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怎么学?初学探门浅谈解疑 尹慧金 2009.05.02题记:最近,我们的大学生的“审问明辨式的辩论”,有刘梦的“大学生务本”的话题,又有陈惠均的“山寨文化”的问题,其中都谈到要好好学习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至少在我们今日讲堂这个圈子的人,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不过同时,这个认识又太模糊和笼统,而具体落实到“传统文化怎么学呢?”,才是很重要切实的,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而因为,我个人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趁此来谈谈这个话题,也准备整理一下这几年摸索思考学习的经验,并与大家辩论,共商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传统文化。 请大家不吝赐教!首先要回答传统文化“怎么学”的问题,我觉得必须先回答“为什么学?”以及“学什么?”的问题。譬如做一件事情,我们自然先问:“我为什么来做这件事情呢?”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事的目的,而不是迷信盲从,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乃至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可能相反的得到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正如一个旅程,首先,你得明白“我为什么要到北京去呢?”去出差、去旅游、去找工作等等,目的不一样,你准备的旅程方案、轻重缓急就会不一样,你的“怎么去”的做法,就会不一样。因此,本文分为三部分来分别阐述。(虽然,我的学习一定会跟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相连,但是这里只好先撇开人生目标、生涯规划等等不谈,否则就怎么也讲不完了。)【一】 为什么要学?“为什么学?”的理由,自然是因为传统文化“这个东西好”!“这东西非常有用!”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可是传统文化到底“好”在哪里?价值在哪里?这些认识的不同情况和心态,就是五花八门,千奇万有的了。要归类起来就很困难,我这里只选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举例子前,先供大家参考一下:两年前,武大自强记者就此问题采访张老师的访谈录。在国学与人生的目标的追求上,让我们开始思考。并且注重了国学“往内求”的内涵。参见下面,我的留言【附录材料】一:为了陶冶情操,修养自己的性情,培养文化气质等等“文饰型”这一类,有如:当初,在转专业到国学班的学生的档案里“转专业申请理由”上,我看到持这种目的的同学超过一半以上。想一想,自己可以写诗、作赋、诵古文,读写古文繁体字,多有品位和修养!这个本身没有什么错!事实上,我们国学班有的女孩子诗词写得真还不错,显然满足了她进国学班的初衷愿望。当今社会上,掀起“国学热”时,多半风潮也是汇聚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文艺上,以及文物(古董欣赏如陶瓷)、旅游(猜灯谜,文化景点、娱乐活动)、服饰(很热的汉服)、礼仪(祭孔、端午节)等等上面,这些都还赢得了相当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欢迎。也多少引起人们对过去的丰富、优雅、有趣的传统文化的一些怀想思念。总的来说,这种类型的人,是为了“修饰”“装点”来学习的。有的富豪家居装修,专门买大部头的康熙字典四书五经等等典籍摆上书架做装饰。这些人,随自己的兴趣爱好,乃至仅仅是好奇而了解,因此,这种学习的浅深,都随个人发挥。而如今很红火的“经典诵读”,遍江南北,中外多位名家(王财贵、钟积成等)不遗余力、遍及全球地倡导。虽然说的是强调经典的教化熏染之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其实也是这种目的,属于此种。二:学术型/学者型/专家权威型(不好听一点就是)“孔乙己”“蛀书虫”“ 文字匠” “两脚书柜”型:这些人,就是对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而且“术业有专攻”于此的。他们希望自己是博览群经诸子、或者至少一门精通的学者。这些人研究的学问,有类似于孔乙己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的。比如音韵训诂文字学等等。通常,也能发现古汉字、或方言中得出历史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运用在考古上,所以用来解读出土文物、古籍等等,在当今国内世界,通行简体字,不识繁体字,读不懂古文的“文盲”情况下,国家很需要这批稀有人才。不然,我们就读不懂古人的故事了。继而又因为从纯学术理想出发,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典籍浩瀚,所以个人必只能选取一经一门,“皓首穷一经”就不错了。这些人,当然学习传统文化起来,不同于第一种人。他们会更具有文字、典籍解读的素养,研究会更深更广博。而不会泛泛而谈。这些人,类似自古以来的书生,多的是。然而如今的“书生”更胜古代,更封闭在“书斋”里。这可能是受西方哲学的影响,钻守在“象牙塔”里,玩搬弄文字的游戏。说白一点,那些靠着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研究书中的王熙凤曾经戴过几种样的头簪以及其他各色人等的车马、服饰的。那些都是这一批类型的人。虽然自古以来,我们都呼吁“知行合一”。然而还有会有学问、行为,两回事的情况,我觉得那就是出了偏差。当然这种类型,首先在文本古籍上,若打了基础,以后在做事上稍加磨练,应该也是可以更快进展的。因此,多读一点传统文化经典,自然有好处。因此,你可以看到越是到西风东渐、传统没落的时候,一批学者是坚持让青年多读书的。如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黄侃、胡适等各位学者推荐的)网上大家自可进行搜索,有很多版本,想看书的同学,不怕没有书可读。