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设计概论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设计(共5学时)第一节、城市的本质与特征(1学时)一、城市的本质本质: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它表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好的、最生动的写照。刘易斯芒福德、格茨福普、安东尼吉登斯、刘易斯芒福德、周礼考工记、段汉明等都有相关的论述。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城市是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多种的互补性,是一个互相嵌套的整体。2城市与城市历史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影响着我们现存的城市和周围世界,同时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3城市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延伸,人类文明的象征,表现出了城市特有的气质与风度。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文化中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积累、保存前人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刘易斯芒福德、吴良镛、郑时龄、陈立旭、张鸿雁等都有论述。第二节、城市系统的复杂性(1学时)一、现代复杂性科学概述复杂性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已有40多种复杂性定义,如香农信息、费歇尔(Fisher)熵、分数维、随机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混沌边缘等等,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WWeaver、西蒙、普利高津、哈肯、盖尔曼、钱学森、杨永福、成思危、姜璐等都有论述。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复杂性主要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 城市子系统数量巨大、层次众多、关联复杂; 城市系统生成、发展的演化过程复杂。1城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复杂 城市是自然社会人工环境的关联系统; 所处不同地域表现出了不同的关联形态。2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根源人社会系统对城市系统具有主导作用,正是城市系统与人社会系统的本质联系,城市系统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3城市系统复杂性的特征交织;独特;超越。三、城市与居住者的互动机理人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居住者,时刻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又时刻反思着自身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其居住的城市与其它城市进行比较,并比较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憧憬”着城市的将来,由此产生改变城市现状的愿望、目标、动力和行动,形成城市与居住者的互动作用。这种城市与居住者的互动作用正是通过社会这个更为巨大的系统来起作用的,具有时空统一特征的连续过程。互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居住者受城市的结构与形态、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同时主动的改造、建设着城市,以形成城市新的结构、形态、文化,城市新的结构、形态、文化又影响着新的居住者或下一代居住者。城市与居住者这种连续不间断的互动过程,使城市不断具有新的、时代感的结构、形态和城市文化,同时也孕育着城市中的一代又一代的居住者,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城市与居住者,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定义、内涵和渊源(2学时)一、城市设计的定义和内涵1定义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2内涵塑造城市未来环境景观,优化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利于持续发展。二、城市设计的渊源1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市设计2中世纪的城市设计3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4近现代城市设计理论5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三、城市设计的法定含义1城市规划法中,没有“城市设计”的字眼。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未提“城市设计方法”的应用问题。4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国外城市设计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城市设计没有法律地位,就难以形成对开发建设的有力约束,难以实现城市设计的各项目标。城市设计在我国经过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并正趋于成熟,但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体系尚未健全,并导致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就会影响城市设计工作的发展,进而限制城市规划水平的提高。对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应当具有一个统一的法定含义。第四节、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1学时)一、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工程设计型:以具体方案设计为其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政策过程型:以政策(policy)导引为其成果,进行引导或控制,一般是规模范围较大地区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二、无所不包、没有定式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概念因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难以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其设计内容也是无可不包的。也就是说除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之外的整个城市外部空间,大大小小的所有物体和场景,包括人在内,都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M索斯沃斯、理查德马歇尔、吴良镛、郑正、韩冬青等人都有论述。