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doc_第1页
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doc_第2页
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doc_第3页
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doc_第4页
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海龙囤景区 海龙囤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海龙囤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海龙囤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完全是一派军事要塞的形式。海龙囤是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修建的土司城堡,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海龙屯又称龙岩囤,系龙岩山主峰,海拔1500米,孤峰挺立,左邻娄山关,右靠金鼎山,群山簇拥,四面陡峭,唯山后仄径一线可攀行。此囤为土司杨氏统治播州的最后一个据点。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氏始祖杨端击败入据南诏,从此世领播州。唐宋朝廷鞭长莫及,元朝正式推行土司制度设播州宣慰使,杨氏子孙世袭。传至29代孙杨应龙,在海龙囤“设险以守其国”。方圆5公里的囤上,建有土城、月城三重,演兵场、养马场等分布其间,楼台亭阁,鳞次栉比。囤前设铜柱、铁柱等9关,重兵把守,沿囤边缘筑有城墙,俨然要塞。明万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杨应龙举兵入川,反叛朝廷。明廷震惊,随即调集8省共24万兵力分道进剿,万时114天,于次处6月攻破海龙囤,杨应龙与其妾自焚身亡,史称“平播之役”。统治播州724年的杨氏家族覆灭,播州土司制度也随之结束。如今,海龙囤上遗迹众多,有的完好无损,有的依稀可辨,几百年来,直为好古者凭吊。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政权初建,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于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龙岩山”建“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纵深防御系统。明朝时又重修。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战争初期,北面川军3000人在娄山关全部被歼、片甲不留,南面的乌江之战,消灭联军3万人马。相持两月,播州各地关隘相继失守,杨应龙只好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囤,各路官军围而攻之。由于守军有天险可凭,有积储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伤颇众。几经努力,苦战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海龙囤群山环峙、孤峰挺立,形如细颈葫芦,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后为一蒂,仅羊肠小道通到“白云台”、“金鼎山”一带的深山大箐。当初杨氏于囤东侧山下设三关: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及“天梯”形成前沿防御体系;囤上再设三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囤后又设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关墙重重叠叠,先后建有月城、土城,囤上有三道城墙环绕,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万里长城。 经过千余年的沧桑,现在海龙囤不再固若金汤,早已不见“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旌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的宏伟气象。几户农民已将其变成大片杜仲林场。当年官兵焚毁的主要是木结构建筑,而城墙、关隘敌楼、卡门和石砌建筑仍然保留着400年前的形制,展示着惨烈战争后的场景:外围气势森严的巨石门洞、箭楼上巨大的石制柱础、36步天梯俱在;囤内老王宫、新王宫、总管厅、金库、军营、校场、火药库、绣花楼等遗址尚存。