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江大桥说明2006-11-15_第1页
浔江大桥说明2006-11-15_第2页
浔江大桥说明2006-11-15_第3页
浔江大桥说明2006-11-15_第4页
浔江大桥说明2006-11-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 明一、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据交基建函2004729号关于马江至梧州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的批复,同意主桥采用初设推荐方案,即80214580米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建议梧州岸引桥由原来的3040米更改为830+2440米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砼T梁,苍梧岸引桥由原来的440米更改为530米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砼T梁。施工图设计阶段,结合地质地形及路线纵坡,主桥采用初设推荐方案:80214580米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梧州岸引桥变更为830+2440米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砼T梁,苍梧岸引桥变更为630米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砼T梁,桥梁全长1839米。二、桥位概况梧州浔江特大桥位于梧州市西南12Km,在梧州市龙华村附近及经苍梧县白沙村跨越浔江,并跨越浔江中的泗恩洲岛,水面宽度约1250米。桥位距下游梧州市正在兴建长洲水利枢纽约3.5公里,距已建成通车的西江大桥约9.5公里,距桂江出口约13.5公里,距已建成通车的西江二桥约17.1公里,距上游正在施工设计中的洛港线浔江铁路大桥约1公里。桥位距上游藤县水文站约35公里,距下游梧州市水文(三)站约16公里。河床覆盖层为砂砾或卵石,两岸岸坡较陡,多为土质坡,易产生滑塌,特别是南岸(梧州岸),经现场踏勘,见有多处滑塌。根据外业水文调查和所收集的水文资料,结合长洲水利枢纽的水文分析结果,经水文分析计算得桥位处的Q0.33%=55812 m3/s,Q10%=40925 m3/s,H0.33%=29.57m(黄基,下同),H10%=25.95m.桥位区属河流堆积地貌。该段河流自南西向北东延伸,河道较顺直,河谷呈开阔字形,河床较平缓,局部有基岩零星出露。勘察期间水面高程约7.5m,宽约1350m,水深一般2.04.5m,主航道处最大水深约9m。于里程K290030处发育一江心洲泗恩洲,长度约1000m,最大宽度约160m,地面最大高程约25m。北岸及泗恩洲发育一级堆积阶地,阶面起伏较大;南岸发育一、二级堆积阶地,阶面较为平坦开阔。三、设计标准:1、设计荷载等级:公路级,人群:引桥为3.0KN/m2,主桥为2.525KN/m2。2、设计洪水频率:1/300.3、设计风速:24m/s. 4、桥面宽度:桥面分左右幅,双幅总宽214.58米,单幅横断面划分为:0.5米(防撞护栏)11.90 米(桥面净宽)0.43米(防撞护栏)1.5米(人行道)0.25米(人行道栏杆)。 5、通航标准:根据交基建函2004463号关于马江至梧州浔江特大桥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批复,本桥航道通航标准为内河(2)级,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相应条款的要求,设置两个通航孔,通航净宽上顶宽为70米,下底宽为90米,净高为10米,侧高为6米。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10年一遇(HW10%=25.95米)。航道与桥梁轴线的法线方向交角约9度。 6、地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0-2001)划分,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有关规范要求,本桥提高一度设防。四、技术规范: 按下列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实施: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本工程中如有上述标准未涉及到的项目,以相应该项目现有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为依据。