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后发优势与经济收敛.doc_第1页
技术创新、后发优势与经济收敛.doc_第2页
技术创新、后发优势与经济收敛.doc_第3页
技术创新、后发优势与经济收敛.doc_第4页
技术创新、后发优势与经济收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创新、后发优势与经济收敛10162010 李宏霞摘 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各国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与之相关的林毅夫教授与杨小凯教授的关于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争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学术讨论的前沿阵地。本文的重点是用增长模型将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模型化,把技术进步的创新成本和扭曲成本同时引入模型,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两条技术创新道路的比较分析,证明后发国家的确存在“后发优势”,合理运用这种“后发优势”确实能够实现“经济收敛”。而发展中国家如果片面追求高新前沿技术,忽视禀赋结构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发达国家进行研发竞赛,最终会沦为“赶超战略”而使本国经济陷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危险境地。关 键 词 技术选择,趋同理论,后发优势,经济收敛一、 引言世界经济究竟何去何从,“两级分化”还是“共同富裕”?发展中国家的希望何在,“后发劣势”还是“后发优势”?什么才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捷径,“研发”还是“引进技术”?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他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当然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摆脱贫困,世界经济能够趋同发展,最终建成一个 “人人幸福,共同富裕” 人间天堂。但是现实不是经济学童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问题和世界经济的收敛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最早提出“趋同假说”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Solow,1957),“趋同假说”是索罗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内容。Solow假定,如果任何国家在长期没有技术进步率、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资本折旧率的差异,那么投资收益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就预期是人均资本存量的递减函数。从长期看来,跨国间的工资率和资本产出比会趋同,人均产出应该趋同于无人均增长的稳定状态值。并且这一情况的发生与每一国家的初始状态(如人均收入的初始水平)无关。在这个假说下,一个令人惊讶的推论是,在跨国间的相似经济参数下,穷国有比富国更快的人均增长。这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最终可以“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经济收敛。Solow的推论大大鼓舞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士气,同时也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经验检验,但是检验的结果有很大争议。鲍莫尔(Baumo1,1986)考察了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16个国家的增长率。他的思想很简明:在横轴上表示这16个国家1870年的人均收入,纵轴表示18701979年间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拟合的结果很好,人均收入增长率与人均收入负相关,有力的支持了Solow的趋同假说。但是其他学者对Baumo1的样本选择范围提出了异议,他只考虑那些事后富裕的国家,即所选国家在1979年都有相似的人均GDP水平,而在1970年则差异很大。一个例证是日本,在1870年,根据人均收入的国家排名,日本只位居中游,但是它发展速度很快,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仅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但是日本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为什么选择日本,而不是阿根廷、智利或葡萄牙呢?这些学者认为,Baumo1的数据资料有“选择性偏差”,因此不能证明经济趋同的存在。他们质疑,如果扩大国家的样本,趋同的事实在严格的统计检验中仍然成立吗?狄龙(De Long,1988)在弥补Baumo1实证检验缺陷的基础上回答了这一问题。他在Baumo1的16国中加入其他7个国家,这些国家在1870年与包括在Baumo1的初始组合中的国家一样应该成为“趋同俱乐部”的成员。这些增加的国家是阿根廷、智利、东德、爱尔兰、新西兰和西班牙。De Long的分析证实了上述经济学者对Baumo1的批评和疑虑。他把Baumo1的初始的回归分析在新的数据组上进行再回归,回归斜率的系数虽然仍然是负数,但拟合度很差。 De Long还认为,1870年的数据可能包含了大量的测度误差(相对1979年的数据),这就是使得各观测值比它们实际的更为散乱,并使任何趋同的测度变得比实际上的要大。狄龙重复了这一回归练习,假定一个约定的1870年数据测度误差,并因此对估计技术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结果发现斜率的系数非常接近零,这意味着一国的增长率与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系统的关系,至少在对22个国家的横截面的分析中是如此。在此之后,赫斯顿和萨莫斯分析了19601985年间的全球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得到的结论是,穷国与富国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大得令人难以置信,最大的差距有40倍之多。最穷国与最富国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趋势。如果把人均GDP表示为同一年份美国水平的一定份额,那么最富裕的5国与最贫穷的5国26年之间(19601985)的相对收入差距保持不变,因为最穷的国家基本上以与最富裕的国家同样的速度增长。 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结果当然会引来更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和争议。巴罗(Barro)发现,如果把样本限制在初始的20个OECD国家,那么从1960到1985年的实际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负相关于1960年的实际人均GDP水平。进一步,巴罗发现,如果考察一个更具有一致性的集团,如把美国各州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那么从1880年至1990年各州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关于1880年的对应人均收入是显著负相关的。这就说明在这些经济体中趋同的确是存在的,落后经济体的确比发达经济体有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Solow的趋同假说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经济学概念。然而正是从这种困惑与争议当中我们看到了“后发国家”(Latecomer)的希望。