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部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33 1 工作部署 33 2 准备工作 33 2 1 收集资料 33 2 2 选择合理工作方法 33 2 3 踏勘及方法试验 33 2 4 1 工区踏勘 33 2 4 2 方法试验 34 2 5 确定实施方案 34 3 设计编写 34 3 1 设计内容 34 3 1 1 工作任务 34 3 1 2 测区的概况 35 3 1 3 工作方法 技术与质量要求 35 3 1 4 成果提交 35 3 1 5 技术 经济指标 35 3 1 6 设计修改 35 4 野外工作方法 37 2 4 1 工具准备 37 4 2 工作布置原则 37 4 2 1 规则测网 37 4 2 2 不规则测网 38 4 3 测网布设 39 4 3 1 测网布设 39 4 3 2 采样点定位 40 4 3 3 采样及编录 40 4 4 样品加工 42 5 实际材料图编制 49 5 2 采样手图 49 5 2 1 野外手图与清图 49 5 2 2 实际材料图 49 6 野外质量检查及原始资料整理 50 6 1 分级检查制度 50 6 1 1 采样小组自检 50 6 1 2 工区检查 50 6 1 3 分队抽查 51 7 1 4 大队负责技术质量的核实性检查和原始资料的审查验收 51 6 2 方法技术及工作质量检查 51 6 2 2 工作质量检查 51 6 3 原始资料整理 52 7 测定元素的选择及测定的技术要求 52 7 1 分析元素的选择 52 7 2 元素测定的检出限要求 53 7 3 分析测试方法 54 7 4 报出率要求 54 7 5 分析方法 55 8 成果图件的编制 55 3 8 1 原始数据图 55 8 1 1 采样点位图 55 8 1 2 数据图 55 8 2 地球化学异常图 56 9 成果报告的编写 56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要点提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要点提示 1 土壤测量的网度 采样介质 2 多点采样 现场组合 3 土壤样品加工 4 异常识别 查证 33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刘应平 1 工作部署工作部署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一般布置在地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等勘 查等工作发现的异常区域 目的是进一步查明异常地质体的位置 展布 特征 为山地工程地布设提供依据 2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 2 12 1 收集资料收集资料 收集测区位置交通 地形地貌 第四系覆盖 气候 人文和社会经 济状况 政府规划及其外围已有的地质 矿产 水文 物化探 遥感等 资料 相邻或类似地区化探工作参数等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 对比 拟定工作范围和初步工作方案 2 22 2 选择合理工作方法选择合理工作方法 根据前人水系 土壤或岩石测量情况 选择本区土壤测量的合理工 作方法 如果测区无资料可参考 则应在开工前踏勘测区 并选择已知 矿区进行方法试验 以便确定合适的测网 采样介质 样品加工粒度 对异常的圈定 评价提供参考 2 32 3 踏勘及方法试验踏勘及方法试验 2 4 12 4 1 工区踏勘工区踏勘 主要了解地形地貌 水系土壤发育情况 粒度 植被发育等 确定 34 测区的有效范围 考察通行 通视和生活条件等 初步选定野外营地位 置 并与救护部门取得联系 用 GPS 测定区内 3 5 个典型特征地貌点坐 标 为 GPS 校正参数的确定作准备 2 4 22 4 2 方法试验方法试验 设计时的主要工作方法和技术指标可参照邻区及前人资料 认为依 据不足的 应进行方法技术试验 方法试验 主要掌握不同覆盖条件下 异常元素的迁移程度 赋存的最佳物质粒度 异常强度 规模 组合等 以便确定合适的土壤测量方法和网度 采样介质 样品加工粒度 对异 常的圈定 评价提供参考 试验内容包括测网 采样介质 样品加工粒度 指示元素及指标等 特别是在有风成砂影响的地区 方法试验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2 52 5 确定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方案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 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 考虑在本测区内进行土壤地球化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3 设计编写设计编写 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 也是按质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 同 时它又是检查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的依据 一般应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 书编写 并经审查同意后方能执行 3 13 1 设计内容设计内容 3 1 13 1 1 工作任务工作任务 包括任务来源 目的与要求 选区依据与工作量 35 3 1 23 1 2 测区的概况测区的概况 包括测区的地理地貌景观 地质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 位置 交通 已有工作基础 