五、工程水文地质:施工图钻探共布了108个钻孔。根据钻探结果,覆盖层为黄色粘土,砂砾、细砂。基岩以砂岩为主,局部夹硅质灰岩及薄层硅质岩,以灰黄、灰褐、深灰、灰色为主,部分岩石变质,岩石坚硬,节理裂隙稍发育。1 地层岩性1 .1第四系覆盖层(Q)1.1.1人工素填土(Qml):黄、黄红、灰色,主要由粘土、亚粘土及少量强风化砂岩碎石组成,稍密,潮湿。于ZK1ZK5、ZK87、ZK89、ZK90有揭示,层厚0.503.50m。1.1.2 塘湖沉积层(Qh):淤泥,褐灰、灰黑色,呈软塑状,饱和,含大量有机质、腐殖质,仅CZK8有揭示,层厚2.30m。1.1.3冲积第5层(Qal-5):以细砂为主,局部为中砂,褐黄、灰黄色,呈松散中密状,饱和,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呈亚圆形次棱角状,颗粒较均匀,级配不良,粘粒含量较少。分布于河床中,于ZK19ZK31、ZK34、ZK39ZK47、ZK49ZK54、ZK70ZK78 、ZK93ZK109有揭示,层厚0.1026.20m。1.1.4冲积第4层(Qal-4):砾砂,灰黄、黄色,局部以角砾、碎石为主。呈松散中密状,饱和。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差,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砾石粒径一般为215mm,含量约占40%,呈亚圆形为主,部分呈棱角状。主要分布于河床中Qal-5层之下,呈透镜体状分布,于ZK48、ZK51、ZK53、ZK71ZK73、ZK76ZK78、ZK93ZK100、ZK102ZK104、ZK107、ZK108有揭示,层厚0.604.15m。1.1.5冲积第3层(Qal-3):亚粘土,局部为粘土,黄褐、黄色,呈可塑状,属中等压缩性土。主要分布于两岸一级阶地及泗恩洲一带,于ZK5ZK18、ZK35ZK38、ZK79ZK87有揭示,层厚1.7015.90m。1.1.6冲积第2层(Qal-2):亚粘土,局部为亚砂土或粉砂薄层,含少量腐殖质,灰、深灰色,呈软可塑状,属中等压缩性土。主要分布于两岸一级阶地及泗恩洲一带的Qal-3层之下,于ZK5ZK18、ZK33、ZK35ZK38、ZK73、ZK79ZK87有揭示,层厚1.1016.75m。1.1.7冲积第1层(Qal-1):亚粘土,局部为粘土,褐黄、黄、灰白色,呈可塑硬塑状,属中等压缩性土。主要分布于南岸二级阶地,仅ZK89ZK92有揭示,层厚1.009.40m。1.1.8残积第2层(Qel-2):粘土,局部为亚粘土,黄、黄红色,为花岗岩残积土,呈可塑硬塑状,属中等压缩性土。分布于南岸41#墩、42#台一带, 仅ZK89ZK92有揭示,层厚1.009.40m。1.1.9残积第1层(Qel-1):粘土,局部为亚粘土,黄、黄红、紫红色,为砂岩残积土,呈可塑硬塑状,属中等压缩性土。主要分布于北岸0#台1#墩一带, 仅ZK1ZK4有揭示,层厚2.709.50m。1.2 燕山早期花岗岩(52)根据岩石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及微风化四个风化层,其特征如下:1.2.1全风化层:以褐黄、黄红色为主,岩石已风化成可塑粘性土状。钻进快,手捏易散碎,遇水易软化。分布于南岸40#墩42#台一带,仅ZK87、ZK89ZK92有揭示,层厚0.496.79m。1.2.2强风化层:以青灰、褐黄色为主。岩石已风化成砂质土状碎石土状。可见花岗岩残余结构。钻进较快,岩芯多呈中粗砂状碎石状。分布于南岸39#墩42#台一带,仅CZK8、ZK85、ZK87、ZK89ZK92有揭示,层厚0.906.38m。1.2.3微风化层:以灰、灰绿色为主,变余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坚硬、完整,裂隙稍发育,多闭合。钻进进尺慢,岩芯多呈短中柱状,采取率较高。局部弱风化层呈透镜状分布。分布于南岸38#墩42#台一带,于ZK83、ZK85、ZK87、ZK89ZK92有揭示,层厚8.0212.17m,未钻穿。1.3 寒武系()岩性主要为砂岩,局部夹硅质灰岩及薄层硅质岩,以灰黄、灰褐、深灰、灰色为主,部分岩石轻微变质。砂岩为砂状结构,硅质灰岩主要为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根据岩石风化程度不同,将岩层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及微风化四层,其特征如下:1.3.1 全风化层:以黄、灰黄、紫红色为主。