从历史经验看,19世纪末德国和美国的兴起,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的富强,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创造的经济奇迹,都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和“经济收敛”经典事例。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探寻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latecomers advantage)的具体内涵,证明“后发优势”的确是实现“经济收敛”的动力之源,同时指出“后发劣势”中的“制度瓶颈”缺乏理论和现实依据。二、 文献综述要研究经济增长与经济收敛问题,必须首先从Solow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入手。从Solow(1956)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可以推出,由于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递减,发展中国家应该比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缩小,最后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应该等于人口增长率。Solow的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收敛现象,如Barro(1992)所研究的OECD国家在19601985年期间的经济发展以及美国各州在19701980年间的经济发展的确证明了这一结论。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的事实却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典型的代表是De Long(1988)对Baumol的反驳和赫斯顿和萨莫斯的19601985年间的全球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报告。发达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陷于“贫困陷阱”的现实表明Solow的新增长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一些影响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因素。针对这一问题,Romer(1986,1990)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技术变迁理论,他认为Solow的各国没有技术进步率差异的假设过于脱离现实,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是技术变迁。Lucas(1988)进一步提出技术变迁是“干中学”等内生因素决定的,即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经济开放度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Romer和Lucas所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olow的新增长理论的缺陷,对发达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的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是,在对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向发达国家收敛的现象,如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在20世纪后期所创造的“经济奇迹”等解释方面就显得很无力。Caselli和Coleman(2000)认识到影响技术变迁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因素不仅包括各国的技术水平差异,更重要的是技术变迁成本的差异。研发与模仿创新、引进技术在成本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或模仿创新)实现经济收敛,即“后发优势”的雏形。关于模仿或引进哪类技术才能实现经济收敛的问题,Basu和Weil(1998)提出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提高储蓄率来提高资本存量才能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济才能实现高速增长。Acemoglu和Zilibotti(1999)更是认为引进技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在劳动技能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不能使用相同的技术。因为使用相同的技术会导致在两类国家在人均产出和总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上述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都假设发展中国家总是引进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而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进前沿之内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后发优势的”的误解和局限。这种误解的直接后果是苏联等国家把直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差距当作实现经济收敛的手段,通过政府干预,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或进口替代战略,其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 。林毅夫教授提出了完整的“后发优势”理论,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发展中国家如何“赶超”发达国家和实现“经济收敛”的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界的难题。林教授(1994,1996a,b,1999,2001)的技术选择假说认为,一个经济的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如背离了最优的技术选择将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及是否能够向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收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够成功的实现经济收敛,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政府采取了不适当的发展战略。林教授(1999,2001)提出引进技术的成本低于研发成本,且技术的引进成本在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下比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下低。根据技术选择假说,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以促进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为目标,而不是以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目标,因为一旦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利润动机和竞争压力就会驱使企业自发地进行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意味着资本积累比劳动和自然资源的增长更快,无论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是如此。资本积累取决于经济剩余(或者说是利润),以及国民经济的储蓄倾向。