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docx_第1页
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docx_第2页
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docx_第3页
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docx_第4页
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研究东南亚2004年第3期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傅云仙泰国佛教造型艺术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5的民众是佛教徒。据说最早在公元前 241年佛教就传到泰国,传入最早的地方是现在泰国中部的佛统。佛教造像的传人晚于佛教 的传人。东南亚的佛陀雕像最早出现在公元46世纪,大量的佛陀雕像在东南亚各地均有 发现。在半岛地区的东洋(Dongduong在越南中部岘港附近)、柯叻(泰国东北部)、文斯 洛(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地区),海岛地区的森帕加、任抹(爪哇东部)、以及巴邻旁(巨港) 附近的布基特一塞光唐等地都有佛像发现。随着佛教在东南亚的发展与兴盛,佛像艺术也兴 旺发达起来。东南亚的佛像艺术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泰国也不例外。除了印度的影响 外,泰国还受到相邻的缅甸、柬埔寨及爪哇的影响。但是,泰国的佛像艺术毕竟是在本土发 展起来的,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泰国本地的艺术家或工匠逐渐融入了本地区和本 民族的审美观念以及他们对佛教理念的认识,从而创造出具有不同时代精神面貌,富有本民 族特点的泰国佛教艺术。根据MCSubhadradis Diskul教授的划分,泰国佛教艺术主要分为 泰族建国之前及之后两个时期。泰族建国前的佛教艺术这个时期佛教艺术可分为四种风格:早期(6世纪以前)风格、堕罗钵底风格、室利佛逝风格和华富里(罗斛)风格。 (一)早期(公元6世纪以前)风格在泰国东北部的柯叻和南部的那拉惕瓦发现了一些约为公元四至五世纪的佛像,佛像特征表现为小型立像,圆脸大眼,螺髻,身着紧身透明袈靶衣折隆起,偏坦右肩,袈裟下部从身体右下端拉起搭于左手腕上,然后直线般下垂,衣角覆盖在左肩上并垂于后背一直到脚 踝,右手作无畏印或说法印,左手握衣裾,其风格属于东南印度安德拉邦阿马拉瓦提王朝 (公元前二世纪一公元三世纪)的雕像风格。在泰国中部佛统大塔发现的立式铜佛像,高仅 1005cm;在南部素叻他尼出土的石刻佛像,雕像很小,圆脸大眼,身着通肩紧身袈裟,没 有表现衣纹,右手施与愿印,为笈多(48世纪)时期的佛像风格。笈多王朝的佛像雕刻,54万方数据在佛像造型上继承阿玛拉瓦提典雅、肉感丰美的传统,但更为肃穆、沉静。在衣服表现上不 用透明薄纱似的披衣而是用好象湿贴在身上的波纹来表现,几近裸体。再以后,这种波纹也 不用了,只用些横切的长线条简洁地表示,在身体的表现上充分体现了印度本土传统的柔和 轻软的形式,身体曲线流畅温柔。此外,后笈多风格的佛像在泰国也有发现,如在于乍那 武里发现的佛像,面部为椭圆形,大眼睛,螺髻,身穿通肩紧身袈裟,衣纹平行下垂,线条 疏朗,衣角缠于左手腕上然后呈直线下垂。泰国早期的佛像基本上为小型立式雕像,有阿马 拉瓦提风格和笈多风格。这些雕像不是在泰国境内制造,主要是由印度的商人带进来,然 后在各地流传。