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移动网优技能知识标准手册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doc_第1页
浙江移动网优技能知识标准手册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doc_第2页
浙江移动网优技能知识标准手册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doc_第3页
浙江移动网优技能知识标准手册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doc_第4页
浙江移动网优技能知识标准手册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移动网优技能知识标准手册(第一部分:基本理论)目录1GSM无线基础理论41.1空中接口41.1.1空中接口的分类41.1.2逻辑信道分类及作用41.1.3各物理信道帧结构及与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61.2Abis和A接口71.2.1GSM网络网元介绍71.2.2GSM网络中的主要接口81.2.3GSM中BSS系统各接口协议结构91.3编解码101.3.1源数据的传输过程101.4小区重选与位置更新111.5切换121.5.1GSM网络切换原理121.5.2GSM网络中切换触发原因121.5.3功率预算切换算法121.5.4诺基亚切换算法简介131.6功率控制171.6.1功率控制的概念171.6.2功率控制的优点和分类181.6.3MOTOROLA系统功率控制的算法介绍181.6.4不连续发射(DTX)231.7主要呼叫流程241.7.1小区选择与重选241.7.2立即指配程序251.7.3鉴权加密过程261.7.4位置更新271.7.5MS主叫291.7.6MS被叫301.7.7小区内切换311.7.8BSC内切换311.7.9MSC内切换321.7.10MSC间切换332天馈系统基本概念和天线安装规范352.1天线的基本概念352.1.1天线辐射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对称振子)352.1.2天线的方向图和能量辐射方向的控制372.1.3天线的极化方向412.1.4天线增益432.1.5天线的波瓣宽度442.1.6天线的下倾角452.1.7天线的前后比452.1.8天线的输入阻抗452.1.9天线的分集技术462.1.10GSM/CDMA系统中使用的主要天线类型介绍472.2馈线(传输线)的基本概念542.2.1传输线(天馈线)的基本概念542.2.2传输线的种类、阻抗和馈线衰减常数542.2.3匹配的概念552.2.4天馈的反射损耗(return loss)和电压驻波比(VSWR)552.2.5平衡装置562.3天馈线安装规范572.3.1普通类天线的安装调试规范572.3.2普通基站天线验收规范582.3.2.1天线外观验收582.3.2.2指标验收592.3.2.3记录的数据验收593延伸系统设备知识603.1各种器件及功能介绍603.1.1功分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603.1.2电桥与耦合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623.1.3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653.1.4双工器与合路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673.1.5功率衰减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683.1.6隔离器与环形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693.1.7无源器件的多系统合路应用(POI系统)713.2直放站原理介绍733.3常用工程参数性能指标介绍793.3.1功率增益的含义及测量方法793.3.2输出功率(ALC电平)的定义及测量方法:803.3.3噪声系数(NF)的含义及测量方法813.3.41分贝压缩点输出功率(P1dB)的含义及测量方法813.3.5传输时延含义及测量方法:823.3.6互调衰减含义及测量方法:833.4相关仪表使用知识843.4.1驻波测试仪(site master)的使用知识843.4.2频谱仪的使用知识883.5常见延伸系统案例分析914GPRS无线基础理论954.1GPRS概念954.2GPRS主要实体及逻辑体系机构954.3空中接口(UM)与帧结构974.3.1GPRS的帧结构974.3.2逻辑信道974.3.3物理信道984.3.4GPRS信道分配流程1004.3.5信道编码1014.3.6无线资源管理1044.4GPRS其它接口1054.5GPRS中的编号计划1064.6GPRS协议结构1074.7移动管理状态1094.7.1路由区1094.7.2移动管理状态1104.8Attach和Detach流程1114.9GPRS中的会话管理程序1134.10位置管理1164.10.1小区重选1164.10.2路由区更新1164.11GPRS数据传送1194.12WAP接入过程1214.13GPRS主要参数和定时器1224.14GPRS日常优化1244.14.1GPRS日常优化内容1244.14.2GPRS日常优化原始统计介绍(MOTO系统)1264.14.3GPRS常见问题及分析1281 GSM无线基础理论1.1 空中接口1.1.1 空中接口的分类1) 空中接口无线信道是怎样分类的?