国学数典论坛/archiver/?tid-186813.html三:“经世致用,修齐治平”型(世俗一点即)事功型:像最典型一点的是,现在一些国学讲堂、国学函授班,吸引了很多高企高管,支付高额学费去学习。这些企业老板,忙着做生意赚钱,因此与上面一、二种人,目的都会不同。他们恐怕更关心的是“这些传统文化能否运用到我的商业上”。就如同日本商业很推崇的书是菜根谭,军事推崇的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一样。其他社会人都会关注这个文化有什么“用”,都会发现传统文化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有诸多助益的。如道德经论语等传统文化的道理来管理、用人、作决策等等。说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一系列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日用上面。这些人,学习就是要拿来“运用”, 收到效果,从而使自己受益的,因此以“经世致用”为导向、原则。故不太需要学习“茴”字的四种写法。他们的专注于 “运用”,可以使来学健康养生,学修养心性,学齐家,学来管理运用,国家领导学习来治国等。总之学来改善提高自己生活品质、增进人生幸福。这样的学习,很多都需在“做事”和行动上体现出来。故而做事效果出来,就是学到了一点东西。否则,读再多的书,装了在脑子里不会用,知识只成为一堆垃圾。因此,哪怕是一本薄薄的弟子规,你学会运用了,在自己的修身,家庭,企业管理上得效。你都是学到了。这一点大方广公益事业的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怎样做一个如理如法的好人等等,我觉得举办得很好。大至“半部论语治天下”“内服黄老、外用儒术”等,美国用孙子兵法打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此种类型。他不同于第一种人,拿传统文化来休闲做装饰;不同于第二种人的纯学术。这种人更实用一些。其实,也是因为古人学问,本来就不离百姓日用的。“道者,不可须臾离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可以参读张健柏老师的解读:“真正高深的学问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如果去学习一种号称高深的学问,但是却根本无法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种学问就是值得怀疑的;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道”-至高无上的学问!”(此帐号5.3被封)/GetEntry.do?id=341262600&owner=258534149南怀瑾老师回答“学问从哪里来?”也是说“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nanshi/ks/419.html四:“证悟人生的智慧”型:求得心安,是对自己生命本身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探寻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相、明了生死,求安身立命,求得根本的心性的宁静自在。有人会本能地联系到“唯心论”不科学等。其实,那是因为你太不了解。话说开来,西方有“哲学”专司精神世界的事情。而中国虽借译此名,但自己东西却很与之不同。对应为“形而上”、“出世”,都不恰当。因为,中国传统并无西方的那种二元对立。而恰恰是“出世、入世”合一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真学通了传统文化,可以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故古语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故而是高明处即“大道无形”,没有区别对立的。话回转来,中国的学问讲究的是“心物一元论”,因此,非可为 “唯心、唯物论”幼稚的区分所道也。这种 “证悟人生的智慧”,实在地寻求解决宇宙人生的疑结,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生命本身,追求是生命的智慧,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否则,不是终日奔波忙碌、糊涂一生,就如庄子讲的“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吗?从东西古代文化的历史哲学来说,人类精神越来越走向迷失,如今人类历史的发展应该是退化和堕落的。虽然现代人享受到物质文明的便利,自以为胜过古代人。(参考南怀瑾选集第六卷:历史的经验,亦心依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等等。虽然科技历史在高度变化,然而人心之理,几千年以来,同样的喜怒哀乐,困惑疑难,古人已早我们一步深深体受过。所以通过古人的文字语言等,相当于“穿越时空地”与古人对话,也学习古人曾经历经沧桑探索得来并遗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左传有“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以,假如我们所学的就是其中的“立言”部分的话,我们的人生境界和智慧就相当于具备了千年百年的智慧的素养和积淀。此外,归依于心境,不光是所有学问事业成功大家的最后选择,也是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关注的话题。贩夫走卒与达官贵人,理科生与文科生、在这一点上有什么隔阂呢?企业的老板,国家的领导人,书法诗人画家,以及街头小贩等身份都没有多少关系。这是一个最宽广、最根本的大问题。去探讨解决自己心灵的问题,是每个人,即使没有不识字没读过书,都回去问,去学、去找的、会做的。因此是最切近、简易、有效的学问。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这一颗“心”,我们每个人都时刻围绕着这颗心在转!老实说,我感觉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里,最吸引人,最深刻、最透彻,也最科学先进的,即这部分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都超不出古人已经研究的范围和水平。对这个问题,古人阐述的最多,也是研究最深、最核心的。