3 1 33 1 3 工作方法 技术与质量要求工作方法 技术与质量要求 包括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及方法试验结果 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分 析方法的选用 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 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 及质量检查 质量监控方法等 其中 测网布设和采样介质地选择 是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有无效果的关键 3 1 43 1 4 成果提交成果提交 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 包括计划汇交的报告 图件等资料 提交时 间等 3 1 53 1 5 技术 经济指标技术 经济指标 包括设备 材料计划 经济预算 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 3 1 63 1 6 设计修改设计修改 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 如发现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 进行修改或补充时 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 后实施 附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设计提纲 一一 序言序言 二二 工作区选择依据及地质概况工作区选择依据及地质概况 1 工作区选择依据 2 以住地质工作程度 3 工作区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4 工作区地质矿产特征 36 三三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 野外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 2 野外质量检查 3 样品管理及送样分析 四四 异常评价与查证异常评价与查证 五五 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 1 野外资料综合整理 2 数据处理方法 3 图件编制方法 4 综合研究 5 成果报告编写 六六 实物工作量实物工作量 七七 预期成果预期成果 八八 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1 组织机构 2 人员安排 九九 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 1 工作布置及时间安排 2 技术物质装备 3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4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附 图 XXX 地区 1 2 5 万土壤测量采样点位设计图 XXX 地区 1 1 万土壤测量采样点位设计图 37 4 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方法 4 14 1 工具准备工具准备 土壤测量常用工具用品有 手持 GPS 采样锄 地质锤 地质包 样 品布袋 防水符号笔 红色标志带 橡皮锤或木锤 分样筛 刷子 秤 纸样品袋 口罩 取样撮箕 笔记本电脑等 土壤测量常用表有采样记录表 采样质量检查登记表 样品加工登记 表 样品加工质量检查登记表 样品送样单等 在野外采样前 应提前将设计采样线 点位坐标导入 GPS 4 24 2 工作布置原则工作布置原则 测线布设的方向 应尽量垂直被探查的地质体的走向 并尽可能与已 知地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 测网一般按被测物体的规模 产状和工作性质 分为规则测网和不规 则测网 规则测网有分为矩形和正方形测网两种 矩形测网适于探测场 短轴相差较大的目标物 正方形测网适于探测长短轴相差不大或形态复 杂的目标物 非规则测网适用于探测比例尺为 1 10000 只 1 25000 或 地形条件恶劣 施工条件差 规则测网布设难度较大的地区 4 2 14 2 1 规则测网规则测网 规则测网一般布置在工作比例尺大于一比一万的测区 测线一般垂直 于已知异常的长轴或地质构造线的方向 测线一般应穿越异常区进入到 正常区 测网密度一般为 100 至 320 米乘 20 至 80 米 在异常区还应加 密取样 38 图 1 规则测网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设计图 4 2 2 不规则测网不规则测网 不规则测网一般布置在工作比例尺大于一万或地形恶劣 施工条件差 难以布设规则测网的地区 其测网常沿山脊或等高线布设 39 4 34 3 测网布设测网布设 4 3 14 3 1 测网布设测网布设 规则测网基线一般在现场布设三条 即测线的起点 中点和终点 采用地形图 GPS 确定 并使用标志带活红色油漆注明所对应的测线 测 点号 图 2 不规则测网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设计图 40 4 3 24 3 2 采样点定位采样点定位 采样点定位目前均使用手持式 GPS 皮尺 结合地形图确定 点距小于 40 米时 尽量使用皮尺 以使定位更加准确 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 查 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应留有标志 应在记录中注明测网已经布设的点 