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 一引言:何谓“格卑” 在宋代诗学中,“格卑”是一个相当流行的观念,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它常在一种轻松、随性的语境中被表达出来,有时观点鲜明、例证具体,有时又显得武断、空泛,比如韩驹径谓“唐末人诗”为“格致卑浅”(韩驹、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 目前学界批评晚唐五代诗,就喜空泛地借鉴“格卑”观念,比如唐代文学史评郑谷诗云:“可惜常常失之松浅,体骨较弱,格调也不够高。” 这显然是沿用了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说法:“(郑谷)其格不甚高。”这种断语可以作为鉴赏之小结,却难以揭明病灶;如果强作解人,就容易以实释虚,滑向审美范畴之外。比如臧清云:“前人评价郑谷的诗,多说其格不甚高(欧阳修六一诗话)、气格如此之卑(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是过于严格的要求。处于大崩溃前夜的唐季,已经不可能再激荡着奋发踔厉的盛唐朝气了,十哲也难脱时代的暮气。” 这一论述揭示了“格卑”的社会根源和精神背景,却不能说明造成“格卑”的具体审美因素。此外,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辟专节讨论宋代诗学中的“格”,由于立足点也是“诗人的人格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形态”,所以在论及“格卑”之时,虽然注意到“诗歌若只有精神内容的高尚,仍不免格卑之讥”,“气格亦关乎语言风格问题”,但语焉未详。因此,学界对“格卑”观念的观照,要么停留于借鉴、发挥,要么进行士风人格层面的追索,却未能在审美范畴之内予以足够细腻的分析,未能更切实、更全面地揭示它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本文拟从具体批评语境出发,结合具体诗作,梳理宋代“格卑”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澄清其历史价值。 “格卑”观念虽是在宋人手里发扬光大,但其草创,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当时诗人常在自嘲的语境中讨论“格卑”。比如杜牧忆齐安郡云:“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樊川文集卷三)这是自嘲苦吟之态。再如韩俚格卑云:“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入意云山输画匠,动人风月羡琴僧。南朝峻洁推弘景,东晋清狂数季鹰。惆怅后尘流落尽,自抛怀抱醉懵腾。”(全唐诗卷六八二)这是在自嘲之余反省“格卑”的原因多情善感,亦即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所谓“足恨饶悲不自由”、徐夤泪所谓“发事牵情不自由”(全唐诗卷六八七、卷七一)。又如郑谷自贻云:“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郑谷诗集笺注卷三)此句既暗示了“格卑”的一项外在表征“僧”作为语词或意象的频繁出现,又宣称自己“格卑”的原因并不在此。其咏怀云:“薄宦浑无味,平生粗有诗。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郑谷诗集笺注卷二)可见郑谷仍然认为“情怀”之“多感”是“格卑”的根本原因。综上所述,“格卑”观念在草创之际,内涵尚很模糊、简单,包含了晚唐五代诗人对自身创作的零碎反思,涉及风格、人格、语言等多种因素。这些反思奠定了宋代“格卑”观念的基础,也为宋人批判继承晚唐五代诗埋下了伏笔。 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发展,呈现出清晰性与复杂性并存之貌。一方面,“格卑”观念拥有相对清晰的基本内涵:“格”是法式、标准,而不是简单的风格或人格;“卑”是低级、不高明,而非粗俗、俚俗。祖无择都官郑谷墓表论郑谷诗“辞意清婉明白,不俚不野”(郑谷诗集笺注附录四),就是对欧阳修所谓“其格不甚高”的最好注脚。也就是说,“格卑”主要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语言观念,关注的是语言的表意能力,即“意”与“言”的关系。 另一方面,“格卑”的具体内涵随着批评对象的变化而呈现出分化倾向,最终体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语言策略:一是“意胜言”,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世言白少傅诗格卑,虽诚有之,然亦不可不察也。