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媒体发展200903_第1页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200903_第2页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200903_第3页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200903_第4页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20090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 与 企业互联网传播 要 点 一、中国网络媒体发展 二、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 三、企业互联网传播 一、中国网络媒体发展 互联网是科技文明的产物,是由一系列高技术支撑运作的传播平台,因此,它所达到的技术水平既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体现,通过这一平台所传播的文化强弱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分期 1995 1998年 互联网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上网为标志 1998年底 1999年 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 以新浪、搜狐、网易门户网站建立为标志 2000 2002年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 以落实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纲要, 加强中央及地方新闻网站建设为标志 2000年也是网络新闻正规管理的起始年 中央九家重点新闻网站 人民网 央视国际网络 新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 26家 获得新闻资质的网站 196家 2003 2004年 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以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报道中展示的能量及 2003“网络舆论年”为标志 2003年 被称为“网络舆论年” 伊拉克战争、 SARS事件、日本人珠海买春案、西北大学反日事件、以及孙志刚案、刘涌案、黄静案、李思诒案、苏秀文案 亦是 “网络民族主义”表现突出的一年 2005 2007 Web2.0大发展阶段 网络用户突破一亿 宽带网络形成规模 手机媒体迅速崛起 数字终端广为普及 Web 2.0 大行其道 Web 2.0阶段 从技术的角度看, P2P、 RSS、 SNS、 Tag、 WiKi等与其有着密切关系; 从应用的角度看,博客平台、多媒体杂志平台、播客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等构成了一道互联网的新景观。 Web2.0阶段是网络社会化、大众化的新阶段。它不仅推动了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促成了互联网新的应用模式的建立。 web 2.0的本质是“参与式的架构” 。 2008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 Web1.0和 Web2.0已全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中国网络媒体在整个传播格局中已无可置疑地成为媒体巨人。 标志性事件: 中国网民的绝对数量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网络媒体在汶川地震及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全面、有机地将Web1.0和 Web2.0融合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在整个传播格局中无可置疑地成为强势媒体。 两个具有指标意义的数据: 一、网民总数 截止到 2005年 6月 30日,中国网民突破一亿,达到 1亿零 3百万( CNNIC第 16次调查数据) 截至到 2008年 6月 30日,中国网民达到2.53亿( CNNIC第 22次调查数据) 二、宽带上网人数 截止到 2005年 6月 30日,宽带上网人数首次超过网民的一半,达到 5300万人。( CNNIC第 16次调查数据) 截至到 2008年 6月 30日,宽带上网人数达到 2.14亿人,网民中接入宽带的比例已高达 84.7%。( CNNIC第 22次调查数据) 技术降低使用者的门槛 技术提供使用者创造力 技术推动使用者间的互动 技术扩展互联网传播的能量 Web2.0新强者 中国走在了美国前面 波士顿咨询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地区网民分析 韩国 朝鲜日报 记者 白承宰 (2008.09.10 ) 中国正式成为“ Web2.0强国”。通常人们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 IT产业上是落后国家。但是在新一代的网络环境如网络游戏、网上社区、网络通讯等方面,中国凭借众多网友的积极参与和相互推动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面。 以 Web2.0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博客为例, 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 的数据显示,截至 2006年 8月底,注册博客数量为 3400万。 CNNIC第 22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截至 2008年 6月底,拥有博客 /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 42.3%,用户规模达到 1.07亿人。中国的博客经过三年的发展,不仅数量突飞猛进,而且博客也开始突显媒体性质,干预现实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它也成为不少网站的核心业务。 个媒体、自媒体、私媒体、 草根媒体、公民媒体、独立媒体、参与式媒体、社会化媒体 广大网民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提供者和传播者。奥运会绝对是一次广大网民参与的狂欢,因此,各家网络媒体在奥运报道中充分整合博客、播客、社区、论坛等资源,以期获得最大的传播效益。