而且,也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当今能懂的人,已经凤毛麟角。然而到了21世纪,相信人类应该会更多回归这个话题。而这正是我们古人研究得最先进的话题对生命科学的认知和研究,远远超出西方科技的水平。如佛学讲的人体生理结构、入胎经,中阴身的投胎转世等等,中医的经络、气血等等,易理的天时、地利对未来的预测等等。在心理学上,研究心灵的构成结构,如佛学的唯识学比西方的潜意识要研究得深刻得多!道家、儒家对人性的研究,都是非常精到、透彻。这些生命的智慧和经验,一直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血液里,陪伴着我们!只是可惜我们很少人,从这方面去挖掘,去学习。综述所述:四种类型,其实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也不存在褒贬损折问题。只是个人萝卜白菜,各取所需吧。根据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可怜的这几年的摸索经历,我个人的看法是:第一种容易流于表面得“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虚荣炫耀。菜根谭讲的“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义;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就是指此。第二种,容易流于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做不了实事,于国于家无益。还容易把真正的学问作假了,讲歪了,反而“毁人不倦”!许多不懂国学的人乱讲,就是做污染残害别人心灵的事情。很可怕!第三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功成名遂身退”等等,运用之妙,随处实行,至少还可称赞。第四种,少有人走的路,是最高、最深、最难的,同时又是最简单的一条路。我认为又是最重要的一条路。我觉得这几条路,我曾经都走过,有些还在走。我曾经非常“文学化”,以为国学就是吟诗作文,堆砌一些华丽、深刻的辞藻为美。曾经以为国学就是遍读诸子百家等等,因而拿起书来、埋头苦读。却真实发现自己装了一堆“垃圾”,思维混乱、乱得一塌糊涂。“百无一用”,于是,后来就尝试做一些事情,来运用到管理、推销、心理学等上面,才清晰一点。最后,我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不假外求”地处于心灵的永恒宁静、自在、收放自如。这种修持是如何的困难。至今,我觉得第三、四种相对来说,是我赞同看重的,是核心要点的。因此,对于前两种,我不想做过多的讨论。想学习诗词歌赋的同学肯定也不会苛责我吧。另请老师有好多在教的。我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主要是针对第三、四种目的型的同学,来谈一谈“怎么学”的问题吧。【二】 学什么?分了以上四种类型的目的。现在再来讨论学什么就比较简单了。虽然古籍浩瀚和学术讨论无穷无尽,希望下边的书表不会吓着你!给你一个大体的印象。國學的分類歷代分類表 人物 書名 附註 六 分 法 西漢 劉向 別錄 每一書校完,便做敘錄一篇,條列篇目、概括大意,隨同書本呈上漢成帝。未完而逝。 劉歆 七略 (又稱六略) 綜合其父之群書敘錄,成一圖書總目。 分七部份: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輯略乃綜述學術源流的緒論,故實際登錄書名的門類,只有六略,漢人便直稱六略。 今已散佚。 東漢 班固 漢書藝文志 依七略遺規,分六部份:六藝略、諸子略、 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 四 分 法 西晉 荀勗 中經、新簿 分四部:甲()、乙()、丙()、丁() 唐 魏徵 隋書經籍志 分四部:經、史、子、集 清 紀昀 四庫全書總目 分四部:經、史、子、集 新 四 分 法 清初 姚鼐 分三部:義理、考證(考據)、文章(詞章) 清中 曾國藩 國學分類過渡至西學分類之先聲。 分四部: 義理孔門之德行科(經、子、哲、佛) 詞章孔門之語言科(文章、詩歌、詞曲、小說) 經濟孔門之政事科(史地、政令、醫學、博物) 考據孔門之文學科(文字、考證、目錄、校讎) 十進分類 民國 劉國鈞 中國圖書分類法 採杜威十進分類法為基礎 漢書藝文志之六略六藝略 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爾雅 史書附列於春秋類 諸子略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 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即九流十家。 諸子略中的小說,與後來的小說定義不同。 詩賦略 賦一、賦二、賦三、雜賦、歌詩 兵書略 權謀、形勢、陰陽、技巧 數術略 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方技略 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庫全書總目之四部經 十類 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 史 十五類 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子 十四類 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 子部小說家類不收章回小說 集 五類 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 集部詞曲類不收雜劇、傳奇等劇本 劉國鈞中國圖書分類法 總類 經部 哲學類 子部 宗教類 自然科學類 應用科學類 社會科學類 史地類(中國) 史部 史地類(世界) 語文類 集部 美術類 有古董價值的善本書、線裝書,分別藏在特藏室或善本書室,仍依經、史、于、集四部分類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想这里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思路。“道”“德”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本”;而“仁”可说是表现出来的百姓日用,而“艺”则是最后才可以“游”玩的东西,是“末”。