所对应的实际采样点编号 4 3 34 3 3 采样及编录采样及编录 位置确定后用 GPS 测定实测采样点坐标 并记录在编录表上 采样时 位置应避开垮塌物或其它污染物 采样介质一般为 B 至 C 层 的细粒级物质 深度一般在地表下 10 至 50 厘米 样品组合好后 将填写好的样签装入样袋 并在样品袋上标注样品 编号全称 采采样样介介质质分分层层剖剖面面图图 A A B B C C 采样介质 采样人员应熟悉浅表层的一般 特征 浅表层一般可分为 A B C 三层 A 层为富含有机质的沙 粉沙及粘土组成 一般较疏松 B 层为淀积层 含铁铝锰及粘土质 较板结 多呈黄褐色 棕褐色 C 层为母质层 淋溶和淀积作用均不 发育 含有风化分解的岩石 有机 质及粘土质一般低于 B 层 颜色较 B 层浅 有时尚保留原岩的结构构 造 41 使用土壤样采样记录表在现场记录采样点位置 深度 层位 样品 颜色 覆盖层厚度及样点周围的地质简况 标志位置等 表 1 土壤测量采样记录表土壤测量采样记录表 工区 工区 刷金寺地区 测线编号 测线编号 1 天气 天气 晴 第第 页页 共共 页页 采样位置样品 编号EN 采样 深度 取样 部位 样品 颜色 覆盖层 岩性 土壤层 性质 备注 T101266150355805020B C暗褐色 残坡积 中厚层砂岩与 板岩互层 T102266221355801525B C 黄褐色 残积物 中厚层砂岩与 板岩互层 T103266254355799225B C褐色残积物深灰色板岩 T104266282355795025B C 暗褐色 残积物 中厚层砂岩与 板岩互层 T105266306355790225B C黄色残积物 薄 中层状砂岩 见褐铁 矿化 T106166327355786125C黄色残积物 薄 中层状砂岩 T107266358355782030C黄色残积物 薄 中层状砂岩 备注栏主要描述矿体 矿化 蚀变 污染等相关地质 地球化学现象 以及建标 位置 弃点原因等 采样人 杨扬 记录 王军 检查 何明 采样日期 05 年 04 月 18 日 42 用红油漆或标志带在采样点位建立显著的标志 标志应注明样品编 号 每个点采样工作全部完成后 根据设计的采样线方向 用 GPS 导航或用 罗盘等半仪器法寻找下一个采样点 在正点样采完后 应采一定量的重复样 重复采样的数量一般为正 点样的 3 至 5 但每个工区不应少于 25 件 采样方法是在正点样采取的 3 至 5 日内由不同人员在原采样点位近 距离内重复采取 样品重量为正点样的 2 倍 采样质量检查 随采样工作的进行 工区的技术负责或质检员应抽 查一定量的样点检查其采样质量 质量检查记录如表 2 4 44 4 样品加工样品加工 返回营地后 及时清理 校对样品 移交样品加工管理人员 将经检查校对的记录表和 GPS 交现场数据录入人员录入计算机 并 做好下次采样的准备工作 样品应及时晒 烘 干 在样品干燥过程中 应经常搓揉 用木棒 或橡皮锤敲击 使土壤的颗粒解体 防止结块 样品干燥后应再次进行清理 检查有无丢失 污染情况 在营地应设立专门的样品加工场地 加工场地要透气防风性好 样 品加工场地应保持清洁 除样品加工工具及待加工样品外 不得有其它 杂物 加工人员配戴口罩 严格清扫样品加工场地 分样筛等加工工具 打开已干燥待加工的样品 校对样品内外标签 填写纸样袋编号 正点样的加工流程为干样 过筛 丢弃筛上物 取筛下物 150 至 200 克分析 用橡皮锤敲打样品至松散后倒入 60 或 40 目的分样筛中 对样品进 行筛分 将过筛样品装入纸样袋中称重 样重一般在 200 克左右 最低 43 不少于 150 克 如一次筛分不够 应将筛上样品倒入原样袋敲打后再次 过筛 补充样品至符合重量要求 在有大量风成砂干扰的地方 样品加工应按试验研究结果 截取相 应粒级 10 至 60 目等 部分的物质 复核样签与纸样袋编号吻合后 将样签装入纸样袋 封装样袋 每件样品加工完后 应及时清扫干净全部用过的加工工具 严防污 染 土壤采样质量检查登记表土壤采样质量检查登记表 工区 工区 XXX 地区 第第 页页 共共 页页 样品 编号 采样 台班 定点 误差 取样 部位 采样 介质 采样 深度 样品 重量 点位 标志 编录 T0103 T10108 T22405 T31201 T31304 备注 表中七项检查内容依次为准确 合理 正确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清晰 准确齐全则 打 反之打 工作者 王文 张三 李斯 张强 检查者 何明 检查级别 地调所 检查时间 06 年 06 月 13 日 44 样品加工结束后 填写加工登记表 清扫加工场地 图 3 样品加工过程图 45 土壤样品加工登记表土壤样品加工登记表 工区 工区 刷金寺地区 第第 页页 共共 页页 样品类型 样品 编号 原始 重量 g 筛分后 重量 g 正点样 编号 重复样 编号 采样台班 加工人员 加工日期 备注 T101 1000200王勃18 05 T102 1000 200 王勃 18 05 T103 850 200 王勃 18 05 T104 1000 200 王勃 18 05 T105 1000 200 王勃 19 05 T106 900 200 王勃 19 05 T107 1000 200 王勃 19 05 T1671500450T103T168 王勃 19 05 记录 王勃 检查 何明 日期 05 年 05 月 18 日 46 土壤样品加工质量检查登记表土壤样品加工质量检查登记表 工区 工区 刷金寺地区 第第 页页 共共 页页 过筛残留物样品编 号 加工 程序 内外 标签 是否 干燥 样品重 量 g 成分重量 g 加工 污染 质量 评述 备注 T01 正确一致干燥 200 草根 1 无合格正确 T101 正确一致干燥 200 0 5 无合格正确 T224 正确一致干燥 200 草根 1 无合格正确 T312 正确一致干燥 200 0 5 无合格正确 工作者 王勃 检查者 何明 检查级别 地调所 日期 05 年 05 月 20日 47 土壤样品送样单土壤样品送样单 单位 单位 工区 工区 XXX 地区 第第 页页 共共 页页 样品编号 样品类 型 样品重量 g 分析指标批次备注 