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_第1页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_第2页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_第3页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_第4页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张素娥一 考试大纲中有关实验的要求(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见下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2011年: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2010年:包括确认变量、做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二 考试大纲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实验类型实 验要求4-1 分子与细胞(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壁分离和复原(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一、考试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4-2 遗传与进化(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一、考试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4-3 稳态与环境要求(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2)模拟尿糖的检测(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5)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一、考核目标与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三 实验一般包括的内容及各内容之间的关系:1. 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论2. 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的核心为达到实验目的而寻找实验原理依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品用材料和用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决定了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反映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结束得到(出现)实验结果由实验结果推出实验结论(达到实验目的)四 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的目的把实验分为两类:验证性实验:实验结论已知。探究性实验:实验结论未知。五 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 实验组:对其结果来说是未知的,需要研究的,能反映出研究目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的结果是已知的,其结果是作为实验组结果的参考标准的。在整个实验中起对照作用,故名对照组。六 对照实验中的变量:1. 自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唯一不同的因子(由实验目的可知)2. 因变量:即实验结果的不同。(因自变量而导致)3. 控制变量(无关变量):要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同且适宜。 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自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因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控制变量(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例如,上述实验中除自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剂量、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 3 组实验是 相同且适宜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 3 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适宜,就会出现干扰,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避免出现干扰,以减少误差。七 设计对照实验步骤的一般程序:在设计步骤之前,先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步骤的一般程序如下:1.取材、编号、分组、安放2.自变量处理3.在相同且适宜的无关变量条件下进行实验4.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因变量)。八实验步骤在语言叙述上的规范:量:适量(一定量),等量;适量且等量时间:一定时间,(一段时间)温度: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条件)实验过程的条件:相同且适宜九实验结果的处理:由实验结果推导出实验结论。十实验题的解题技巧1.审题时前后找答案2.能抄则抄3.能套则套4.分段、简明、科学、正确练习题 (2006 年江苏卷)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培养噬菌体,35s和32P标记噬菌体,放射性检测,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A B C D答案:C(教材中的实验)2.(2007年重庆卷31(21分)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处理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甘薯还原糖含量(mg/g)22.123.325.837.640.547.454.768.945.328.6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 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 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实验原理: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 的作用。 答案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不含淀粉酶实验原理 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等量淀粉溶液 ,等量斐林试剂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 。A管砖红色,B管蓝色唾液淀粉酶(考查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与糖代谢,是教材实验的迁移和运用)3(27分)回答下列(1)、(2)小题。(1)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图所示。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请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实验步骤:气孔结构示意图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2)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乙烯的生理作用,进行了下列实验: 取A、B两箱尚未成熟的番茄(绿色),A箱用一定量的乙烯利(可释放出乙烯)处理;B箱不加乙烯利作为对照。当发现两箱番茄颜色有差异时,A箱的番茄呈_色,B箱番茄呈_色。从这两箱番茄中取等量的果肉,分别研磨成匀浆,除去匀浆中的色素,过滤。取无色的等量滤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加热后,摇匀观察,发现A试管中呈砖红色,B试管中也呈此颜色,但比A试管中的颜色_(深或浅),说明经乙烯利处理后番茄中_含量增多了。根据上述实验可证明乙烯具有_的作用。答案(1)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菠菜、清水、浓盐水、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吸水纸、滴管镊子等实验步骤:取菠菜叶,用镊子剥取表皮。(2分)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表皮放放清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2分)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气孔,移动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到的气孔状。(4分)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上浓盐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取盖玻片下的液体,反复做几次。(2分)继续观察气孔的变化,并做记录。(1分)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在清水中气孔应开启。因为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变形,气孔开启;(2分)在浓盐水中气孔应关闭。因为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2分)(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迁移和应用)(2)红(1分) 绿(1分) 浅(2分) 还原糖(2分) 促进果实成熟(2分)(实际生活中果实与植物激素、还原糖鉴定的结合)4酶是生物的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验证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化剂,两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1)和(2)是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这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均未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在(3)中写出你的设计思路。