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如果谨遵大学的教诲的话,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是“尊道贵德”(道家说法),这才是抓住了传统文化的“本”。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因此,我们曾经推断,大搞奢华厚葬的丧葬礼仪是违背真实儒家本意的。应该是统治者为了愚民而故意曲解儒家的丧葬观,弄出各种仪式轨则,大肆推崇的。这些表面文章,都是玩弄“末”端枝叶的东西,而丢掉了“道、德”的主干!而真正的学问,都应该是“务本”的。而相对来说,也是第三、四种人,我比较认同的的原因。第一种人,要学文艺方面,诗词歌赋、戏剧昆曲,舞蹈书画等,随你所选,随你所爱,应该可以找到很多书、碟子和老师来学的。第二种,可能需要在比较专门的学术机构,比如文史哲专业等,寻访到一位学术的权威,认真踏实地跟着走就可以了。然而,国学这种学术所包含的内容,内涵真是极其博大。诸君对什么感兴趣,各自挑选就可以了。 第三、四种,才是我们真正要学的。我更是刚开始学,所以也不知道如何讲,勉强为之吧。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学术在很早以前是不分的,为一家。春秋战国时,反而分裂出许多派别,即“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国为了自己的国富民强,特别礼贤下士。那个时候,也是中国最尊重知识分子“士”最风光的时代。所以各家都争相发挥倡导自己的方法。南怀瑾说自古学术就是用来用的。“讲到文化,应该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历史,只要精细一读我们先民的历史,先不说三皇五帝等的堂皇尊号,只要从众所周知我们的共祖轩辕黄帝开始那个时代首先所建立的文明,是由上古原始自然科学的天文、星象、历数以及人群生活技术的农业、畜牧、兵器等的开发;然后根据自然规律的星象而建立起管理事务的政体官制诸子之学。这些一切的上古传统学术,就被汉代的历史学者们,把它归纳到道家、阴阳家、杂家的范围里,因此形成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化,好像只有读书的儒生们所代表的儒学,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那完全是误解的结果。”/GetEntry.do?id=375836989&owner=234022636谈到“经世致用、修齐治平”,你要学习的内容肯定与之相对应。这也要看每个人自己的习性和爱好。因此,你选择学习那种呢?儒家:恐怕现在大多数人,学习国学,第一想到的就是孔子了,就是儒家了。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所倡导的结果。真正的儒家,在和平时期,对社会的稳定是很有作用价值的。因此,我国的封建社会才维持得很牢固持久。效法周朝,它提供一整套完善有效的礼仪规范,“五伦纲常”,这一套可广泛操作实行,以“爱、孝”为本,老百姓都可以弄懂。如有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一批的代表老师,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等一批经典。儒家有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真心学好“儒家”,志在做“圣贤”,都可以是于己、于家、于国都很有用的人。历史上的有名的鸿儒、大儒,有风范风骨的很多,大家都可以去查找自己的老师。通俗闻名的有欧阳修、范仲淹的例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等。范仲淹,可谓是一个真正践行儒家理想和人格的大儒。他的事迹很多,百度一查就可知道。故而,范氏家族可谓也是绵延了一千多年,后代备有才人出。孔氏家族已经绵延二千多年了,可见果真“君子之泽,泽被五世”乃至更久。你是否真正学习儒家,这个也是欺瞒不了后人的。 小至,现在安徽汤池努力在建的儒家理想社会。有大方广公益的蔡礼旭老师讲的幸福人生讲座,都是可资学习的。 道家:以前没有听说过,直到大学我才真正接触到。而道德经却是国外出版印刷仅此于圣经的书籍,可见外国人对道家学问的关注和重视,其实是远远超过儒家孔子的。而曾经和德国友人交谈,知道他们那里每四户人家就有一本老子书在读。老子的影响力何以这么大?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记载很少,我们不得而知他的能力和风范。然而,至少我们知道孔子曾经参礼老子为师,而且称之为“龙”。这点可见道家学问之高深。而老子的弟子们都很厉害。历史上道家人物很多,办得事情也很漂亮。然而道家人物善隐,不拘一格,你不易发觉。好多时候把事情办好了,要知道谁谁是道家人物,还是不太容易分辨的。庄子,曾受到楚王以国家宰相的委任而不顾。范蠡,治国治兵、经商成“陶朱公”,与美女西施泛舟西湖,“功成民遂身退”,各方面都令人赞叹。而如鬼谷子教出来的学生:“文”有苏秦、张仪;“武”有孙膑、庞涓,这些都是左右国家命运,改变时事格局的大人物。汉朝“文景之治”就是用的道家,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不能不归功于道家,姓李,极尊老子。随着历史逐渐发展,各朝各代的道家人物很多,大家可以去查。有“山中宰相陶弘景”,有“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张仲景等,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怎能说不是时代的大人物?宋末元初,丘处机只身前往西域去见会成吉思汗,进言“敬天爱民为本”, 在丘处机的影响下成吉思汗曾令“止杀”,可谓拯救了无数苍生百姓的性命。这样的例子很多。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道家人士,能做事,会做事,灵活异常,变转自如,拯乱于世,多是道家人物,真正可谓可亲、可敬、可赞!因此,你可以知道学习道家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要对道家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参考张老师的日志“李约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可敬的道家智慧,可叹的不肖子孙 张健柏”/GetEntry.do?id=345109329&owner=258534149(校内此帐号被暂封)看新浪博客/s/blog_4f7cd6a10100bm6k.html 佛家:南怀瑾老师说,佛家是杂货店,要什么有什么。