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知识库气象学名词阻塞形势:blocking High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演变过程中,高压脊不断北伸,指使脊的北部暖空气与母体脱离,并出现高压环流的暖空气堆。因其有阻挡上游波动向下游传递的功能,故名为“阻塞”。形成的反气旋环流称为“阻塞高压”。西风带中出现的这种形式称为“阻塞形势”。其特征为经向环流强而稳定,迫使西风带波动的正常活动受到破坏。阻塞高压的建立、崩溃、后退过程均伴随出现一次大范围环流型式的转变或调整,阻塞形势的维持时期过长,会使大范围地区的天气反常。例如,可使某一地区出现持续干旱或连续阴雨。阻塞高压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地区和时间。在亚洲地区,阻塞高压经常出现在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地区,一般可维持8天,最短为3-5天,以5月、6月、7月三个月出现最多。3月和11月份最少。冬季乌拉尔山山阻塞高压崩溃时,会使中国出现一次寒潮过程。在夏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出现,则会造成中国在北部和南部地区较强的降水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过程。天气现象白天和夜间: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中所说的白天是指当天的08点到晚上20点,夜间是指当天的晚上20点到次日的早上08点。比如:2010年2月8日的天气现象中的白天是指2月8日的08:002月8日的20:00,夜间是指2月8日的20:002月9日的08:00。霰: 遇到霰时,许多人都以为是冰雹,霰和冰雹的主要区别是霰比较松散,而冰雹很硬;冰雹常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秋季节,而霰常出现在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有时呈圆锥形)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直径2-5mm,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霰通常在地面气温不太冷时降落,常见于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霰产生于扰动强烈的云中,由雪晶(或雪团)大量地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并合而成,下降时常呈阵性。强对流天气: 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可分为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种类。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造成暴雨、局地洪涝、山地灾害多,北方冰雹、雷雨大风灾害多的特点。飑线:通俗地讲,飑线是由许多雷暴单体(其中包括若干超级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强对流云带。它的水平尺度长约几十至几百公里,宽约几十公里至二百公里,其生命史在几小时至十几小时之间,主要天气现象表现为大风、冰雹、龙卷。飑线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两个气团相互碰撞。最常见的情况是冷气团碰撞,但也有的时候是干空气与湿空气碰撞。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高空中都会有风切变。相邻的两股风方向和速度都不同时,就会产生风切变。他可以是上升的空气离开云顶。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每秒以上,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遭受损失。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250米左右,最大为1千米左右。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但造成的灾害很严重。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当它突然爆发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泥石流的发生除与地形和地质条件有关外,暴雨是诱发的重要因素。凡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植被较差、土层薄,没有高大森林,也没有灌木丛林的山地;当遇有暴雨或大暴雨时,最容易发生泥石流。据福建南平地区调查,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下,24小时雨量达140毫米以上时,就有可能诱发泥石流。降水越强,出现泥石流的机会越多,灾害也越严重。当24小时雨量达300毫米以上时,会诱发形成较重和严重的泥石流。泥石流并不一定在一次暴雨过程结束以后才发生,而往往在暴雨过程中由于短时间内强集中降水诱发形成。当日雨量达140毫米以上的暴雨过程中,如若出现1小时、3小时和6小时最大降水分别为40毫米,80毫米和100毫米以上就会诱发泥石流发生。而当日雨量达300毫米以上时,若出现1小时、3小时和6小时最大降水量分别为60毫米、100毫米和200毫米以上,会诱发形成较重或严重的泥石流。1988年5月21日发生在闽北地区的一次严重泥石流,就是在特大暴雨过程中,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68.7毫米,4小时20分内最大雨量达141.7毫米的情况下形成的。通常认为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有较长时间的降水有关。在先有较长时间降水的情况下,由于土层含水饱和,径流系数加大,汇流时间缩短,使地表滑动力和内水压力加大,又遇突发性强暴雨,就更容易发生泥石流。但调查分析还认为,即使前期少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强集中暴雨同样也可以诱发泥石流,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暴雨的强度比前者要大。因此,汛期季节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季节。泥石流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因此,积极作好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防止和根除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根据当地地质地貌情况,适宜地植树造林,防止植被破坏。以及修建导流堤、拦挡坝和停淤场等措施。另外,加强对地质条件的调查、分析、研究;加强对天气预报的了解,掌握好雨量情况,及时作出综合分析判断,注意采取早期和应急防范措施,以避免和减少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场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我国雷暴是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冰雹必须在对流云中形成,当空气中的水汽随着气流上升,高度愈高,温度愈低,水汽就会凝结成 液体状的水滴;如果高度不断增高,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会凝结成固体状的冰粒。随着气流上升运动的过程中,冰粒会吸附附近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逐渐变大、变重的, 等到上升气流无法负荷它的重量时,冰粒便会往下掉,但这时的冰粒还不够大颗,如果这时能再遇到一波更强大的上升气流,把向下掉的冰粒再往上推,冰粒就能继续吸收小水滴凝结成冰。 在反覆上升下降吸附凝结下,冰粒就会愈来愈大颗,等到冰粒长得够大够重,又没有足够的上升气流能够再将它往上推时,就会往地面掉落。如果到达地面时,还是呈现固体状的冰粒,就称之为冰雹,如果融化成水掉下,那就变成雨了。由此可知,如果空气又暖又湿, 有足够的水分,加上旺盛的对流状态,就有可能产生冰雹。有的冰雹松松软软的,就像是雪一样,但有的冰雹,就像是冰块一般,相当坚硬,如果降下的冰雹过大时,就有可能造成农作物、建筑物甚至是人员的伤害,所以人们看到天降冰雹时,在惊喜之余,最好还是要小心自己的安全。