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城堡”。海龙囤遗址对于研究中世纪的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等,颇具价值。四百年来,文人学士、官绅百姓游览凭吊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简直就是一部反映当时军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档案。海龙囤现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播州始祖杨端史考 内容提要:杨端是统治播州(今贵州遵义)达近七百二十五年的杨氏家族之始祖。近代以前,史载皆以杨端为山西太原汉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学者谭其骧对其民族身份提出异议,认为杨氏族属为川南之罗族(今彝族),文章发表后,又衍生出苗族、白族、仡佬族三说;杨端其人之存在,则在上世纪末禹明先撰文提出新见。杨端其人及其族别问题,事关黔北历史真伪、事关黔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对二学者之论逐一缕析,认为确有杨端其人,祖籍山西太原,汉族。关键词:杨氏家族杨端族别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o297102 自唐僖宗乾符年间杨氏人播,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战结束,杨氏土司统治播州长达约七百二十五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五个历史时期。史载杨端是杨氏家族始祖,且是以外来者和外族的身份入主播州。因而,是否有杨端其人?杨端的民族身份何属?是研究黔北地方历史、地方文化无法回避的两个关键问题。厘清此二题,有助于梳理黔北古代历史的线索,有助于解析黔北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与它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间复杂而微妙关系的变异脉络。一、杨端其人 杨端为播州杨氏土司之始祖,古今无异说。唯禹明先杨端考以为“杨端其人是杨文神道碑中首次提出的。(中略)杨氏杜撰杨端其人是很高妙的,凡是开头均称端,杨端即是杨氏之始祖和杨氏之鼻祖的意思,故杨文神道碑把杨端同鼻祖并称。按杨粲墓志和杨文神道碑所记情况,杨氏最先想挂靠杨思权,后恐被后人考出后见笑或责难,于是杜撰一个史无对证的杨端来装饰家史。1” 然本文以为,其论点论证颇可商榷。 其一,杨端生活年代。禹文说:“杨文神道碑载:宋庆历间,十一世祖实讨平邕、广之侬智高。据宋史狄青传和杨业传,狄、杨二人平侬智高是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至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若按25岁为一代人计算,自鼻祖杨端到十一世杨实,计为275年,也就是说从庆历时的十一世杨实起上推275年,正值唐代大历时期,说明鼻祖杨端生活在唐朝大历时,与杨文神道碑的:宣宗末年,播州鼻祖端奉命平定南诏事相距百余年,杨端生平不可能跨越这么长的历史时空。”禹文以此为推翻杨端存在的大证据,而其实所论有误。据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所录杨文神道碑载:“(前略)五季乱,天日离隔,杨氏世守此土。口平邕广之依智高,十世祖昭,被旨讨泸,归职方。(后略)许以世守。自祖入播,以迄于君,凡十有五世。”2其中并无“宋庆历间,十一世祖实”字样,不知禹文所据何本?此点一误,则其后所计算之时间自然全不可信。且碑文中明确标出“自祖人播,以迄于君,凡十有五世。”据杨氏家传,杨文之前杨氏世系为杨端、杨牧南、杨部射、杨三公、杨实、杨昭、杨贵迁、杨光震、杨文广、杨惟聪、杨选、杨轸(杨轼)、杨粲、杨价、杨文,正好十五世,杨实岂有可能为“十一世祖“?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中所录之“十世祖昭”亦当有误,十当作六,或碑文文字漫漶所致。 其二,乾符三年高骈所领之播州I军。禹文自称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与郑珍遵义府志土官知“乾符三年,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军攻占河南和湖北大部分地区,威胁洛阳和长安,唐统治者征调益、渝、播诸军由曾任西川节度使的高骈率领到荆襄一带组成诸道行营军,阻止起义军向南发展。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起义军在安徽采石重创唐诸道行营都统高骈军队,播州军犹朝觐身殁。”2以为可证明“播州在乾符时处于安定状态,不存在南诏人陷播州事。”