只是,现在我们很多国人根本就不了解。试问有多少人真正品读研究过佛学经典呢?更多的是对佛家学问的无知。将之简单斥之为迷信、虚无等等。其实,是自己没有科学研究的精神,而轻易地下判断,真的是非常可怕,可惜!甚至自称大学生,都是对这些学问,从未曾谋面知晓过。因此“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说的一点不假!佛家智慧的大门对于很多心灵不够开放的人,确实是始终关闭的、无缘的。更何况,没有真正的老师给你指导。我所知道的很多人,都认为学佛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人生的质的飞跃。学佛不一定是当和尚、尼姑“出家”,佛家和佛教是有很多区别的,不过自然也紧相联系,为了让你了解,讲通俗的例子,“哪些明星是佛教的虔诚信徒?”参见胡为/GetEntry.do?id=374063581&owner=141587678这是近人,连黑客帝国都与佛家很有渊源。再讲古代的历朝历代佛家人士,就更是多了!其中的学问智慧,不言自明!不胜枚举,就只捡几个来说。佛陀本身的就已经足够说明佛家智慧的重要了。它可以使人觉得曾经的荣华富贵、妻美子胜都不再执着。而后世跟随佛陀学习的人更是非常多。好不容易,流传到了中国,并且幸运地在中国扎下了根。 相传当年,禅宗的二祖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是一位颇通儒家、道家学问的。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仍然“余心不安”,最后去求达摩大师给他“安心”。甚至为了求法,还砍断自己的一只手臂,来表明自己向学的决心和意志。可见,佛家智慧有不同于儒家、道家的而或许有更殊胜的地方。至于其它更多类似走上学佛道路的人,如憨山大师记载的也是如此。再谈到历史上佛家人物所起的作用,也从来是不可忽视的。如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的神思俊才,传遍整个西域,人们非常钦服,每年举行讲经说法,西域诸王都云集来闻法,并长跪在鸠摩罗什的法座旁边,让鸠摩罗什踏著登上法座。鸠摩罗什的名声不仅远播西域,也东传至我国。前秦苻坚久仰大名,不惜率领七万大军,讨伐西域,迎请他这位“大德智人”。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而以后的历代帝王,多有请高僧大德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的,如神秀被武则天尊为国师,清朝的玉琳国师等等。说到此,佛家的智慧,无需我再多费口舌了。 先单捡“儒释道”三家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儒释道三家不分的一个整体的。分开了,就会有所偏失。而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又都是可以学,相通的。即是金刚经所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至于其他的杨朱、墨家、法家,兵家,名家,乃至医家、武家、阴阳家、农家,哪个没有可圈可点,令人赞叹之处呢?然其要点也不离外乎“儒释道”三家,都是从其衍生发展出来的。因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有时间感兴趣,最好都可以相应去看一下,乃至天文、水利、地理、工匠、木艺等等的都可以看一下。我是糊里糊涂,常常好奇地,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去翻看一下的!结果,越看越感叹,我们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我们传统文化流失、消弭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实实在在的,我们真的是华夏文明的败家子!是传统文化的罪人。关于中国是世界唯一一个主动放弃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我们国人大多都对这些文化了无所知。我观察到有很高概率,(达80%?我猜测的)大学生很多是不读传统文化的,我们做传统文化教材的推广时,亲眼接触到的情况就是这样。人们的眼睛瞄都不瞄一眼,对传统文化非常的冷漠和无知,让人痛心!我的两个亲弟弟和父母,也是拒绝古书的典型。诺大个中国,可谓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真是太可怕了!然而,文革产生了一个文化断层,如果这是历史发展的命运,是我们必须接受和面对的。现实就是:如果,这一代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弥补起来,我们的文化真的就会彻底断掉、消失!现在,最后一代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一辈,还残留一点文化底蕴的学者,在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余热,可是随着年事增长,这老一辈人会整体辞世、消失,我们再也无从真切地得知古文化是什么了。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是必须由老师亲传口授,演示示范才学得会的。这个时代的命运,恐怕已经注定了。我只好自己尽量学一点,也可以让自己的家人亲友受益,以后的后代子孙朋友也可以学一点。个人所能做的恐怕就只有这么多了吧。【一】 怎么学? 弄清了前面的两个问题,在怎么做上面,往往就是“水到渠成”,不消多说的了。反而是我不讲,可以的。因为,即使没有人告诉你,有了前面的学习的心态和坚定方向,你自己摸索一定是可以走出一点道路来的。正如上等人,你不教他,他什么都可以自学学会。下等人,怎么教都学不会。而中等人,大概非得靠老老实实地学才行。而且还可能学一半丢一半,学得比较辛苦和麻烦吧。我不知道自己够不够得上这种人,总之,我是走过很多弯路的,因此,这里,我顶多也只是提供一点自己整理总结出来的一点认识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吧。因为,我针对的主要是第三、四种人。所以这里的方法也偏重于第三、四种。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最后还得加一句(我们学习的真切心得)这一切都不如“明师指路”。这句话,其实就说透了“怎么学”的问题。具体就看大家各人怎么做了。