元白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卑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杜牧之云: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自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此其所短处。”二是“言胜意”,如吴可藏海诗话云:“凡装点者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三读之则无味。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则中边皆甜也。装点者外腴而中枯故也,或曰秀而不实。晚唐诗失之太巧,只务外华,而气弱格卑,流为词体耳。”宋人认为,正是“意胜言”与“言胜意”这两种语言策略,造就了晚唐五代诗的“格卑”特征。 二“意胜言”说解 “意胜言”,意味着在审美对象面前,语言成为从属性、服务性的表达工具,降低了本身的表现能力,从而也使对象的美感失去了拓展的空间。具体来说,其审美表征有二:一是在叙事抒情时,“情意失于太详”,以元白的古体诗为代表;二是在写景体物时,“景物失于太露”,以郑谷的近体诗为典型。 元白诗在叙事抒情上具有酣畅淋漓的情感魅力,以至于“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樊川文集卷九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这种风貌,一方面固然与情感本身的浓度有关,另一方面更是语言策略的产物。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 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唐人亦多为乐府,若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以此得名。其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余味。及其末也,或是诙谐,便使人发笑,此曾不足以宣讽。诉之情况,欲使闻者感动而自戒乎?甚者或谲怪,或俚俗,所谓恶诗也,亦何足道哉!这段话分析得很深刻,正可作为前引岁寒堂诗话论元白诗“格卑”的注脚:诗毕竟不同于小说,即使是“述事”,也必须以抒情为宗旨,即“述事以寄情”。而情感的抒发需要语言的遮掩、修饰乃至重构,即“情贵隐”。如果仅把情感放在赤裸裸的事件或情境中加以表象化的把玩,所谓“述情叙怨,委曲周详”,就只能“入人肌骨”,而不能宣讽人心。换句话说,当表象塞满语言空间,情感就成为终极的态貌,而不再是通往微妙世界与高尚目标的媒介。 长恨歌的优美与孱弱兼具,就在于太擅长为“情”造“态”。比如写求索与重逢的那一段:“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舂带雨。”(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一二)其语言策略是把简单的思念之情外化为各种直观表象,在同一平面上密集地铺陈、展开、衔接、组合,形成以“意”为核心的较长的抒情单元,而语言本身的精炼性和精彩度则退居次要。在宋人看来,这种过于“作态”的表演是不高明的,是需要用语言功夫去“点铁成金”的,如周紫芝竹坡诗话云:“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人小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苏轼既没升华境界,也没改换意象,只是剪裁出最简约的意态“梨花雨”,然后添一“要看”,把当下视角变成未来视角“待我离歌唱尽,你将哭作梨花雨!”这样便为平面的“意”创造了时间深度,表象简约而风味无穷。“言”对“意”之反作用力,于此可见一斑。 郑谷诗长于写景体物,在唐末有“郑鹧鸪”的美誉(唐才子传郑谷传),而他在宋代几乎被众口一词地呼为“格卑”,也主要因其写景体物之作。如周紫芝竹坡诗话云: 郑谷雪诗,如“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之句,入皆以为奇绝,而不知其气象之浅俗也。东坡以谓此小学中教童蒙诗,可谓知言矣。然谷亦不可谓无好语,如“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风味固似不浅,惜乎其不见赏于苏公,遂不为人所称耳。“江上”句的“浅俗”在于仅仅“知其美”,而“月黑”句的“风味”在于“知其所以美”因为月色暗淡,梨花才分外显得皎洁,若月色朗润,则梨花必失色矣。不过此句仍算不上高明。藏海诗话亦拈出此句,后人评曰:“月黑见梨花,此语少含蓄,不如义山自明无月夜之为佳也。”义山句的好处,是着一“自”字,把客观因缘转化为主观情态不再是“月黑”造就了花之美,而是“无月”衬托了花之美,仿佛花之美是自我成就的永恒。这样便在相同的句意上增添了一层由单字带来的含蓄之美,这种语言功夫是郑谷诗所欠缺的。再如方岳深雪偶谈云:“郑都官海棠诗:秾丽最宜新着雨,妖娆全在欲开时。欧公谓其格卑。郑诗如睡轻可忍风敲竹,饮散那逢月在花,格卑甚矣。”