还是按规定论,但是词语好像是被简单地贴上去的标签。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心灵的经验”是反映“事物”的,而口语则是“心灵经验的”直接代表。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自然派的很多人是斯多噶派,他们是盛行于公元前四世纪的一批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 后来的“变则论”派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代词、动词和连词。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后来这些名称在拉丁语法中固定下来,并逐渐被使用到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中。 亚历山大语文学派 希腊中心的转移 学者的转移 在古希腊时期,对传统语言学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约公元前一世纪)。他在名为语法科学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 古希腊特拉克斯的语法科学,它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语法书,这部杰作直到十二、三世纪仍被认为是语法学的典范。在这部书中,斯拉克思认为句子是语法描写的最大单位,词是语言描写的最小单位。句子被定义为“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东西。关于词类,他认为有八种: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名词有性,类(原类、派生类),形(简单词、复合词),数,格五种语法属性。动词有八种语法属性等。语法科学的最大欠缺是对句法论述很少。 第二场语言学论战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有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二 古罗马语法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相当稳固。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里,研究语言的空气比较活跃,并已经了解到古希腊的两次有名的大论战,也了解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成果。 瓦罗(公元前11627年)论拉丁语曾对 “变则派”和“类推派”的观点进行过详细地叙述和说明,同时也对拉丁语法作过大量的分析。 他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大部分。 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是他首次把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区分开来,并发现拉丁语的名词除了有希腊语名词的五个格之外,还有一个夺格。 继瓦罗之后,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拉丁语法专家,一个是多纳特斯( Donators ,公元四世纪) ,一个是普利森( Priscian , 公元六世纪) , 他们的语法理论大致相同。普利森的语法惯例( Institutions Grammaticae) 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理论界的经典,对上古语言学和中古语言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中世纪拉丁语法和中世纪语言哲学的基础论著。 三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 1、语法研究 古希腊的语言学是从哲学方面来研究语言问题,而且,语言研究也主要是由哲学家来进行的。而古印度语言学则是采用经验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为了传播和阅读古代印度的宗教颂歌吠陀经,古印度的语言学家们用经验的方法,对于焚语语法作过相当精细的描述。著名语言学家潘(或译作“凡、波”)尼尼(panini,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梵语语法一书讲解了梵语的形态现象和语音现象。该书由3996条诗歌体的规则组成。 他把词分为四类:静词、动词、介词、小品词。表示实体意义的词叫静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有人称、单复数和时态的屈折变化所谓屈折变化是指通过语音上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可分内部屈折(通过改变词本身的读音,如foot-feet)和外部屈折(通过加音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burn-burning)。介词的功能是限制静词和动词的意义;小品词包括比较小品词、连接小品词以及诗歌中作形式成分的小品词。代词和副词不算独立的词类,分别归入静词和动词中。 古印度的语言学家们还研究构词法,把词分为词干和词尾两部分。词干是不变部分,词尾是变化部分,如walk加/-t/。 2、语音研究 古印度的语音学也很发达。提出了发音器官、发音部位、塞音、擦音、元音、半元音等语音学上的概念。他们把元音看作独立的语音成分,把辅音看作从属成分,因为没有辅音也可以构成音节。潘尼尼还提出了“零位”的概念。“零位”就是代表原则上应该有而实际上不存在的单位的标记。如英语名词复数是在词尾加上词素-s,而sheep的复数仍是原形,它的复数形式就用“零位”来表示。 由此可见,古印度语言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梵语语法被欧洲学者发现后,立刻广为传播,一时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课题。 四 古阿拉伯的语言研究 阿拉伯人研究哲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和医学,著作很多。语言学水平也很高。阿拉伯语词汇丰富、语法严密,学者们吸收了古印度和古希腊语言学的经验,建立了阿拉伯语的语法体系。西巴维希写出了第一部语法著作书,系统完整。 阿拉伯学者认为,阿拉伯语的词都由3个辅音表示词汇意义,元音和其他辅音表示语法意义。