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别让孩子“过度满足”.doc_第1页
教育别让孩子“过度满足”.doc_第2页
教育别让孩子“过度满足”.doc_第3页
教育别让孩子“过度满足”.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范本教育别让孩子“过度满足”编 辑:_时 间:_可怜天下父母心.总是倾其所有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对孩子的太多满足.已是司空见惯了。这对于孩子是好还是不好呢?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参加教育咨询.对专家说:“我这个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什么都不缺.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但他还总是不快乐.经常抓着自己的头发.把头往墙上碰”正说着.这个男孩爬上一个不足1米高的水泥平台.好像是要跳下来。这位母亲立刻冲过去.要孩子下到安全地方.男孩脸上的阳光.立刻被乌云遮盖。什么都不缺的孩子不快乐.可不是个别的.这引起了一些教育家的反思。一位教授从自己的一次体验.悟出了一些道理。“我在诱人的西点柜台一下子买了4块奶油裱花蛋糕.终于可以满足一下自己压抑已久的欲望了。前几口的感觉是享受.吃完第一块时.欲望差不多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三块蛋糕就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连说自己愚蠢。可见过度满足是会消磨快感的。”教授这一代人年幼的时候.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没有丰富到超出需要的状态.教授说:“所以.我小时候总是存在有一种期待满足的愿望。早年的经历使我认识到:有期望的过程是快乐的.有追求的过程是幸福的。”过于缺失固然悲哀.然而.过度满足.也会使人丢失了期望.磨灭了追求.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悲哀.这就是 “过犹不及”的道理。问题的关键是父母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心魔”。“心魔”之一是:盲目攀比.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就得有.不能让人家比下去;“心魔”之二是:补偿心理.自己以前缺失的.一定要在孩子身上补偿.自己以前没能满足的.一定要让孩子满足;“心魔”之三是:有求必应.再难也不能缺了孩子.不然就觉得对不住孩子。然而.美好的愿望却结出了不美好的果子。过度满足的弊病.已经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显现了。瞧.小小年纪就感觉空虚.无聊;欲望泛滥.不能节制;极端的“自我中心”但这并不是说不要满足孩子.只是不要“过度”.而且要讲究满足的教育技巧.让满足产生积极的作用。有位家长采取“延迟满足”的做法.一般不有求必应.而是吊一吊孩子的胃口。例如孩子提出要买乐器.这位家长心里是同意的.但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对孩子说.这样乐器可是很贵的.你确定自己喜欢吗?能坚持练习吗?再说.需要很多钱.我们需要计划一下。接下来.家长就带孩子多次去有这种乐器的朋友家里.让孩子看别人演奏.自己试一试.孩子的渴望越来越热烈了。又和孩子一起计划开支.鼓励孩子为此节约开支当然.最后是满足了孩子。有意义的延迟满足.会让孩子觉得来之不易.满足的快感倍增.自然就更珍惜了.可见.教育意义就在于满足的过程。“渴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