(1) 取甲、乙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盐酸,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然后同时向两只试管各加入等量的稀释的唾液,混合均匀;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的蓝色较快褪色。(2)取甲、乙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NaCI溶液,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自来水,然后同时向两只试管各加入等量的稀释的唾液,混合均匀;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的蓝色较快褪色。(3)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写出设计思路。答案:取甲、乙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NaCI溶液,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然后同时向两只试管各加入等量的稀释的唾液,混合均匀;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的蓝色较快褪色。(能抄则抄,能套则套)5(2004年天津卷30)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示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101020204040 80809090100100110110120120130130140140A358141617192020B35691113131313C235888888(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方木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在该物种较密的地方取5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技术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答案(18分)(1)A.B.C (2)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100cm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6(2004年天津卷31) (1)人们不会在热泉中发现获得嗜冷海藻,而经常可以在冷水中分离出嗜热微生物,请根据酶的特性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2)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生产淀粉酶较多的菌株。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性的特点预期实验结果。 提示: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其生长可释放淀粉酶,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答案(20分)(1)嗜冷海藻体内的酶遇到高温后,酶的分子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海藻很快死亡;而嗜热微生物体内的酶遇到低温环境,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分子结构没被破坏,遇到合适的温度又会恢复活性(2)主要实验步骤第一步:将培养好的生产菌株分为两组,一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处理作对照第二步:制备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 第三步:把诱变组的大量菌株接种于多个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第四步: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株。预期试验结果:a 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b 由于诱发突变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评述:理解并能正确提取题干信息是解题关键。以比较“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的大小作为检验实验结果的标准。预期实验结果则是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实验组绝大多数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由于“诱发突变不定向性”诱变实验组极少数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7(2001 年上海卷 39)据药理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1)实验目的:鉴定一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 (2)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 试剂、淀粉可用 试剂来检测。 (3)实验器材:一种茅草的根、所需试剂、刀片、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 (4)实验步骤: 鉴定还原性糖: 鉴定淀粉: (5)实验现象 (6)结果分析(7)在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答案:(2)斐林 碘液(4)根切片或压碎于栽玻片上,滴班氏试剂,酒精灯加热,观察颜色根切片或压碎于栽玻片上,滴碘液,观察颜色(5)(6)学生可以有多种答案,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必须与结果分析保持一致。(7)载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时要来回移动,避免加热不均引起爆裂。 评述:本题实验操作是教材中关于花生中脂肪鉴定的操作迁移。结果是开放性的。8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 2 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处理ABCSiO2 (少量) +CaCO3 (少量) -+95%乙醇(10毫升)+-+蒸馏水(10毫升)-+-注:+ 表示加;一 表示不加。 试回答:(1)A 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 原因是 。 (2)B处理得到的浴液颜色是 , 原因是 。(3)C 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 原因是 。 答案(1)黄绿色 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2) 几乎无色 叶绿素不容于水 (3) 深绿色 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评述:本题是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变式考查。重点是对叶绿素性质的理解及实验中加入CaCO3 的作用。9为验证“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一位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第一步:从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中提取 DNA; 第二步:用提取的 DNA 培养无荚膜肺炎双球菌。 预期结果:无荚膜肺炎双球菌转化成有荚膜肺炎双球菌。 实验结论: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 有专家认为,上述实验步骤地设计欠缺严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请回答: (1)上述实验步骤设计得不严谨之处是:(2)为达到实验目的 , 你对上述实验步骤的补充是答案:(1)该实验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没有设置对照(或没有排除R型菌自己会变成S型菌)没有证明DNA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2)从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中提取蛋白质,用提取的蛋白质培养无荚膜肺炎双球菌。预测结果:无荚膜炎双球菌并没有转化成有荚膜炎双球菌单独培养R型菌,结果没有发生变化。让转化成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继续繁殖。预测结果:发现有荚膜的性状代代相传评:属于“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的类型题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验证“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的领会,以及遗传物质的特点。10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臼质外壳,可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然后再让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对此作出实验论证。据分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甲硫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你怎样去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 答案:在分别含有放射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分别获得含有放射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两种细菌。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32P或蛋白质中含有35S的两种噬菌体。 评:教材中易忽略的知识。11(08.海南卷.21)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发现,蔗糖溶液浓度不适宜会造成实验失败。