(二)堕罗钵底风格(公元卜11世纪)公元6世纪以泰国中部佛统为中心出现了孟人的国家堕罗钵底,到6世纪末,堕罗钵底 已成为半岛地区重要的国家。堕罗钵底早期信奉小乘佛教,812世纪则信奉从室利佛逝和 吴哥传来的大乘佛教,崇拜对象有多种佛像和菩萨像。堕罗钵底佛像艺术明显受到笈多和后 笈多艺术的影响,由于堕罗钵底历史延续较长,它也受到帕拉(81 1世纪兴起于印度东北 部)艺术的影响。堕罗钵底佛像大多数为石刻像,一些小雕像通常为铜像,佛像造型及袈 裟的折纹式样与印度笈多艺术相似。在佛统周围及邻近各地曾发掘出很多佛像。在东北武里 南府的兰拜玛也发现高达109米的佛像,约为7世纪作品,佛像双手平举胸前,右手作说 法印,左手已残缺。在阿瑜陀耶发现的佛像,约为810世纪的作品,右手作与愿印,左手 已残缺。两尊佛像都有笈多和后笈多艺术的共同的特点:身着通肩紧身袈裟,无衣纹,身体 轮廓清晰可见,螺髻。但是佛像的面部造型已不同于早期的印度模样,而是逐渐变为当地人 的模样,这在阿瑜陀耶发现的佛像上表现得更加显著:大螺髻、面部扁平、眉毛隆起并相 连、眼睛突出、鼻子扁平、嘴唇厚实。堕罗钵底后期,约在11世纪,其佛像艺术受到高棉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面部由椭圆变为方形,长长的袈裟下端搭在左肩上呈直线下垂,作禅定 相。此外,在叻武里堕罗钵底遗址还发现了一些观音菩萨石像,观音菩萨像的面容具有当 地人的特征,但身躯已显示出帕拉王朝风格的影响,身材修长,腰部纤细,造型优美典雅。帕拉王朝兴盛于公元75卜1 060年,其佛教艺术在继承笈多风格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佛像变得更为纤丽颀长,人物姿势更细腻,装饰更丰富、繁杂,堕罗钵底的观音像明显带有这些特 征。从这些佛像的变化可以看出,虽然堕罗钵底佛教艺术深受笈多的影响,但是堕罗钵底佛 像艺术已由最初的吸收印度式逐步向着民族化方向发展,当地艺术家和工匠融合了本地新的 艺术风格,形成了优美独特的堕罗钵底佛教艺术,成为古代东南亚佛教艺术的优秀代表,并 向周围各地传播,如在暹罗湾同样发现了与堕罗钵底风格一致的佛像,说明堕罗钵底与这些 地区相互之问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堕罗钵底佛教艺术也为后 来的素可泰王朝所吸收。(三)室利佛逝风格(公元8-13世纪) 7世纪晚期至13世纪,室利佛逝帝国在苏门答腊的巨港崛起,它统治着苏门答腊、马来半岛一直到泰国南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处在与印度交往的主航线上,使它成为东南亚地区 东西贸易中心的主要角色及东南亚海上贸易霸主。在堕罗钵底兴盛时,在泰国南部和与之连 接的马来亚境内,有不少大小邦国,中国史籍记载的有赤土国、盘盘国、丹眉流,这些地区 在公元7至11世纪,都成了室利佛逝的领域。公元8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先传至苏门答腊 及爪哇,再越海传至柬埔寨。此时正是室利佛逝国势最兴盛时期,整个国家信奉大乘佛教,55万方数据室利佛逝不仅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中心,而且也是向东部传播大乘佛教的中心,很快大乘佛教 就传人马来亚及泰境南部。随着大乘佛教的兴盛,室利佛逝佛教艺术也传播开来。室利佛逝佛教艺术先后接受了笈多、后笈多和帕拉艺术的影响。许多在泰国南部发现的 雕像,无论是石像还是铜像都与在中爪哇(7一lo世纪)发现的雕像一致,有时两者之间很 难区分,雕像属于大乘佛教系统。