第2章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共7学时)第一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3学时)一、早期基本理论(1980年以前)1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2凯文林奇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通过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3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进行了图式语言的研究,这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4波纳(LSBourne)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认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各种立场使之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物质层与社会文化层的决定作用上保持观念上的中立。5诺伯格舒尔兹认为人通过空间图式感觉各种状况,指出图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要求对环境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提出五种空间概念:使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考;理论空间,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6芦原义信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二、后期基本理论(1980年以后)1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理论(linkage)。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理论。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又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2比尔希列尔(Hillier)首次提出空间句法理论,引入了 “变量”或称为指标体系,是在城市和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并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可对不同城镇空间格局及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3稹文彥 耦合性是统一城市中各种活动的物质形态诸层面的法则,城市设计涉及各种彼此无关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问题。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构图形态;巨硕形态;群组形态。4阿尔多罗西提出了建筑类型学概念,认为建筑与城市类型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历史性和抽象性。形成了“类似性城市”的思想,强调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基于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结合。 “类似性城市”:把历史形态分类,并重新组合,并采用原型浓缩的集中形式,形成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的聚集体。这种原型浓缩,实质上是对古建筑传统产生的不同的诠释。因为是重新解释,不可能完全回归原型,因此就叫做“类似性城市”。罗西在城市的理论上,紧密地联系了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类型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5黑川纪章城市的生命时代:认为城市不是简单的建筑拼凑与堆砌,它也和生物一样有可能产生变异。在构思建筑与城市时,考虑飞跃、跳跃性的空间及规模,是非常必要的。新陈代谢理论:由两个基本原理构成。即通时性(diachronicity) 原理与共时性 (synchronicity) 原理。通时性:时间的变化;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1学时)一、早期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城市社会学:社会学中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F腾尼斯、E迪尔凯姆、G齐美尔、M韦伯都有论述。二、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RE帕克(REPark)、EW伯吉斯(EWBurgess)、RD麦肯齐(RDMckenzie)和L沃思(Wirth)。基本观点:生态或区位(ecology);集中(concentration);集中化(centralization);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隔离(segregation);入侵(invasion);迁移(succession);支配(dominance);竞争(competition);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自然与道德秩序(natural and moral order);自然区(natural areas)。三、多元化的探讨过程帕顿(John Pacten)提出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模型。CPLO提出中国城市内部结构的解释性模型。Leung ChiKin提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麦吉(McGee)提出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塔弗(EJTaaffe)、嘎奈尔(BJGarner)和耶提斯(MHYeatos)提出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式。StewigR通过建立对应于不同历史渊源和不同的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城市模型,打破在城市研究中只建一个普遍适用的城市结构模型的做法。埃伦(PAllen)等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自组织模型。登德里诺斯和马拉利(SDendrions and Mullally)根据“协同论”的观点建立了描述结构动态变化的随机模型。关于城市用地形态的整体生长规律,中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许多城市生长模型。第三节、场所(1学时)一、场所概述1概念城市的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城市的文脉:是指城市文化的渊源、流变和沉积。场所和文脉是都与人的活动、行为有关的一对孪生概念,从人的活动及行为的多重性、多样性、及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分析,每个场所都有独特的、各自不同的特征,每个城市也同样有独特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文脉,这种场所和文脉,不但包括城市空间和各种物质属性,也包括人所体验的文化联系和漫长时间里形成的环境气氛。2有关场所的观点述说阿尔多范艾克、诺伯格舒尔兹、凯文林奇、黑川纪章、布轮特C布罗林、A拉波波特、安东尼吉登斯、布莱恩劳森、简舜、R阿德利、约翰O西蒙兹等人的论述。核心人物:凯文林奇二、场所的度量比尔希列尔和汉森(Hillier and Hanson) 提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场所度量法:空间句法,实质上是一种创所的理性几何度量法。