答:在GSM中的信道可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一个物理信道就是一个时隙,通常被定义为给定TDMA帧上的固定位置上的时隙(TS)。而逻辑信道是根据BTS与MS之间传递的消息种类不同而定义的不同的逻辑信道。这些逻辑信道是通过BTS来影射到不同的物理信道上来传送。1.1.2 逻辑信道分类及作用1) 逻辑信道是怎样分类的?答:逻辑信道又可以分为公共信道(CCH)和专用信道(DCH)。其中公共信道(CCH)又可以分为广播信道(BCH)及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信道(DCH)又可以分为专用控制信道(DCCH)及业务信道(TCH)。广播信道(BCH)又包括:频率校正信道(FCCH)、同步信道(SCH)与广播控制信道(BCCH);公共控制信道(CCCH)又包括:寻呼信道(PCH)、接入许可信道(AGCH)与随机接入信道(RACH);专用控制信道(DCCH)又包括: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慢速随路控制信道(SACCH)与快速随路控制信道(FACCH)。具体逻辑信道分类如下图所示:2) 各逻辑信道的作用是什么?答:各类逻辑作用是这样的:(1) 广播信道:广播信道仅用在下行链路上,均为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由BTS至MS。为了随时都能发起信道请求,MS需要与BTS保持同步,而同步的完成就要依赖FCCH和SCH逻辑信道。 频率校正信道(FCCH):FCCH信道携带用于校正MS频率的消息,它的作用是使MS可以定位并解调出同一小区的其它信息。 同步信道(SCH):在FCCH解码后,MS接着要解出SCH信道消息,解码所得的消息给出了MS需要同步的所有消息及该小区的TDMA帧号(22bit)和基站识别码BSIC号(6bit)。 广播控制信道(BCCH):MS在空闲模式下为了有效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网络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将在BCCH信道上来广播。信息包括小区的所有频点、邻小区的BCCH频点、LAI(LAC+MNC+MCC)、CCCH信道的管理、控制和选择参数及小区的一些选项。所有这些消息被称为系统消息(SI)在BCCH信道上广播。(2) 公共控制信道:公共控制信道不是供一个MS专用的,而是面向这个小区内所有的移动台的。在下行方向上,由PCH、AGCH来广播寻呼消息、专用信道的指配。在上行方向上由RACH信道来传送专用信道的请求消息。 寻呼信道(PCH):当网络想与某一MS建立通信时,它就会根据MS所登记的LAC号向所有具有该LAC号的小区的PCH信道上进行寻呼寻呼MS的标识为TMSI或IMSI。寻呼信道属于下行信道,点对多点传播方式。 接入许可信道(AGCH):当网络收到处于空闲模式下的MS发出的信道请求后,就根据该请求需要分配一个专用信道,AGCH通过根据该指配的描述(所分信道的描述,和接入的参数),向所有的移动台进行广播。AGCH属于下行信道,点对多点传播方式。 随机接入信道(RACH):当MS想与网络建立连接时,它会通过RACH信道来发起接入请求,在PHASE1标准中,请求消息包括3bit的建立原因(如呼叫请求、响应寻呼、位置更新请求及短消息请求等等)和5bit的参考随机数。RACH属于上行信道,点对点传播方式。(3) 专用控制信道:专用控制信道被用于某一个具体的MS上。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SDCCH是一种双向的专用信道,它主要用于传送建立连接的信令消息、位置更新消息、短消息、鉴权消息、加密命令及处理各种附加业务。 慢速随路信道(SACCH):SACCH是一伴随着TCH和SDCCH的专用信令信道。在上行链路上它主要传递无线测量报告和第一层报头消息(包括TA值和功率控制级别);在下行链路上它主要传递系统消息type5、5bis、5ter、6及第一层报头消息,这些消息主要包括通信质量、LAI号、CELLID、邻小区的BCCH频点、NCC的限制、小区选项、TA值、功率控制级别等。 快速随路信道(FACCH):FACCH信道与业务信道TCH相关。FACCH用于在话音传输过程中给系统提供比慢速随路控制信道(SACCH)又高的多的速度来传送信令消息。它是通过借用20ms的话音突发脉冲序列来传送信令,这种情况被称为偷帧,如在系统执行越局切换时。由于语音译码器会重复最后20ms的话音,所以这种中断不会被用户察觉的。(4) 业务信道:业务信道用于携载语音或用户数据,可分为话音业务信道和数据业务信道。 话音业务信道:全速率语音信道(TCH/F),13kbit/s;半速率语音信道(TCH/H),6.5kbit/s。 