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被可用.doc_第1页
第三章被可用.doc_第2页
第三章被可用.doc_第3页
第三章被可用.doc_第4页
第三章被可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章地球与宇宙备课指导今天,由我谈一谈对第三章地球和宇宙自己学习的一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体会:(本章的地位,分节叙述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一、本章的地位(后续可能的补充部分) 本章“地球与宇宙”位于新教材第一册的第三章;这章内容在过去的分科课程大纲中是没有的,现在把它作为学习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性和时代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科学素质。 “地球与宇宙”这一章内容是有关自然系统的宏观层次,属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依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即以人类身边的地球开始,到宇宙深处的星系结束,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第二单元为人类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第三单元为人类在地球上直接观察到的星空及日、月现象;第四单元为人类借助先进的探测技术对宇宙的探索。 科学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这是对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知识的延伸。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是对本章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的延伸 。科学第六册第五节“恒星的一生”是对本章的延伸 。月相与二十四节气,将在第二册中延伸。至于“月相”的内容将在高中当中得到补充。 (二)、分节叙述 (一)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1、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 2、重点及难点 (1)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方法,通过观察人造卫性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比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差值,阐明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球体。 (2) 难点:地球形状的证明 3、教材分析、由于人们直接接触的地球的表面是平展的,因此,地球形状这一空间概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本节教材是根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从以下四个过程来编写的。 (a)古代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 (b)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c)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d)地球的大小 4 、课时安排:2 教时(第一教时,为地球的形状。第二教时为地球的大小) 5、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地球的形状的认知过程,由于人们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是展平的,这么大的一个空间对初一学生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a做好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这个探究地球形状的实验。课本的用意是把篮球看作一个地球模型,铅笔的移动相当于船在大海中行驶,从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要求每个学生人人动手,通过实验会得出结论。 b 收集证据: 在任何方向上观察地平线,其形状是弧形的。 在不同的地区日出的时刻是不同的。 哥伦布、麦哲伦等箸名的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史话来了解地球是个球体。 观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有多大? 教材只给了几个数据,教学中应通过想象和比较的方法使抽象的数据形象化,例如让每个人自己计算,如一个人每天步行50千米,那么绕赤道一圈需800天。 5、方法建议: (1) 课前收集例如哥伦布、麦哲伦等箸名的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史话来了解地球是个球体,然而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在班上交流。 (2) 可播放多媒体教学。 (二)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1、教学目标:把握三方面的内容 (1)通过地球仪和地图的学习,能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学会使用地图。 (2)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3) 学会绘画简单平面示意图。 2、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组织的。 (1)认识地球仪 (2)制作小型地球仪 (3)了解经纬网的特点和作用 (4)地图的三要素、类型及其使用 (5)绘制学校平面图 3、课时安排:4教时(认识地球仪1教时、制作小型地球仪1教时、地图1教时,绘制学校平面图1教时,若时间不够到课后去完成) 4、教学方法建议: (1) 少讲多演示,多训练 (2) 开展游戏活动,如在地球仪上假想旅游等 (3) 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类型的地图,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本节课中着重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最好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小型地球仪(或者2人一个,4人一个) 经过“观察、触摸、转动”地球仪,使学生对经纬线、赤道、地轴及倾斜情况由深刻的认识。例如,地球是倾斜的身子绕着太阳转,才是地球一年由四季的更替,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也逐渐认识人们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来表示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 (2)如何认识经纬网,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地图上)画上经纬网? 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你到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已的位置?