读万卷书这里是自己的读书积蓄的过程。所谓厚积薄发,这是学习的第一阶段。但是,这里就面临着“择书”和“怎么看书”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学生现今最合用的途径,故而留待下文,我将主要具体介绍一下。行万里路就是在经过自己的“独学”之后,以防“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人在博览群书之后,通常都会走上“四方游学”之路。就是到社会上去历练,运用。一来可以结识更多的师友互相切磋,印证考验自己到底学到了何种程度。二来,可以参访拜会更好的老师跟从学习,以求更进一步。可知,古人非常好学向道,听闻某某明师,“负笈千里而行”的不足为怪。玄奘大师不就西行印度在路上花了五年时间吗?我们今人恐怕绝难有此决心和意志了。因此,我们学的没有古人好,也是活该的。当然,同时糟糕的是,如今这样能够让人“慕名而往”的老师,也的确不多了。想学都可能找不到老师来教。说到浅一点,就是我们可以四处去旅游,去见见世面。有远至出国留学的,近至名山大川古镇,都是我们可以去考察拜访的。比如,曾经我愚昧无知地以为佛法等都是迷信的。乃至自己亲身到寺庙祖庭道场,去居住体验,才知道原来的想法多么荒谬可笑!而同为大学生的我的弟弟,一听脑子里跳出来的,去寺庙里住就是去搞迷信,当尼姑等等。这堵墙,他自己要是不敢也不肯去见识,他永远是在他的无知的圈子里。别人没有办法可以帮他。还比如,其他一些地方去旅游,云南是我们都非常喜欢的地方,民风非常敦厚淳朴,古镇文化风俗都还保留得挺好。其它各地的特色,如武当山,西安、杭州、北京、上海,桂林等等。通过“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阅人无数从书本上学习的东西,可以说是一整套僵化的经验和原则。可是面对千面人生,各式各样的人,加以比照。有可能就有些不太适用,有些冲突了。就像我之前,读书一般爱读的都是古人关于圣贤劝学孝悌等等“圣大光荣”的东西,很少接触“白话文”写的东西。因此我很单纯地以为一般人都会如古书中圣贤善良的好人,乃至当我看到社会阴暗面,以及心术不正、作恶多端的一些人事时,让我很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我还痛苦调整了一段时间。深感光读死书的幼稚无知,呆板迂腐,非常缺心眼。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是在张老师、今日讲堂这边学到的。固然,有时我们可以通过真实交往,接触到一些人。比如在武大接触一些好的老师,还有外来的各种人来办讲座,就去听。还比如远道而来的国内外的朋友,我们都有去进行交流学习。不过,我们不是需要一定去和某某人打交道,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种方法收到同样的效果。比如,我们不太容易见到李嘉诚,但是可以通过读他的书,看他的访谈节目音像来学习等等。比如,我们特别尊敬南怀瑾老师,但是我们不一定就非要去见他,跟着他。我们可以读他的书,好好消化!有问题再与南师交流。这样南老师才会很高兴,知道这是真正专注学习的学生。而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我们通过影碟、音像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你想找的老师。你自己缺哪一块,就好好地去弥补哪一块。通过看别人的经历,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事情你不需要去经历,却可以收获那份经验。因此,我们经常通过看电影来学习心理分析、了解人性,了解各式各样的人。无形之中,我们也体验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而这个,也是学堂对我们的要求。学堂挑选的老师,都是能够胜任很多工作职位而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理想的老师。因此,以前,学堂一位老师,从来没有学过管理,但是临时被派去担任一家高档餐馆的经理,短短一周内,就索利上手!让餐馆所有员工都非常的敬服和尊重。这让曾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板非常地惊讶!奇怪她只是在学堂当老师,怎么还会当经理?其实,就是有所不知,今日学堂的老师都是经过特别学习培训的。力求是很会做事,平时都是学习很多东西,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所以到了不管什么时候,这些老师力求都能够胜任合适的工作职位。当老板就是老板,当导演就是合格的导演,当清洁工,当搬运工都特别像。因此,有人担心学堂的“老师”,除了教育,什么都不会做。这是很可笑的。我们也懒得搭理!事实上,学堂的老师都很出色,时刻都在提高“可以做任何事情”的素养。更何况,以后我们已经设计准备好了,可能会当医生、会种菜、会当果农,会当推销员,会当司机,会当导游、翻译,秘书等等。事实那位老师就是明证。我们曾经研究“领导术”,需要时,我们就可以独当一面。而也可以适时充当员工、基层,这体现的就是学堂老师的素质。而将来学堂的学生,也必须达到这种素养和程度,才准许合格毕业。而这正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到时社会环境需要我们当哪种“器”,我们就可以当哪一种。我记得自己的路子就走过:既然自己不会做事,我就去看“余世维”的碟子,看他是如何有条理地当经理,处理公司员工的各种问题的。我非常缺少心眼,不知道别人怎么耍阴谋的。那时,就多去看一些小偷、诈骗、黑帮之类的电影。缺少人生的阅历,我也看很多别人的访谈,以及各种电影。最初由杨澜访谈录艺术人生等,后来看的有古今中外的电影都有。了解小偷、杀手是怎样当的。了解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爱情与婚姻的各种困局。了解分析人物的性格、价值观和心理行为模式,以及进行预测人物的命运等等。总之,通过电影里的“千面人生”,我可以“阅人无数”,可以解决自己当前的问题,还可预防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而且学习得更轻松,简易,有效。这个方法非常好。言尽意长,简介到此吧。明师指路我们学习的心得是,“明师指路”是这几点中,最重要的!学问之道,首在择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强调真老师的重要。没有安妮.莎莉文,可以说就没有海伦凯勒。联想的杨元庆就曾经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父亲,一个就是他的老板柳传志。