又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云:“郑谷海棠诗云:浓艳正宜新着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百花惟海棠未开时最可观,雨中尤佳。东坡云:雨中有泪益凄怆。亦此意也。五代诗格卑弱,体物命意亦有功夫。”可见,郑谷海棠诗只是毫无曲折地陈述物性,重“体物命意”,而轻语言修饰,尤其“最宜”、“全在”二语,不仅在结构上多余,还把原本就平白如话的意思用更平白的方式强调了一遍,于是白而又白,浅之又浅,“格卑甚矣”。“睡轻”句毛病亦同此。 写景体物还须“禁体物语”,这里也有高手与弱手之分。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云: 诗禁体物语,此学诗者类能言之也。欧阳文忠公守汝阴,尝与客赋雪于聚星堂,举此令,往往皆阁笔不能下。然此亦定法,若能者,则出入纵横,何可拘碍。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非不去体物语,而气格如此其卑。苏子瞻“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超然飞动,何害其言玉楼银海。所谓“禁体物语”、“举此令”,即欧阳修雪自注云:“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欧阳修全集卷五四)又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云:“古今以体物语形于诗句,或以人事喻物,或以物喻人事。”可见,“体物语”大致相当于比喻和拟人。二者的原理都是“形似”,而“形似”容易造成“浅近”的效果,如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论石曼卿红梅诗”条云:“(东坡)观画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可为论画、作诗之法也。世之浅近者不知此理,做月诗便说明,做雪诗便说白,间有不用此等语,便笑其不着题。此风晚唐人尤甚。”郑谷“乱飘”句虽不用比拟之格,但仍拘泥于表象,直写其“乱飘”、“密洒”之态,甚至比“体物语”更浅、更露,所以“格卑”。而苏轼“冻合”句所以能“超然飞动”,是因为巧用道教典故,以“玉楼”喻双肩,以“银海”喻双目(赵令畸侯鲭录卷一),貌似拘泥表象,实则“出入纵横”。也就是说,郑谷习惯于观察自然的表象特征,又习惯于用最放松的语言状态去把握,便总把表象表达得太准确、太直接、太呆板,正所谓“极有意思”、“但其格不甚高”(六一诗话);而苏轼却用知识和智慧去解构自然表象,填入人文内容,显示了卓越的语言技巧。 综上所述,元自古体诗和郑谷近体诗以“意”为核心,以“表象”为归宿,重表达胜于表现,重句意胜于词法。在宋人看来,这种“意胜言”的语言策略,不仅无法发挥语言本身的潜能、塑造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审美对象滞留于表象,无法容纳更丰富的形式变化和更深刻的内容开掘。这是宋代“格卑”观念的第一层内涵。 三“言胜意”析论 如果说宋人对“意胜言”的批判比较精锐、明朗,那么他们对“言胜意”的态度则相对复杂和延宕。李贵指出:“中唐北宋的诗歌革新实质上是语言本体观的反转,是诗歌语言的革新,语言取代意象被视为诗歌的第一要素,诗歌的优劣不在意象的优劣,而在语言的表现力,在于表达的尽否和造语的工否。” 这个判断虽难概全,但至少说明大多数宋人在语言策略上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在这个大背景下,宋人对晚唐五代诗的语言成就是难置贬词的,比如藏海诗话云:“唐末人诗,虽格不高而有衰陋之气,然造语成就。今人诗多造语不成。”苏轼也认为:“凡造语贵成就,成就则方能自名一家,如蚕作茧,不留罅隙,吴子华、韩致光所以独高于唐末也。”(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跋吴思道诗) 因此,宋人从“言胜意”的角度去批判晚唐五代诗的“格卑”,是一种正向建设而非反向扭转,是在极力发展语言表现力的大趋势中,立足于“言”、“意”关系而提出的警醒和反思“言”可以“工”,可以“成就”,但却不该因为自身表现力的增长而降低乃至失落其对于“意”的工具职能。藏海诗话所谓“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晚唐诗失之太巧,只务外华,而气弱格卑”,也正是这个意思。宋代“格卑”观念的这层内涵,集中体现在“俳优词”、“僧格卑”、“语高意卑”三个命题中。 “俳优之词,号为格卑”,是批评韩偓、吴融的(见前引岁寒堂诗话),与藏海诗话“气弱格卑,流为词体”大致是一个意思,亦即明李东阳麓堂诗话所谓“诗太拙则近于文,太巧则近于词”。韩偓诗与小词的密切关系一向是文学史上的定论,如元朱晞颜跋周氏埙篪乐府引云:“旧传唐人麟角、兰畹、尊前、花间等集,富艳流丽,动荡心目,其源盖出于王建宫词,而其流则韩偓香奁、李义山西昆之余波也。”(瓢泉吟稿卷五)韩偓诗与小词的相似处,一是富艳的风格,既包含物象本身的珠光宝气,也包括各种修饰语的精致华丽;二是对象的虚拟化倾向,也就是说物事、情感都不再是具体的主观体验,而是以某种情境的通例为基础,适当加入个性化的细节和修饰,于是语言的工巧就愈发显得造作乃至空浮。 