希利亚及其追随者提倡记录建筑之间空间以及城市空间的一系列度量法。从根本上讲这种方法是控制围合空间的拓扑学的实际应用。它可以有效的辨别空间不同的拓扑关系。第四节、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2学时)一、生态城市的理念1概念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生态城市: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中提出的。杨诺斯基、查德雷吉斯特、黄光宇、王详荣、肇义、杨东振等均对生态城市有相关论述。2城市系统的生态特征通过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将城市的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突显和层次城市的社会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以带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生态城市建设的层次、内涵和基本目标层次生态城市设计、建设的层次:分为自然、社会、人(文化意识)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嵌套在一起。自然:具体指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成发展的基础;社会:具体指社会经济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人:具体指城市中的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系统的灵魂。另外,市民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的生态理念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内涵生态城市设计、建设的基本内涵: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设计、建设的基本目标:城市优美。具体表现如下,自然层面,生态环境优良,人与自然和谐,景观特色优美,城市布局合理;社会层面,经济高速高效,社会持续发展,城市健康繁荣,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层面,生态意识增强,生活环境满意,多元文化共存,人生价值提升。4城市空间生态化的城市设计设计原则:满意原则;高效原则;共生原则;整体原则。设计对策:可控的设计程序;落实各层次的环境目标;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平衡;体现社会价值;空间环境的整体和谐。二、绿色城市的设计1设计的目标和方法目标寻求城市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力求增加城市内部景观的多样性;强调创造城市景观的特色。方法从城市的本底出发,形成一个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的绿地系统;以城市公园绿地、环境大型绿带、楔形绿地和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开辟沿江河、道路沿线以及环境绿化带,形成各种各样的“绿化走廊”;在城市的各个开放空间,建立小型的面状绿地。2绿色生态的空间环境创造一一生态设计控制与引导人性化的生态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生态城市形象设计;注意具体设计中相关的生态问题;绿色城市系统的组成。3绿色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区域城市城市分区级绿色城市设计地段建筑级第3章 城市设计基础:空间与城市空间(共6学时)第一节、空间形态与空间组合(2学时)一、中国古代的空间观中国古代人认为:元古时期,天地不分,宇宙是一片混沌。先有“河图”和 “洛书”,都是古人对空间观念的一种表达,直到后来的罗盘,则更为复杂的表达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在汉语中,空间是由“空”和“间”复合而成的,“空”是虚无而能容纳之处,是摸不到、不能实测的,但是可以向四个方向作无限制的延伸扩展,就像天地之间的空旷、广漠一样。二、空间的静态构成与组合技巧1空间的限定 界线:抽象的界线和具体界线。 界面:地面空间的底界面和侧界面。2界面对空间的影响界面对空间的影响是直接的,空间界面中不同方位的部分界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高度等对空间的氛围会有很大的影响。3界面的围合和变化 侧界面的围合方式 四面围合感觉非常封闭,向心性; 三面围合封闭感较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有向心感、居中感、安全感; 一个面围合封闭性消失。 侧界面的高度 侧界面的连续与变化 界面的对比与变化三、时空的一体性在这个世界上,在所有的物质、能量、信息及各种事物中,没有不含时间因素的空间,也没有脱离空间的时间,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四、空间形态复杂性的描述分形1分形的定义定义1:如果一个集合在欧氏空间中的Hausdoff维数DH恒大于其拓扑维数DT,即DHDT,则该集合为分形集。定义2: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体叫分形。2分形对复杂空间形态的描述 自相矛盾的维数结果 分形长度一面积关系3分形作为空间形态描述的艺术分形是一种艺术,是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分形艺术包括分形音乐和分形图形艺术。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1学时)一、建筑的尺度与时空特征1尺度的定义与特征定义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特征 尺度是人类认识自身以及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 比较和差别是尺度的基础; 尺度具有无限多个层次。2建筑的尺度尺度不是抽象的建筑概念,而是含义丰富,具有人性和社会性的概念,它甚至具有商业和政治价值。尺度是建筑反映其使用者在世界上的社会角色的重要部分。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会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人体活动形式与建筑的关系密切,在建筑设计中,人体尺寸、人体活动尺寸均是经常运用的,同时也是人们所熟悉的。3建筑的时空特征人所创造的建筑与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限的时空过程。建筑并不是永恒的,它有生成的时刻,也有灭亡的时刻。在城市内部,新的建筑代替旧的建筑、新的城市时空形态代替旧的城市时空形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那么,城市研究者、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人员,不能单纯用现代的新建筑去取代过去的旧建筑,而要使新的建筑、新的城市时空形态与老的建筑、旧的城市格局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二、城市的尺度与人的运动速度1农业时代的城市尺度与人的速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从周、秦以来,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城市内部的建筑也有一定的等级,就是同一类建筑,其形式上也有等级的差别。