钻进快,岩芯呈硬塑可塑粘性土状。该层分布于北岸0#台1#墩一带,仅ZK1ZK4有揭示,层厚6.7513.15m。1.3.2 强风化层:以褐黄、灰黄、灰色为主。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砾砂状、碎块状,采取率低。该层大部分钻孔有揭示,呈透镜状分布,分布不连续,层厚0.4010.90m。1.3.3 弱风化层:以灰黄、深灰、灰色为主。岩石较硬,稍完整,裂隙发育,多闭合,部分微张开,隙面可见钙膜浸染,岩芯多呈碎块状,少部分呈短柱状。该层大部分钻孔有揭示,层厚0.3512.27m。1.3.4 微风化层:以灰褐、深灰、灰色为主。岩石坚硬、较完整,裂隙较发育,多闭合,部分被方解石、石英充填,岩芯多呈短中柱状,部分碎块状,采取率较高。分布于0台39墩一带,于ZK1、ZK3ZK82、ZK84有揭示,厚度3.0415.55m,未钻穿。各主要地层力学指标推荐值表 指标 地层容许承载力(kPa)桩周土极限摩阻力i(kPa)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a(MPa)比例系数m和mo(kN/m4)Qal-5(细砂)12050-10000Qal-4(砾砂)250100-30000Qal-3(亚粘土)20050-10000Qal-2(亚粘土)15040-8000Qal-1(亚粘土)26060-15000Qel-2(粘土)26060-15000Qel-1(粘土)26060-1500052(花岗岩)全风化35080-25000强风化600160-50000微风化3000-30-(砂岩、硅质灰岩)全风化32080-25000强风化500140-40000(砂岩)弱风化2000-25-微风化3000-50-(硅质灰岩)弱风化2000-18-微风化3000-35-注:1、各地层容许承载力根据土工及标贯试验成果并结合现场地质情况综合确定,桩周土极摩阻力i查桥规表4.3.2-4得到,比例系数m和mo查桥规附表6.5得到。2、弱风化砂岩及硅质灰岩抗压强度参考岩石风化系数并结合现场地质情况及经验值综合确定。2岩溶根据钻探揭示,里程K290+413K291+063(27号墩36号墩)段内岩性岩溶局部发育,形态为溶洞及溶蚀裂隙等,溶洞规模较小,洞高一般042.0米,最大洞高达2.9米(34号墩ZK78孔),充填物以灰黄色砂砾、褐黄色软流塑状亚粘土混砾石为主,部分溶洞无充填物。所有溶洞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溶洞发育于34号墩、35号墩,其余墩台未揭示。3地下水桥位区地下水主要为埋藏于第四系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基岩中裂隙水和岩溶水。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内稳定地下水位在8.9423.72m之间,高于河水位。地下水位随季节而变化,以大气降水及浔江水侧向补给为主,并与浔江水呈互补关系。场地Qh、Qal-3、Qal-2、 Qal-1、Qel-2、Qel-1地层为微弱透水层,地下水含量较少, Qal-5 细砂及Qal-4砾砂层为强透水层,地下水含量丰富。完整基岩(52及)为弱透水层,破碎岩石和岩溶发育地段的透水性因破碎程度、充填和连通性等情况不同差异较大。 各主要地层渗透系数参考值表 地层渗透系数K(m/d)地层渗透系数K(m/d)Qal-5(细砂)10Qal-1(亚粘土)0.01Qal-4(砾砂)20 Qel-2(粘土)0.01Qal-3(亚粘土)0.05Qel-1 (粘土)0.01Qal-2(亚粘土)0.0552及 (完整基岩)0.54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桥位西北向约3.5 Km及东南向约5Km处分别发育三山顶深断裂、白后龙圩断裂,均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断层,自新生代以来未发现有活动迹象。燕山早期花岗岩沿三山顶深断裂侵入,在桥位区主要以花岗岩岩株出露,寒武系岩石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据地质调查、钻探揭示,桥位区岩层褶皱较强烈,局部倒转,倾角较陡,产状多变;岩层产状为1902206580。 桥位处于相对稳定地区,地质构造简单,基本承载力较高,勘察时末发现影响桥梁稳定的断层存在,局部岩溶对基础的影响不大,适宜建桥。