2今考,西川节度使高骈征调播州军组建“诸道行营”军之事不见于两唐书僖宗本纪与高骈传。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亦仅云“广明元年,起义军重创唐诸道行营都统高骈的军队,突破唐军的长江防线”,4(P215)并未提到有播州军。而禹文所言之犹朝觐与播州军乃引自遵义府志土官,然府志引自心斋随笔,心斋随笔又引自犹西樵之瓮水世谱,“广明元年,(犹朝觐)从征黄巢,阵没,赠播瓮万户。”5(P986) 禹文对于杨氏之家传以为完全不可信,但对于犹氏之家谱则毫不考究深信不疑,所得出的“研究和考证”结论自然不能令人信服。且万户一职乃金初设置,朝觐乃唐人,又岂能得到万户的封赠? 其三,杨端功成不回朝廷。禹文引新唐书兵志:“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因此以为“杨端受招募为将和功就不回朝廷而留居播州一事与唐朝用将制度不合。”2 此亦断章取义之误。考新唐书卷五十兵制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6(P1328) 此乃府兵制之特色,而府兵制自唐玄宗时已废弃,“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寝坏(中略)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 6(P1326)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6(P1326) 禹文以唐初府兵制之特点来衡量唐末募兵制时之情形,自然矛盾重重。 其四,杨端入播后播州仍有流官。遵义府志卷十古迹载明詹淑讲堂铭序日:“万历甲辰秋,余修旺草公署,掘地得碑,题日汉尹珍讲堂。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礽立。” 5(P319) 广明为唐僖宗之年号,紧接乾符。故禹文以为:“唐制下州只设三曹参军事官,即:司仓、司户、司法,职级从八品下。播州司户崔初立碑在乾符之后,若乾符时杨端已入主播州,那么广明时播州三曹参军事官这一重要职务必由杨端嫡派充任,可随杨端入播的令狐、成、赵、友、娄、梁、韦、谢八姓中并无崔氏。”2禹文此处亦可商榷。考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志载:“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别驾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一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各人,从八品下;参军事二人,从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6(P318)可见司户一职实非如禹文所言之显赫,更非“必由杨端嫡派充任”者。至于此司户为朝廷所设之流官抑或杨端私人任命,今难确考,然以流官之可能性为大。杨文神道碑载:“忠烈及忠显尝面命之日,吾家自唐守播”,自元初程钜夫以来所有记载皆言杨端复播后受播州刺史一职,如杨端之职为朝廷所授,则乾符后即使有流官也不足异了。 其五,舆地广记中之播州。舆地广记为北宋欧阳志撰,禹文以为,“成书于政和元年三月”,“故研究杨氏家史应以舆地广记为信史”。“舆地广记载:唐衰,播州为杨氏两族所分据。这与宋史蛮夷传:唐季之乱,蛮酋分据其地的论述是吻合的,说明杨氏并非平南诏人播,而是唐末分据其地的土著望族。”2禹文此处结论令人亦难认同。舆地广记言唐末播州为杨氏两族所分据与宋史合,亦与杨氏家传无异,即第四世杨先、杨蚁之事,宋史言播州为蛮酋所分据,亦与家传合,杨氏至十三世杨粲时方讨平境内诸溪洞蛮,但所不解者,禹文何以能由舆地广记之记载推导出“杨氏并非平南诏人播,而是唐末分据其地的土著望族”? 其六,杨端名字之真伪。禹文以为:“凡是开头均称端,杨端即是杨氏之始祖和杨氏之鼻祖的意思,故杨文神道碑把杨端同鼻祖并称。”2此点尤属荒诞。端字乃习见之字,常见于人名,且杨文神道碑明言“鼻祖端”,则端为人名无疑。禹文又言“杨端其人是杨文神道碑中首次提出的。” 亦嫌不当。有关杨端之确切记载,现存可考的最早资料为杨文神道碑,但之前有无记载,无法确证,杨粲神道碑中已有退南诏的记载,与杨端之事相合,只是因为杨粲碑残存者今四分之一,脱落之处是否有杨端之资料,今不可知。而禹文“提出”一词,则意为杨端之名乃杨文碑中所凭空创造,然此无任何证据,乃想当然之论。综上可知,杨端考中试图推翻杨端存在的观点,无法成立,故不足为据。二、杨端的族别 近代以前,论者皆认同杨端为山西太原人,以应募击南诏而至播州。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谭其骧才提出异议,撰遵义杨保考,认为杨氏家族自以为山西太原人及杨家将之后皆不可信,杨氏乃川南泸南之罗族(今彝族),以与闽蛮争夺溪洞地盘而至播州。此说一出,震惊学界,谭氏亦自以为“可以发前人所未发,补旧史之不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杨端的族属,又有章光恺的白族说 、王兴骥的仡佬族说及贵州古代史之苗族说。