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ppt_第1页
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ppt_第2页
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ppt_第3页
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ppt_第4页
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现代课程理论第一讲序论华南师大课程系2008 第一讲课程理论序论一 课程论研究对象 文献预读黄甫全 简析课程论的主要任务 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载 课程 教材 教法 1997年第12期 冯生尧 再论课程论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载 课程教材教法 2006年第3期 一 已有的三种观点 1 课程说或课程现象说 课程本身 2 课程规律说 是研究课程规律的学问 3 课程问题说 规律是研究目的或任务 现象也只有转化为问题 才能作为研究对象 故而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也只能是课程问题 已有三种观点 意义 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完善课程论内容结构 不足 国别来源上 局限于前苏联和日本 学科来源上 只受哲学 教育学影响 思维方法上 源自研究过程各个环节 二 研究对象应当具备的三条标准 首先 在抽象与具体之间 找到平衡点 是界定研究对象的前提条件 其次 在本学科内部 有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应该与更具体的研究内容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其三 在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上 把课程论与上位学科教育学 相邻学科教学论等加以区分 三 产物过程说 新的对象观 1 产物过程说来源 古德莱德 1979 研究对象观 第一 是实质性的 substantive 研究 是对目标 学科内容 教材等任何课程的共同要素 commonplace 的本质和价值之探究 第二 是政治 社会层面的 political social 研究 探究范围包括了所有这些人类过程 正是通过这些过程 一些利益团体逐渐超越了其它利益团体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手段和结果 而不是别的 第三 是技术 专业层面的 technical professional 研究 课程探究的对象在于 团体或者个人如何设计策划 后勤保障 以及评价反馈 从而改进 落实 或者替换课程 2 产物过程观涵义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课程的产物和过程 前者即是古德莱德所称的对共同要素的实质性内涵之探讨 后者即是课程的政治社会层面和专业技术层面 也可表述为课程运作或开发的产物和过程 按照产物过程说 课程论研究对象可以用图示表述如下 黑色箭头表示运作对象 空心箭头表示运作过程 课程过程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产物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业评价 3 产物过程观意义 1 把研究对象界定为 课程的产物和过程 已经在含义上适当具体化了 它与古德莱德的观点完全一致 但是在表述上更加通俗易懂 简洁明了 2 它为我们找寻学科的具体研究内容 构建学科体系 提供了指引 打通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它有助于我们作出课程论与教育学 教学论等学科之间的区分 二 中国课程论发展 文献预读张廷凯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1922 1997 上 下 载 课程 教材 教法 1998年第1 2期 黄甫全 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载 教育研究 1999年第12期 赵昌木 徐继存 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 回顾与前瞻 载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2年第1期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 2001 17号 载 教育部政报 2001年第7 8期 以下三者择一 只要理解主线即可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 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年 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主编 2003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解读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年 重点关注课程理论书籍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 钟启泉主编 课程论 2007 丁念金 课程论 2007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 黄政杰 课程设计 和 课程评价 李子建 黄显华的 课程 范式 取向和设计 香港中大出版社香港大学莫礼士 Morris TheHongKongSchool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suesandPolicies 张华 李子建 讨论问题 本部分内容主要为预习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问题主要有 1 中国近现代课程理论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主要有哪些特征 2 如何评价20世纪20 30年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3 如何评价建国初期课程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4 新课程改革对于课程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三 国际课程论发展 文献预读周勇 第二章课程理论史 之国际部分 载钟启泉主编 课程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派纳著 张华等译 理解课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自学讨论 本部分为自学讨论课 问题主要有 1 古希腊时代课程教学思想有何特征 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主要区别为何 2 课程论是如何诞生的 发展之初的课程设计理论是如何完善的 3 概念重建理论诞生的必要性何在 目前可以划分为哪些流派 四 方法论漫谈 关于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的收集过程 也就是研究的过程 是脑力而非体力劳动 收集不到资料 其实质就是不会研究 研究思路不到位 对该研究领域研究问题不了解 所以 必须经常反思自己资料收集的过程 一 资料的来源 1 工具书主要有江山野主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 以及英文原著 张华主译 理解课程 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 各卷本等 工具书权威性胜于一般书籍 但时效性差 往往需要更新 追踪 2 各类课程论教科书 一般书籍 值得推荐的书店是杭州书林贸易有限公司 教育书籍最齐备 可邮购 网站 书林网 书林网博客 3 杂志 优点是新 深 专 但是不会作全面的介绍 故而需要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才能够阅读 必须熟练地运用中英文电子期刊 中国期刊网 中国博士硕士论文库 以及英文电子文献 ProQuestEducationJournals EBSCOhostWeb JSTOR西文过刊全文库等 学会阅读英文文献 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断地阅读英文文献 对照该专业领域的中文文献 以及查找字典 许多英文网站还会有词汇表 4 网络中的资料 教育科学具有综合性 实践性的特征 故而 其理论 政策 实践应用 会非常充分地体现于各类网站上 例如国内外的课程改革 在网站上均有充分反映 甚至比图书馆更新更全 例如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有专门网站 笔者撰写钟启泉主编 课程论 2007 之 课程评价 章节 主要得益于网站 如TheEvaluationCenter 二 收集资料的方式 1 首先必须明了自己研究问题所处的学科群和研究领域 例如 表现性评价的效度研究 这里 表现性评价 处于学业评价的领域 而效度 处于学业评价 教育评价 研究方法等领域和学科 2 运用关键词 只有熟悉领域 逐步积累关键词 有关教师评价的关键词有 Teacher basedasstTeacherassessment asst CourseworkasstOngoingasstSchool basedasstClassroomasstEmbeddedasstProfilePortfolioObservationProcessasst 3 主要杂志法4 代表性人物法 我们知道马云鹏对课程实施研究颇多 则不妨由人名 相应地还可以包括其同事和学生等 查询有关文献 5 著名机构 组织 协会法 请自行查找网站TheEvaluationCenter 由此 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6 文后注释法 顺藤摸瓜 追踪资料 五 方法论漫谈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的规范可以参照 1 国标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请见资料 2 或者直接参照 课程教材教法 教育研究 杂志的格式 3 优秀博士论文 如曾文婕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