六、结构设计 全桥采用双幅分离式结构,其结构设计分述如下: 、上部结构11主桥上部结构主桥上构采用80214580m 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每幅主梁为单箱单室箱梁,箱梁顶横坡与路拱同坡,为2%,箱梁顶宽1458cm,底宽700cm,支点处梁高中心高度800cm,底板厚度100cm,跨中梁高320.5cm,底板厚度36cm,刚构悬臂部分箱梁采用变截面,梁高及底板厚度均按1.65次抛物线渐变,梁高方程为Y=0.004491090374X1.65+3.2,底板厚度方程为Y = 0.00059881205X1.65+0.36(方程顶点设在跨中合拢段中心,方程式中的单位以米计),在一个箱梁节段内梁高及底板厚度均按直线变化。腹板厚度0号11号节段采用80cm,12号13号节段由80cm渐变至60cm,14号22号节段采用60cm,边跨现浇23号段由60cm渐变至80cm。箱梁在薄壁墩顶及梁端均设置了横隔板。箱梁采用挂篮悬臂对称浇筑施工,边跨段采用支架现浇。全桥设置纵、横、竖三向预应力体系。12引桥上部结构引桥上构梧州岸采用830+2440m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砼T梁,其中40米跨T梁为6孔一联,苍梧岸采用630m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砼T梁。采用现场预制,导梁架设法施工,最大吊装重量40米T梁为123吨,30米T梁为74吨。预应力砼T梁边梁预制顶宽为190cm,中梁预制顶宽为160cm,每幅采用6片T梁,相邻两片梁间距247.6cm,梁间现浇湿接缝宽度为87.6cm。L=30米预应力砼T梁预制梁高为200cm,L=40米预应力砼T梁预制梁高为250cm,梁顶横坡均与路拱同坡,为2%. 、下部构造及基础 2.1主桥下部构造及基础32#36#桥墩为主桥桥墩,其中32#、36#桥墩为主桥与引桥之间的交接墩。基础均采用双排桩基础,33#35#桥墩桩基础横桥向每排为3根,桩直径为220cm,32#、36#桥墩桩基础横桥向每排为2根,桩直径为180cm。33#35#桥墩采用双薄壁墩,墩身与上构箱梁固结,墩壁厚度为140cm,墩身横桥向宽度为700cm,端头做成圆端。33#、35#主桥墩高度约21米,为了增加桥墩的柔度,将承台做成为分离式。在33#35#墩上、下游设置船舶及漂浮物防撞设施。32#及36#桥墩墩身采用单排方柱式墩,横桥向柱中心间距为700cm,单个方柱横桥向尺寸为150cm,顺桥向尺寸为250cm。方柱横向按沿柱的高度每8米设一横系梁以增加桥墩的整体性。2.2引桥下部构造及基础#、42#桥台采用桩柱埋置式桥台,桩柱直径均为180cm;#7#桥墩、37#41#桥墩采用圆柱式墩,桩基础,桩直径为180cm,桩柱中心间距为850cm。;8#、17#、18#桥墩采用圆柱式墩,桩基础,桩直径为200cm;9#16#、19#31#墩采用圆柱式墩,桩基础,桩直径为220cm;所有引桥桥墩(台)均采用双柱式,桩柱中心间距均为850cm。、桥面系及其它(1)桥面铺装 行车道桥面铺装采用的结构型式为:界面渗透型防水涂料+ 12cm厚C40钢纤维防水砼调平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6cm厚AC-20C沥青混凝土中面层+改性沥青粘结防水层+ 4cm厚AC-13C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人行道桥面铺装采用的结构型式为:界面渗透型防水涂料+ 12cm厚C40钢纤维防水砼铺装。所采用的桥面防水涂料的技术要求有以下几点:由于桥梁面层摊铺改性沥青混凝土,因此防水材料应具有较高的耐高温性能,要求能承受150以上的高温,并在沥青混凝土摊铺时防水层不破坏。防水层必须具有高温下碾压不透水性。防水材料必须同时具有与水泥混凝土及沥青混凝土的较强亲和性,以保证沥青混凝土摊铺时桥面结构的稳定,防止防水层产生挪动。桥梁正式投入使用后,渗漏治理难度很大,因此桥面防水层的施工质量必须保证一次合格,而且必须保证桥面施工全过程中防水层不受损害。桥面防水涂料应采用界面渗透型防水涂料,且表面不能成膜。采用的渗透性密封涂料应可利用其渗透性能,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与其发生化学反应,充填了混凝土内的毛细部位形成固体,密实混凝土以达到防水、防腐、防风化、防碳化的目的。所采用的界面渗透型防水涂料的技术指标如下表:界面渗透型防水涂料技术指标序号项目标准要求1抗压强度比,1002渗透深度,mm2.0348h吸水量比,654抗透水压力比,2005抗冻性20-20。15次,表现无变化6耐热性140,4h,表面无变化7耐碱性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浸泡168h,表面无变化8耐酸性1盐酸溶液浸泡168h,表面无变化9钢筋锈蚀无锈蚀(2)伸缩缝全桥共设16道伸缩缝(两幅),均为模数式伸缩缝,在0#及42#桥台采用GQF-MZL160伸缩缝,在8#、14#、20#、及26#桥墩采用GQF-MZL240伸缩缝,在32#及36#桥墩采用GQF-MZL320伸缩缝。