中国古代的城市道路、可以通航的河流湖泊等是人运动的基线,大多数人是以步行为主,轿、牲畜车、船等交通工具就其运动的速度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运动速度的基础上,人们建造了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形成了以步行为主体的城市尺度感2工业时代的城市尺度和人的速度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做为运载工具,把城市建造者人的运动速度成倍地提高了,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码头、给水、排水等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城市需要。人在运动中的尺度感增大了,并影响到人类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需要宽阔而通畅的城市道路体系,需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中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建筑体量大大超过旧建筑。建筑的形式、色彩和风格也发生与农业时代根本不同的变化,产生了与新的城市相适应的建筑尺度。人类运动速度的变化,人对外部世界的尺度感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人们的生存环境却相对缩小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将会产生新的城市形式。第三节、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形态(1学时)一、城市空间(urban spatial)城市空间一直是建筑学和城市设计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物质性要素为基础的三维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在古典建筑学及城市设计中,注重视觉艺术及形体秩序,目的是探索如何创造良好的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在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体系中,包括多种多样的空间,这些空间应该是平等的、开敞式的和社会整体意义的,即在重要层次上表现城市社会空间的共享意义。功能是维持城市空间存在的基础,空间、功能、活动三位一体并构成相对固定的某种关系后,人才与空间产生了联系,空间也因此成了容纳人们行为和寄托人们精神的场所,同时它又是维系各式各样城市生活活动的网络。二、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有时被简称为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存在的理性抽象,它虽然难于直接地被触摸,然而它内蕴有城市各项实质的与非实质的要素在功能上与时空上的有机联系,引导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有可辨识性、持续性(系统性)、动态性(变化性)、层次性(不对称性)。城市空间结构的性质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人们通常会依照社会文化背景、生活需要、价值观与象征意义等方面来选择、利用空间,因而对于空间结构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第二、人们作为社会中行动的代理人,在社会中所有的实践行为、决策过程、选择结果均会积极地影响空间结构塑造的结果。RBAndrews、富利、韦伯、哈米德胥瓦尼、迪特马尔赖因博恩、段进、黄亚平等均有论述。三、城市空间形态(urban form)城市空间形态经常被简称为城市形态。20世纪5060年代,林奇、亚历山大、雅各布等人挣脱传统束缚,发展确定了多种社会使用方法(social usage approach)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林奇、亚历山大、雅各布、黑川纪章、黄亚平、刘捷等都有论述。四、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城市的结构与形态是伴随着城市的生成、发展而同步展现的,是城市存在的基本形式。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在伴随着城市生成发展衰亡的过程中,将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并通过城市自身的内在的动力因素和遗传密码,来展现不同的结构形式和独具风采的城市形态。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第四节、城市空间特色设计(1学时)城市空间特色是城市特色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直接反映,或者说城市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特色的最佳场所。一、什么是城市特色城市特色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筑文化不断淀积的过程,城市的历史越久远,越具有魅力,对人的影响也越深。二、城市空间特色的设计原则 结构原则; 层次原则; 特色原则; 立体原则(时空一体原则)。三、城市空间特色的设计对策1山水意象的培育2自然生态的保护3注重城市特色空间的展现4空间结构层次的把握5空间特色的表现技巧第五节、城市色彩(1学时)一、城市色彩的定义是指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不同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独特基调色彩,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城市总体的色彩控制在总体规划设计原则指导下,贯穿于城市设计研究和设计的各个阶段,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又能充分展现出各局部的独特个性。明确城市总体色彩景观设计和控制的依据及方向,探索通过城市色彩展现城市地方性的可能性,研究城市设计所确定的重点景观,将其列为色彩设计或控制的重点部位。城市色彩景观在总体规划设计这一阶段应体现在对城市色彩景观的总体定位上,也就是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策略的制定。通过对城市的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和把握,从景观、文化、特色等角度确定城市色彩景观总体发展的纲领性原则。三、城市局部的色彩设计在完成城市色彩景观的总体设计之后,需要针对城市各个不同特点的区域将设计的总体策略进一步细致化、深入化、具体化。城市色彩景观控制性详细设计阶段:配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设计,将城市色彩景观的总体设计和分区设计的种种构想贯彻落实,做出“量”的分析和规定。城市色彩景观实施性详细设计阶段:将控制性详细设计全部具体化的阶段。城市局部的色彩设计:应在城市整体色彩基调指导下,针对不同观赏点的城市景观进行更深一步的色彩研究,达到统一中有变化,强化城市独有空间特性,创造优美城市景观的目的。第4章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共8学时)第一节、城市设计的理念(2学时)一、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基本特征1城市设计的目标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强调为人服务的目的性。2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多样性;综合性;复杂性;整体性。二、城市设计的理念1理念 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承 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 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 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2原则 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城市设计的文脉性;城市设计的社会性与公众性;城市设计的累积性。 