数据业务信道:全速率数据信道(TCH/9.6F),9.6kbit/s;全速率数据信道(TCH/4.8F),4.8kbit/s;半速率数据信道(TCH/4.8H),4.8kbit/s;半速率数据信道(TCH/2.4H),=2.4kbit/s;全速率数据信道(TCH/2.4F),=2.4kbit/s。1.1.3 各物理信道帧结构及与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1) TDMA帧物理结构?答:在GSM中,每一个载频被定义为一个TDMA帧。每帧包括8个时隙(TS0TS7),并都有一个帧号,这是因为在计算加密序列的A5算法中是以TDMA帧号为一个输入参数。当有了TDMA帧号后,移动台就可以判断控制信道TS0上传送的为哪一类逻辑信道了。TDMA的帧号是以3h28min53s760ms(2715648个TDMA帧)为周期循环编号的。每2715648个TDMA帧为一个超高帧;每一个超高帧又由2048个超帧组成,一个超帧的持续时间为6.12s;而每个超帧又是由51个26复帧或26个51复帧组成。这两种复帧是为满足不同速率的信息传输而设定的,区别是: 26帧的复帧:包含26个TDMA帧,时间间隔为120ms,它主要是用于TCH(SACCH/T)和FACCH等业务信道。 51帧的复帧:包含51个TDMA帧,时间间隔为235ms,它主要用于BCCH、CCCH、SDCCH等控制信道。TDMA帧结构如下图所示:2) 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什么?答:控制信道的映射关系如下图:全速率TCH的26复帧结构如下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1.2 Abis和A接口1.2.1 GSM网络网元介绍1) GSM网络网元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答:GSM系统由一系列功能单元组成,其具体组成如下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所示,分为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网络交换子系统(NSS)与操作维护子系统(OSS)等几个主要部分。基站子系统(BSS)又包括:基站(BTS)与基站控制器(BSC);网络交换子系统(NSS)又包括: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与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等网元;操作维护子系统(OSS)又包括:操作维护中心系统部分(OMC-S)与操作维护中心无线部分(OMC-R)。1.2.2 GSM网络中的主要接口1) GSM网络有哪些主要接口?答:移动通信系统是由许多功能单元通过接口互连构成的,接口是指各组成单元之间的物力上和逻辑上的连接。NSS部分的B、C、D、E、F、G接口定义了相应功能单元之间的互连标准,各接口都采用了7号信令系统,以便于实现攻击漫游和通信网互连。BSS和MS两部分有A、Um、Abis接口以及Ater接口等,其中A接口和Um接口具有统一和公开的标准,以便于设备生产和组网,也有利于各种ISDN业务的引入和功能扩展,Abis接口和Ater接口的定义尚不统一,实现差别较大,所以BSC和BTS配置目前还不能实现多厂商设备互连,各接口结构如下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所示。以下为GSM网络BSS系统主要接口具体说明:(1) Um接口:Um接口是空中无线接口,是移动台和BTS之间的通信接口,用于移动台与GSM系统的固定部分之间的互通,其物理连接通过无线链路实现。Um接口传递的信息包括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等。(2) Abis接口:Abis接口是BSS系统的两个功能实体BSC与BTS之间的通信接口,用于BTS和BSC之间的员断互连方式,物理连接通过标准的2Mbit/s或64kbit/s的PCM数字传输链路来实现。Abis接口支持系统向移动台提供的所有服务,并支持对BTS无线设备的控制和无线频率的分配。由于Abis接口是GSM系统BSS的内部接口,所以是一个未开放的接口,可由各设备厂商自行定义。(3) A接口:BSS部分与MSC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A接口基于2Mbit/s数字接口,采用14位7号信令方式,主要传递呼叫处理、移动性管理、基站管理、移动台管理等信息。1.2.3 GSM中BSS系统各接口协议结构1) GSM中BSS系统接口协议结构是怎样的?答:GSM中BSS系统各接口协议结构如下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具体为:(1) 无线接口信令协议:GSM数字移动通信中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称为Um接口,Um是套用ISDN网中客户终端和网络的接口名称,其中m表示移动的意思。它的接口信令分层结构如下。 