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住宅小区建设标准(规范).doc_第1页
广东省住宅小区建设标准(规范).doc_第2页
广东省住宅小区建设标准(规范).doc_第3页
广东省住宅小区建设标准(规范).doc_第4页
广东省住宅小区建设标准(规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道路与交通设施6.1道路规划6.1.1小区内道路系统规划,其路网结构、道路分级、广场和停车场的设置等,应符合下列规定。6.1.1.1应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及居民出行方式和出行规律,选择合理路网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6.1.1.2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小区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多样化创造条件。6.1.1.3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二个出入口、小区主要道路出入口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200m。除小区主道、次道外,小区其他道路不宜直接与城市主干道相连。6.1.1.4应使内外联系便捷、顺畅、安全、利于消防、救护、环卫、商店货运车辆通行,并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6.1.1.5居住容量大或以公共交通为主要方式的小区,宜将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小区边缘地区,并设置相应停靠站。6.1.1.6对于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用道系统,并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人与机动车分行创造条件。6.1.1.7应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及标志,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规定。6.1.1.8考虑居民小汽车通行,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6.1.2山区和丘陵地区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6.1.2.1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展线。6.1.2.2主要道路宜平缓。6.1.2.3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有关规定。6.1.2.4不得已时可采用回头曲经,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本规范6.2.8条规定。6.1.3小区内道路可划分为主道、次道、支道、入户道及人行道。6.1.3.1主道为连接小区主要出入口的道路,或交通运输较集中的沟通全小区性的主要道路。6.1.3.2次道为连接小区次要出入口的道路,或小区内教育文化生活福利设施以及各住宅楼之间相互沟通的道路。6.1.3.3支道为车辆和行人较少的道路,主道和次道相连接的道路,消防道路、液化气供应站的道路。6.1.3.4入户道为进入各居住户的道路。6.1.3.5人行道为地人通行的道路。6.2道路设计6.2.1小区道路设计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情况,使道路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6.2.2小区内的主道计算行车速度可采用20km/h,次道计算行车速度可采用15km/h。6.2.3小区内机动车道路路面宽度应符合表6.2.3规定。表6.2.3:小区机动车道路路面宽度表道路类别 道路红线宽度(m) 路面宽度(m) 主道 11.014.0 7.010.0 次道 4.56.0 支道 3.54.5 入户道 2.53.0 注:当混合交通干扰较大时,宜采用上限;若交通干扰较小或沿道设置人行道时,可采用下限。消防站及液化气供应站的路面宽度不宜小于3.5m。6.2.4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6.2.4规定。表6.2.4: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与建、构筑物关系 小区类别 类小区 类小区 类小区 建筑物面向道路 无出入口 高层 5 多层 33 32 2 有出入口 8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高层 4 多层 22 2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主道的边缘指红线:次道、支道及入户道的边缘指路侧带边线。当道路设有人行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人行道边。6.2.5小区内机动车道路最小转弯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6.2.5.1在平坡或下坡的长直线段的尽头处,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圆曲线。如果场地限制需要采用小半径的圆曲线时,应设置限制速度标志等安全设施。6.2.5.2除回头曲线外,小区内的道路平面转弯处,可不设超高加宽。6.2.5.3小区内道路平面转弯曲线半径,类小区的道路不宜小于20m、类小区的道路不宜小于15m。困难地段的转弯曲线半径可酌情减少,但不得小于12m。6.2.5.4小区内道路交叉口路面内边缘转弯半径,不得小于表6.2.5规定。