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考虑“时间空间”效果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关系各项物质要素三、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1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主张从人的价值出发,反对在发展中对于人的异化,主张人的核心价值不变,人是万物之价值的赋予者。人文主义者并不关注城市新的结构,而是着重于保护和加强现存的结构;意象、文化研究是人文主义的重要方法,特别关注个人对于城市的意象,关注个人的经验、感受、认知,其研究成果通常用行人视角的透视图表达;人文主义对于环境行为学有浓厚的兴趣,关注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把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运用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中,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人文主义者主张打破功能分区的概念,提倡城市功能的混合;人文主义者认为,使用者是环境的真正的塑造者,设计主体不是设计者或政府,而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人,鼓励使用者更多地参与到环境建设之中去;在人文主义者的设计中,更多的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而不是根据设计者的概念来确定。人文主义者把注意力放在小尺度和非正式的要素上,消除人与环境的距离感,帮助使用者产生定居的感觉,使城市环境成为人们栖居的场所。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带来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民主观点,直接促成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2文化与城市设计吴良镛、齐康、黑川纪章、阿摩斯拉普扑特提出了自己的论述。四、旧城区中传统空间的城市设计1旧城区中传统空间改造的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原则; 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原则。2旧城区中传统空间改造的设计对策 传统空间的整体风格应协调; 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 确保文化形态的延续; 发掘和确定空间特色。3旧城区中传统空间改造的基本手法 从城市生活的角度上,应促成现代社会生活与空间实体形成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上,应塑造有识别性的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文化要求和识别要求; 从文化角度上,塑造有个性的形象,满足传统空间文化特征的时代认同; 从经济角度上,采取适宜的途径和模式,减少商业牟利行为对城市空间正常演进的影响和干扰。第二节、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4学时)在城市设计中,基本要素可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和综合要素。一、建筑建筑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建造,与一定自然环境相结合,具有实用和审美、认识等社会功能,一般的渗融着艺术因素的科学技术。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二、道路道路是人们认知城市的主要途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开放空间。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 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 人流、物流的交通功能; 与宗教建筑、宫殿官署等构成古代城市的主要景观轴线; 与商业中心、行政中心、车站码头(交通中心)、古代遗址、大型广场、古建筑公园等构成现代城市的主要景观轴线。三、城市公共空间1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及其系统开放空间又称开敞空间或公共空间,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以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的一个组合部分,也是与城市物质实体相互嵌套的城市形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2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城市中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是城市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3、设计实例: 巴塞罗那的城市公共空间四、城市的山水格局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自然环境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要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城镇村落的规划与选址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赋予自然环境和聚落以一定的人文意义,来达到与自然环境结为有机整体的目的。自然山水格局赋予城市特有的魅力,同时它也与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城市设计不仅应结合自然山水环境进行空间布局,而且还要注重人工与自然景观环境的渗透性,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山水型城市的空间形式决不能平铺直叙,而应充分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变化丰富、极具戏剧性的空间序列。城市空间应变化有序、层次清晰而不是支离破碎。城市设计中景观序列的组织,应充分的“借山用水”,丰富景观的异质度,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吴良镛、汪德华、洪亮平都有相关的论述。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2学时)一、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1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城市自然历史背景资料、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城市公共活动与重要区域、城市运动体系以及相关资料6个部分。2局部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包括土地使用、道路交通、景观与环境及相关资料5个部分,并以现状图和现状说明方式表达。二、关于城市设计的导则1城市设计导则的功能 将难以操作的、抽象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发展政策具体化,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理念是我们在进行针对某一具体对象进行设计时的基本意向,或最基本的出发点。