他说,如果没有柳传志就没有他杨元庆!这句话确实是肺腑之言。柳传志就是杨元庆的“明师”,教会他,提拔他。自古都是“明师难求”,因此古时对老师非常的尊重,而且唯恐老师不教他东西。如果没有“明师”指点,你会走很多弯路。因为你缺乏眼光和鉴别能力。即使按上面的,你会乱七八糟地读一大堆书,而茫然无得。即使有得,你也不知如何进行验证,以及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毛病和尚待改进的地方。即使,你知道可以去旅游,可是你可能也不知道去什么地方可以学到你想要的东西。比如,去的是一些没有正法的寺庙和道场,碰到的也是一批没有多少水平的人。你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还以为佛法就是经忏,武术就是武当山、少林寺如今旅游表演的那一套。你还可能会找错老师,跟从学习的可能就是误导你的人。一生都在错误的观念中打转,甚至走到歪门邪道上面去。如现在一些操练国家标准套路“太极操”的人,我们曾经观赏的“太极名家、太极王子”等等。有真正的师傅在下面具体谈谈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三、四种人)【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知行合一这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的,也是检验一个人学习到何种程度的标准。我们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只有修养到自己身上去了,才是真正学好了,否则就是信口空谈,不足为信!因此,我们经常判断某人的水平如何时,即可以此“破除名相”,按照此原则有几个指标,像照妖镜,一照一个准,百试不厌:第一、 此人身体健康状况好不好。如果某人跟你讲传统文化,首先你就看他的身体健康状态如何。如果他身体肥胖、有“三高”、脊椎腰椎、中风腿脚等等各种问题。轻一点的有中气不足、外强内干等问题,一看便知此人没有学到家。不足为信。因为真正学传统文化的,都知道应该从“修身”开始。当然首先是把自己的健康搞好。第二、 此人情绪控制不佳,动荡的,学问可能有一点,但水平绝对不高。我们曾经见识过,在台上讲传统文化,讲得“激情澎湃,感人肺腑,声泪俱下”的。也打动了不少听众留下眼泪。但是,这种人水平肯定不高。因为,传统文化学到家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很强,他知道“喜怒哀乐”之情绪应该“中和”才对。过度的情绪都会分辨伤害自己的内在器官的健康,因此他不应当这样做。第三、 此人的心境是否越来越宁静、平和、淡定。如果越来越焦虑、执着和骄傲自负等等,那肯定是学错了。古语云:“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某人自称自己的武功很高,练起来很得意洋洋,你就知道他没多少水平了。如果学习传统文化,学得越来越在意某些外在的名声、性格脾气变得固执偏狭、不能宽容大度,越来越骄傲自满。这些都是“不深时”的水平。讲完了这些,其实就是表明:这第一条是最基础的。哪怕你一句国学经典都没有读过。但是你能在自己身上修出“合道合德”的行为出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就是真学了。比如,小小一部弟子规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要先修自己的行为。学堂的十四字校训,就是天天时刻都要修到自己身上去的。“诚”“敬”字更是时时注意记在自己心上。 然而,这么简单的一条,又是有许多学问大家栽在上面,惑结一生。“修之于身”来不得半点虚假,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你的水平如何。正如,永嘉大师所说:“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假如你读过很多书,可是如果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不能对你的心灵有所触动,又有什么用呢?“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如果徒然读书,积累知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真的就像是沉迷在大海中去数无尽沙子,自己困自己。这种外求无尽,不能反求诸己、“修之于身”的学问,看似渊博多识,讲得如何天花乱坠,到头来,不终究是“虚行”一场吗?【二】经史合参这是南怀瑾老师提供的。我觉得是一种把书“读活”的很好的方法。大抵“经”相当于是我们的原则、信念、价值观。而“史”则是这些原则、价值观的应用。所谓“童蒙养正”就是首先需要给孩子输入正确的“经”,不能让孩子纯素的心灵贸然去接触“史”上的各种手段。偏于读“经”,就会流于迂腐不化。但是性格会比较纯正。偏于读史,甚至不读“经”光读“史”,就可能学会“史”上面的各种手段。因为,几千年的历史,你去一看,真的会发现非常乱。有乱伦的、战争的、杀人的、恶毒、残忍、怨恨、兽性、报复以及各种怪相的都有。如果没有“经”做指导,乱学一气,会流于心术不正、耍手段、搞关系、搞阴谋等,而这些就是因为违背“经”,无疑最后都会给他自己带来灾难。当我们分析一些历史上的人物,他为什么“不得好死”,或是能够“寿终正寝”,只要与“经”相对照,可以发现其中都是有原因的。很可能就是他的“经”没有做好。关于这个理论的分析,最具体典型的就是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了,读来令人不胜唏嘘感叹!【三】文武兼修 / 以武入道其实,这个也是因为有董师傅的因缘才变得可期待的。其实,我们很多古人都是文武兼修的,文武双全的。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甚至通过一些史料,我们练过武的人,一看就知道此人会武功。我们推断得出,老子、庄子、孔子都是会武功的。而且古人的武功还相当高,非我们所能望及其项背。可见武术流传也很早,武道更会是更早以前的事。如春秋时“百步穿杨”,“越女剑”传说,“至人呼吸以踵”等。医家和武家天然是可相通的。后代的有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应该知道他的剑术是很高明的。一些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等,其实都深通武学。我们很熟悉的辛弃疾、陆游,都是武功了得,带兵打仗。怀才不遇、不得已才写诗作词的。