物理层(信令层一):这是无线接口的最底层,用来提供传送比特流所需的物理链路(例如无线链路),它为高层提供各种不同功能的逻辑信道,包括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链路层(信令层二):本层的主要目的是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建立可靠的专用数据链路,第二层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基于ISDN的D信道链路接入协议(LAPD),因为在GSM规范中对它进行了修改,使它适合在无线路径上传播,因此在Um接口中的第二层协议被称为LAPDm。 网络层(信令层三):第三层是具体负责控制和管理的协议层,即把客户和系统控制过程的特定信息按一定的协议分组安排导制定的逻辑信道上。第三层包括三个基本子层:无线资源管理(RR)、移动性管理(MM)和接续管理(CM)。自重接续管理子层中包含多个呼叫控制(CC)单元,提供并行呼叫处理。为了支持补充业务和短信息业务,在CM子层中还包括了补充业务管理(SS)单元和短信息业务管理(SMS)单元。(2) A接口协议信令:A接口的分层结构如下。 物理层(信令层一):A接口的物理层是基于数字传输2Mbit/s的PCM链路,除有一定数目的话音/数据信道外还有传送信令的信道,有关呼叫、切换及释放等信令数据都可以使用此信道。 链路层(信令层二):这一层基于七号信令的MTP(消息传送部分),集中了MTP的全部链路层协议。 网络层(信令层三):由于BSC与MSC之间的A接口承载BSC与MSC之间的消息,以及MS与MSC之间的消息,如我们前面提到的CC或MM类消息,因此我们把BSC与MSC之间的消息类型集合在一起称为BSSMAP(BSS管理应用部分),把MS与MSC之间的消息类型集合在一起称为DTAP(直接传送应用部分)。在A接口上,我们还引入了虚电路的概念,每个连接的建立和释放是彼此独立的,这就是七号信令系统中的SCCP。SCCP不是GSM专用协议,是七号信令系统分层协议的一部分,位于MTP协议之上。事实上,MTP中包括有更多的网络协议。为此,我们把MTP分为两个部分:MTP2和MTP3。MTP2集中了MTP中的全部链路层协议,而MTP3与SCCP共同构成了A接口第三层信令。BSSMAP和DTAP为更高层的可与应用层。1.3 编解码1.3.1 源数据的传输过程1) 源数据的传输过程是怎样的?答:下面我们主要针对话音的传输过程进行描述,它的工作顺序如下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所示,这个过程对其它用户数据和信令也是一样的。信源端的主要工作有: 信道编码:为了在数据传输期间对误码进行检错纠错,在数据流中增加了部分冗余比特。信道编码的结果是一个比特流,对全速率话音编码来说,编码比特的长度是456bit。 交织:由于在通信过程中,差错的出现往往是成串的,为了使连续传输的数据具有最大不相关性而引入了交织的概念,它的目的是改善信道编码的性能,去除差错以及比特流中位置的相关性。交织以后,每个突发脉冲就形成了一个数据信息块。 加密:通过仅由MS和网络知道的加密方式来对信息块进行保护。 突发脉冲的形成:为了有助于接收信号的同步和均衡,往加密的信息块中增加了一些额外的信息,如训练序列、保护间隔和尾比特流。 调制:将二进制的数字信息转变为合适频率的模拟信号,并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射出去。1.4 小区重选与位置更新1) GSM网络中手机小区重选与正常过程是怎样的、位置更新更新又分几种?答:正常的小区重选过程为:MS首先侦测邻区为BA表中所列邻区,服务小区和6个邻区的信号,在每30秒中至少采样5次并作滑动平均,若解BSIC时发现NCC不是允许的NCC(NCCPERM),该小区将被跳过。之后满足下述任一标准,将重新选择并驻留到其他小区(C2最大) 服务小区被禁止 尝试接入系统失败MAXRET次 下行链路失败 服务小区的C1C2(服务小区)(+CRH)超过5秒为了使网络知道MS的位置和状态,MS将进行以下三种位置更新过程: 正常位置更新:位置区发生了改变 IMSI attach/detach: ATT,建议开启 周期性位置更新:按照T3212,1-255,单位为6分钟,如果MS进入无覆盖区域,或电池没电意外关机,为避免不必要的寻呼,或为了避免由于某种原因使MSC/VLR中MS的状态发生错误,应该启动周期性位置更新。2) GSM网络中小区重选的算法是怎样的?答:小区重选算法如下:C1算法简介(CELL_ACCESS_MIN; CELL_ACCESS_MIN(N); MS_TXPWR_MAX_CCH; )C1 = (A - Max(B,O)(以dBm.为单位) 在这里A = Received Level Average(rxlev) - RXLEV_ACCESS_MINB = MS_TXPWR_MAX_CCH - PRXLEV_ACCESS_MIN = 小区最小接入电平(系统消息提供)MS_TXPWR_MAX_CCH = MS的信令信道在功率控制命令前的最大发射功率(系统消息提供)P = 手机所能提供的最大输出功率(手机的性能指标) C2算法简介(CRO; TO ; CRH; PT)C2=C1+CRO-TO*H(PT-T)PT31(11111)C2=C1-CROPT=31(11111) 对于服务小区:H(x)0对于邻小区: H(x) 0x0小区重选(C2准则),如果下列条件之一满足,就将启动小区重选(1)在5秒的计算周期内,C1一直小于0;(2)否则,在5秒的计算周期内,如果当前小区和邻区在同一LAC下,当邻区的C2一直大于服务小区的C2值时,可以发生小区重选;如果当前小区和邻区在不同LAC下,邻区的C2一直大于服务小区的C2CRH(小区重选滞后),可以发生小区重选;(有一个Search帧侦测邻区SYSTEM info 3/4)包含上述两种条件,如果在先前15秒内已经发生过小区重选,那么新的候选小区的C2在5秒的计算周期内必须一直比当前服务小区高5db才能发起小区重选。