而此四说皆立论尚嫌未充分,似不能代替传统所据之太原汉人一说。试缕析如下。谭其骧认为杨端非太原汉人之理由主要有五: 一、杨贵迁“为(杨)业后之说不可信,则端之为太原人,亦不足信。”7 二、杨氏家传载,杨贵迁欲孝汉制南粤故事,出蛘舸击广西邕州之侬智高,不南行,反北如泸,故谭氏以为“贵迁缘何如泸,今无由晓,要之其为自新郭返于故土则可知。”7 三、唐僖宗乾符三年时,播州未陷于南诏,“(萧)遘最早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九月以前犹官于播州,足证先时南诏之寇黔中,播州未尝复失。”7故谭文以为杨端复播不可信。 四、“同一复播,而杨氏谱以为为唐室讨南诏,罗氏以为助太 汪击闽蛮,非昏蒙无识者不难立辨其真赝矣。”7 五、杨端复播,为当时丰功伟绩,然两唐书皆不载,可知此非事实。 本文以为,谭文籍以推翻杨端为太原人因讨南诏而至遵义的以上五条证据似尚有可商榷之处。 一、以为杨贵迁为杨业后不足信,所以杨端为太原人亦不可信,此种推论实在不合逻辑。对于杨贵迁为杨业之后的说法,确不可信,但不足以以此来推翻杨端为太原人之说。又,谭文以为“贵迁一生实在文广南行之前,迨至文广之持节广西,贵迁已谢弃人世矣”,此点实有误,考宋史卷十五神宗二载:“熙宁六年五月癸卯朔,播州杨贵迁遣子光震遵来贡,以光震为三班奉职。”8(p283)熙宁六年为公元1073年,文广持节广西当在仁宗皇;占至英宗治平年间,即公元1067年之前,说明文广持节广西时贵迁确在人世。 二、讨依智高之事,杨贵迁讨广西之侬智高不由南反由北。杨贵迁是否参与平依智高之事,尚无其他史料为证,若其为真,亦不无原因。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第叁肆篇之四播州群;l可道及群舸通桂、邕、安南道载,由播州南渡今乌江至琰州至群州至田州至邕州,为唐代之普通道路,即汉武帝时唐蒙所谓由夜郎制南粤之道。9(p13031305) 然北宋初播州之南乃与杨氏为敌之少数民族所据,尤其以南部闽蛮势力最大,与杨氏之矛盾亦最深,此时杨氏之实力尚远逊于闽蛮,岂敢向南行军?而播州至广西邕州尚另有一道可往,即北经珍州、南州至江津县,沿江西行经合江、泸州至戎州,戎州南至昆明为唐代西南主要干道,沿此道中途折向东至南宁州(即今曲靖)经盘州即到达群州,群州至邕州一段则相同。此道至广西较远,然可会和四川军队,顺利通达,道路质量亦较优。此亦非谭文所言不可思议者。 三、唐懿宗咸通年间萧遘贬播州司马,证明其时播州尚有流官。遵义府志亦云:“黄震古今纪要:僖宗相萧遘,斥播州,道三峡,白帝呵之。考遘传云,遘贬播州司马。则是时尚有流官也。”5(P1221)新唐书卷一百一萧遘传载:“于是(韦)保衡已为相,摭遘罪,繇起居舍人斥播州司马。道三峡,方迫畏不暝,若有人谓日:公无恐,予为公呵御。未几,保衡死,召为礼部员外郎。” I(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载,萧遘贬播州司马在唐懿宗咸通十三年五月。如果此时播州为南诏所陷,则确实绝无贬播州司马之理。然此点不足以推翻杨端复播之说。本文以为,李鄂奔武州后,播州前后数遭战乱,无人驻守,虽其所有权还在唐王朝手中,然处于一种境外闽蛮、南诏侵扰、境内土著溪洞蛮夷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所以萧遘被贬,“迫畏不暝”,不敢至贬所。咸通十四年,南诏寇黔南,是否进入播州,不能确知,但即使进入播州,也当仅为寇略侵扰而已。直到乾符初年,杨端领兵入播。 四、“同一复播,而杨氏谱以为为唐室讨南诏,罗氏以为助太汪击闽蛮”,二说扦格。此亦可解释,杨端入播之际,所面对的主要对手有三,一为以自播州南境入侵之闽蛮,二为边境寇略之南诏兵,三为播州境内溪洞之蛮。此时三者以闽蛮势力最大,故罗氏谱以为击闽蛮而来,此据播州之实情而言;杨氏谱以为杨端抗击南诏而来,盖杨氏据其行军之目的而言,故有此异。 五、“(杨端复播)此耸世之丰功奇迹,史官必大书而特殊之,何以两唐书只字不及?此理之不可通者。”7则似有理而不可通,盖史实而史籍失载,无代无之。如南诏大中十三年攻陷播州一事,史籍即有异词,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日:“旧纪、实录今年皆无陷播州事,惟新纪有之。”10(p8078)以此类推,杨端复播两唐书失载便不足奇。且唐末中原鱼烂,唐王朝已然风雨飘摇以至中原尚不可保,杨端复播何足以“丰功奇迹”论之,更何况杨端人播时实力微弱,尚不能对播州地区实施有效控制。 谭其骧的观点发表后,在杨氏土司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之后章光恺的白族说、王兴骥的仡佬族说及贵州古代史之苗族说,虽观点与谭其骧稍有不同,但无不受其启发与影响,在本质上认为杨氏为少数民族也是别无二致的。以上三说,王兴骥之仡佬族说最后出,考辨亦较详实,以为杨氏非汉人之理由有四: 其一,从宋朝以来的史书有许多称播州杨氏是夷族的记载。 其二,明代播州杨氏的汉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朝廷仍把他们当少数民族对待,对他们加以特殊照顾,皇帝的诏书明确称其为夷人。 