T101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102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103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104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105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106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107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108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109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212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213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214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215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T216土壤100Cu Pb Zn Ag3保留副样 收样人 李涛 送样人 王文 06 年 07 月 13 日 06 年 07 月 13 日 48 野外采集的样品 晾晒 干燥敲击 搓 揉 筛分 取筛下物 300 350 克 丢弃筛上 残留物 样 1 对角缩分 样 2 野外采集的样品 晾晒 干燥敲击 搓 揉 筛分 取筛下物 150 200 克 丢弃筛上 残留物 样品加工流程 正点样正点样 重复样重复样 图 4 样品加工过程图 49 重复样是为了监控采样和分析对测量成果的影响而设立的每次 采集的样品加工后分为两个分析样品 样品编号采用密码形式编号 在样品加工登记表中注明对应的正点样编号 样品加工检查由工区技术负责或质量监控人员随机进行 检查 内容包括核对样品内外标签 样品与登记表 样品重新过筛 筛上 残留物观察等 检查比例一般在 5 左右 重新过筛 观查记录筛上残留物成分 重量 填写样品加工检 查登记表 经检查后的分析样品按照测线或工区将样品排列清理好 顺次 装入样品箱中 一条测线或工区的样品装完后用纸隔开后 再装其 它样品 装箱清单一式 2 分 一份放置在样品箱中 另一份由项目 组保管 在样品箱外面写上工区项目 样品类型 样品箱编号 样 品编号及样品数量 责任人 送样单一般由样品加工人员负责填写 工区技术负责进行核对 填写送样批次等 送样单一式两份 随样品一并送分析测试单位 分析测试单位清理核对样品后签字 一份留分析单位 另一份返给 送样单位作为送样和查收分析成果的凭证 5 实际材料图编制实际材料图编制 5 25 2 采样手图采样手图 5 2 1 野外手图与清图 野外使用的 1 5000 或 1 25000 地形手图 应在每日收工后对采 样点着墨 直径 2mm 小圆圈 并编上样品号 并将手图上的全部内 容转绘到同板地形清图上 转点误差应小于 0 5mm 5 2 2 实际材料图 规则测网的实际材料图是采用 GPS 布设的基线坐标投影测网基 50 线 再将实际采样点位投上至地形图上 同时将采样时发现的主要 地质现象绘制在图上即可 不规则测网实际材料图将实际采样点的 GPS 坐标导入电脑 在 GIS 软件中按比例生成采样点位图 同时将发现的主要地质现象转 绘到图上即成 6 野外质量检查野外质量检查及原始资料整理及原始资料整理 为确保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的高质量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 全野外采样工作质量检查制度和室内资料验收制度 野外工作质量监控以随机方式进行 兼顾均匀和全面 覆盖全 部采样台班 检查结果 要有文字记录 6 16 1 分级检查制度分级检查制度 野外工作质量监控以随机方式进行 兼顾均匀和全面 覆盖全 部采样台班 6 1 1 采样小组自检 采样小组组长应对当天所采的样品 采样记录卡 本 和采样 点位图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 应作阶段性检查 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 记录卡 本 点位图 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6 1 2 工区检查 工区 大组 技术负责人 或质量检查员 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 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 51 6 1 3 分队抽查 分队要定期抽查工区的野外工作质量 其中包括对工区检查的 内容作适量 10 的抽查 7 1 4 大队负责技术质量的核实性检查和原始资料的审查验收 6 26 2 方法技术及工作质量检查方法技术及工作质量检查 6 2 1 方法技术检查 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 全面 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 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 还 应深入样品加工组 全面考查样品加工过程 了解样品有无污染和 编号混乱现象 6 2 2 工作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一般按项目 分队或大队 