如果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产业,那么就会有最大可能的经济剩余,而且,资本的回报率和储蓄倾向会最高,从而最大可能地进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遵循这一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能够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速的要素禀赋、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实现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企业的产业和技术选择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价格,因此,只有当国民经济的价格结构能够反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即要素禀赋结构时,企业才能够根据比较优势选择自己的产业和技术。只有当价格是由竞争性市场决定的时候,价格结构才能反映一国的禀赋结构,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职能应该是维持市场的良好运转。这一完整论述揭示出了“后发优势”的真正内涵。本文试图把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模型化,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从理论上阐释并证明广义的“后发优势”理论,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同时反证的方法来揭示杨小凯教授“后发劣势”的理论缺陷。因为如果证明在没有考虑制度因素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引进符合本国禀赋结构的技术,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从而实现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那么就说明杨教授所重点强调的“制度瓶颈”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克服。三、“后发优势”的内涵和理论框架后发优势(latecomers advantage)是指落后者的“优势”,有时特指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我们需要通过三个因果链条来建立“后发优势”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要确定什么是影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大量的实证经验证明,制度和技术都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何者为前、何者居后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尤以林毅夫教授和杨小凯教授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争把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如果我们能够证明技术选择上的差异的确能够带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收敛”,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制度选择是影响经济活动和效率的重要但非决定性的因素。从技术层面看,经济发展主要决定于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三个因素,而技术进步是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就会遇到投资报酬率递减,积累意愿降低和资本积累率下降的瓶颈,同时产业结构也无法实现升级。接下来,我们需要探求技术进步的途径并进行成本分析。引进技术模仿创新、和研发创新是三种最主要的技术变迁形式,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们把前两种归为一类加以分析。从经验的角度看,研发创新不仅投入大,而且风险高。例如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然而只有5左右的项目可以申请专利,在这些专利中,又只有十分之一二最终投入带来回报,可见最前沿技术的研发不仅投入巨大,而且回报率很低。作为发达国家,其企业使用的技术已经处于最高水平,因此技术进步只能来自研发创新。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收入水平、资本存量、资本/劳动比以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引进技术的成本只有研发创新的1/3,模仿的成本就更低了。由此可见,通过引进技术和模仿创新,发展中国家的确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如何把“后发优势”转变为更快的技术变迁率和资本积累率,从而最终实现“经济收敛”。如果发展中国家引进或模仿创新的技术与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那么这种技术的应用就会符合该国的“比较优势”,就不会带来经济扭曲成本,因此能够带来更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和技术变迁速度,从而加速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如果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有更快的要素禀赋升级速度,那么实现“经济收敛”就不会仅仅是经济学童话而已,而是一种可以进行路径选择的经济发展前景。 上述因果链条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进行直观解释。如图一所示,落后国家有两种创新途径:引进技术和研发。大量的实证经验证明引进技术的确能带来“后发优势”。引进技术不仅在成本上有优势,更为重要的引进与当前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技术,能带来更快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变迁,从而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研发往往是最前沿的技术,相应的成果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带来的产业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最终以失败告终,前苏联国家的“赶超战略”就是最好的例证。图一说明了引进技术比研发更符合“后发国家”的“比较优势”;但要实现“经济收敛”,我们还需要证明引进技术能够给“后发国家”带来“后发优势”,如图二所示,由于发达国家只能“高成本,高风险”的研发一只轮子前进,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与“引进技术”双选择模式,显然不具有优势,由此可能带来两者在资本积累速度、技术变迁速度、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上的差异,从而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经济收敛”。要素禀赋升级经济高速发展当前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成本低引进技术风险小研发创新成本高风险大模仿创新产品资本技术密集产品赶超战略图一 “后发国家”两种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发达国家研发落后国家研发引进技术快速的资本积累禀赋结构升级经济收敛图二 “后发优势”与“经济收敛”四、技术创新与“后发优势”的理论模型在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在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假设基础上,建立一个单一最终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型,来证明“后发国家”通过引进技术来进行技术变迁的确能够实现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两个国家:国家1是技术领导国,即发达国家,国家2是技术跟随国,即发展中国家。