第二阶段 中世纪语法 欧洲的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成绩不大。由于受到经院哲学的影响下,产生了思辨语法学派,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显著的特点:基督教 拉丁语 传播基督教 学习拉丁语 研究拉丁语法 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辩语法( speculative grammar) 。 Speculative意思是“反映现实的镜子”。 思辩语法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思辩语法家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是因为词这种“符号”一方面与人的心智有联系,一方面同它代表的事物有联系,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一条普遍原则。经院哲学:实在论 唯名论 实在论认为一般的概念是先于事物而实际存在的东西。 唯名论则认为一般概念仅仅存在个别事物之中,它不存在于事物之先,也不存在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事物之后。 反映到语言学中:实在论认为词就是思想的体现,在词与思想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 唯名论则认为词只是事物的名字及符号,是通过协商来确定的。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有几种不同的存在方式。要靠永久的方式去区别和归纳事物,而用暂时的方式来观察事物的变化、发展。因此,反映客观事物 的语言词汇并不直接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而是表示事物存在的特定方式。思辩语法体系标志着句法分析的新发展和语言理论上的新成就。可以说中世纪的语言学建立了一种明确、系统的句子结构理论和句法关系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3、14世纪的语法学家无不探讨存在的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后来称为“摩迪斯泰学派”,他们的语法都称为思辨语法。 摩迪斯泰学派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他们同意“惯例派”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词形与词义之间没有天然的、内在的联系;他们又同意“规则派”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语言结构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和语言都有自己的系统,都是由有限的单位按优先的规则组成的。正是由于这些规则,我们才有可能认识世界,才有可能编写出语法。他们认为如果能证明大自然的规律与语言内部的规律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就能解释语言现象。在这两种规律中间,还有第三种规律,就是我们的认识规律。 摩迪斯泰学派的思辨语法开始较多地探讨句法,对某些词类的基本功能也描写得更清楚了。思辨语法体系标志着句法分析的新发展和语言理论的新成就。 欧洲人在普利森之后长期止步不前。直至过了1000年,才出现一部值得注意的语言学著作普遍唯理语法(17世纪法国巴黎附近的波尔瓦罗亚修道院所著),认为一切语言都是表达思想的,语言结构的本质规律是相同的,虽有民族之别,可都有共同特征。不同的语言只是在表面形式的不同,他们努力揭示不同语言背后的一般性原理。300年后被乔姆斯基重新倡导。 第三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到18 世纪的语言学研究 ( 一)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14 世纪开始于意大利,逐渐波及整个西欧,16 世纪达到高潮。文艺复兴之前,所谓的语言学无非是对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研究,从14 、15 世纪开始,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开始探讨欧洲当时使用的一切语言,出现了新的语言学思想。 当时著名的语法家之一是法国哲学家拉梅( P. Ramee , 1515 1572) ,他以当时的结构主义先驱而著称。他坚决反对亚里士多德,反对经院哲学,著有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等语法著作。他强调,古代语言要以名家著作为准,现代语言要以本族语者的用法为准。 语言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如何去观察世界就决定如何看待语言。到文艺复兴后期,欧洲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力学、天文学、数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对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哲学上的经验主义( empiricism) ,他们强调感觉经验,认为一切知识来自感觉,只有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英国的哲学家培根(1561-1626)就认为知识与观念来自于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是从自然中得到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洛克(1632-1704)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大脑最初好比一块白板,一张白纸,观念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从哲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哲学上的理性主义( rationalism) 。它强调理性思维,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理性,感觉是不足为凭的,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奈笛卡尔( 1596 1650) 。 