2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城市设计原理“个性化”无论是哪一种城市设计理念,都是将城市设计的原理、方法等溶为一体,形成普遍的、共性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这种城市设计理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系如“设计规范”与设计对象的关系一样,一方面是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另一方面是千变万化的、各不相同的设计对象。“共性的”城市设计原理“个性化”主要是通过“设计者”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三、城市整体层面的设计1专题研究 城市研究与空间结构; 城市景观; 城市公共活动与重要区域; 城市运动体系。2城市总体构架式的城市设计 城市总体的基本构架 各大功能分区3总体城市设计的分析与构思 城市自然、人文环境与发展对策 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景观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运动系统 城市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4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编制成果(包括基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阶段)一般宜包括城市设计导则、设计图纸、附件三个部分,三者内容表达应协调一致并互为补充。四、城市局部区域的设计1局部城市设计的分析与构思可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确定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和设计重点城市设计的形态结构城市景观建筑形态公共开放空间及活动运动体系环境艺术重要节点(包括街区和地块)2详规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原则 注意与城市规划相配合 坚持弹性的原则 坚持工程性原则 注重导则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3局部城市设计的成果编制 城市形态结构 城市景观 建筑形态 公共开放空间 市民活动 道路交通 步行系统 环境艺术 重要节点(包括街区和地块) 土地使用(修正) 实施措施第五章 城市总体层面的设计(共6学时)第一节、旧金山市总体城市设计(2学时)一、七十年代初旧金山市的城市设计1城市形态的格局2自然和历史保存3旧金山发展项目的影响4新建筑开发的基本原理5关于邻里环境的基本原理和政策二、八十年代旧金山市的城市设计1城市建设的控制2尺度的控制三、其他城市的城市设计导则1圣地亚哥市总体城市设计导则;2西雅图市的城市设计导则;3波特兰中心区设计导则;4英国的基地布局要求;5香港城市设计导则。四、旧金山湾概念规划(1996)第二节、温州整体城市设计(1学时)一、概况二、设计构思与特色1形象总体策划为:山水温州、文化温州和活力温州。2整体城市设计提出四个主要的设计目标:可识别之城市;山水之城市;可驻留之城市;有序之城市。3制订了九项城市设计策略。4汇总和提炼总体城市意象:“山江南北环绕,河网十字纵横,桥屿东西相映,城市有机生长。”5城市空间形态的意象框架:山水绿环围绕两个绿心;河、路两套景观通廊系统交织全城;三个重点区域各具城市形象特色;四处地标建筑指示空间方位;五个城市节点展示全市精华景观。6高层建筑布局引导7城市色彩8夜景规划9城市雕塑第三节、堪培拉(1学时)一、设计理念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山峦和水面,确立了三条城市主要轴线。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把适宜于国家首都的尊严和花园城市生活的魅力调和在一起。使人感到城市空间辽阔、明朗,而不是密集的建筑群,是开敞的、尊重自然生态的城市空间。二、结构规划结构规划层次确定三类特定区域,代表了堪培拉城市结构的主要元素,而相应制定的规划原则和引导政策也充分考虑到获取或保持应有的城市景观效果。三、城市设计目标1轴线的划定2林阴道3滨水地区4标志物5路网6建筑选址7停车8旅游服务9景观10消费者服务设施第四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1学时)一、概况二、规划构思规划力求充分体现国家设立示范区的目的,突出“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四大功能,把杨凌建成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城。追求人工建设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三、规划特色布局上以“绿心”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区为中心,由网络状的农业作物、林地和水网体系,将几个功能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型田园城市。1方案综合;2突出农业特色和城乡融合;3突出生态思想;4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第五节、洛斯阿拉莫斯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学时)一、概况二、规划特色该项总体规划旨在将洛斯阿拉莫斯市中心恢复为一个具有连贯性和特殊风格的区域,通过总体规划来解决土地未被充分利用,商业活动低迷和社区感失落的问题。刺激和吸引居民留在中心区,同时也使进出和内部移动更加便利。第6章 城市中观层面的设计(共7学时)第一节、城市空间轴线的设计(1学时)一、城市空间轴线的概念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城市轴线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要素和结构组织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城市轴线是通过城市的外部开放空间体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人们认知体验城市环境和空间形态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二、城市空间轴线的组织方式1以空间连接的发展;2建筑实体连接的发展;3连锁空间发展;4以轴线联系的发展;5建立张拉力的方式发展;6延伸的方式发展。三、城市空间轴线的设计要点可以根据城市本身的建设和发展需求而规划设计;也可以结合城市所在的特定地形地貌来确定建设。就具体城市设计手法而言:创造城市轴线所特有的空间连续性;序列场景的考虑和创造。第二节、北京城市的中轴及其延续奥林匹克公园(1学时)一、北京城市中轴线设计1目标2功能结构3用地布局二、北京中轴线的延续奥林匹克公园1体现古都传承融入自然的中轴2以活跃的绿色连接两大功能区飘进城市的绿洲3表现奥运精神激情同享的奥运4建立生态绿洲天人和谐的森林5延续地域文脉6运用中国园林布局手法第三节、巴黎轴线的延伸德方斯(1学时)一、概况二、城市设计要点德方斯的城市设计实践表明,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中,人口规模、建筑总量、交通体系以及城市轮廓线等,应随着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是一个不断完善、生长互动的过程。在城市设计上,德方斯商务中心区汲取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中功能至上的思想,大胆采用了人车立体分流的交通系统。