国家1的初始资本和技术水平均高于国家2,即K01 K02,A01 A02 (其中K代表资本,A代表技术)。(2)国家1的技术进步只能靠研发,国家2可以在研发和模仿创新(引进技术)中选择。(3)引入技术进步的成本函数,包括创新成本和应用成本两部分。如果进行研发,两个国家的研发成本函数是相同的,均为,满足,即研发资本投入增加的边际产出的递减的。引入技术或模仿创新的成本函数为,即引进技术是单位投入产出回报。应用成本是指如果一国的技术进步经济(不论是研发,还是引进技术)与该国的禀赋结构不一致,就会带来扭曲,影响该国的经济发展。我们用来表示技术应用成本或扭曲成本,其中是新技术本身所适用的要素禀赋水平,满足,K表示的是该国现实的禀赋结构水平,是一个以1为最低点的凸函数,为参数),即如果要素禀赋水平与技术水平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只有当研发或引进技术水平与当前的要素禀赋水平所需要的技术水平相同时才不需要支付应用成本,并且这种应用成本随两者偏差的增大而增大。(4)生产函数为 ,(1),劳动力标准化为1,在这里我们忽略人力资本间的差异。(5)效用函数我们采用比较普遍的对数效用函数形式,即为消费)。我们优化的目标函数是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之和的最大化。即 (1)需要满足两个约束条件 (2) (3)其中, Ct和Mt是控制变量,Kt和At是状态变量。公式(2)的含义是当期的产出在满足当期消费和用于支付技术进步的成本后(创新成本和应用成本),剩余的部分被用于资本积累。公式(3)的含义是技术进步的创新成本是决定技术变迁速度的最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分两种情况来分析国家1与国家2在资本积累率和禀赋升级速度上的差异。1、 国家1与国家2都进行研发的情况因为国家1与国家2都进行研发,因此我们只需要对(1)(2)(3)进行求解,解出,再对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分析初始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如何影响并决定两国的资本积累率和禀赋升级速度)就可以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过程如下:其中(5)式需要满足一阶条件,即又因为把(2)(3)式带入(7)式,我们可以得到对(8)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得到的结果是推论1:在采用研发作为技术进步的途径时,一国的资本积累率和禀赋升级速度与该国的初始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负相关,初始水平越高,该国的资本积累率越高,禀赋升级的速度越快。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推论,发展中国家由于初始技术水平和禀赋结构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研发竞争,会以比发达国家更低的速度发展,不仅不能实现“经济收敛”,反而会扩大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2、 国家1进行研发,国家2引进技术的情况在发达国家进行研发,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率同前一种情况相同,由(8)式得而发展中国家需要把引进技术(模仿创新)成本引入公式(1)(2)(3)中的增长模型,重新计算优化问题,具体步骤如下:计算的结果为用(10)式(12)式,得推论2:发达国家通过研发进行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技术实现技术变迁时,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进步成本(包括创新成本和应用成本)上具有“后发优势”,使得它能够拥有比发达国家更高的资本积累率和更快的禀赋升级速度。此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稳态路径上有明显的“收敛”趋势。五、结论由推论1和推论2,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发展中国家如果片面追求前沿技术,把技术手段误认做经济发展的目标,实行“赶超战略”,最终会事与愿违,经济发展速度会很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而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例,中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相对稀缺,而劳动力相对充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其“比较优势”之所在。但是由于政府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要发展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就要提供各种保护;而要在税收收入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提供保护,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以政策扭曲各种价格信号,由行政力量直接把各种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优先发展的产业,同时抑制非优先产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恶果是,市场机制被弃置,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整个经济处于低效率状态,“经济收敛”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是发展中国家如果从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出发,以模仿创新或引进技术的方式来进行技术变迁,就有可能突破杨小凯教授提出的所谓“制度瓶颈”,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技术变迁和禀赋升级速度实现“经济收敛”。19世纪美国的强大,20世纪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都证明了“后发优势”之所在和所为。我们在一些合理假设的基础下构建的增长模型,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的支持并补充了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理论分析框架。参考文献Barro, Robert J. and Sala-I-Martin, Xavier. “Converg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Vol. 100, No. 2 (April 1992): pp. 223-51.Barro, Robert J., and Xavier Sala-i-Marti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Convergence, and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 2, No.1. (March 1997): 1-26. Basu, Susanto; Weil, David N.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3, NO. 4 (November 1998): 1025-1054.Baumol, William J. “Productivity Growth, Convergence, and Welfare: What the Long-Run Data Show,”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6, No. 5 (December 1986): 1072-85.Caselli F., Esquivel G. and Lefort F., 1996, Reopening the Convergence Debate: A New Look at Cross Country Growth Empiric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 1, pp 363-389.Caselli, Francesco and Wilbur John Coleman II. “The world Technology Frontier”, NBER Working Paper No. 7904, 2000.Chenery, Hollis B.