伸缩缝装置应符合公路桥梁伸缩装置(JT/T327-2004)标准。(3)排水系统本桥桥面较宽,每幅桥面横坡设置为单向,加上该地区降雨量时间相对集中,为防止桥面集水,本桥设置了间距不大于4米且孔径为15cm的直排式泄水孔。为了避免人行道大量集水,人行道做成与行车道横坡相反的1%横坡,泄水管设置在人行道的内侧,车行道的集水通过在外侧防撞防拦开槽口将水引至泄水管。为了避免桥面集水直接排入航道而影响通航,在主桥设置纵向排水管将桥面雨水引至桥墩处后再排入江中。为了减少桥台锥坡的冲刷,在桥台锥坡尾部设置急流槽将雨水引至地面。(4)支座本桥在32号、3号墩各设 GPZ单向及双向活动盆式橡胶支座,支座要求采用纯聚四氟乙烯填料型,纵桥向滑动位移量为20厘米,设计承载力为8000KN。其余墩台除伸缩缝处设四氟滑板橡胶支座,其余均设板式橡胶支座,支座应符合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4-2004)标准。(5)防撞护栏及隔离栅本桥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在外侧防撞墙护栏顶上设置一道隔离栅,将行车道与人行道进行隔离,隔离栅高度为160cm。(6) 人行道及人行步梯为了方便两岸的交通,在每幅桥的外侧设置1.5米宽的人行道,并在泗恩洲岛设置两座人行步梯与桥上人行道相连。人行道及人行道步梯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如对铺装进行压纹或铺设防滑磁砖)。七、主要材料 、混凝土(1)C60砼:主桥箱梁(包括横隔板和齿板)。(2)C50砼:引桥T梁(包括横隔板)、伸缩缝锚固砼。 (3)C40砼:主桥墩薄壁墩身、支座支承垫石,桥面铺装。 (4)C30砼:桩基础、引桥桥墩墩身、墩台盖梁、耳墙、背墙、承台、防撞墙、人行道、人行道步梯、桥头搭板。(5)C20砼:明挖扩大基础。 (6)7.5号浆砌片石:桥台锥坡护坡、锥坡裙墙、护岸。 、主要钢材及锚具 本桥所用的钢材及锚具要求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要求;主要材料品种如下: (1)预应力钢绞线:采用预应力钢绞线1X7-15.20-1860-GB/T5224-2003,其标准强度fpk=1860MPa,设计强度fpd=1260MPa,弹性模量Ep=1.95105Mpa,公称面积140mm2,并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标准。 (2) 预应力精轧螺纹粗钢筋:JL32精轧螺纹钢筋,标准强度fpk930Mpa,弹性模量Es=2.0105 Mpa。 (3)普通钢筋:R235钢筋:8、10、14、20; HRB335钢筋:12、14、16、20、22、25、28。 (4)钢筋焊接网:D10、D8,其产品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GB/T1499.3-2002)标准。 (5)钢 材 :Q235C钢板:3mm、5mm、6mm、10mm、15mm、20mm、30mm; 不锈钢板:3mm;普通钢管:502.5mm;764mm、763mm、403mm复合不锈钢管:76.33mm、63.53mm、38.12.5mm 槽钢:20、10、10a、8角钢: 10010mm、8010mm、707mm、505mm、504mm、 (6)锚 具: 本桥建议采用OVM.M15系列的锚具,所用锚具有OVM.M15-27,OVM.M15-20,OVM.M15-16,OVM.M15-12,OVM.M15-12PT, OVM.M15-7,OVM.M15-6,OVM.M15-5,BM15-5,BM15-4,BM15P-4,JLM-32 ,其产品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0)标准。 (7) 塑料波纹管:管道采用预应力真空灌浆高密度聚乙烯塑料波纹管,本桥建议采用OVMSBG系列塑料波纹管,根据所使用的锚具型号,采用塑料波纹管的规格型号有OVMSBG-130、OVMSBG-120、OVMSBG-100、OVMSBG-85、OVMSBG-70、OVMSBG-50、OVMSBGB-90、OVMSBGB-72,其产品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04)标准。