浮尘天气:在气象学上将浮尘,强度最弱的叫浮尘天气,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公里,大于一公里,基本上没什么明显的风。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寒潮:中国中央气象台规定:由于冷空气入侵,使该地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C以下,同时伴有六级左右偏北大风,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雷雨云的形成: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 (2) 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但对云的形成来说,降温过程是最主要的过程。而降温冷却过程中又以上升运动而引起的降温冷却作用最为普遍。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著特征。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尤其是近几年来,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应当加强防雷意识,与气象部门积极合作,做好预防工作,将雷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台风-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铅直方向可以分为低空流入层(大约在 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层(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间上升气流层(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个层次(图1台风结构示意图)。在台风外围的低层,有数支同台风区等压线的螺旋状气流卷入台风区,辐合上升,促使对流云系发展,形成台风外层区的外云带和内云带;相应云系有数条螺旋状雨带。卷入气流越向台风内部旋进,切向风速也越来越大,在离台风中心的一定距离处,气流不再旋进,于是大量的潮湿空气被迫强烈上升,形成环绕中心的高耸云墙,组成云墙的积雨云顶可高达19公里,这就是云墙区。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台风眼半径约在1070公里之间,平均约25公里。云墙区的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区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统。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地球大气层中具有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表现。地球上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由于各地气压高低不同所产生的气压差,于是造成空气的流动。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他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原动力。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的摩擦作用、海陆分布和大地形等。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全球规模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常定分布的平均槽脊、行星尺度的高空急流、西风带的大型扰动、世界气候带的分布等。梅雨: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唐代柳宗元在梅雨中写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代苏东坡在船棹风中说:“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三时,为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的是东南季风。此诗的意思是:在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以上两诗,分别指出的人梅和出梅的日期,同现在大致吻合。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期的划定一般着重考虑局地短期的天气特征,如雨日、雨量、气温、云量和相对湿度等。中国江南一带,如浙江、江西及湖南南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早。对长江上游是否存在梅雨,还有争议。 人梅与出梅日期的多年变化很明显。如 20世纪 50年代长江中下游的人梅田期,平均在6月10日,出梅田期则在7月12日,平均梅雨期为33天;而60年代的入梅日期,推迟到6月17日,出梅日期又提早到7月6日,梅雨期缩短到 20天。个别的年份里,变化更为明显。 梅雨期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按降水量的多寡,可将梅雨分成丰梅、枯梅和空梅三种。如1954年是长江流域近百年来未遇的丰梅年,梅雨期长达35天,以长江下游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个站为例,梅雨期的雨量平均达到。454毫米;而1958年则为空梅年,这年初夏的雨带不稳定在长江流域,仅在6月26日前后有少量降水,上述五站在梅雨期间的平均总雨量只有30毫米。每年67月间,我国江淮流域梅子成熟的时候,雨日很多,常常阴雨绵绵,这个时期就叫做“梅雨”期。今年6月1315日,江淮流域各地都进入“梅雨”期,目前已是这一地区梅雨期内的第三次明显降雨过程了(也是最强的一次),那么为什么江淮流域会有“梅雨”呢? 因为每年的67月间,南方的暖湿空气已经很强大,常常向北伸展到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的地区。但在这个时期,北方的冷空气仍旧有相当的力量,还经常侵袭这个地区。因此,冷暖空气就在江淮流域交汇。由于暖空气比冷空气轻,它便沿着冷空气上升,暖空气带来的大量水汽在滑升中凝结成云,并且形成了一条只有200300公里宽的狭长雨带。南方的暖湿空气和北方的干冷空气,在梅雨期间强度不分强弱。有时冷空气强些,有时暖空气强些。如果北方冷空气加强,把雨带向南压,雨带偏南一些;若暖湿空气加强,边推着雨带向北移,雨带就偏北一些。总之,势均力敌。因此,雨带一直在江淮流域南北摆动,使这一带天气潮湿多雨。但种情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年份梅雨期很长,有的年份梅雨期很短。原因是有的年份暖空气特别强大,会一下子把冷空气推向北方,这样,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交锋的时间就短了,梅雨就不显著。遇到这样的年份,这一带的天气一般很热;如果冷空气比较强,情况则相反。通常每年到小暑(7月7日或8日)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结束,这里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诫子书》翻译课件
- 电磁学入门讲解课件
- 水利工程年度工作总结
- 统计人员个人年终总结
- 亮化镜子的窍门课件
- 事故预想安全培训记录内容课件
- 进修护士工作总结
- 骨质疏松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 社区电商运营工作总结
- 2025年招标采购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评价考试(招标采购专业理论与法律基础初、中级)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一
- 大思政研究论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容要求与推进措施
- 队列动作教学课件
- 桌面消防演练
- 癫痫的小讲课
- 2025年江西省高考物理真题
- 第七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习概论2024优化版教学课件
- (高清版)DB62∕T 3268-2024 人民防空工程平战功能转换技术标准
- 全新模具转让协议书
- 2025年法院书记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
- 车队车辆保养维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