他就认为认识并不是起源于经验,而是理性的本身,认识的正确与否只在于观念、思想是否清楚明白,只须用理性来加以判断。 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人们企图创造出一种最理想的语言,以使用同样的词汇,清楚简洁地表达人的思想。英国的威尔金斯( John Wilkins) 称这种设想的语言为“哲学语言”。他的设想是一套普遍适用的语言原则,使世界各民族都能够互相交流思想。威尔金斯等人的设想是天真的, 但是,他们的努力说明他们是在探索语言到底是如何构成的,他们相信人类都具有一种相同的思维结构,所以人的思想才能够用一种普遍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观点也正是法国保尔- 罗瓦雅尔( Port Royal) 学派的指导思想。两者的差别 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而理性主义则是在寻找千差万别的表面现象下所掩盖的共同原则。 美国的Bloomfield结构主义就否认有什么普遍语法的存在,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就非常强调语言的普遍原则的重要性。 另一位语言学家包泽( Beauzee) 提出了类似的语言理论, 认为语法有两种原则,一种是普遍原则,它来自人类思维的本质,另一种是特殊原则,它来自于不断变化的习惯,由此产生出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可以看到,面对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并且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而理性主义学派则是要寻求千差万别的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共同原则。但是,这个分歧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二) 十八世纪后期探讨语言的起源问题 十八世纪后期, 法国哲学家康迪雅克( E B de candil2lac ,1715 - 1780) 在论人类认识的起源中, 卢梭( J Rous2seau,1712 - 1778)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都提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他们认为,语言起源于指示性和模仿性的手势和自然的呼叫。由于手势在交流中的局限性很大,声音成分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同的声音序列与客观事物在语义上的联系就逐步建立起来,用声调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就是语言雏形的残余。 1769 年,德国哲学家海德的论文论语言的起源获得了普鲁士研究院颁发的奖金。海德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内容和形式, 语言和思维起源相同,它们共同经历了不断成熟的阶段。人类先学会识别重复出现的客观实体,与此同时,创造一个声音象征来指称它们,初期的词汇都是指称可观察的东西,随着人类思想的不断丰富,才出现了复杂、抽象的词汇和语法。 这个时期,英国语言学家也讨论了普遍语法的有关问题,詹姆士哈利斯( James Harris) 、霍恩托柯( HorneTooke) 、詹姆士伯尼特( James Burnett) 就是几位有名的代表人物。哈利斯强调语言的普遍性,认为人类的说话能力与识别事物、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密切相关,认为一种语言与其所在社会和使用者的生活有紧密联系。哈利斯反对经验主义的观点,主张天赋观念,他坚持语法的普遍性,认为概括共同思想的能力是上帝赋予人类的。 总之,18 世纪后期的语言学家不再局限于对个别语言的语法描写,而是开始把各种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探索语言与思维、逻辑、社会、文化的关系,这些初步的探讨为19 世纪的历史语言学的空前发展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三章 洪堡特的语言学研究 19 世纪出现了几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们对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说,而且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洪堡特和施莱歇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二位语言学家。 德国学者洪堡特(Wilhelm vom Humboldt , 1767 - 1835)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曾任署长和驻外的外交官。1797-1801在巴黎,最终明确了研究语言的志向。1802-1808 在梵蒂冈任职期间,大量地研究语言材料,阅读书籍。1819-1835整理语言学资料,思考了一系列的问题,留下了大量的书籍和手稿。 重要性 洪堡特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语言学家之一。他不仅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语言类型学有巨大的贡献, 而且也是比较语言学的倡导人。他主张“ 普遍比较语法” 的研究, 以世界所有民族的语言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他个人研析、比较过的语言就有数十种之多, 其中不仅有当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们十分关注的梵语、拉丁语等, 也包括了西方学者知之甚少的汉语。 研究所涉猎的范围 政治学 美学 人类学 语言学 类型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 洪堡特第一篇有关语言学的著作是1820年6月29曰在柏林学会宣读的一篇报告依照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言的比较研究,在这篇文章里他起草了他所设想的语言哲学体系的纲要。1826年,他发表了论双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