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参考书目: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阮仪三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编,地震出版社 (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子丛书)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赵和生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指定用书之一)城市规划原理,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规划导论,邹德慈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目 录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8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8一、城市的形成与城市的定义81乡村居民点的形成82城市的形成83城市的定义84如何认识一个特定的城市12第二节 城市化(urbanization)12一、城市化121城市化的定义122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及阶段特点13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4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55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15二、世界城市化发展概况161发展速度快且呈持续加速的趋势16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7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174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仍存在差异17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若干特点及发展预测17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总体规模有较大增加,城市发展成就巨大17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并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切联系18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发展基本上是积极、合理、有序的18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尚处在较低水平185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19四、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191进一步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布局192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辐射能力和竞争力203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21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2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22一、古代的城市发展221自然因素与城市发展222防御功能与城市发展223社会形态与城市发展224政治体制与城市发展235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23二、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3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3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4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24一、近代的城市发展24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242城市布局的变化243城市与环境24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24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24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24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242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25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30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315.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的“功能综合论”366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377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疏散思想378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389城市设计研究3910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3911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3912全球城(Global City)和全球化理论42四、前苏联的城市规划42五、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421我国社会主义城市规划事业经历了创建、徘徊停滞、发展和改革的历程422我国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特点43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我国城市规划发展43一、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新挑战43二、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及对工作方法的影响431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442思想方法的变革对规划工作的冲击及影响44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及编制程序44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与原则44一、城市规划的概念44二、城市规划的作用45三、城市规划的任务45四、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461宏观方面462微观方面46第二节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46一、规划法规体系46二、规划行政体系47三、规划运作体系491规划编制492开发控制49四、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491民主公正意识492环境保护意识50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特点50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50二、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50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51一、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511城市规划调查的阶段512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513规划调查的主要方法534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53二、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53三、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541城市性质的研究542城市规模的研究563、城市规划的其他专题研究58第五节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58一、城市规划编制的层面58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master planning outline)的主要内容591主要任务592主要内容593主要成果60三、城市总体规划(master plan、comprehensive planning)的主要内容601主要任务602主要内容603主要成果614实例61四、分区规划(district planning)的主要内容641主要任务642主要内容643主要成果654实例65五、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的主要内容661主要任务672主要内容673主要成果674实例67六、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 plan)的主要内容682主要内容683主要成果694实例69七、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的主要内容691主要任务692主要内容703主要成果704实例70八、建制镇规划(site plan)的主要内容701主要内容702主要成果714实例71九、城市规划的审批73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审批732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733城市分区规划的审批744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745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批746其它专项城市规划的审批74十、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74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75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75一、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75二、城市系统的构成75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75一、城市用地概述751城市用地的概念752城市用地的属性763城市用地的价值764城市用地的区划76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77二、城市用地适用性分析771城市与自然环境772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分析773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适用性评定834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845城市用地的经济性评价86三、城市用地的选择87第三节 城市用地分类与构成类型87一、城市用地的分类87二、城市用地的构成92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94一、居住用地(R)的组成与规划布置941用地组成942用地分类943用地指标954规划理论发展955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95二、工业用地(M)的组成与规划布置991工业用地分类992城市中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993用地指标1014工业用地的规划布置1015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1016开发式工业区规划1027旧城工业布局调整103三、公共设施用地(C)的组成与规划布置1041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1042用地指标1043公共设施规划布置的要求1054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107四、仓储用地(W)的组成与规划布置1081仓储用地的分类1082仓库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1083仓库用地规模109五、城市绿地(G)的组成与规划布置1101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102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1103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用地指标1114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1155城市绿地的系统构成1166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116六、城市对外交通设施(T)与规划布置1171铁路(T1)在城市中的布置1172公路(T2)在城市中的布置1273港口(T4)在城市中的布置1294航空港(T5)的位置与城市的关系131七、城市道路广场(S)与城市公共交通(U21)的规划布置1331现代交通与现代城市1332城市道路系统(S1)布置的基本要求1343城市道路系统(S1)的空间布置和道路横断面的确定1364停车场(静态交通)(S3)布置1405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1416城市公共交通(U21)141八、城市供应设施用地(U1)与规划布置1441城市给水系统工程规划1442城市排水系统工程规划1473城市供电系统工程规划1504城市燃气系统工程规划1545城市供热系统工程规划1586城市通信系统工程规划160九、城市郊区用地1631郊区与市区的关系1632郊区的功能1633郊区规划的任务和内容163一、城市的形成与城市的定义居民点(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城市(city)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的意义,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集聚人口,其居民大多数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点,它通常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4如何认识一个特定的城市城市形态、特色及职能;内外交通状况;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环境质量;城市对外围环境的利用及影响;城市的建筑艺术特色;安全感;居民对城市的反映;城市的发展前景。