八、设计计算要点本桥结构按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了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按安全等级为一级进行构件承载力及稳定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全预应力砼构件进行设计,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不出现拉应力,主拉应力满足规范要求。主桥采用平面杆系电算程序进行结构计算,上下结构共分245个节点,245 个杆元(未含支撑单元),均匀升温取值25,均匀降温取值20,梯度温差取值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4.3.10条取用,相邻墩台间工余沉降相对位移差取1cm计算,中跨计算合拢温度取20(指梁体温度)。综合考虑施工荷载、汽车荷载、人群、温度、沉降、砼收缩徐变等因素的影响,按规范规定的组合取值对结构内力、应力、位移等进行了计算,同时按逐段施工的特点进行施工阶段的应力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主桥箱梁运营阶段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值表位置中跨项目支点截面(1/4)L截面跨中截面按JTG D62-2004规范计算截面上缘最大正应力(Mpa)14.013.814.8截面上缘最小正应力(Mpa)0.32.214.8截面下缘最大正应力(Mpa)16.810.110.5截面下缘最小正应力(Mpa)15.88.62.8截面最大主压应力(Mpa)16.815.114.3截面最小主拉应力(Mpa)000注:表中最小应力按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最大应力按持久状况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力计算,主桥薄壁墩内力采用刚构连续体系分析结果;设活动支座的桥墩支承反力采用上构计算结果,支座摩阻力由滑动摩擦系数及支承反力计算得出。引桥上构采用平面杆系电算程序进行结构计算,梯度温差取值同主桥,相邻墩台间工余沉降相对位移差取1cm计算,验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引桥墩台支承反力采用上构计算结果,其所受的水平力按墩台及支座的组合刚度进行分配,同时考虑活动支座的影响。桩基采用弹性桩“m”法及有限元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九、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有关施工工艺和质量检验标准按现行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 、上部结构施工 (1)箱梁悬臂施工 、33#、34#、35#桥墩“构”的号梁段在墩顶立模浇筑,号21号梁段采用挂篮悬臂对称浇筑施工。23号梁段采用支架立模一次浇筑。除号梁段外,其余梁段浇筑混凝土时间隔时间不应过长。 、号梁段可采用二次浇筑,为保证墩身与箱梁整体性,墩身应预留米高,与号箱梁段底板一起浇筑。底板与腹板连接处砼应振捣密实,不能漏浆,以免影响箱梁混凝土质量和外观。 、应严格保证箱梁砼的质量和强度,在浇筑新梁段砼之前应将旧砼的接缝面凿毛洁净,以保证新旧砼的整体性,并注意砼的养生。 、全桥箱梁砼外表颜色应一致,表面平整光洁,所用水泥品种应一致。 、严格控制各梁段断面尺寸。梁高、梁宽、桥面宽度,其误差应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细部尺寸误差不得大于该细部尺寸的。 、各个“”悬臂施工阶段、工作内容和要求,见箱梁施工程序。移动、拆除阶段,均要求保持对称、平衡施工。 、为防止砼裂缝和棱角碰损,箱梁砼强度达到30 MPa以后才能拆除非承重的侧模板,砼强度达到40MPa才能拆除其余模板和支架,砼强度达到55Mpa且砼龄期达到7天时才能张拉预应力束。 (2)合拢段施工 145m跨合拢段施工步骤如下: 、选择气温不高于计算合拢温度安装合拢段的刚性连接件。 、张拉合拢段的预应力钢束(顶、底板各两束)。 、加平衡重(等于合拢段自重和吊架自重)。 、选择不高于合拢温度(20)下浇筑合拢段砼,且边浇筑合拢段砼边分级拆除平衡重,使其保持不变荷载下施工合拢段。 、待合拢段砼强度达到90时开始张拉各合拢段的底板束,张拉时按先长束后短束的顺序张拉以策安全。然后放松先期张拉的顶、底板束,重新张拉放松的顶、底板束到设计吨位,并将管道压浆封锚。(3)80m跨合拢段施工基本与145m跨合拢段相同,只是浇筑合拢段砼前不必先张拉顶、底板束,在砼达到设计强度90%后,顶、底板束一次张拉完毕。