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专题讲座.doc_第1页
生本教育专题讲座.doc_第2页
生本教育专题讲座.doc_第3页
生本教育专题讲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本教育专题讲座 刘宗虎“生本教育体系”是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郭思乐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经过近10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套“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教育方法,她从教材、教法、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全面改革了师本教育的做法。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曲曲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 “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儿童在某种考虑其天性的教育条件下,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蒙塔古 “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克莱恩两种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阶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 “生本教育体系就有这样几个特点: 1。它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为具有彻底性; 2。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此前的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 3。它提出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较有可操作性。” “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为教师的设计忽视学生的生命实在,因而进行的是虚体设计,而不是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的实体设计。” “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 “旧的教育体系截断了知识的来源,其原因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得多,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截流式还是源流式成为师本还是生本的重大分野。一般来说,截流式培养的人是较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有可能是书之奴隶。”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性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 “不是儿童没有学习天性,是师本的教育思维的确在矽削者他们的学习天性。儿童一旦进的学校,等待他们的永远是减法,是被动,是挫折和失败。这是因为假若老师所传授的是100,他们永远是100的一部分,永远不能超过。” “我们能不能转换一种思维,采用“乘数”思维和整体思维?教师给儿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000,让儿童每天到校,都感到自己与昨天不一样,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思想奔涌而出。而当他知道自己想的和人类想的一致时,当他知道人类想的和自己想的有某种联系时,会多么兴奋,并对人类的智慧之美产生怎样的感叹!”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一般来说,儿童的所想所做,对他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有新的质,就是进行了创新。儿童的思维,具有生产性,会产生新的质,所以是创新。” “儿童的创新是儿童学习的核心过程,反过来,儿童也是在创新中学习的。”儿童潜能无限“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一个教者,如果在潜意识中低估了儿童,那么他的所有工作,他的态度、眼神、音容笑貌都会带上这种色彩,反过来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儿童的独立性 “人的独立性更表现在精神生命的独立性。”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本来可以很敏锐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却总是被人指正,他就不会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设法地说出别人想他说的话。这样,他就没有了的“自己”,同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要全面依靠学生,带根本性的认识有三点:(1)资源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2)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3)“现状论”,现今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而是基础性资源。新的学习生态将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生态。 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思想无为而为“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要学生就范,是维持式的,它强调对学生的干预,亦即强调教方的有为,而不考虑学方的无为。而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学方的有为,这同时恰好是教方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方的有所为。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提出的命题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 教少学多什么是教学?“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原本在我们的习惯中堂而皇之的正儿巴经的“教”消弭于无形了,当然,它在无形的状态中存在着,此事不言自明。 从计划教育到自调节教育“我们往往在课程、教材、教法、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不自觉地进行计划教育,用所谓目标分类的方法,重重叠叠,去把一个整体目标分解为十分细蜜的目标评价体系和课程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去实施。如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称号值得怀疑。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活的生命实体,我们应当为他们带有生命意义的发展而设计,设计应当是实体的、活性的,而不是虚体的、固定的。”“所谓活性,就是自调节。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自己的喜爱调节学习顺序,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可以进行合适的活动。” 线性教育的最后壁垒“在传统的教育观看来,系统是局部的和,而且系统中的各部分相互没有联系。在这种理念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分解为一个一个单个的目标,并且对这些目标平均使用力量,离散的目标教学取代了整体的领悟;智慧的传授似乎也是单纬度、小步子的线性输入方式,而不是内核发展的方式;知识强调一点不漏、全面传输,而不是举一反三。”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朱熹 要进行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必须对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朱熹所说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其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与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有关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认字到了一定的程度,进度忽然加快了,有不少老师还没有教的字他们自己就认识了。在传统教育里,要求所有的基础知识都教,或者只要想得到的知识都要从儿童抓起,这就是忽视了基础知识这个大系统有最小的独立完全子系统。其实,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最小系统,就是抓住了整个基础知识大系统。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是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 “先做后学”与“先会后学”是伴生的。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然而,这种把握还没有完全诉诸意识,没有完全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虽然也可以称为“会”领会,但还不能称为“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对事物认识的理论化的或者是符号表述的层次。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 在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指导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 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讨论成为课堂的正常次序。即使是原来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的认字课,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