我们后代竟然封给他们名号“著名的诗人词客”,估计他们会很悲愤。而前文提到的范仲淹也是习武的“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大家去察就知道有很多。【一】 “文”指“医道” / 以医入道(同上的另一种说法)相信大家都知道,至今世界对中国最特色、最迷恋的两样东西就是“功夫”和“中医”了。外国人觉得这两个让他们确实搞不懂,不可思议。因此专门研究这些的很多。而医家和武家,天然又是可相通的。究竟“中医”,也是非常深邃广博的。历史上有名的医家,你敢说他不懂传统文化么?更何况留名的还不是最高水平的,当然还有更高的。而神医扁鹊留名,据他自称他的两个哥哥气势医术都比他更高明。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张仲景等等,真正通了“医理”,绝对可以弄懂很多东西。因为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就可以推及到家庭、国家、天时地利的各方面的道理。【二】 读原典,不可看翻译到了具体如何读书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大家读书一定要直接读原典,尽量少读不要读近代人的解说等等的版本。而且绝对不要看翻译!像国学班更是要学版本学、目录学、校雠学等等,老师要我们读书时慎选版本。一定要竖排、繁体字,有些同学是做到经典“非中华书局”出的书不读的!因为经过“中华书局”校对的版本是最权威、先进可靠的版本。其它的比较可靠的出版社当然也有,但是学者心中自然都有分量比较,知道哪一家出版社的书会更学术严谨。其次,选择这样的版本,当然担心的翻译的问题也解决了。因为这类书都是注释本,不给翻译的。这样更有利于集中多种注释的可能,你自己加以比较,从而确定文意。 【三】 师派传承前面“学什么”已经讲了各家的一些情况。首先,你或者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去选择学习儒家,或是道家,或是佛家。而这每一家又是分为许多门派的,你选择师承那个门派呢? 不要以为这是狭隘的门户之见。而是,若百家争鸣,各门各派其实都是各有特色,各该有发展的。而且,我们中国的学术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师承源流。各家都有他的门派门规。 “道术将为天下裂”,儒家一分为八,道家门派更是杂七杂八的,佛门五宗十三宗等,而且其它的任何一门,恐怕你毕生都学不过来。所以,到底最好还是选择“一门深入”安心钻研。 关于近代的,我们知道有所谓的“公安派”,“桐城派” “船山学派”“阳明心学”等等。这些学派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很受尊重的高水平的老师,只要有这样的一个老师,一个草庐、一个学生就可以形成一个学派。禅宗达摩不就这样传承的吗? 而如今学术界,百花齐放的门派早已经销声匿迹了。这种师承的观念也没有了。有的只是,国学课程里,误以为把所有经史子集,安排几个学期读一读。各个课程拿多位水平参差不齐的老师来教,以为我们学生就能够综合所有这些老师的优势,博采众长,从而学好了!?这样简直是笑话。所以,像如今在大学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这样一副德行,根本就是不科学的。因此,要学!最好你就找一位比你强十倍以上的老师,好好地跟他学。就像电影my name is modesty里:莫蒂丝提就跟着一位像父亲的教授学习,跟他一起流浪十七年,结果她学会了七国的语言,学会了做人的道德底线,还学习东方的神秘武功,锻炼出了很好的身手。学会了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老师,只需要一位就够了。所以,真会学习传统文化,你学好了那一门,就够了。就如同我们修习内家武术,真的把一招练好了,你也了不起了。选择了这个门派,能学好就不错了。更不会以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什么都去摸一点边,以为自己功夫就高起来了。还比如,古时中医,都是很有家学渊源的,多有世代为医的。如果不是经受祖父几辈人的熏陶教诲,还不敢贸然给别人开药治病。故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韶关市浈江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27人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春季建投国电准格尔旗能源有限公司招聘31人(内蒙古)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丹东银行春季招聘(柜员类)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智能维修工艺优化-洞察与解读
- 2025年春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云南省分行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滨州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硕博士高层次人才(16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校内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福建漳州市漳浦安然招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第二季度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输血科岗前培训课件
- 间质性肺炎护理查房内容课件
-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深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申请表
- IDC云数据中心机房运维服务解决方案
- 婴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养育要点
- 大一统视阈下的边疆治理
- 2020ESPEN专家建议: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学校健康食堂学生营养餐带量食谱
-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