大海上有一艘船遇险,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的位置进行求救?再作出经纬线的概念作用,同时应讲明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什么要按西经20度、东经160度来划分?主要考虑:使各大洲保持一个整体。 (4) 看懂地图,要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教材出示了三幅不同的地图,第一幅中国政区图,第二幅浙江旅游图,第三幅是光明中学社区平面图。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生活、工作中方便而绘制不同类型的地图;二是各种类型的地图的用途不同;三是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四是不同类型的地图,三要素的表示方法不同。 (5)比例尺的大小是指比例尺值的大小。比例尺的分子为1,所以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描述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反之。 (三)第三节:太阳和月球 1、 教学目标: (1) 太阳和月球的基本概况 (2) 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3) 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测 2、 重点、难点: (1) 重点、难点:太阳的活动及其影响,月球概况,学习掌握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3、 教材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明的 a::太阳的概况 b::太阳的活动及其影响 c: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 d:月球概况 e:探测月球 4、 课时安排:2教时(太阳的概况及天文望远镜的使用1教时,月球的概况1教时) 5、 本节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课本图315从太空航天站拍摄的太阳照片与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太阳有不同的地方。 a、 出现一些黑点(太阳黑子)。 b、 增亮的斑块(耀斑)。 c、 美丽的气柱喷射现象(日珥 )等。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a、 太阳黑子,耀斑增强时,紫外线增多。(人们就使用各种防晒措施。) b、 太阳斑出现时,地球上发生强烈磁暴,电离层受干扰。 c、 太阳黑子对气候的影响,多时,气候干燥;少时,暴雨成灾。 d、 太阳黑子多时,地震也多。 e、 太阳黑子对树木的影响,黑子多,生长快;黑子少,生长慢等。 (3)月球图的认识:表面明暗,显示月球表面是不平坦的,明亮部分是山脉、高原,阴暗部分是平原、低地。 (4)在月球上看地球的合成照片,黑色背景说明了月球没有大气,没有天气变化。 (5)课本上的四幅漫画示 a月球表面上重力较小 b月球表面上没有大气、气温日较差大。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无法传播声音。 d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易受陨石撞而留下环形山。 6、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 (2)采用神话故事的形式如“嫦娥奔月”等。 (3)叫学生网上查阅资料如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及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无人飞船等。 (四)第四节:观测太空 1、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著名的星座和恒星。 (2)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学会使用和制作星图,了解当地四季星空。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从三个层面上要求学生展开对星空的探究。 (1)了解星座的一般概念,认识几个著名的星座和恒星。 (2)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制作活动星图,学会如何使用活动星图。 (3)在活动星图上观察、了解当地四季的星空,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和著名星座。 3、重点及难点 (1)重点:学生找北极星,使用活动星图观测四季星空。 (2)难点: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活动星图观察四季星空。 4、教时安排:3教时(第一教时,认识星空,第二教时,制作、使用星图,第三教时,观察星空。) 5、本节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本节教材对星空的观测活动一定要落实到课外的观测活动中去,因此必须做好这些工作。(1)识图(识图的过程可分为四步) 第一步:让学生在北天星空和南天星空中找出著名的恒星和星座。 第二步:让学生判断他们在天空中的位置。 第三步:让学生想象星座的形象,并画出他们的形象(可播放多媒体,形象认识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猎户座、天鹅座。) 第四步:可以补充一些星座和恒星让学生去练习。 (2) 找方向 观察北斗星和北极星,找到了极星也就找到了正北的方向。说明不同的季节北斗七星的柄在晚上8-9点钟观测斗柄朝不同方向,春季东;夏季南;秋季西;冬季北 (3)利用活动星图在天空中找到著名的星座和恒星 a、 星图上的方位与地图上的方位不同,地图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星图上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b、 使用星图时,一定要将星图反过来,举过头顶,这样,就能使天空中星星的位置和星图上的位置是相同。 c、 活动星图上第一面上的观测时间和第二面上的观测日期对齐。 7、 教学方法建议: (1)课前让学生收集“四象”“二十八宿”等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星座的由来和有关史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做游戏“星星找家”在空地上划一个圆圈代表“天空”,每个学生代表一个“星座”,让他们在“天空”中找到自己的家。 (3)在晚上观察星空时,可成立兴趣小组(人人参与),教师可自带兴趣小组,也可以叫学生以居住区域为单位成立兴趣小组观察星空 (4)可通过讲故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五)第五节:月 相 1、教学目标: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2)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3)了解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2、教材分析: 月相 月相的概念 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与农历 3、重点及难点: (1)重点:相变化的规律 (2)难点: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4、课时安排:1教时 5、月相变化的原理: (1)月亮不会自己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迎着太阳的半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暗的。