因此,韩偓诗的“太巧”、“格卑”,乃在于用同一套语言功夫修饰不同对象,从而造成语言在富艳风格中的自我复制。这种自我复制,不只是简单的语汇沿袭或语法套路,而是整体语言策略诗人写诗的首要目标不是表达对象,而是表现风格。比如韩偓的三首诗:闻雨:“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着枕函声。”绕廊:“浓烟隔帘香漏泄,斜灯映竹光参差。绕廊倚柱堪惆怅,细雨轻寒花落时。”倚醉:“倚醉无端寻旧约,却怜惆怅转难胜。静中楼阁深春雨,远处帘栊半夜灯。抱柱立时风细细,绕廊行处思腾腾。分明窗下闻裁剪,敲遍阑干唤不应。”(全唐诗卷六八三)相互之间并无对象上的关联,但无论是“廊”、“柱”、“灯”、“雨”、“帘”之类的物事,还是“倚”、“绕”、“敲”之类的动作,还是整体上温软、靡丽的气氛,都如出一辙,可以相互拼接、置换。这种现象,在李商隐之后的晚唐五代诗中相当常见,但相对零星;到宋初西昆体那里,则蔚为大观。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八评建茶呈使君学士条对此有很到位的总结:“凡昆体,必于一物之上,入故事、人名、年代,及金、玉、锦、绣等以实之。”又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云:“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锼为下。如杨大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混沌死也。”“混沌”之死,在于失其自然之态;而西昆体之没落,亦在于丢弃了自然天成的物事和情感,转而迷醉于一套富艳而人工的语言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宋人批判韩偓之“格卑”与批判西昆体之“雕锼”,是一以贯之的皆出于对语言自我复制现象的高度警觉。 既然是高度警觉,其视野便不会仅仅局限于“富艳”之一格。“僧格卑”命题所针对的风格就正好站在了韩偓的对面。这个命题是郑谷最先提出的,即“诗无僧字格还卑”。在晚唐五代的近体诗中,“僧”字遍地皆是,“僧格”也相当泛滥,比如王钦臣王氏谈录“唐世诗僧”条引王洙语:“唐世诗僧得名者众,然格律一体,乏于高远,颜延之所谓委巷中歌谣耳。”又商刻东坡志林卷一云:“(司空图)又云: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游五老峰,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在宋代,这种“僧格”还得了些不雅的称呼,比如说郛卷三八引续骫骳说:“苏黄门每称(参寥子)曰:此释子诗无一点蔬笋气。”又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云:“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相比之下,陈善的批评更公允、中肯,扪虱新话上集卷四“文章忌俗与太清”条云: 予尝与僧慧空论今之诗僧,如病可、瘦权辈,要皆能诗,然尝病其太清。予因诵东坡陆道士墓志,坡尝语陆云:“子神清而骨寒,其清足以仙,其寒亦足以死。”此语虽似相法,其实与文字同一关捩。盖文字固不可犯俗,而亦不可太清,如人太清则近寒,要非富贵气象,此固文字所忌也。从以上评论中我们已可归纳出宋人眼中“僧格”的基本特征:“寒”,“俭”,“俗”,“清”,“无超然自得之气”,“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非富贵气象”,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语言在清寒的风格中形成自我复制,从而显得“格卑”。 而“僧格”从晚唐一直延续到南宋,更显出其强大惯性自晚唐开始,“僧格”就成为诗人描写自然的最简便易行的模板。比如王楙野客丛书卷一九“以鸟对僧”条列举了大量以“僧”和“鸟”组成对仗的晚唐诗,并进一步说:“仆又考之,不但对鸟也,又有对以虫,对以禽,对以猿,对以鹤,对以鹿,对以犬者,得非嘲戏之乎?”这个简单的对仗问题,就能显现惯性之可怕,尤其说明“僧格”在晚唐五代波及之广、影响之深。 “语高意卑”命题在字面上就体现了“言胜意”的真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六引西清诗话云:“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盖格有高下,才有分限,不可强力至也。至于罗隐、贯休,得意于偏霸,夸雄逞奇,语欲高而意未尝不卑。”也就是说,诗人刻意用大气象、大力度、刺激性的词汇和声韵去强化对象,而不赋予对象任何具体、实在的内涵,就会使语言在夸豪风格中形成自我复制。比如贯休观怀素草书歌,对怀素的草书艺术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见解,亦不考虑喻象与喻体是否相合,只是尽情铺陈、夸饰喻象,成为一种语言狂欢:“闪电光边霹雳飞,古柏身中龙死。骇人心兮目瞁,顿人足兮神辟易。