1.5 切换1.5.1 GSM网络切换原理1) GSM网络切换原理是怎样的?答:在通信期间,正在通信的用户从一条用户链路改变到另一条用户链路的过程称为切换。它是蜂窝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切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开当前通信链路上的强干扰或是为了保证当通话中的移动台越出当前小区时,现有通话不中断。GSM系统中采用硬切换技术,即先断开原来的通信链路,再接入到新的通信链路中去,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故当链路出现质量问题时,要优先选择功率控制方式调整,随后才会考虑切换。在GSM系统中,在业务信道(TCH)与信令信道(SDCCH)上的用户链路都可进行切换,但要注意,切换只能在同类信道中进行,由于信令信道(SDCCH)的占用时间过短,一般并不建议启用信令信道的切换。在GSM系统中,切换也是由基站控制器负责控制的,与功率控制仅需要处理服务区的接收电平(RXLEV)与接收质量(RXQUAL)的测量报告不同的是,它的判决算法十分复杂,需要考虑相当多的因素。切换判决算法设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用户通信的质量。根据不同的切换需求,可以有不同的切换判决算法。一般的切换判决算法是以传输质量作为切换依据的,目前又出现了以小区的拥塞情况作为判决条件的算法(如Alcatel的业务切换判决算法),以下是切换算法所需要的输入值:a) 一些静态数据:如有关本小区、移动台及邻区的最大发射功率值,小区最低接入电平等;b) 移动台的实时测量值:下行接收质量(RXQUAL)与接收电平(RXLEV),及接受到的邻区BCCH的下行接收电平(RXLEV);c) 基站的实时测量值:上行接收质量(RXQUAL)与接收电平(RXLEV),及接受到的时间提前量(TOA);d) 小区容量及负荷。1.5.2 GSM网络中切换触发原因1) GSM网络切换触发原因及切换类别有哪些?答:触发切换的原因有:功率预算切换、救援性电平切换、救援性质量切换、距离切换和话务切换。切换类别根据定时提前来划分:分为同步切换和异步切换;根据交换点的位置不同来分:广义分为:小区内部切换和小区间切换;具体的分可以分为:小区内部切换、BTS内部切换、BSC内部切换、MSC内部切换、MSC间切换。1.5.3 功率预算切换算法1)功率预算切换算法是这样的?答:简单地说PBGT切换是比较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的路径损耗,如果有邻小区的路径损耗要小于服务小区一个设定的值,那么就要进行PBGT切换。PBGT(n)-hoMargin(n)0PBGT=Rxlev_Ncell(n)-Rxlev_DL+nPb+PaNPb=BsTxPwrMax-BsCurrentTxPwrPa=Min(msTxPwrMax, MsTxPwr)-Min(msTxPwrMaxCell(n), MsTxPwr)式中 Rxlev_Ncell(n)移动台测得的其邻小区的接收电平,单位为dBm;Rxlev_DL移动台测得的服务小区的下行接收电平,单位为dBm;BsTxPwrMax基站的最大允许发射功率,单位为dBm;BsCurrentTxPwr基站当前的发生功率,单位为dBm;MsTxPwr移动台的额定最大发射功率,单位为dBm。1.5.4 诺基亚切换算法简介1)描述干扰引起的小区内切换?答:启用由于上行干扰引起的小区内切换:enable intracell handover interference UL(EIC)。定义:移动站在连接模式下,基站需不断测量移动站的上行电平和上行通话质量。一般情况下,上行接收质量与上行接收电平成正比,但当上行信道有外部干扰时会出现上行接收电平很高而接收质量却很差的情况,这种情况同样会导致系统启动切换过程。因上行干扰引起切换时,系统可以有二种选择,一种是启动小区内部切换;另一种则启动小区间切换。参数“启用由于上行干扰引起的小区内切换,EIC”确定了系统在遇到上行干扰时是否启用小区内的切换过程。EIC有二种状态,即:YES(启用)和NO(不启用)。YES表示由于上行干扰引起切换时可以采用小区内切换过程;NO则表示由于上行干扰引起切换时不允许采用小区内切换过程。启用由于下行干扰引起的小区内切换:enable intracell handover interference DL(EIH)。定义:移动站在通话过程中不断地向网络发送下行测量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服务小区的接收电平和接收质量、服务小区的基站识别码、邻小区的接收电平、邻小区的基站识别码等等。一般情况下,服务区的接收质量与其接收电平成正比,但当下行信道有外部干扰时会出现接收电平很高而接收质量却很差的情况,这种情况同样会导致系统启动切换过程。