表6.2.5:交叉口路面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小区类别 路面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m) 主道 次道 支道 类小区 20 15 12 类小区 15 12 9 类小区 12 9 9 注:地形条件困难时,除陡坡处外,最小转弯半径可减小3m。6.2.6小区内机动车道路在平面转弯处和纵断面变坡处的视距,不应小于表6.2.6规定。当平面转弯处视距不符合规定时,横净距以内的障碍物,除对视线妨碍不大的稀疏树木或单个管线支架、电杆、灯柱等可保留外,应予以清除。表6.2.6:小区道路最小视距视距类别 最小视距(m) 停车视距 15 会车视距 30 交叉口停车视距 20 注:当受场地条件限制,采用会车视距困难时,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设置分道行驶的设施(如反光镜、限制速度标志,鸣喇叭标志等)。当受场地限制时,交叉口停车视距可采用15m。与城市道路相接处,视距不得减少。6.2.7小区内道路纵坡应符合下列规定。6.2.7.1道路纵坡不宜大于表6.2.7-1规定。6.2.7.2道路最小纵坡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坡度小于0.3%,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6.2.7.3小区内道路纵坡连续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6.2.7-2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坡度不应大于3%,长度不应小于50m。6.2.7.4当主,次道和支道纵坡变更处的相邻两个坡度代数差大于2%时,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00m,竖曲线长度不应小于15m。6.2.7.5经常通行大量自行车的小区内道路的纵坡,宜小于2.5%,最大纵坡不应大于3.5%。当纵坡为2.5%3.5%时,限制坡长应符合表6.2.7-3规定。表6.2.7-1:小区内道路最大纵坡(%)道路类别 主道 次道 支道 最大纵坡 6 8 9 注:当场地条件困难时,次道的最大纵坡可增加5%,主道、支道的最大纵坡可增加2%。交通运输较繁忙的支道,其最大纵坡不宜增加。通往消防站及液化气供应站的道路纵坡不应大于6%。与城市道路相接处,其最大纵坡不宜增加,当纵坡大于3%时,应设置缓冲段。表6.2.7-2:纵坡限制坡长纵坡(%) 限制坡长(m) 大于56 800 大于67 500 大于78 300 大于89 200 大于910 150 大于1011 100 表6.2.2.7-3:自行车道纵坡限制坡长纵坡(%) 2.5 3.0 3.5 限制坡长(m) 300.0 200.0 150.0 6.2.8采用回头曲线的道路设计,其主要技术指标应按表6.2.8的规定采用,并采取设置限制速度标志和在其外侧设置挡车堆等安全措施。表6.2.8:回头曲线主要技术指标技术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计算 行车速度 Km/h 15 最小主曲线半径 m 15 超高横坡 % 6 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最小长度 m 15 停车视距 m 15 会车视距 m 30 最大纵坡 % 4.5 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m 1.5 注:最小主曲线半径,在工程艰巨的路段可采用12m。超高、加宽缓和段宜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在地形困难地段、可将超高、加宽缓和坡段长度的一部分插入到圆曲线内,但插到圆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缓和段长度的50%,且插到圆曲线后所剩余长度不得少于10m。6.2.9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置12m12m的回车场地。6.2.10人行道设计符合下列规定。6.2.10.1小区内的主道、次道路,可根据需要,在车道的单侧或双侧的部分或全部路段设置人行道。6.2.10.2经常通过行人而无道路的地方,应设置人行道。6.2.10.3沿主道设置的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1.5m,其它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0.75m,当人行道宽度超过1.5m时,宜按0.5m的倍数递增。6.2.10.4道路两则人行道纵坡,可与道路纵坡相同。6.2.10.5当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设置梯步辅助解决竖向步行交通,每段梯步不得少于3级,每隔15级左右设置宽度不小于1.5m的缓冲平台。6.2.10.6人行道的危险地段,应设置栏杆。6.2.10.7人行道横坡宜采用1%2%。6.2.10.8人行道边缘至建筑物外墙净距,屋面为无组织排水的建筑物,净距不得小于1.5m;屋面为有组织排水的建筑物,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6.3交通设施6.3.1主、次道应设置交通标志,交通标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有关规定。6.3.2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集贸市场、文娱活动场地等必须设置人流集散广场及公共停车场(库),面积按照集散人流量确定,并应符合本规范6.3.3条规定。6.3.3小区内应考虑设置居民小汽车、通勤车等停车场(库),设置方式及面积应符合表6.3.3规定。机动车每标准停车面积30m2,自行车为1.4m2。配建停车场面积计入所属用地内。表6.3.3:小区居民及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指标类别 单位 机动车 单车 类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