广大网民以自己的观察、体验和表达,记录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奥运会。 全国 190多家具有新闻登载资质网站共同主办了此次大赛。大赛从 5月至 10月历时近半年,共收到文字、图片、 DV、音频、 Flash等各类作品 50余万件。 新闻(市场)敏感 抓住时机 创意策划 精心运作 将参与、互动、分享 的要素发挥至淋漓尽致 2006年大河网发起 “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活动 郑汴快速路正式命名为“郑开大道”, 2006年11月 19日正式开通。 2006年月日,“半月大哥”与开封网友“大话”、“剑如虹”等在大河网上联名倡议举办“郑汴马拉松”,立即得到网友的热烈支持。随后帖子被置顶,更多的网友参与到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讨论中。 10月 29日,郑州和开封的网友自发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万人签名活动 2006年 12月,郑州、开封两市向国家体育总局发函,表示支持这一赛事。 2007年 2月 14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复。 2007年 5月 6日,赛事成功举行 2007年 5月 25日 浙江一日 二、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反映,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 舆情即社情民意,网络舆情即通过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 舆情比舆论的范围大,因为它还包括社会问题苗头性的动态、可能酿成社会事件的媒体报道及网上爆料等。 舆情特别要注意各种观点意见、各种社会情绪、各种社会思潮、乃至各种牢骚、怨言、段子所展现出的网民整体的态度和意见。 舆情及网络舆情研究成果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 王来华著: 舆情研究概论 理论、 方 法和现实热点 2002年出版 刘毅著 :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 9月出版 网上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 网络舆情的收集、汇总、分析、判断 对象:新闻、评论、论坛、博客等 常态:对信息的全面监看,及时发现 与本地、本系统、本部门相关 的信息 非常态:对突发事件的全程跟踪 要注意本地与外地、全国网络舆情的联系 要注意新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态 网络舆情信息分类 网络舆情信息产品 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2008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年度报告中首次增加了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系统是结合信息采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互 联网相关技术 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系统是加强网络舆情“敏感点”发现、“热点”预警、“爆发点”掌控的技术手段。 网络舆情系统和信息收集、汇总、分析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与民众沟通。 舆论 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一、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 二、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三、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 舆论是从近期发生的有争议的问题引起的,问题消失或解决,与这一问题有关的舆论随之消失。 新闻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有很大作用。 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即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的意见或言论 一、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 二、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三、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 四、舆论是从近期发生的有争议的问题引起的, 问题消失或解决,与这一问题有关的舆论 随之消失。 五、互联网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 中有很大作用。 网络舆论形成条件 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 网络强大的互动功能 互联网新闻报道 头条 要闻 焦点图 专题 互联网互动功能 论坛( BBS) 新闻跟贴 贴吧 网上调查 网上签名 网上投票 聊天室 即时通讯(如 QQ、 MSN)群组 网络论坛( BBS) 论坛可以分为网站论坛(指各类网站设立的论坛)和论坛网站(只提供网友上贴贴子单一功能的网站)两类。 新闻集散地 观点集散地 民声集散地 论坛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思想观点汇集的场所,也是传播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类:一是部分网民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偏差,发牢骚时情绪偏激;二是少数对现实不满的人借机攻击党和政府;三是境外敌对势力 张贴反动文章,散布政治谣言。 新闻跟贴 新闻跟贴是针对某一新闻报道而设立,可供网民自由发表看法和意见的互联网功能。这一形式在国内开始出现是在 2000年。 新闻跟贴形成热评的两种情况 1、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引起热评 2、当地事件包括政策出台等引起热评 新闻跟贴产生的两大作用 1、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舆情的窗口 2、对当事方(很多时候是政府部门) 形成舆论压力 网上调查 以网页呈现调查问卷、供网友直接点选题项并在线提交的方式。