其三,在封建社会,汉族官僚文人把少数民族视为异族,宣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蔑视、排斥少数民族,使得少数民族,尤其是上层人士,往往讳言其为少数民族。 其四,一些少数民族大姓请文人学士所撰之家传,多据主人自述,也是隐恶扬善,多所卫护,致有把少数民族改为汉族者,因此,这类家传多不可信。”综观以上四条反证,尚可商榷。杨氏偏居西南一隅,南宋之前,杨氏为求自保,渐渐夷化,更兼播州本是蛮夷杂处之地,中原政权与之地域远隔,自然不暇亦不能、不必对杨氏之族属加以确切认定,不过随其周围之情势和蛮夷聚居之地域特性加以认定而已,之后约定俗成,渐为后人沿用。大小蛮夷酋长之家传,诚然多有讳饰篡改以抬高其身价者,若参比史实和该族实际发展情形而无多舛悖者,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以先入之成见而贸然断定。 主要纂修者宋濂即杨氏家传之作者,可信度被质疑无足怪,但明朝之前,早有此等记载。元代程钜夫雪楼集载忠烈庙碑云:“杨氏世系太原,唐乾符初,赠太师讳端者,宦游会稽,后客长安。适南诏陷播州,大为边患,有旨募能安疆场者,太师慨然自效,遂命为将,以复播州,威畅恩融,夷夏畏服,因领其郡。”11据元史卷一百七十二程钜夫传载,程钜夫生于南宋理宗淳事占八年(公元1248年),卒于元仁宗延禧四年(公元1317年)。则元初已认定杨端之籍贯为山西太原。新中国建国后,杨粲墓等杨氏墓葬相继被发掘,为杨氏家族研究提供了新的便利,其中尤以一批墓志与杨氏家族史密切相关。迄今出土的最早墓志为杨粲神道碑,碑文因年代久远,仅存四分之一,以存者看,也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原始资料。现存碑文前云:“(缺)祸裂,上赖祖功宗德,人(缺)蜀无壅塞之患,而六诏绝烽口口警,求其(缺)秦潞二王为节度使。思权死,弟口勉得旨出家(后略)” 文中“蜀无壅塞之患,而六诏绝烽口口警”一句,当即指杨端退南诏之事。杨粲碑刻于南宋淳柘年间,当非无据。又南宋末杨文神道碑载:“忠烈及忠显尝面命之日,吾家自唐守播,累世恪守忠节,吾老矣,勉继吾志,勿坠家声,世世子孙,不离忠孝二字。”2此等记载皆可与家传叙述相吻合。 按两唐书皆载乾符元年击南诏募兵地区为河西、河东、山南西道、东川,资治通鉴无河西。据两两唐书,太原府属河东道,则杨端为太原人不无可能。杨端之族属与其籍贯紧密相关。若杨端为山西太原人,则当为汉族。又田玉隆贵州土司史认为:“播州杨氏,迄杨昭应是当地少数民族,如与杨氏相依为命的谢氏,魏晋以来是贵州少数民族大姓,以新旧唐书知谢氏势力很大,常与杨氏联婚,故杨氏称谢氏为舅氏,从旁说明杨氏是少数民族。”12(p730)此处论断亦值得商榷,即“播州杨氏,迄杨昭应是当地少数民族”,杨氏自外迁来播州,古代史籍与现代学者皆无异议,不知作者有何依据。同时,以杨氏联姻少数民族之谢氏,即断定杨氏也为少数民族,太过武断。 从自南宋中期以来的较可靠记载,如从杨粲、杨文神道碑中之忠孝思想,与杨氏后世所恪守的家族族风,如平播全书卷十四李化龙与杨监军书:载“安、杨二氏,原世为敌国,安曾求亲,杨氏不从,求以女嫁之,亦不从。盖自负为太原诗礼旧家,而安为猡鬼,耻与同盟也。”13(p475)所以,传统所言杨氏出自太原之说,在无可靠反证的情况下,仍可沿用。据两唐书,杨端应募,在乾符元年冬至二年春之间。其所统军队,不超过千余人,因全唐文卷八十七唐僖宗答高骈请停差发三道兵士诏云:“其河东一千二百人。” 14(p397)”其行至播州的准确时间,遵义府志定为乾符三年,与两唐书、通鉴所载唐王朝与南诏关系史实大体相合。杨端入播以后,对于播州本境大族土豪,修好结援,“驻军高遥山,据险立寨,结土豪臾、蒋、黄三氏,为久驻计。”_5 对于闽蛮与南诏兵则是以武力击退,“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5(p952)此处“蛮出寇”当即是入侵播州之闽蛮与寇黔南之南诏兵。若此时播州为南诏兵所据,则杨端以数千里跋涉之少量疲兵,似无击退蛮敌之可能。 杨端播州刺史一职,遵义府志认为是杨端自署。而据全唐文杜牧黔中道朝贺群舸大酋长等十六人授官制:“敕黔中道朝贺群舸大酋长、摄充州刺史赵琼林等。(略)玉帛以将厚意,阶级以峻等衰,各服宠荣,无忘恭敬。” 14(p3444)( 此文作于宣宗大中五年至六年之间,则杨端之播州刺史一职为朝廷所授,亦合情理。 且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云:“播州为黔中区最西南之正州。”9(p1303)地位较羁縻之群州为上,咸通十三年尚有播州司马一职,又遵义府志卷十古迹载平播后绥阳掘得汉尹珍讲堂碑,上题“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礽立”,5(p319)广明元年在杨端入播后数年,其时播州尚有司户之官,则杨端刺史之职为朝廷所授可能极大。又明万历年间茅瑞征所撰万历三大征考与同时瞿九思所撰万历武功录并载杨端武略将军一职,此与播州刺史一职情况类似,若杨端为朝廷所授,也有此可能。至于安抚使一职,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云:“唐代为临时派遣往各道之大臣,非常设。