乍如沙场大战后,断枪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挂铁锡。月兔笔,天灶墨,斜凿黄金侧锉玉。珊瑚枝长大束束,天马骄狞不可勒。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禅月集校注卷六)而苏轼说贯休诗有“村俗之气”,并举此诗为例以区别于太白体(商刻东坡志林卷一),很可能也是嫌它“语高意卑”。又仇池笔记卷上“三豪诗”条云:“(杜)默豪气正是江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矣。”又费衮(梁溪漫志卷七“诗作豪语”条云:“诗作豪语,当视其所养,非执笔经营者可能。马子才作浩斋歌,似亦豪矣,反覆观之,雕刻工多,意随语尽。郭功甫作金山行,前辈多称之,虽极力造语,而终窘边幅。信乎不可强也。”可见宋人绝非一味夸赞“其于诗最豪,奔放何纵横”(欧阳修全集卷五三答苏子美离京见寄)的风格,而是对“语高意卑”的后果始终怀有警觉。 合而观之,“俳优词”、“僧格卑”、“语高意卑”三个命题,充分体现了宋代“格卑”观念的第二层内涵:以“言”为核心,以“风格”为归宿,重表现胜于表达,重词法胜于句意。在宋人看来,这种“言胜意”的语言策略,不仅压制、削弱了诗意表达,造成审美对象的模糊、萎缩乃至退隐,而且使语言本身的形式美陷入自我复制的泥淖,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格卑”观念的这层内涵,不仅切中晚唐五代诗的某些缺陷,更延伸至宋人的自我反省之中。 四结语:“格卑”观念之价值 总之,“格卑”观念能够体现宋人对晚唐五代诗的语言策略的深刻批判:“意胜言”与“言胜意”,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语言策略并存于晚唐五代的诗歌世界中。在宋人看来,晚唐五代诗所以“格卑”,就是因为在处理“意”、“言”关系时缺乏平衡感和控制力,要么在“意”上自我沉溺,停滞于表象特征,要么在“言”上自我复制,沦陷于风格模板。 在宋人的具体批评语境里,“格卑”观念常被表述成“格致卑浅”、“诗格卑弱”、“气韵近俗”、“气象浅俗”、“衰陋”、“浅露”、“凡俗”、“村俗”等等,形成一个以“格卑”为核心词汇的近义语义场。尽管此语义场远不能囊括晚唐五代诗的全部特征或弊端,甚至具体到人,也往往只足以论其一格或一体,但这并不妨碍“格卑”观念成为宋代诗学中富有历史价值的一环。 一方面,“格卑”观念反映了一种更具兼容性和创新性的理想语言观念如果说“意胜言”强调语言的表达力、工具性,“言胜意”强调语言的表现力、自足性,那么宋人的理想则是自觉追求语言的控制力、合理性,从而形成宋诗的独特风貌。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黏皮骨,此所以为难。能脱此二病,始可以言诗矣。”就是对这种语言观念的精辟表述:“有斧凿痕”略近于“言胜意“黏皮骨”即指称“意胜言”;既“贵雕琢”又“贵破的”,这才能达到“言诗”的最高境界。又朱弁风月堂诗话云:“西昆体句律太严,无自然态度,黄鲁直深悟此理,乃独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黄庭坚及江西诗派批判继承西昆体,“独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就是这种语言观念的自觉实践。而梅尧臣依韵和晏相公所谓“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一六),早就表现出对这种理想语言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另一方面,“格卑”观念又显示了宋诗作为一个历史整体的兼收并蓄与自我调节的能力。钱锺书先生云:“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而杨万里扭转江西派的法宝,就是“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因此其诗“内容上见得琐屑”,“多聪明、很省力、很有风趣,可是不能沁入心灵”。这种重“意”轻“言”、重“表象”轻“风格”的语言策略,与欧阳修所谓“(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又有何本质区别呢?可见,宋诗发展进程中各种流派的此消彼长,往往只是既有模式的取舍与发挥,而晚唐五代诗就是宋诗难以割合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这个意义上,那些“格卑”之作在宋人的接受视野中就不仅是反例和警醒,还有可能成为范例和激励;而内涵丰富的“格卑”观念,便能随时为这些取合和发挥提供足够的辩护。比如想摆脱江西派的诗人便可以搬出晚唐诗的“意胜言”去抨击江西派末流的“言胜意”:“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韩驹、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因此,“格卑”观念不仅大张旗鼓地烘托出宋诗的语言理想,也潜移默化地滋润了宋诗的创作现实。 