泰南的室利佛逝佛教艺术一直延续到13世纪并为素可泰 王国所吸收融合而发展形成为独具特色的素可泰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泰南佛教中心猜也发表 的一尊石观音立像与同期的雕像年代似乎还要早,显示出强烈的笈多和后笈多风格的影 响。观音像的身体姿势为典型的笈多式女神雕刻像三道弯式,胸部向左倾斜,臀部向旁耸 出,身体线条柔和;身着紧身无衣纹袈裟,近似裸体;头戴饰有阿弥陀佛坐像高耸精美的宝 冠,面部表情庄重慈祥。在猜也发现的另外两尊铜观音像,年代较石观音像稍晚,其艺术风 格已表现出鲜明的后笈多和帕拉舍那风格。其中之一的铜观音像(现存曼谷国家博物馆,是该馆的精品之一),虽然头冠上的阿弥陀佛像已被损坏,但是菩萨身上穿着羚羊皮, 羚羊的头在菩萨的左肩上清晰可见,这正是认定观音菩萨身份的标志。这尊像精美绝伦, 表情细腻生动,慈祥端庄;头饰繁杂精美,发辫垂于两肩,身着丰富华丽的璎珞及三角形花 纹臂钏,而这些装饰样式与中爪哇夏连特拉王朝(570927)的观音像装饰样式相似,表明 两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夏连特拉王朝是一个信奉大乘佛教的国家,那里有众多构思精 巧、制作精美的巨大的庙宇,有寺院王国之称。那里的人们热心吸纳印度宗教、思想、建 筑、艺术或技艺,所受到印度的影响更为正统,更像是印度的东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夏 连特拉人兴建的婆罗浮屠,婆罗浮屠的构造形式及浮雕完全宣扬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它被 视为密教经典的曼陀罗和佛教永恒的百科全书。除了寺庙,810世纪的中爪哇还遍布印度 教及佛教的雕刻像,这些神像、佛像和菩萨像已受到帕拉艺术的影响。身形已变得纤细修 长,如在普劳桑出土的一尊作“施与印”的观音像就是纤细修长的样子。尽管如此,佛像 的面部特征及整体造像却不是印度而是爪哇的风格,爪哇的艺术家在采用印度形式的时候已 经把它进行了改造以适合他们自己的传统,雕像颇具人情味。这些因素无疑对室利佛逝佛 教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公元8世纪密宗在印度兴起并迅速传到了东南亚。室利佛逝的岳帝王朝,因与南印度波 罗王朝关系友好,接受了密宗信仰,同时也将密宗传到马来亚及泰南。从泰国古代的佛教建 筑可以看出,大乘密宗在室利佛逝时期传人泰境,如泰境内的猜耶佛塔、六坤古塔,及用合 金铸造的比人大的观音菩萨像,或各种各样泥塑的佛像菩萨像,完全与室利佛逝时代的样式 一样。在泰南博他仑府的沙旺洞、霍刹鲁洞,北大年府的甘攀山,也拉府的达抛山洞等地, 发现很多大乘佛教和室利佛逝影响的遗物。室利佛逝的大乘佛教主要在泰南流行,但也有 一些观音菩萨像传到中部及东北部。10至13世纪泰国为柬埔寨吴哥王朝统治,吴哥统治者 也信奉大乘密宗,修建了许多佛寺,其中建于lo或11世纪的披迈石宫是大乘密宗重要的庙 宇,石宫门上还雕刻有代表密宗的三世明王像。在罗斛也有很多与密宗有关的佛像、菩萨像 和神像等等。室利佛逝时期是古代东南亚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佛教艺术范围广阔,影响极 大,题材丰富多样,许多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其 艺术特点仍然主要是受印度艺术影响,但各地之间的艺术相互吸收融合,同时融入本地的艺 术传统,使室利佛逝佛教艺术呈现多样性。56万方数据(四)华富里(罗斛)风格(公元714世纪) 泰国中部、东部和东北部的佛教艺术与南部及马来亚半岛的佛教艺术风格不同,其风格主要受到来自柬埔寨高棉艺术的影响。