由于下行干扰引起切换时,系统可以有二种选择,一种是启动小区内部切换;另一种则启动小区间切换。参数“启用由于下行干扰引起的小区内切换,EIH”确定了系统在遇到下行干扰时是否允许采用小区内的切换过程。EIH有二种状态,即:YES(启用)和NO(不启用)。YES表示由于下行干扰引起切换时可以采用小区内切换过程;NO则表示由于下行干扰引起切换时不允许采用小区内切换过程。2)描述距离引起的小区切换?答:启用移动台距离处理过程:enable ms distance process(EMS)。定义在GSM系统中,根据网络设计,每个小区都有一定的覆盖范围。通常通过控制基站和移动台的发射功率来控制每个小区实际的覆盖范围。当移动台在连接模式时移动出服务小区的覆盖范围时,一般都希望移动台切换到相应的邻区。这种切换不仅是为了保持良好的通信质量,更主要的是为了减小小区间的干扰。GSM的基站设备通过检测移动台的时间提前量(TA)来换算出移动台与基站所处位置间的空间距离,当TA值超过规定的门限时,无论通信质量的优劣,系统将启动越区切换过程。参数“启用移动台距离处理过程(EMS)”用于控制BSC的有关无线资源管理程序,是否处理移动台的距离信息。EMS的取值可以是:YES(启用)或NO(不启用)。YES表示基站系统需处理移动台的距离信息,即当移动台的距离超越门限时应启动切换过程;NO则表示基站系统不处理移动台的距离信息。ms距离参数ms distance threshold param ms max range(MSR)、Px(MSP)、 Nx(MSN)。定义与移动台距离切换有关的一组(三个)参数,即:MSR、Px和Nx。它们分别表示:MSR:移动台距离的最大门限;当超越该门限时,基站将启动切换过程;Nx:必须计算的移动台距离样点数;Px:在计算的样点中超过门限的样点数。格式MSR的取值范围为:063,以比特为单位,表示移动台的时间提前量;Nx的取值范围为:132;Px的取值范围为:132。3)描述功率预算切换?答:启用功率预算切换:enable power budge handover(EPB)。定义在GSM系统中,由于功率预算引起的切换是最基本的切换原因之一。实际上 它 是使空间干扰水平尽可能减小的有效手段之一。参数“启用功率预算切换(EPB)”用于控制BSC的有关切换程序,是否允许由于功率预算原因引起的切换过程。EPB的取值可以为:YES(启用)或NO(不启用)。YES表示系统中采用功率预算原因引起的切换;NO则表示系统中不允许功率预算原因引起的切换。具体算法PBGT(n) = RXLEV_NCELL(n) - (RXLEV_DL + PWR_C_D) + Min( MS_TXPWR_MAX, P) -Min(MS_TXPWR_MAX(n), P ) HO_MARGIN(n)RXLEV_DL: 服务小区下行链路接收电平的测量平均值PWR_C_D: BS_TXPWR_MAX dBm - BS_TXPWR dBm服务小区的最大下行功率BS_TXPWR_MAX和功率控制下实际下行功率BS_TXPWR 的平均差值。RXLEV_NCELL(n):邻区n下行链路电平测量的平均值HO_MARGIN(n): 越区切换余量; 如果服务小区的路径损耗减去第n邻区的路径损耗大于这个门限,该邻区被认为是更合适的小区。功率预算切换的间隔时间handover period power budget(HPP)。定义在GSM系统中,功率预算切换是最基本的切换原因之一。但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功率预算原因可能引起乒乓切换。为了减小乒乓切换的影响,一般规定二次功率预算原因引起的切换之间至少间隔一定的时间。参数“功率预算切换的间隔时间(HPP)”用于控制BSC的有关切换控制程序,以保证二次功率原因引起的切换间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HPP的取值范围为:063。以SACCH复帧(480ms)为单位。4)描述SDCCH切换?答:启用SDCCH信道上的切换enable SDCCH handover(ESD)。定义在GSM系统中,SDCCH作为一种独立专用控制信道,其资源相当宝贵。在大多数系统中,移动台和网络建立连接首先在SDCCH信道上,在适当的时候再转移到 TCH信道上。网络中可以允许在SDCCH信道上的切换过程,也可以不允许在SDCCH信道上切换。参数“启用SDCCH信道上的切换(ESD)”用于控制BSC的有关切换控制程序,是否处理在SDCCH信道上引起的切换。ESD可以设置为:YES(启用)或NO(不启用)。YES表示基站系统将处理在 SDCCH信道上的切换;NO表示基站系统不允许在SDCCH信道上进行切换。5)描述电平紧急切换?答:下行接收电平门限:threshold level downlink Rx level(LDR)、Px(LDP)、Nx(LDN)。定义当服务小区的下行接收电平低于一定门限时,网络应启动切换算法,以使移动台能维持一定的通信质量。参数“下行接收电平门限(LDR)”定义了下行接收电平门限,当移动台接收的下行电平低于该门限值时,基站将启动切换算法。参数LDN表示在启动切换算法前,至少需测量LDN个样点。参数LDP表示在LDN个样点中至少需有LDP个样点的电平值低于LDR规定的门限值。LDR的取值范围为:11047 dBm;LDN的取值范围为:132;LDP的取值范围为:132。上行接收电平门限:threshold level uplink Rx level(LUR、Px(LUP、Nx(LUN)。