(4)引桥T梁施工顺序a.T梁预制张拉正弯矩钢束对正弯矩钢束孔道真空压浆并结伸缩缝端封锚T梁架设现浇T梁横隔板及行车道板间接缝砼现浇墩顶部T梁间连续段 待砼达到100%设计强度后,张拉墩顶负弯矩钢束对负弯矩钢束孔道真空压浆并封锚。b.预制T梁砼与现浇砼龄期之差不应超过三个月。 (5)预应力钢束的张拉 、锚具进货后必须检查有无损伤,严禁使用不合格锚头及夹片。锚头平面必须与钢束管道垂直,锚孔中心要对准管道中心。 、纵向预应力束除底板束除个别因工作空间不够允许一端张拉外,其它束均采用两端对称张拉,在横桥向亦应对称张拉,但允许张拉顺序有先后;横向预应力束采用一端张拉,张拉端左右交替设置;竖向预应力钢筋均在箱梁顶面张拉。、采用双控张拉,以应力控制为主。张拉时应对应设标志,以便测定各钢束的伸长量。每根钢束张拉到设计吨位后,实测伸长量,实际伸长量与理论误差值不得大于6 。若发现伸长量异常,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才能再张拉。d. 各钢束的张拉步骤:主桥:对于OVM.M15-27:0527KN5273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OVM.M15-20:0391KN3906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OVM.M15-16:0312KN3125KN(持荷2分钟,锚固)主桥各纵向预应力钢束控制张拉伸长量如下表(理论值)钢束编号延伸量(mm)钢束编号延伸量(mm)钢束编号延伸量(mm)T192.6 W197.2 B1124.5 T2127.9 W2134.6 B2178.6 T3157.9 W3162.5 B3230.3 T4191.3 W4195.5 B4282.5 T5225.7 W5228.4 B5339.3 T6258.8 W6261.2 B6390.4 T7290.9 W7293.9 B7436.1 T8329.8 W8333.8 B8468.9 T9369.2 W9373.5 B9507.9 T10407.7 W10412.2 B10544.5 T11449.9 W11450.8 B11588.9 T12488.8 W12489.2 B12617.0 T13528.2 W13527.4 B13659.1 T14579.6 W14583.3 B14144.7 T15623.5 W15634.4 B15170.4 T16673.4 W16685.2 B16222.0 T17723.7 W17735.8 B17249.7 T18773.0 W18785.0 B18277.7 T19822.7 HL1344.1 B19296.4 T20871.6 HL2165.2 B20317.7 T21920.7 HL3217.5 B21332.5 B22356.4 注:钢束编号参看预应力钢束布置图,表中伸长量为钢束总伸长量的理论计算值。横向预应力钢束控制张拉理论伸长量为95mm。对于OVM.M15-12:0234KN2344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BM15-4:075KN750KN(持荷2分钟,锚固)L=40m引桥T梁对于OVM.M15-7 :0132KN1323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OVM.M15-6 :0113KN1134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OVM.M15-5 :095KN945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BM15-5:094KN938KN(持荷2分钟,锚固)L=30m引桥T梁对于OVM.M15-7 :0131KN1313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OVM.M15-6 :0113KN1126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OVM.M15-5 :094KN938KN(持荷2分钟,锚固)对于BM15-5:094KN938KN(持荷2分钟,锚固)以上的张拉力均未考虑锚具圈口损失,锚固前应对张拉力控制吨位进行调整,施工时该值应按供货厂家或施工单位通过试验后提供的实际圈口损失率进行调整。对于JL32精轧螺纹钢筋:0673KN(持荷2分钟,锚固)e、钢束和精轧螺纹钢筋张拉完毕,严禁撞击螺纹钢筋、钢绞线和锚头,多余长度应用砂轮切割机切割,禁止用电、气焊切割。切割后留下的钢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