华富里(罗斛)在7一11世纪属于堕罗钵底,那里有 堕罗钵底风格的遗址和刻有古孟文的石碑。在高棉人统治下,华富里的佛教艺术具有高棉的 因素,但它又不同于柬埔寨本土的高棉艺术,故称为“华富里(罗斛)风格”,华富里风格 实际上是从11世纪以后开始的。在东北武里南府发现了很多7至8世纪属于大乘佛教的精 美的铜佛像和菩萨像,但是大多数已被走私偷运出境,现在仅存两尊为曼谷国家博物馆收 藏。在猜也府有很多铜佛的头像和躯干。这些佛像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佛作禅定姿势 或站立,偏坦右肩或通肩,袈裟长至脚踝,衣角折叠搭于左肩上,椭圆脸,下颚向后倾斜, 眉毛相连,眼睛下垂半闭如青莲花,长鼻子,嘴角向上翘,螺髻较小,排列为菱形,头顶象 征智慧的宝髻是莲花花蕾或宝石形状,上刻有菩提树叶。在华富里风格的佛像中还有一种较为特殊而且在高棉流传广泛的造像,那就是以祥定姿 势坐在那伽蛇王座上的佛像。这种造型来自于那伽王保护佛陀在修行时免遭风暴侵袭的佛传 故事。佛像显示了高棉的影响:左手施祥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这是高棉的传统风格。佛 像背光为菩提树叶形,上面雕刻蛇7=N伽的七个头,那伽长形的脸,佛的方形脸,眉毛相连 几乎成一条直线,一条小带子从前额将头发分开,螺髻,头顶宝髻作莲花花蕾或宝石状,但 在王冠中间附加一条花纹装饰带却是华富里风格的特色。这类佛像表情严肃者为12世纪的 作品,表情微笑者为1314世纪的作品。泰族建国后的佛教艺术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可分为五种风格:清盛风格、素可泰风格、乌通风格、阿瑜陀耶风 格和曼谷风格。(一)清盛风格(约公元1118世纪)清盛风格也可以说是泰国北部的风格,它是真正的泰族的风格。兰那是泰族在泰境建立 的一个小国家,中国史籍称“八百大甸”,12世纪以后至15世纪以清迈为都城。兰那受缅 甸蒲甘佛教的影响,信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只尊奉释迦牟尼佛,在泰北发现的佛像 的造型可分为两种风格:1印度帕拉艺术风格 在造型上泰北佛像,与帕拉佛像十分相似:宝髻为宝石形或是莲花花蕾状,圆脸,双眉曲似新月,下颔突出,身体强健饱满圆润,腰部纤细,穿偏坦右肩紧身袈裟,衣角作v形 状塔于左肩上,施降魔印,禅定坐在双层莲台上。11世纪的清盛是北部一个重要的城镇, 由于在那里发现了许多这种类型的精美的佛像,所以将其称为“清盛艺术”。帕拉艺术首先 传到缅甸蒲甘,再由蒲甘传到清盛,因此,清盛艺术也受到缅甸佛像的影响。如在帕拉造型 中施降魔印的佛像右手是放在右腿中部,而在清盛的造型中佛像右手通常是放在右膝上,这 两种形式在蒲甘佛像造型中并存,说明在传入泰北之前帕拉佛像已融合了缅甸的风格,而清盛沿袭了缅甸的这一风格,时间在13世纪早期或者中期。 2清迈艺术风格14世纪中期为清盛晚期,此时清迈早已代替清盛为兰那的都城,同时也是泰国北部佛57万方数据教艺术的中心。其佛像造型有了变化,明显受到素可泰风格的影响,被称为“清迈艺术风 格”,主要表现为:头顶宝髻变成火焰状,椭圆脸,身材修长纤细,有时将衣角搭在左肩上, 尤其是立像深受素可泰造型影响为行姿状。清迈佛像雕刻精美,供奉在曼谷玉佛寺的玉佛都 是雕造于这个时期,1434年在清莱的一座塔中被发现。清迈佛像艺术不仅在泰北发展,而 且还传播到老挝的琅勃拉邦城、占巴塞及越南,但这些地方的佛像雕刻技艺远不及清迈佛 像。(二)素可泰风格(公元13世纪晚期一15世纪) 素可泰王朝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泰族建立的政权,1257年泰族首领坤邦克兰刀正式登位为王,改号室利因陀罗提耶。