更进一步说,“格卑”观念不仅参与了宋代诗学在审美语言观念上的反思与实践,而且与传统儒家文学观念具有内在的因缘关系。在这里,儒家文学观念绝非冠冕的宣言或空泛的教诲,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到诗学的骨髓之中。 首先,在语言哲学层面,“格卑”观念乃是儒家“文质说”的投影。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本意是为道德人品而发,但后人把“文质说”发展为重要的文学观念,如陆机文赋云:“碑披文以相质。”又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云:“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因此,“质胜文”正相当于“意胜言”,“文胜质”则相当于“言胜意”。“野”、“史”都各有不足,“文质彬彬”、“文质相称”才是理想语言境界。 其次,在思维哲学层面,“格卑”观念又是儒家“中庸观”的体现。朱熹中庸章句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套思维哲学影响了众多文学观念,集中表现为对各种偏激文学现象的控制与调和。比如礼记经解之“温柔敦厚”说,就是针对讽谏作品中的过激情感而提出的中和之术。又李翱答朱载言书(全唐文卷六三五)之“文理义三者兼并”说,就是针对“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的各种流行文学观念而提出的审判和综合。“格卑”观念亦是“中庸观”的体现,是对偏“意”或偏“言”的语言策略的双向批判,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各得其一偏。”而前引葛立方“脱此二病,始可以言诗”语,也同样包含着“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思维模式。 因此,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是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学观念乃至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既继承了典范,又在具体历史时期和具体文学现象中发展了典范,从而使自身也获得了典范性。比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云:“意巧则浅,若刘禹锡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也。句巧则卑,若许用晦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是也。”显然是对“格卑”观念的借用与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腺癌护理查房
- 慢性肾盂肾炎合并肾性高血压护理查房
- 阿拉尔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模拟试卷
-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吕梁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英语试卷(带答案解析)-(外研版)
- 湖南省零陵区2025年5月中考思想品德历史综合模拟试题(无答案)
- 黑龙江2025年下半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人居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考试题
- 【名师一号】2026届高考生物总复习体验双基考题:选修1 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和酶的研究与应用
- 社区科普知识课件
- 社区电梯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俗世奇人》整本书导读课件
- 餐饮管理安全管理制度
- 传统白酒生产项目商业计划书
- 铁道概论(第八版)佟立本主编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课件
- 2022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评估300题有解析答案(四川省专用)
- 精装修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肺结核共45张课件
-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课件
- 施工现场签证单(模板)
- GB-T-13663-2000-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