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o. 1. (1961): 18-51.Grossman, Gene M. and Helpman, Elhanan. “Endo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8. No.4, (Winter 1994): 23-44. Hall, R., and Jones, C., 1996,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 5812.Hall, Robert and Charles Jones, 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eb. 1999): 83-116.Kaldor,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F.A.Lutz and D.C.Hague,editors, The Theory of Capital.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61.Klenow P.J. and Rodriguez-Clare A., 1997, The Neoclassic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 Has it Gone Too Far? in Bernanke, B. and Rotemberg, J. eds.,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pp 73-103 Cambridge, MA, MIT Press.Klenow P.J. and Rodriguez-Clare A., 1997, The Neoclassic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 Has it Gone Too Far? in Bernanke, B. and Rotemberg, J. eds.,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pp 73-103 Cambridge, MA, MIT Press.Knack S. and Keefer P., 1995,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ross-Country Tests Using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Measures, Economics and Politics, Vol. 7, pp. 207-227.Kaufmann, Daniel, Aart Kraay and Pablo Zoido-Lobatn,1999, Aggregating Governance Indicators, Working Paper No. 2195, The World Bank.Kaufmann, Daniel, Aart Kraay and Pablo Zoido-Lobatn,1999, Governance Matters, Working Paper No. 2196, The World Bank.Kongsamut,P., S. Rebelo and D. Xie(1997)Beyond Balanced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 6159, 1997.Kruger, A.O. Economic Policy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2.Lin, Justin Yif and Guofu Tan,Policy Burdens, Accountability,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recian Economic Review : Papers and Proceedings, Vol. 89, No. 2 (May 1999), pp. 426-31.Lin, Justin Yifu,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 the Inaugural D. Gale Johnson Lecture,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on May 14, 2001.Lin, Justin Yifu, Cai, Fang, and Li, Zhou. The Lessons of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Cato Journal, vol 16 (fall 1996). (a)Lin, Justin Yifu, Cai, Fang, and Li, Zhou.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Shanghai: Peoples Press and Sanlian Press, 1994; and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6 (English edition). (b)Lin, Justin Yifu, Cai, Fang, and Li, Zhou. “Competition, Policy Burdens, and State-owned Firm Refor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Vol. 88, No. 2 (May 1998), pp. 422-27.Lin, Justin Yifu. Prohibition of Factor Market Ex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7, no. 4 (July 1991), pp. 1-15. Lucas, Robert E. 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2, no. 1, (March 1988) : 3-42.Lucas, Robert E., Jr. Making a Miracle. Econometrica Vol.61 No.2, (March 1993): 251-272.Mankiw N.G., 1997, Comment on The Neoclassic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 Has it Gone too Far, In Bernanke, B. and Rotemberg, J. eds.,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pp 103-107, Cambridge, MA, MIT Press.Mankiw, N. Gregory, Romer, David and Weil, David N.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7, no.2 (May 1992), pp.407 - 37.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arnings, and Experie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Pack, Howard.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Intellectual Appeal and Empirical Shortcom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8 No.4, (Winter 1994), pp. 55-72.Pearson, et al., Partn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