素可泰王朝信奉斯里兰卡系的上座部佛教,历代君王都热 心发扬佛教,兴建佛寺和佛塔,铸造佛像。在素可泰王朝鼎盛时期,佛像创作发展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佛的造型呈现多样化,大、中、小型都有,形态完美,仪态安详,细致地表现了 佛像所蕴藏的深邃情感。素可泰佛像最具有泰民族风格特征。素可泰佛教艺术渊源来自于先前的堕罗钵底和高棉,然后吸收了斯里兰卡佛像艺术,但 更多的是在对外来艺术吸收的基础上融入泰民族的风格,所造铜、石佛像,无论是坐姿、立 姿、行姿、卧姿,都有共同的特征:小螺髻,头顶宝髻为高高的火焰状,椭圆脸,新月眉, 钩鼻,面带微笑;宽肩细腰,身着紧身袈裟,偏坦右肩,衣角搭于左肩,形体圆润柔和优 美,线条流畅灵动;神情超然高尚,宁静安详,整体造型庄重和谐完美。最具素可泰民族风 采的是行姿佛像,为素可泰艺术家所独创。佛像作行走状,左足稳踏地上,右足轻轻抬起, 左手平胸曲举作说法或施无畏印,右臂自然下垂摆动,袈裟下部也随风飘动。整个造型构思 独特、颇具匠心,既遵循佛教造像仪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又有创新。高雅简洁,极 富韵律。艺术家以写实的手法,高超的技艺,生动地表现了在游化过程中瞬间停息的精彩风 貌,产生了强烈的动感美的艺术效果,显示了艺术家杰出的创造才能。行姿佛像被认为是完 美地表达了佛陀经过艰苦修行终于成佛的这一理想,从佛像的每个部分都能够唤起人们对佛 的尊敬与信仰。行姿佛像是素可泰式,也可以说是泰国式的佛像风格,它不仅代表着泰国, 而且代表着东南亚佛教造型艺术所达到的顶峰,它可以和历史上其他文明的最优秀的雕塑相 媲美。(三)乌通风格(约公元1215世纪) 佛教艺术在极北端的清盛和北部的素可泰发展的同时,在中部乌通也得到长足发展。乌通风格是一种混合型艺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1213世纪在堕罗钵底和高棉(或华 富里)艺术相互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宝髻常常用宝石形或是莲花花蕾形表示, 方脸模仿华富里风格用小带子在前额将头发分开,面貌仍然沿袭堕罗钵底的特点:双眉隆 起相连,厚唇;袈裟式样也如堕罗钵底一样表现出布料的厚重质地,尤其是立像表现得更明 显。第二种类型为1314世纪时主要受华富里风格影响为特征的佛像,但在这个类型里又 融人了新的因素,那就是佛的宝髻由莲花花蕾或宝石形状变为火焰形,这种新形式很快就传 到素可泰并被吸收应用。第三种类型是在14_15世纪深受素可泰风格影响,但又对阿瑜陀 耶产生影响的佛像,这类佛像也被认为是阿瑜陀耶的早期风格。虽然乌通佛像在不同的时 期有些变化,但是用一条小带子从前额将头发分开、衣角搭于左肩并以直线下垂、禅定相、 降魔印的风格特征却一直保持下来。(四)阿瑜陀耶风格(公元14世纪中期一18世纪)58万方数据阿瑜陀耶佛像风格是在继承乌通和素可泰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佛像分为四种不同的风 格:(1)乌通王拉玛铁菩提时期(公元1350-1369年),即建国初期。这时的佛像基本上是 沿袭乌通第二和第三种类型的风格,其中以第三种带有浓郁的素可泰风格的佛像为主,这种 风格一直延续到戴莱洛迦纳王统治时期。(2)戴莱洛迦纳王时期(公元1448-1488年)这 个时期素可泰风格十分流行,乌通风格时有出现,在两者的基础上融合发展成阿瑜陀耶风 格。1458年国王下命铸造了一组佛像,以表现佛陀的生平,从它们的造型可以看到乌通、 素可泰风格向典型阿瑜陀耶风格的转变。但是多数佛像没有素可泰的精致,如须弥座装饰繁 杂,佛的面貌缺乏生气。