第四节、城市滨水区域的设计(1学时)一、城市滨水区域的概念城市滨水区的概念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二、滨水区城市设计要点1滨水区城市设计的范围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主要包括与河流、湖泊、海洋相邻的土地或建筑区域,即城市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中邻近水体的空间构成物所限定的公共开放空间环境。2滨水区公共环境的特征具有8个特征:近水性;人性化;外向型;物质和社会空间;形态、功能和社会要素都与水域密切相关;桥梁成为地区视觉的中心;是所在城市开发和城市中心区的重点依托;交通可达性。3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关键做好公共空间环境的城市设计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第五节、青岛东海路环境规划设计(1学时)一、背景二、设计原则和思路三、绿化设计四、6.5.4四号园区(五四广场)五、一号园区与二号园区六、人行道铺装设计与市政设施第六节、宁波核心滨水区城市设计(2学时)一、核心滨水区设计的基本情况1规划背景2规划设计原则:3规划用地现状4综合功能5形态设计 6道路交通二、清华大学三江口城市设计方案1三江六岸概念规划2核心滨水区城市设计3各区设计要点4道路系统5开敞空间、绿地系统规划6城市景观和旅游路线规划7防洪设施与岸线设计第七章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共8学时)第一节、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2学时)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是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集中体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职能。是城市形象精华所在和区域性标志。一般通过各类公共建筑与广场、街道、绿地等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历史与时代的要求,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居民的使用和观赏的要求。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类1城市综合性公共中心2城市行政中心3城市文化中心4城市商业中心5城市商务中心三、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结构1城市的单核及多核结构 单核结构:城市只有一个公共活动中心,适用于小城市。 多核结构:城市具有多个不同功能、服务于不同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适用于大中城市。 复合结构:城市除了在市区具有多个公共活动相对集中的城市中心或副中心外,城市边缘地区还有各自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一般适用于特大城市。2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级根据服务的范围及对象不同,大中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一般可分四级: 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主要为整个城市范围服务的公共活动中心; 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主要为行政区或地区范围服务的公共活动中心; 居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主要为居住区范围服务的公共活动中心; 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主要为小区范围服务的公共活动中心。四、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布局1基本要求2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的设计(2学时)一、行政、文化中心的概念城市行政中心是城市中政治与行政管理机构的中心,是体现城市政治功能的重要区域,在城市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文化中心是以大型文化设施为主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是体现城市文化功能和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区域。二、行政、文化中心的内容构成城市行政中心一般以政府办公机构为主构成,可包括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等机构及行政会议中心,通常还包括供市民集会和活动的市政广场。城市文化中心一般以大型或重要的文化设施为主构成,可包括剧院、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性建筑等。三、行政、文化中心的功能1物质功能:行政办公,集会与仪式,文化娱乐,游憩休闲;2景观功能:标志,节点,对景;3精神功能:政治特征,文化特征,场所特征。四、行政、文化中心的规划布局1布局形式 规则式布局 自由式布局2规划布局与交通组织在交通组织上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创造便捷、综合的公共交通;发展立体交通,实现人车分流; 划定一定的步行范围,建构步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广电贵州地区2025秋招行业解决方案岗位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鸡西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新材料与新能源岗
- 莆田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行测综合英语
- 平顶山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30问及答案
- 国家能源来宾市2025秋招财务审计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2025年人力资源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广电青海地区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专练及答案
- 景德镇市中储粮2025秋招机电维修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广电上饶市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模拟30问及答案
- 娄底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油工艺技术岗
- 消防车救火课件
- 创建文明班级班会课件
- 养猪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 2025年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课件
- 2025年党建工作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秋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上课课件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社会渠道支撑管理制度
- DBJ50-T-047-202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标准
-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课件
- 呼吸科出科小讲课
- 2025年中国红富士苹果市场深度调研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