项目委托单位三级质量检 查制度 分野外质量检查和室内综合资料检查两个阶段 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 室内检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 10 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 记录卡 本 和样品成分 野外检查 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工作量的 5 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 部位 定点误差 记录内容等 室内资料分别按 100 30 10 检查 野外工作分别按 5 3 1 检查 检查程序是 首先项目检查验收 一级检查 项目完工后 编写工作总结 并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合格后 提交验收文据 报分队 院 所 或大队检查验收 分队 院 所 或大队检查验收 二级检查 在 52 项目工作总结基础上 对项目工作进行认定 并进行最终的质量抽 查和验收 合格后提交验收文据 报项目委托单位验收 项目委托 单位验收 三级质量检查 由项目委托单位组织有关专家组进行野 外质量和室内资料进行检查验收 对作业组 项目 分队 院 所 或大队质检工作和全部原始资料检查评价 确定任务完成情况 抽 查野外工作 并写出检查验收文据 一二级质量检查 特别是一级 质量检查应贯穿整个过程 6 36 3 原始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整理 在各级检查验收合格后 应及时进行原始资料整理 对各类原始资料 包括野外记录卡 记录本 分析报告 野 外工作底图及实际材料图 采样点位图 等进行整理 审核和编目 整饰 建档 在各类原始资料扉页编列目录 编制项目原始资料索引表 工作质量资料整理 包括野外工作质量检查记录 验收文据 等资料 7 测定元素的选择及测定的技术要求测定元素的选择及测定的技术要求 7 17 1 分析元素的选择分析元素的选择 以区域化探中有异常反映的元素 或区内已知成矿元素和少数 有意义的伴生元素为依据 一般只需选择数种确定的指示元素即可 不同探测目标和不同类型的统一矿种所选择的指示元素种类和数量 不尽相同 53 7 27 2 元素测定的检出限要求元素测定的检出限要求 元素测定的检出限是指一种分析方法在合理的置信度下 能检 出与背景或空白值相区别的最小测量值 或浓度值 化探采用的分析方法应具有较低的检出限 下表 地球化学普查样品分析检出限要求 元 素检出限要求 g g元 素检出限要求 g g Ag0 05Mo1 As 0 5 1 Nb 5 10 Au 0 0003 0 001 Ni5 B 5 10 P100 Ba50Pb 5 10 Be1Sb0 3 Bi0 3Sn2 Cd 0 2 0 5 Sr50 Co1Ti100 Cr 10 15 Th5 Cu2U1 F100V20 Fe1000W1 Hg 0 01 0 05 Y10 La 30 50 Zn20 Li10Zr10 Mn30Rb3 54 7 37 3 分析测试方法分析测试方法 推荐分析方法选择的几个优选方案如下表 地球化学样品分析元素分析优选方案 分析方法方案 A方案 B方案 C方案 D X 射线 荧光光谱 法 Ni Co Cr V Mn Li Nb Zr Ba Sr Ti K Na Ca Mg Si Al 光谱撒样法 Ni Co Cr V MnNi Co Cr Cu Pb Zn V Mn 光谱深孔电极法 Be La B SnBe La B Sn Li Y Nb Zr Ba Sr Ti Be La Sn Li Y Nb Zr Ba Sr Tb 光谱加罩电极法 As Sb Bi Hg 原子吸收法 Ag Cu Pb Zn Cd FeAg Cu Pb Zn Cd FeAg Cd FeAu Hg 极谱法 W MoW MoW Mo UW Sn Mo 原子荧光法 As Sb Hg BiAs Sb Hg BiAs Sb H gBi 化学光谱法 AuAu 比色法 P ThP Th P Th Au TMK 法 激光荧光法 UU 离子电极法 FFFF 直读光谱 Cu Pb Zn Cr Co V Ti Mn Sn 7 47 4 报出率要求报出率要求 这是化探对实验室的又一项技术要求 在化探普查工作实际应用中 一般将 Cu Pb Zn Ag Au W Sn 等成矿元素作为重点测试元素 其它 伴生及指示元素作为一般测试元素 样品测试中要求重点测试元素 报出率 90 以上 其余元素报出率 80 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机店营销活动策划方案
- 嘉兴摩擦传动方案咨询
- 电子陶瓷薄膜成型工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包头管道施工方案设计
- 建筑企业品牌方案设计平台
- 校园五一安全教育讲稿
- 风险管理咨询入行方案
- 砌块墙钢筋加固施工方案
- 上海线上活动策划方案
- 企业咨询品牌策划方案
-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报
- 卫生政策学课件第二版
- 北京市2025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
- 2023版 新版二十五项反措解读-继电保护
- 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与优化研究
- 征迁岗位笔试题目及答案
- 共用道路纠纷协议书
- DB34T 5137-2025电化学储能液冷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 食品免责协议书
- 25Hz相敏轨道电路系统配套器材一60课件
- 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