定义当服务小区的上行接收电平低于一定门限时,网络应启动切换算法,以使移动台能维持一定的通信质量。参数“上行接收电平门限(LUR)”定义了下行接收电平门限,当基站接收的上行电平低于该门限值时,基站将启动切换算法。参数LUN表示在启动切换算法前,至少需测量LUN个样点。参数LUP表示在LUN个样点中至少需有LUP个样点的电平值低于LUR规定的门限值。LUR的取值范围为:11047 dBm;LUN的取值范围为:132;LUP的取值范围为:132。6)描述伞状切换?答:Umbrella handover伞状切换是室内微小区到室外宏小区的切换,主要涉及两个参数:个是启用伞状切换(enableUmbrellaHandover),一个是目标小区的允许最小接收电平(hoLevelUmbrella)。手机若占用宏小区时,监测所有微小区邻区的信号电平,当测量报告中,微小区邻区n的信号电平高于hoLevelUmbrella时,伞状切换被触发;手机若占用微小区时,监测所有宏小区邻区的信号电平,当测量报告中,宏小区邻区n的信号电平高于hoLevelUmbrella时,伞状切换被触发。7)描述质量紧急切换?答:下行接收质量门限:threshold qual downlink Rx qual(QDR)、Px(QDP)、Nx(QDN)。定义当服务小区的下行接收质量低于一定门限时,网络应启动切换算法,以使移动台能维持一定的通信质量。参数“下行接收电平质量(QDR)”定义了下行接收质量门限,当移动台接收的下行质量低于该门限值时,基站将启动切换算法。参数QDN表示在启动切换算法前,至少需测量QDN个样点。参数QDP表示在QDN个样点中至少需有QDP个样点的质量低于QDR规定的门限值。QDR的取值范围为:07,表示话音质量等级;QDN的取值范围为:132;QDP的取值范围为:132。上行接收质量门限:threshold qual uplink Rx qual(QUR)、Px(QUP)、Nx(QUN)。定义当服务小区的上行接收质量低于一定门限时,网络应启动切换算法,以使移动台能维持一定的通信质量。参数“上行接收质量门限(QUR)”定义了上行接收质量门限,当基站接收的上行质量低于该门限值时,基站将启动切换算法。参数QUN表示在启动切换算法前,至少需测量QUN个样点。参数QUP表示在QUN个样点中至少需有QUP个样点的质量低于QUR规定的门限值。QUR的取值范围为:07,表示话音质量等级;QUN的取值范围为:132;QUP的取值范围为:132。8)切换相关参数有哪些?答:连续切换间的最小间隔时间:min int handover ho req(MIH)。定义GSM系统的切换过程为“硬切换”过程,即每次切换时会短时间中断业务通信,因此连续的切换会使通信质量大大降低。一般在GSM系统中都规定了对于同一个连接,二次切换间必须间隔一定的时间。参数“连续切换间的最小时间间隔(MIH)”表示同一个连接二次切换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MIH的取值范围为:030。以秒为单位。不成功的切换请求的最小间隔:min int between unsucc ho attempt(MIU)。定义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切换请求可能会失败。但只要切换的条件存在,基站系统将再次请求切换过程,但在切换失败条件下的连续的切换请求之间必须有一定的 时间间隔。参数“不成功的切换请求的最小间隔(MIU)”用于控制BSC的有关切换控制程序,以保证由于切换失败造成的二次切换请求之间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MIU的取值范围为:030。以秒 为单位。1.6 功率控制1.6.1 功率控制的概念1) 什么是GSM的功率控制?(*)答:功率控制是GSM系统抗干扰的技术之一,由于GSM蜂窝系统无线接口采用频率复用技术,蜂窝小区使用的频率不同程度受到来自邻近相同频率区簇的影响。为了使这种影响达到最小程度并使服务小区提供最佳的载干比C/I值,同时在保证足够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和质量的情况下,功率控制使上下行的信号强度足够小,以最大限度避免上下行信号产生的同邻频干扰,提高系统的无线性能;当信号强度或质量产生或可能产生恶化时,通过功率控制使信号电平和质量尽量达到目标值,以最大限度挽救射频链路,当功率提升无法进一步改善射频链路时才启动切换控制。2) 功率控制的目的及原理是什么?答:功率控制的目的:(1) 在保证通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发射功率,降低全网干扰,延长手机电池使用时间。(2) 在通话质量变差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发射功率,保障通话质量功率控制的速度应快于切换:(1) 激活信道预处理时,功控的平均窗口一般为相应切换的平均窗口的一半。(2) 功率控制的下门限应高于相应切换的门限。在GSM移动通信网络中,有大量的信道干扰存在,而这些干扰主要是由于基站和移动台在通信时的信号场互相干扰引起的。一般在通信中,基站和移动台均以最大功率发射,这对于频率复用距离较小的地区来说,会造成极强的干扰。事实上,通信信道的质量只要正好满足用户通信的质量要求就行了,特别好的信道质量,对用户来说通信质量差别并不大。