中期以后,各道皆有节度、观察使,即不复有此称。”l5(p58)则可确知绝非杨端生前所获之职。三、结论 陈寅陌云:“种族之分,多系于其人所受之文化,而不在其人所承之血统。”16(p308)此为治民族史之确论。然而,杨氏属于西南夷族,抑或中原汉族,于其发展历史中身份角色之确立与文化取向之自觉依然有着重要关系。黔北杨氏土司其对汉文化之自觉推崇与其统治区域汉族文化之兴盛,为周边土司所不及,既已成为学界之公论,而关于杨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种种新论尚无可靠资料支撑,似当依然承认以下结论: 一、在无可靠反证的情况下,杨端之籍贯与民族仍沿袭传统记载,定为山西太原汉人。 二、唐僖宗乾符初年,杨端人播,所统军队最多不超过千余人。 三、乾符二年,朝廷应高骈之请,止河东兵,杨端乃帅其乡人上请于朝,入川,而西川战情缓和,乃领军折而向东南,进人播州。入播后,杨端交结播州当地大族,击退闽蛮与南诏兵,并与南诏纳款结盟。后“谕以威德,縻以恩信,蛮人怀服”,在播州站稳脚跟。 四、杨端据播后,当时唐王朝已风雨飘摇,乾符年间黄巢已大举叛乱,杨端于是逐步巩固势力,取得长久统治播州的权力。 五、杨端据播期间,境内溪洞蛮夷分立,南境又有闽蛮侵扰,所能统辖者仅播州北境之一部分领土。 参考文献:1禹明先杨端考J贵州文史丛刊1997(1)2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J文物1974(1)3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郑珍,莫有芝遵义府志M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866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7谭其骧播州杨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1982(3)8脱脱宋史jE京:中华书局1977年9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O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11谭用中杨粲墓及其出土碑志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2(6)12田玉隆贵州土司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3李化龙平播全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14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黄本骥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杨端,?915年,唐朝山西太原人,唐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土酋叛”,太原罗荣率师入播“平叛”,据有播土。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七姓,明攻娄山,暗渡赤水,收复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州。876年,杨端开始统治播州,915年逝世,其子杨牧南即位,此后杨氏就一直统治播州,后来被封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直到明朝 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平杨应龙,分播州地为二,改设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杨氏土司的统治才结束。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杨氏土司统治播州二十九世七百余年。播州杨氏土司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贵州省遵义地区、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现今杨氏已经是贵州第一大姓。 附:播州宣慰司宣慰使 (876-1600) 杨端 39 丙申 876杨牧南 46 乙亥 915杨部射 14 辛酉 961杨三公 2 乙亥 975杨宝实 21 丁丑 977杨昭 46 戊戌 998杨贵迁 29 甲申 1044杨光震 22 癸丑 1073杨文广 15 乙亥 1095杨惟聪 27 庚寅 1110杨选 12 丁巳 1137杨轸 34 己巳 1149杨粲 61 癸卯 1183杨价 10 甲辰 1244杨文广 12 甲寅 1254杨邦宪 25 丙寅 1266杨汉英 31 辛卯 1291杨嘉贞 12 壬戌 1322杨忠彦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