第二节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作为近200年来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探索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 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2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及阶段特点度量指标单一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PU = ( U / P )100% (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非农业人口 P总人口)初期阶段PU在30%以下,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劳动力释放缓慢;中期阶段PU由30%左右上升到60%70%之间,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工业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水平可在短短几十年内突破50%而上升到60%;后期阶段PU保持在60%90%之间,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后期城市化不再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是城镇内部的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遵循共同的规律,即受着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5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的有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二、世界城市化发展概况1发展速度快且呈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4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仍存在差异三、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若干特点及发展预测 中国的城市化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而迅速展开的。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总体规模有较大增加,城市发展成就巨大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并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切联系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发展基本上是积极、合理、有序的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尚处在较低水平5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二、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儒家礼制思想相一致的、周礼考工记记载的“王城”体制,表现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以管子“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为代表的,讲求因地制宜,注重环境的自然至上理念与上述两种思想相辅相成,“既打破了礼制僵硬的王城制度,又补充了只求实用的规划思想在内涵上的平淡无奇”,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象天法地”思想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古希腊城邦的方格网道路和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矩形营寨城和露天剧场及中心广场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等。2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1902年再版时改名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他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城市无限度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只要控制住城市的“磁性”便可以控制城市的膨胀,而有意识地移植“磁性”便可以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基于这样的分析,他提出建立一种“城乡磁体”,把城市的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了具体阐述“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霍华德作了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这个示意方案分为两个层面: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和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几个重要观点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1933年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论”a.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b.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c.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d.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e.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f.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g.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 h.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5.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的“功能综合论”a.城市与区域b.城市增长c.分区概念d.城市运输e.环境污染f.文物保护g.城市与建筑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那些失去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联系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7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疏散思想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有机疏散实现“有机疏散”的方法是“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样的组织方式是使目前密集城市实行有机疏散的方式。前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与工作效率,后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与安静居住的条件。这种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在原来紧密核心的周围逐渐出现一群新建的或改建的、具有良好功能性秩序的社区,这些社区都是按照进步的城镇规划的最高原则建立起来的。1996年“人居二”大会(Habitat )的人居环境议程:目标和原则、承诺和全球行动计划(又称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居环境学科”的发展至此,“人居环境科学”已经逐步发展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群,它以区域、城市、城镇、乡村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它研究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类按照其理想建设聚居环境,同时能保证人类行为、聚居环境处于地球生态圈的平衡状态中。2我国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特点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综合性“龙头”地位逐步确立。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及编制程序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与原则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二、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通过它对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指导与控制而得以实现的。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城市规划作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就要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一方面引导各类关于城市发展的政策的形成,并使这些政策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操作来保证这些政策得以实现其目的。三、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第二节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一、规划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规划法是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因而又被称作主干法,其主要内容是直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作为主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作为从属法规由建设部制订。二、规划行政体系分为两种基本型制,分别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根据我国的规划法,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分级体制。三、规划运作体系1规划编制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上的发展规划,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分别是战略性发展规划和实施性发展规划(或称为开发控制规划,由于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又称作法定规划)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发展规划(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分区规划也是战略性发展规划,但一般不足以成为开发控制的直接依据)。2开发控制 开发控制可以分为通则式和判例式。 我国的开发控制基本上属于判例方式,即任何开发项目都必须申请规划许可。规划审批的主要依据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还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特点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有关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条件,明确城市的性质,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对各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3规划调查的主要方法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调查文献资料的运用4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空间模型分析三、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1城市性质的研究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城市类型以规模分类以性质分类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b.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c.该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2城市规模的研究城市规模(city size)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在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用地标准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 城市的用地规模 = 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具体地说: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安全卫生要求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社会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第五节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一、城市规划编制的层面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我国的详细规划属于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工作。