目前网站最常使用的方式。 一、利用网络互动的优势,引导广大网友参与 二、吸引广大保持对所设话题的关注程度 三、可与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功能共同起 到反映民意的作用 四、与其他调查方式相比反馈快速、成本低廉 五、定期调查可留下进行前后对比的记录 网上问卷调查特点: 组合方式 网上签名 目前,伴随重大事件,往往都会通过网上签名的形式达到集中并表达集体意志的目的。 2002年到 2003年网上签名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精英色彩淡化,而呈现大众化、普遍化。 2007.07.07 全球网民选出世界新七大奇迹 网上投票 聊天室 在线网友进行实时交流沟通的一种功能。可以是两人对聊,也可以多人群聊。 形态包括文字、音频、视频。 网络舆论特征 群体性、草根性、情绪性、 煽动性、从众性、暴力性 网上发言群体 正义者、起哄者、牢骚者、 维权者、思想者、敌对者 网络舆论表现 形成快速 意见集中 形式多样 多种功能复合使用 2003年 被称为“网络舆论年” 伊拉克战争、 SARS事件、日本人珠海买春案、西北大学反日事件、以及孙志刚案、刘涌案、黄静案、李思诒案、苏秀文案 互联网舆论两大作用 形成舆论压力 推动集体行动 2003年 9月 18日,爱国者同盟等 7家网站发起的 “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征集的签名(打印 4000多页)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 网上舆论的负面作用 1、表达简单 2、情绪化与非理性表达 3、甚至伴有人身攻击、诬蔑、 谩骂等情况 社会转型期 矛盾尖锐期 危机频发期 中国社会目前处在 我国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互联网舆论的引导 风起于青萍之末 在互联网时代,机构的一个事端、一个闪失、一个丑闻在传播的速度与范围上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快而广,而且来势凶猛,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更易造成广大公众信以为真,导致机构形象受损。这为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热点一定要疏 内部矛盾一定要通 突发事件一定要说 舆论一定要引 谣言一定要攻 新闻发布与事件处理 同样重要 报比不报好 早报比晚报好 自己报比别人报好 主动报比被动报好 舆论引导要以信息公开为主 舆论引导要讲究艺术和精致 舆论引导要将新闻报道和评论 结合起来 舆论引导要做到网站与网站、 网站与报纸、广播、电视的 互动与联动 三、企业互联网传播 网络公关( PR Online)是以互联网为手段,沟通企业内外信息,加强企业与社会各界公众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的新型公关活动。 一、拥有自己的网络舆情收集系统 二、建立自己功能齐备的网站 三、与网络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四、精心策划各类网络传播活动,包括 线上、线下活动的联动与互动 五、利用网络传播加强内部凝聚力、加 强企业文化建设 近年来,企业媒体这一企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传媒界的一个 “新亮点” , 企业媒体在营造企业发展舆论环境,建设企业文化和对外宣传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企业媒体工作者也成为中国传媒界一支特殊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办好企业报刊的标准是: 对内:企业上下都喜欢看,愿意看,甚至争着看,员工能从中掌握动态信息,学到知识,感受到鼓舞激励,提高企业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对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扩展企业品牌影响 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企业创办的企业报刊 14,000多种,其中 12,000多种是企业自办的非赢利性企业内刊, 6000多种正常出版,总印数达到 10,000,000份左右。 企业报刊为企业战略服务 企业报刊社会化 从企业内刊到客户报刊的行业发展趋势 代表性的是 万科周刊 和 SOHO小报 现在,大多数创办企业报刊的企业建立了网站,企业报刊的内容则成为网站信息的主要来源。部分企业报刊建立了独立的网站,如 万科周刊 、 红塔时报 网、 齐鲁石化报 信息港。 石油管道报 建立了全国首家上网的企业报纸( 1998年)。客观上,网络成为企业报刊发行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网上读者数甚至超过了报刊发行数,读者面更广。 为了提高企业报刊水平,加速企业报刊数字化工作,锻炼企业报刊编辑制作能力,加强企业报刊交流速度,北京华文网络报纸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花费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开发制作了 中国企业报刊大联展 网站,用于展示我国优秀的企业报刊。目前有近两百家知名企业报刊在平台上面展示,是我国最大的原汁原味展示企业报刊的网站。 品牌遭遇网络危机事件后能否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已经成为品牌能否适应网络时代竞争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直接关乎品牌无形资产的积累。故而,更多的企业和品牌需要越发的重视网络口碑营销传播管理。 近年来,在“网络事件策划”、“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危机公关”、“企业网络舆情监控”、“网络口碑公关”、“论坛营销”、“博客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网络整合营销”等名义下,其实大都在暴利的趋势下背弃了公关业真实、诚信的基本准则,逐渐滑向了无良网络公关的歪道上。 1歪曲真相 2杜撰口碑 3操纵舆论 2008年中国市场上的企业危机事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无论是危机的兴起、扩散还是深化,背后都有明显的网络推动的痕迹,众多的网民在有意或无意间扮演了企业的 “杀手” 一个 Web2.0的企业危机公关时代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