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答案: 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 自变量:蔗糖溶液浓度; 因变量: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评:本题要求写出实验课题并分析其中的变量,为实验原理分析型试题,是新课标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12某学生为了证明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其中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将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了24小时后观察结果。 该装置放在黑暗中的作用是 ,该实验除要在黑暗中完成外,还应注意 。在实验中,有同学提出,需要同时进行另二组其他条件相同但不放植物的实验。你认为有没有意义?简述原因。 答案: 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烧杯口及植物茎周围、两块夹板之间要用凡士林密封,不能见光,否则植物会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2)有意义,因为该实验需要设立对照实验,即放有植物的烧杯内的石灰水因吸收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而变浑浊,对照实验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13光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 2、方法步骤:第一步 :。第二步: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加在绿色部位上,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 4-6 小时。 第三步: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自 A 部位、B 部位和 C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 第四部: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热水浴加热,脱色,漂洗 第五步:。3、分析问题:(1)要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需比较 和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2)要证明光合作用需叶绿体,需比较 和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答案:方法步骤:第一步:将天竺葵放进暗处48小时 第二步: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加在绿色部位上,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6小时。 第三步: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自A黑纸片遮光的绿色部位、 B 照光的绿色部位和 C 照光的白色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第四部:把取下的叶圈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热水浴加热,脱色,漂洗 第五步:将三个叶圆片放在白纸板上,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三个叶圆片上,观察结果分析问题:(1)要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需比较 A 和 B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A 。(2)要证明光合作用需叶绿体,需比较 B 和 C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C 。 14(12分)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单侧光照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呢?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等体积琼脂切块上(分别记作1、2),分别置于黑暗中和单侧光下一段时间。然后,取下琼脂块,分别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过一段时间之后,同时观察并测量胚芽鞘弯曲度(分别用1和2表示),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实验结果:1=2。 图1 胚芽鞘弯曲度 实验二:用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纵向插入胚芽鞘,使其分割为向光侧和背光侧两等分,再用与实验一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3=1;4=2。 图2请根据以上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 ;结果表明: 。(2)实验二和实验一比较,探究的问题是: ;结果表明: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结合题干中实验的目的,参照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方法,进一步完成实验三的探究:探究的问题应该是: 。实验设计:在下面方框中绘出玻璃片的插入位置,并标注实验条件。 答案(12分,每空2分)(1)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下是否被分解了 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下没有被分解(2)在暗处和在光下用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纵向插入胚芽鞘是否会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 不论在暗处还是在光下纵向插入玻璃片不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3)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是否会引起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15(22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3)分析预测的结果:答案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分析预测的结果:(1) 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O2的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2) 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稀溶液NaHCO3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09全国卷)(11分)已知,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溶液,0.01%的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1)实验步骤:(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度最快的是_,原因是_。答案:(1)取3支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观察各管中释放气泡产生的快慢。(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l3的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3)加FeCl3溶液的试管 在此温度下,FeCl3催化作用加快,而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解析:该题要同时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1)实验步骤:取3支试管,编号,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观察现象:3 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2)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释放最快的是加酶溶液的试管,其次是加FeCl3溶液的试管,再次是加蒸馏水的试管,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3)将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由于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因此释放O2最快的是加FeCl3溶液的试管。2008宁夏高考 2.为证实叶绿体有效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28.(16分)回答下列、题:.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据图回答:(1)025 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含量。(2)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3)015 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4)3045 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在用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和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29.(23分)回答下列、题:.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决定。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植株开紫花,其他情况开白花。请回答:开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其中基因型是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基因型为和的紫花植株各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31。基因型为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全部表现为紫花植株。.已知蛋白质混合液中硫酸铵浓度的不同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混合液中蛋白质析出的种类和总量增加。