见上图为了降低信道间的干扰,可以考虑设置一个通信质量的范围,在此范围内通信质量可满足用户通信需求,一旦通信质量高于该范围,则降低发射功率;反之则提高发射功率。3) 如何进行功率控制的判决?判决的依据是什么?(*)答:BTS和MS是否进行功率控制由BSS进行判决。MS的发射功率由BSS监视并产生上行信号的测量报告,BTS的发射功率由MS监视产生下行质量报告并由手机上报给BSS。BSS根据这些测量值和设定的功率目标分别调整MS和BTS的功率,以使上下行接收功率达到设定的目标值。下行测量报告在上行的SACCH信道上向网络传送。4) 上行功率控制消息在什么信道上进行传递?(*)答:MS的初始功率设定值信息是由网络通过BCCH信道向MS发送;在通话过程中,功率控制消息通过下行的SACCH信道由BSS向MS进行传递。1.6.2 功率控制的优点和分类1) 功率控制的优点是什么?(*)答:降低网络内上下行链路的相互干扰,提升网络质量;提高移动台电池使用时间和寿命。2) 功率控制有几种类型?(*)答:根据功率控制不同目的:基于质量功率控制和基于电平功率控制;根据功率控制不同链路方向:上行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控制;因此功率控制有以下几种方式:上行电平功率控制、下行电平功率控制、上行质量功率控制、下行质量功率控制。3) 几种功率控制的处理优先级原则是什么?处理优先级的目的是什么?(*)答:总的原则是因接收电平而增减功率的要求优先,接收质量而增减功率的要求在其次。这样设定的好处是避免因接收质量而增减功率的要求与接收电平而增减功率的要求的碰撞,甚至产生乒乓增减功率。1.6.3 MOTOROLA系统功率控制的算法介绍1) 如何进行上下行测量报告的处理?进行上下行功率控制的判决依据是什么?(*)答:(1) MS首先对上下行测量报告进行平均过程:在RSS中有两个重要参数HREQAVE和HREQT,基站子系统根据它们对测量报告做初步处理。HREQAVE:基站子系统对HREQAVE个测量报告作平均;HREQT:需要多少个测量报告的平均值,并将每HREQT个平均值作为一组,为判决做准备。(2) RSS再对得到的平均值进行判决,决定是否进行功率控制:RSS依据数据库中N/P的设定值来判决满足条件的小区,当在N个平均值中有P个值超过了门槛值,启动功率控制过程。N(decision_1_n1-n4):基站子系统进行功率控制的判决需要多少个测量报告的平均值(NHREQT)。P(decision_1_p1-p4):在N个平均值中,有P个值满足功率控制门限(由参数l(u)_rxlev_dl(ul)_p定义),则判决触发相关功率控制过程。2) 上行电平功率控制的原理是什么?(*)答:上行电平功率控制门限参数u_rxlev_ul_p、l_rxlev_ul_p定义了移动台基于电平功率控制的上行发射功率控制盒的范围。上行增功率:基站测量上行接收信号强度并判断是否在N(decision_1_n1)个报告中有P(decision_1_p1)个小于由l_rxlev_ul_p定义的触发条件,决定是否向移动台发送功控命令,使移动台增加发射功率并使上行接收信号强度处于功率盒内。功率增加的步长由参数pow_inc_step_size_ul定义;上行减功率:基站测量上行接收信号强度并判断是否在N(decision_1_n2)个报告中有P(decision_1_p2)个大于由u_rxlev_ul_p定义的触发条件,决定是否向移动台发送功控命令,使移动台减小发射功率并使上行接收信号强度处于功率盒内。功率增加的步长由参数pow_red_step_size_ul定义;3) 下行电平功率控制的原理是什么?(*)答:下行电平功率控制门限参数u_rxlev_dl_p、l_rxlev_dl_p定义了基站基于电平功率控制的下行发射功率控制盒的范围。下行增功率:手机测量下行接收信号强度并上报,BSS判断是否在N(decision_1_n1)个报告中有P(decision_1_p1)个小于由l_rxlev_dl_p定义的触发条件,决定基站是否增加发射功率并使下行接收信号强度处于功率盒内。功率增加的步长由参数pow_inc_step_size_dl定义;下行减功率:手机测量下行接收信号强度并上报,BSS判断是否在N(decision_1_n2)个报告中有P(decision_1_p2)个大于由u_rxlev_dl_p定义的触发条件,决定基站是否减小发射功率并使下行接收信号强度处于功率盒内。功率减小的步长由参数pow_red_step_size_dl定义;4) 上行质量功率控制的原理是什么?(*)答:上行质量功率控制门限参数u_rxqual_ul_p、l_rxqual_ul_p定义了移动台基于质量功率控制的上行质量控制盒的范围。上行增功率:基站测量上行接收信号质量(BER)并判断是否在N(decision_1_n3)个报告中有P(decision_1_p3)个大于由l_rxqual_ul_p定义的触发条件,决定是否向移动台发送功控命令,使移动台增加发射功率并使上行接收信号质量处于功率盒内。功率增加的步长由参数pow_inc_step_size_ul定义;上行减功率:基站测量上行接收信号质量(BER)并判断是否在N(decision_1_n4)个报告中有P(decision_1_p4)个小于由u_rxqual_ul_p定义的触发条件,决定是否向移动台发送功控命令,使移动台减小发射功率并使上行接收信号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