我们看到的是月球朝向地球并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 由于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造成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导致月球朝向地球并被照亮的部分的形状也随之变化,故我们看到的月相是变化的。 6、月相变化的规律: (1)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背着阳光,我们看不到月亮,这是新月,俗称朔。新月发生在农历初一。 (2)月球转动,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照到阳光,且被照的部分越来越多。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成直角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被太阳照到一半,我们就能看到半边月亮,这是上弦月,它发生在农历初七、八。 (3) 当月球转到太阳相对的一边,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且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全部被太阳照亮,我们能看到整个月亮,这叫满月,俗称望。满月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 (4)月球继续转动,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到阳光的部分越来越少,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又成直角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又能被太阳照到一半,我们就又能看到半边月亮, 这叫下弦月。它发生在农历二十二、三。 (5)下弦以后,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到阳光的部分越来越少,最后一点都照不到,回到新月。月相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7、月相与农历的关系:一个朔望月周期为29.53天,一年12个月,所以农历的安排逢单30天,逢双29天,我们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都是根据农历确定的。 8、根据月相的形状:可以大致判断当天农历的时间。 9、根据月相的空间位置可以判断方向: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月亮。可简记为:“上上西,下下东。” 10、方法建议: (1)在学习“月相”这一课题时,可采用宋代苏轼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入课题,请学生说出这首词的名称、作者及所涉及的天文现象;教师针对能回答问题的优秀学生宽广的知识面给予及时鼓励。学生会说出月亮的阴晴圆缺,从而引出月相的概念: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在探索各种月相是如何发生时,我们可建立一个“地球月球太阳”的模型。建立这个模型的主要步骤为:(a)在房间中心放置一盏灯,拿掉灯罩;(b)关上门窗,使室内的光线变暗,然后打开灯;(c)将一支铅笔笔尖小心插入一只塑料泡沫球体,手拿铅笔;(d)让你的伙伴持着球,把球持在前方一手臂远的地方,仍旧调整好球与灯的距离,使灯光照亮球体;(e)站在你的伙伴的正后方,观察那只对着你的球的哪一部分被灯光照亮了,并作好记录;(f)让你的伙伴向左转体45,球在前方一手臂远的地方;(g)重复步骤(e),你还是站在你的伙伴的正后方;(h)重复步骤(f)、(g),直到你的伙伴再次回到原先第一步的位置,作好记录(画出光亮部分的形状)。 (3)上述模型也可这样进行:每组准备一个排球,一半涂黑,一半涂白,然后请三位学生演示,持球的一位学生代表月亮,其他两位学生中一位代表太阳,另一位代表地球。主要步骤:地球月球太阳成一直线站立,月球涂白的一面朝太阳,然后按逆时针绕地球分别转过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再回到原来位置。要求代表地球的学生把每次看到涂白面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月球转动时,涂白的一面始终对准太阳光) (4)、做好月相探究活动(也可在上课前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布置任务):成立月相变化的观察兴趣小组(个人也可):(坚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可能碰到阴雨天气,把每天观测到的月相记录下来,学生可自己设计表格,然后到班上交流探讨。 (六)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1、教学目标: (1)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类型。 (2)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异,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 2、教材分析: 日食、月食日食、月食的概念 日、地、月三者位置的变化日食形成的原理日食类型日食过程 月食形成的原理月食类型月食过程 3、重点及难点: (1)重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及类型 (2)难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理 4、教时安排:2教时(第一教时,日食成因,第二教时,月食成因) 5、日食的形成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住,就看不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遮掩现象。同样,在宇宙中,天体也会发生遮掩的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遮挡住,从而产生日食现象。当月球挡住全部的太阳光时,就发生日全食;当月球挡住部分太阳光时,就发生日偏食;当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中间部分而四周还露出一圈日光时,就发生日环食。 6、 月食的形成原理。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上(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日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內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的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发觉有什么区别。 7、 日食和月食的差异: (1)原理不同。日食是太阳光被遮住而看不到形成的;月食是月球在地球的影子中,没有光照射而看不到形成的。 (2) 日、地、月的位置不同。日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食时,地球在太阳和月食之间。 (3) 发生的时间不同。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六。 (4) 开始的部位不同。日食总是从太阳西部边缘开始,到东部边缘结束;月食总是从东部边缘开始,到西部边缘结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