这种风格从戴莱洛迦纳王的儿子拉玛铁菩提二世(公元1491一1529 年)起一直流传到1767年阿瑜陀耶为缅甸贡榜王朝所灭。(3)巴萨通王(公元1630-1656 年)和那莱王(公元1657-1688年)时期巴萨通统治时,柬埔寨成为其属国,因此,巴萨 通和那莱时期塑造的许多佛像都是模仿高棉艺术,尤其是红沙石雕刻的高棉式佛像非常流 行,在华富里、在中部、在南部的猜也都能看到这种类型的佛像,石像最突出的特征是双层 嘴唇和双层眼线。(4)阿瑜陀耶晚期普遍盛行一种戴王冠的佛像。有的佛像装饰丰富,有 的装饰简洁仅有宝石和耳环。作禁海印(也叫平息海浪印),即双手施无畏印的立佛像也出 现在这个时候。除这几种佛像外,在公元1618世纪,还流行洛坤风格的佛像,这种雕像主要模仿南 部洛坤佛像。洛坤佛像与早期盛佛像风格相似,两者都有帕拉风格的影响,但洛坤佛像受到 爪哇的影响更多一些,如洛坤佛像脸部较清盛佛像更圆,身体更丰满,短短的衣角搭在左 肩,衣折细密繁复。(五)曼谷风格(18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 总体上讲,曼谷王朝塑造的佛像不多,而且所铸造的佛像早期主要沿袭阿瑜陀耶的风格,注重装饰胜注重于面部表情,佛像面无生气。拉玛一世时(公元1782-1809年)几乎 没有造像,但是他命令将中部和北部遭战争毁坏的约1 200尊佛像运到曼谷,这些佛像分别 属于素可泰、乌通和阿瑜陀耶风格。大部分佛像供奉在曼谷及其周围的寺庙中;有一部分 被安放在美术馆;其中最重要的一些佛像现收藏在曼谷大王宫的艺术馆里。有意思的是这些 佛像在被安放在寺庙和艺术馆之前,在曼谷经过整修,佛像身上都被涂上了厚厚的泥灰,面 部表情被塑造成毫无生气的曼谷风格。直到20世纪50年代泥灰开始层层脱落,露出里面的 铜质,人们才第一次看到泥灰下面原来是精美无比、价值连城的铜佛。现在这些佛像已经被 重新涂漆、镀金,恢复了他们的原貌。拉玛二世(公元18()9-1824年)和拉玛三世(公元 1824-1851年)时的佛像与拉玛一世时的风格差不多,戴冠佛像比较流行。拉玛四世(公元1851-1868年)对佛像作了一些新的改变,佛像面部看起来富有生气和人情味,无肉髻,穿 有衣折的袈裟,作禅定相。但是,这种佛像不太流行。拉玛五世时(公元1868-1910年), 佛像又恢复到传统的素可泰风格。从那时起至今,曼谷风格的佛像继承着素可泰佛像的精 神,主要特征保持不变,如火焰形宝髻、肉髻、螺发、长耳垂、偏坦右肩、衣角搭于左肩, 但面部表情已越来越人性化,更强调整体美,1957年为庆祝佛历2500年而塑造的大型立佛 像就是其典型代表。综上所述,泰国佛教造型艺术随佛教的传入而兴起,佛教艺术的发展兴盛又促进了佛教 的发展。泰国佛教艺术在泰国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风格,这些 变化与佛教不同的派别的传人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些风格发展可以看出泰国 (下转53页)。59万方数据十月己未;明实录成祖永乐实录卷90,永乐十二年正月戊戌。泐史漫笔,第72页。朱德普:泐史研究,第191、193、196页。泐史漫笔,第85页。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85页。泐史漫笔,第73页。明实录宣宗宣德实录卷49,宣德三年十二月乙未;卷94,宣德七年八月癸巳;卷95,宣德七年九己未;卷 111,宣德九年六月辛酉;卷113,宣德九年十月丁巳;明实录英宗实录卷275,天顺元年二月庚申;卷292,天顺二 年六月壬申。张廷玉:明史,卷315,云南土司传车里条,中华书局,1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