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1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2主要内容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3主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主要任务综合和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十年至二十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三年至五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五条)2主要内容设市城市应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化空间;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其规模和实际需要适当简化。3主要成果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四、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主要任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2主要内容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3主要成果分区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分区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000。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划建设用地的各面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1主要任务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2主要内容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规划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3主要成果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件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1主要任务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五条)2主要内容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3主要成果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修建性详细规划图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七、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城镇体系规划4个基本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划定。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可以编制跨行政地域的城镇体系规划。1主要任务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主要内容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3主要成果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附件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图纸主要包括: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图纸比例:全国为1250万,省域为1100万150万,市域、县域为150万1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为15万11万。八、建制镇规划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主要成果建制镇总体规划内容和文件图纸,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照设市城市的要求执行。图纸一般包括: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000,其中县域城镇布局图和镇域村镇布局图图纸比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九、城市规划的审批城市规划实行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审批城市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2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3城市分区规划的审批经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4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已编制并批准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可由城市人民政府授权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5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行分级审批;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报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6其它专项城市规划的审批单独编制的城市人防建设规划,直辖市要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省会城市,要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大军区人民防空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非省会城市及二类人防重点城市需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建设部备案;三类人防重点城市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建委(建设厅)备案。单独编制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总体规划的城市,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审批;其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单独编制的其他专业规划,经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十、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概述1城市用地的概念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和非建设用地(农田、林地、山地、水面等)。二、城市用地适用性分析2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工程地质条件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b.地形条件c.滑坡与崩塌d.冲沟e.岩溶f.地震g.矿藏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a.水文条件b.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a.太阳辐射b.风象c.气温d.降水与湿度3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适用性评定用地评定的内容a.一类用地b.二类用地c.三类用地第三节 城市用地分类与构成类型一、城市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个大类、46个中类、73个小类。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一、居住用地的组成与规划布置1用地组成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2用地分类一类居住用地(R1) 二类居住用地(R2)三类居住用地(R3)四类居住用地(R4)3用地指标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人均18.0m2/人28.0m2/人,有条件建造部分中高层住宅的大中城市,其规划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不得低于16.0m2/人。5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居住用地的选择居住用地的分布集中布置分散布置轴向布置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多级序列综合考虑了城市构成特点、居住水平、建设水平和行政管理体制拟定,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和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还有独立居住组团、独立居住小区)二、工业用地的组成与规划布置1工业用地分类工业用地(industrial land)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按环境污染程度 一类工业(M1) 二类工业(M2) 三类工业(M3)2城市中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自身用地要求根据工业性质、生产流程,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的面积,适当的发展余地,良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能源要求充足而可靠,尽量接近能源布置交通运输要求根据货运量、特点、距离、成本,确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连续运输),便捷、顺畅环境保护要求合理布局(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横断面接近梯形),治理“三废”生产协作的要求产品、原料的协作,厂内、厂际的协作特殊要求核电站3用地指标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5%25%,人均10.0m2/人25.0m2/人, 大城市宜取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可大于25,但不宜超过30(30平方米/人)。4工业用地的规划布置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及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5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平行式、垂直式、组团式、混合式工业用地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组团式布置、群体组合式布置工业用地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工业地带、组合城市、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7旧城工业布局调整调整措施对具体的工厂留对环境无影响,有发展余地改通过就地改造(生产性质、技术革新、流程更新)可减轻或消除影响并车间分散的小厂或产品性质相同的小厂适当合并迁污染严重、不易在城市中治理或生产余地较小的,可迁往外围小城镇对有一定基础的旧工业区(通过对具体工厂的留、改、并、迁)可以适当扩大用地改善运输条件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三、公共设施用地的组成与规划布置1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按使用性质分: a.行政办公用地(C1) b.商业金融业用地(C2) c.文化娱乐用地(C3) d.体育用地(C4) e.医疗卫生用地(C5) f.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 g.文物古迹用地(C7) h.其他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校园火警排查检测规程
- 夏季养生:防暑降温法
- 制定餐饮管理规定
- 2024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 西欧庄园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13.3 等腰三角形13.3.2 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放飞和平鸽1说课稿 鄂教版
- 节能路由协议优化-第1篇-洞察及研究
- Unit 1 Shapes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说课稿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学前课题申报书范文
- 2021-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地球的运动
- 医院反诈宣传课件
- 2025海南国考时政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日本n4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秋期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核心素养教案(第2单元)(教学反思有内容+二次备课版)
- 2025年医院院感科医院感染试题及答案
- 2025乡村医生培训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线束变更管理办法
- 智慧工业园区AI大模型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
- 雨水监测管理办法
- 驾驶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