下表是某蛋白质混合液中的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范围。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茺()析出的蛋白质1520233025353840甲蛋白乙蛋白丙蛋白丁蛋白请据表回答:(1)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混合液中最合适的硫酸铵浓度应为。(2)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会析出若干种蛋白质,它们分别是。(3)通过改变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能、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所有的、不含有其他蛋白质的乙蛋白,原因是。(4)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5)如果蛋白质析出物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铵,可用半透膜除去析出物中的硫酸铵。用半透膜能除去析出物中酸铵的原理是。答案 28.(16分).(9分)(1)CO2(2)强(3)减慢(4)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与基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相等(或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7分)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观察指标:生根数量(或长度)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生长素浓度(合理答案都给分。)29.(23分).(10分)4;AaBb;AaBB;AABb;AABB(每空 分,共 分).(13分)(1)20(2)甲蛋白、乙蛋白、丙蛋白(3)不能乙蛋白和丙蛋白析出所需的硫酸铵浓度范围有重叠(4)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其浓度达到35(或35硫酸铵浓度38范围内的任意一个浓度),分离析出物与溶液,保留溶液。取保留溶液,再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硫酸铵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40(或40以上),分离析出物与溶液,析出物即为丁蛋白。(5)半透明膜是一种选择性透过膜,只允许小分子的硫酸铵通过,不允许大分子蛋白质通过。2009年宁夏高考29.(7分)请回答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1)甲、乙、丙三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据图回答: 强光下上述三种植物固定CO2能力最强的植物是。乙植物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是(a、b、c、d)。当光照强度从a到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的最快。(2)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还是来自CO2?请写出简单实验思路证明你的结论。答案: (1)甲 C 甲 (2)来自于H2O 分别将C18O2和H218O提供给两组植物,分析两组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仅在H218O组植物中产生,即可证明上述结论.【解析】(1)依题意,在强光下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较乙丙植物高,因此,甲固定CO2能力最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乙植物在C光照强度时先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在a点三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同,而b点时甲的光合作用最大,所以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的最快.(2)首先分别标记CO2 和H2O中的氧提供给两组植物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两组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仅在H218O组的植物中产生.30.(9分)右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1)给神经元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进入,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导致神经元产生兴奋。(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答案: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再传到神经元,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解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刺激使神经元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元产生兴奋。(2)由题意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故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因此,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再传到神经元,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31(12分)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某同学为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步骤:获取该基因的双链DNA片段及其mRNA;步骤:加热DNA双链使之成为单链,并与步骤所获得的mRNA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步骤:制片、染色、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图中结果。请回答:(1)图中凸环形成的原因是 ,说明该基因有 个内含子。(2)如果现将步骤所获得的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然后该DNA单链与步骤中的单链DNA之一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理论上也能观察到凸环,其原因是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 序列。(3)DNA与mRNA形成的双链分子中碱基配对类型有 种,分别是 。答案: (1)DNA中有内含子序列, mRNA中没有其对应序列,变性后形成的DNA单链之一与mRNA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DNA中无法与mRNA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 7(2)内含子(3)3 A-U T-A C-G【解析】(1)由题意知, 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而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因此, 变性后形成的DNA单链之一与mRNA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DNA中无法与mRNA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2)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该DNA单链也不含有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因此, 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内含子序列。(3)DNA中有四种碱基AGCT, mRNA有四种AGCU, DNA中的A与mRNA中的U, DNA中T与mRNA中A ,DNA中C与mRNA中G,DNA中G与mRNA中C, 所以配对类型有三种.32.(11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答案: (1)较强 微小(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1) 竞争 捕食 5n【解析】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2010宁夏29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_。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要点间内在联系的掌握情况与灵活应用能力。(1)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2)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3)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编码抗体的基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答案:(1)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2)抗原(3)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30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如图甲,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是_。(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1 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2。请预测2与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到相应的结论:_。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有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作用相同。(2)待测浓度若是低浓度A,则稀释至原浓度的80%后,其促进作用会减弱;待测浓度若是高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